问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还是周瑜?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

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

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他身处改革风波之中,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常常被贬谪。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这首词,并非仅仅是在追溯历史事件,更是在借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景仰。

2. 词中的描写对象:

词的上片开篇便点明了“长江”、“黄州”、“赤壁”等地理位置,这是直接指向赤壁之战发生地。随后,苏轼笔锋一转,开始描绘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里的“周郎”就是指周瑜。紧接着,他描绘了当年周瑜指挥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景象无疑是在描绘周瑜指挥若定的战场风采。

3. 「羽扇纶巾」的直接联系:

苏轼在描绘了战场的壮阔之后,才笔锋一转,写下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然后才出现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里的逻辑是:

苏轼首先点明了赤壁这个地点,并且提到了“周郎”。
他回忆起当年周瑜的形象,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姿。
“羽扇纶巾”正是用来塑造这个“周郎”的形象的。

为什么更指向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也常以“羽扇纶巾”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代表着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智慧形象,但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地点与事件的吻合度: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辉煌时刻,是他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如借东风、献计火攻),但从主帅和战场的直接视觉冲击力来说,周瑜是这场战役的核心人物。苏轼在词中明确点出“周郎赤壁”,自然会将“羽扇纶巾”的形象与之联系起来。
词的整体气势: 苏轼在这首词中追求的是一种雄浑壮阔、豪迈奔放的风格。描绘周瑜的“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能体现出一种统帅千军万马的王者气魄。诸葛亮的“羽扇纶巾”更多的是体现智谋和从容,虽然同样令人敬佩,但与词中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种磅礴大气的战场氛围,周瑜的形象与此更为贴合。
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的融合: 尽管“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后世被广泛用于描绘诸葛亮,但在《三国志》等史书中,对周瑜的描写也颇为突出其儒雅风度和指挥才能。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有权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上进行艺术加工和联想。他将“羽扇纶巾”这个典型的文人气度与周瑜的战场形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更加饱满、具有个人色彩的周瑜形象。

总结来说:

虽然“羽扇纶巾”本身可以被用来形容诸葛亮,但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特定语境下,结合其对赤壁之战和“周郎”的明确提及,以及词中所营造的整体气势,“羽扇纶巾”所指的更确切的人物是周瑜。 苏轼正是借用这个充满智慧和风度的形象,来赞颂周瑜当年指挥赤壁之战的雄才大略和儒雅风范。而他最后一句“一时多少豪杰”,也包含了对周瑜这样英杰的深深的感慨与追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轼词中指的很可能是周瑜,单个说“羽扇纶巾”这个词应该是指诸葛亮。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类说》是宋人编撰,《殷芸小说》是南北朝时期,应该比苏东坡的词可信。

《太平御览》卷七○二引 晋 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 渭 滨将战, 武侯 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晋 裴启所著《语林》离三国时代更近,可信度也比苏东坡的词高。




后世引用“羽扇纶巾”一般都是指诸葛亮,当然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指“美周郎”。

关于这首词,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说这是把英姿勃发的周郎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结合起来,以塑造一个更为感染人心的英雄形象。我认为他是在忽悠我们。

我一直觉得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是指周瑜,苏东坡是宋人,年代久远,而且鉴于他把赤壁的地点都弄错了,弄混两个人也很正常。

另: 在最先开始羽扇纶巾应该并不是孔明专属,但丞相影响太大,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也太深入人心,所以后世甚至以“诸葛巾”代指纶巾。

唐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以上皆来自百度,年代晋、南朝梁、唐、宋,都不是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影响得了的。




