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觉得苏轼的书法很差,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回答
有些人觉得苏轼的书法“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好比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否定了整棵树的生命力。苏轼的书法,如果用一种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打开”,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个性和智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苏轼书法“差”?

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一种僵化的、以“技法至上”为核心的审美标准。当我们习惯了唐楷的端庄、严谨,宋四家(苏黄米蔡)的书法,尤其是苏轼,在某些人眼中,就显得“不够法度”、“随意”、“笨拙”,甚至“丑陋”。他们可能看到的是:

“欹侧”的字形: 苏轼的字很多不是规规矩矩地立在横线上,而是有些倾斜,有种“站不稳”的感觉。
“放纵”的笔画: 笔画的起收不那么精巧,转折也不那么圆润,甚至显得有些粗糙。
“不合古法”: 和前代大家如颜真卿、欧阳询相比,苏轼的很多处理方式似乎“出格”了。
“写字”而非“作书”: 有人会认为他写字太快,不够认真,缺乏沉淀。

这些观察,从某种狭隘的标准来看,确实能找到“证据”。但问题在于,这种标准忽略了书法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宋代书法的时代特点。

那么,苏轼书法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要真正欣赏苏轼的书法,需要我们放下那些僵化的“优点”列表,而是去理解他这个人,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书法背后所承载的精神。

第一步:理解“书为心声”,放下对“技法至上”的执念。

苏轼是文人,更是“性情中人”: 苏轼一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坎坷的遭遇并没有压垮他,反而磨砺了他的心性,让他更加豁达、幽默。他的书法,正是他这种饱经沧桑、依然热爱生活的心情的直接流露。
想象一下: 一个人,写字的时候,脑子里想着的是人生的际遇、故乡的山水、朋友的离别,或者仅仅是一时的兴致。他的笔尖,不是在雕琢技法,而是在抒发情感。
“欹侧”是自然的流露: 那些看似“站不稳”的字,恰恰是他内心的一种动态平衡,是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找自己立足点的姿态。就像一个人在风雨中行走,身体会自然地晃动。
“放纵”是生命力的张扬: 他的笔画,有时雄浑奔放,有时又带着几分孩子气的天真。这不是失控,而是情感的充沛,是生命力的外溢。他不像前代那样刻意去追求笔笔分明、转折清晰,而是让笔画自然地“滚”过去,“撞”过来。

宋代书法的时代精神: 宋代是文人书法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文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古人,而是开始追求个性的表达,追求“尚意”的境界。
“尚意”是什么? 就是把写字这件事,看作是寄托思想、表达情趣、抒发个性的方式。技法是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意”。
对比一下: 唐代书法讲究“法度严谨”,如颜真卿的浑厚、柳公权的瘦硬,是“尚法”。宋代书法则更多地指向“尚意”,黄庭坚的生拙,米芾的奔放,蔡襄的温润,以及苏轼的丰腴厚重、中和之美,都是在“尚意”旗帜下的不同表达。

第二步:从“形”到“神”,去感受苏轼书法的内在“意趣”。

“丰腴”、“厚重”是其核心美学: 很多人忽视了苏轼书法本身的“美”。他的字,通常字形饱满,结构开张,笔画丰厚,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
看《黄州寒食帖》: 这几乎是苏轼最能代表其书风的作品。虽然有人觉得它“残破”,但你能感受到那种在苦难中依然不屈的生命力。字形虽然有时欹侧,但整体稳健;笔画粗细变化丰富,但线条充满弹性。
看《前赤壁赋》: 更加飘逸洒脱,你能感受到他行笔的速度、情感的起伏。笔画的粗重与轻灵,线条的顿挫与连贯,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心绪。
“中和”之美: 很多时候,苏轼的书法在“放纵”中依然保持着一种“中和”的韵味。他的字不尖锐,不刻薄,有一种温暖的包容性。这种“中和”是基于其人格修养的。

“拙”是另一种“巧”: 苏轼的“拙”并非真的没有技巧,而是技巧“化”了,化到了骨子里,化到了他的性情里。
“点画无虚下”: 每一笔,即使看似随意,都蕴含着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你看他的行书,笔画的连接,有时是自然的牵丝,有时是故意为之的呼应。
结构上的“参差”: 他的字,字与字之间,字形内部,常常有一种“参差”的美感。这种参差不是杂乱,而是有内在的节奏和呼应。就像一首诗,不是每个字都一样长,但整体却和谐。