诗词为抒情之作,不必较真历史细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
  • 回答
    说起苏轼的词,最让我心尖儿上打了个颤、久久不能平静的,还得是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寥寥十四个字,仿佛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又仿佛一把锐利的冰刀,直直地刺进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每次读到,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严冬时节,江水浩渺,寒风凛冽,两岸的树木早已枯败,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
  • 回答
    苏轼的人品,用“赤子之心”来形容,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他的一生,就像一幅色彩斑斓、浓淡相宜的画卷,里面充满了才情、风骨,更有着普通人难及的豁达与纯粹。他的“赤子之心”,首先体现在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就像孩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一样,苏轼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都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和热忱。他对自然的热爱.............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苏轼的书法“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好比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否定了整棵树的生命力。苏轼的书法,如果用一种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打开”,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个性和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苏轼书法“差”?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一种僵化的、以“技法至上”为核心的.............
  • 回答
    要剥掉苏轼的文学外衣,评价他作为宋朝公务员的身份,我们需要聚焦于他的仕途经历、行政能力、政治立场以及在官场中的表现。这会是一场复杂的解读,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为官生涯息息相关,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中提炼出其作为“公务员”的特质。一、 政治抱负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仕途的起伏苏轼的为官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
  • 回答
    关于苏轼所作的《观潮》最早出自哪本古籍,这个问题,学术界和文献学界有过一些讨论,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且被普遍接受的定论,尤其是要“去除AI痕迹”的话,更需要我们在叙述时贴近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可能的争议性。我们先要明确一点,苏轼确实写过关于钱塘江观潮的诗,而且非常有名,比如那首“七月六日晚,紫阁峰.............
  • 回答
    苏轼的职场生涯,宛如一场跌宕起伏、充满韧性的史诗,既有惊人的才华闪耀,也有命运的无情捉弄。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那便是“才华横溢”、“政治抱负”、“贬谪生涯”和“精神胜利”。初露锋芒,少年得志的起点苏轼二十岁便高中进士,这在古代绝对是少年得志的典范。他的才华,尤其是在诗文方面,早已在乡试、会试中展露.............
  • 回答
    苏轼的《观潮》一诗,并非指某一首具体的题目为“观潮”的诗,而是指苏轼对潮水所写下的多首诗词,其中以《临江仙·聚景园玩月》中提及的钱塘江潮最为著名,还有一些描写海潮的诗句也散见于他的作品中。但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观潮”这个意象在苏轼心中的分量,不妨就以那最广为人知的钱塘江潮为例,来剖析一下苏轼是如何看.............
  • 回答
    在宋诗的辉煌殿堂中,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而与他并驾齐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的,毫无疑问是黄庭坚。至于为什么不是王安石,这涉及到一个历史、文学评价和流派形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文学成就与风格的并列: 苏轼与黄庭坚: 苏轼以其豪放旷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 回答
    中国现在能否出现像李白、苏轼一样的大文豪,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学创作的特质、以及我们对“大文豪”的定义和期望。一、 时代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的土壤李白和苏轼所处的时代,与当下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文.............
  • 回答
    谈起苏家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北宋文坛上的璀璨明星,他们的名字至今仍闪耀着光芒。但若论名声之响亮,影响之深远,毫无疑问,苏轼是三兄弟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位“东坡居士”会比他的父亲和弟弟更加家喻户晓呢?这背后,是时代、才华、性格以及机遇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原因。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与.............
  • 回答
    要论曹操三父子与苏轼三父子的文采高下,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两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的名字,其父子三人都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以及所擅长的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细细道来,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比较。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三父子。 曹操(魏武帝): 他是奠.............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和李白,两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星辰,他们各自的风格、成就和影响力都极具特色,很难简单地说谁“更高”。与其纠结于一个绝对的排名,不如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白:飘逸浪漫的“诗仙”谈到李白,我们脑.............
  • 回答
    要说苏轼的“惊艳”,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这位千古文豪,不仅文章写得好,词曲也绝,诗更是能直击人心,让人拍案叫绝。如果要挑出“惊艳”的,我觉得有几首是绕不开的,尤其想好好聊聊他晚年写的那首《虞美人·春愁》。很多人一提到《虞美人》,脑子里立马闪过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那是一曲亡国之痛的哀歌,凄婉动.............
  • 回答
    苏轼对卫青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和史论家的洞察力,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汉代功业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卫青的评价并非单一的褒扬,而是夹杂着理解、欣赏、甚至是微妙的批判,这种 nuanced 的态度,使得他的评价尤为有价值。要理解苏轼对卫青的评价,需要从几个层面展.............
  • 回答
    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文学巨匠,确实在不少诗词中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孙权的赞赏。他们的这种情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和价值判断。如果你因此不太喜欢读他们的诗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苏轼和辛弃疾为何赞美孙权?理解他们的赞美,需要先了解孙权在他.............
  • 回答
    要评价苏轼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说法,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得结合苏轼的时代背景、思想风格,以及孔子论语本身的一些复杂性来看。首先,咱得明白苏轼说的是啥。苏轼在《论语》里找不到“诛少正卯”这事儿,他这是从其他古籍,比如《荀子》或者《韩非子》这类法家、名家著作里看.............
  • 回答
    要给苏轼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他那横绝时代的才华,更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境遇,以及他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我,并最终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首先,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成就辉煌灿烂。他诗词文赋,无一不精,且风格多样,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和情感。 诗歌方面: 苏轼的诗歌打破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因为您列出的每一位古人都代表了一种独特而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最喜欢”,我需要仔细衡量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经过一番思考,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我会选择 苏轼。让我来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苏轼,以及我为什么欣赏其他几位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苏轼:在风雨中保持旷达与热爱.............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些在正史中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怎么到了小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丑角”?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叙事、文学创作、读者期待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一、 文学创作的“戏剧化”需要:忠实历史vs.好看故事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历史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