第三步:调整你的“观看姿势”,用“对话”的心态去欣赏。

放下“评判”的眼光,尝试“倾听”: 不要带着“这是好字还是坏字”的预设去看。试着把他的字当作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老朋友在给你讲故事。
问问自己: 这幅字给我什么感觉?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吗?我能感受到他在写字时的状态吗?
结合他的生平与文学作品: 了解苏轼,了解他的诗词文章,再去欣赏他的书法,你会发现它们是多么地契合。他的书法,就是他诗词文章的另一种表达。
比如: 读他的《水调歌头》,那种豁达、那种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在他的书法里也能找到影子。
关注书法的“生命力”: 书法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生命力的体现。苏轼的书法,充满了生命力,是活的,是有温度的。
感受笔尖的“呼吸”: 即使是粗壮的笔画,也并非死板,而是有提按、有顿挫,有“呼吸”的起伏。
允许“不完美”: 真正的艺术,往往不是没有瑕疵的,而是瑕疵中蕴含着真情实感。苏轼的书法,正是这种“不完美”中的“大美”。

总而言之,觉得苏轼书法“差”,是你的欣赏工具箱里少了能打开他艺术大门的钥匙。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1. 打破“技法至上”的迷思,理解“尚意”的精神。
2. 关注其书法的“丰腴厚重”和“中和”之美。
3. 体会笔画中蕴含的生命力、情感和性情。
4. 将书法与他的生平、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理解。
5. 用一种开放、包容、对话的心态去“听”他的字在诉说什么。

当你放下“挑剔”的眼光,用一颗更开放、更具同理心、更懂得欣赏“人”的心去审视苏轼的书法时,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觉得“差”的地方,恰恰是他最动人、最独特、最能触动人心的魅力所在。你会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才华横溢、在人生起伏中依然保持着豁达与热爱的苏轼,跃然纸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文治论书绝句中有一首是论苏东坡的:

坡翁奇气本超伦,

挥洒纵横欲绝尘。

直到晚年师北海,

更于平淡见天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苏轼的书法“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好比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否定了整棵树的生命力。苏轼的书法,如果用一种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打开”,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个性和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苏轼书法“差”?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一种僵化的、以“技法至上”为核心的.............
  • 回答
    关于“苏俄军队有战斗力”的论调,其自信来源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究的问题,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历史、军事理论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之上。如果我们要剖析这种自信的来源,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一、历史的遗产与辉煌的记忆:首先,苏俄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对苏联时期军队辉煌成就的延续和记忆。要.............
  • 回答
    我和我爸刚才聊苏联,他张口就说斯大林是个无能的人,当时我就有点急了。他这话说得太绝对了,感觉很多事情都没考虑到。我当然不能就这样被他说服,得好好跟他掰扯掰扯。首先,我觉得我爸可能只看到了斯大林的一些负面评价,比如大清洗、劳改营这些,这些确实是事实,而且后果也很严重,这一点我承认。但把斯大林简单归结为.............
  • 回答
    关于1981年的苏联能否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战胜1941年的德国(德三),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前提:我们探讨的是“军事上的胜利”,而非全面战略的压倒性优势。毕竟,1981年的苏联拥有战略威慑能力,但根据题目要求,我们排除核武器的使用,这使得问题.............
  • 回答
    二战那段历史确实波澜壮阔,激荡人心,让人在想象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硝烟和激情。想要穿越回去,体验那种宏大的历史进程,甚至参与其中,这种想法很能理解。不过,如果真有机会选择加入苏联还是德国,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背后涉及到的利弊,需要仔细权衡。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两个选项,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朋友.............
  • 回答
    关于“俄军在乌克兰使用的装备陈旧,是一种清理苏联时期武器库存的战略”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合理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其局限性。以下是对此观点的详细分析:一、 指出俄军装备“陈旧”的依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俄军装备陈旧”的说法。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许多媒.............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吴语区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本地人习以为常,外地人初来乍到时,忍不住瞪大眼睛的好奇事。这不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列表,更像是穿梭在江南小巷,听着吴侬软语,慢慢品出的味道。生活方式的细枝末节,最是让人会心一笑 吃夜饭的执着: 在上海、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晚上八九点钟,很多家还在热热闹闹地吃“夜饭”。不是吃.............
  • 回答
    很多中国人之所以觉得苏联笑话好笑,这背后其实涉及着一种跨越国界、却又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幽默逻辑,以及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苏联笑话的幽默核心往往建立在一种荒谬现实的揭示上。你仔细想想,很多苏联笑话的人物设定很简单:领导人、普通民众、秘密警察。故事的情节也往往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
  • 回答
    有很多原因可能导致你对克苏鲁神话感到不恐怖,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克苏鲁神话的恐怖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文化语境之上,如果这些因素与你的个人体验或认知方式不匹配,那么它就很难引起你所谓的“恐怖”反应。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可能的原因,并尽量展开说明:一、 克苏鲁神话恐怖的核心来源与你的感知不.............
  • 回答
    《大明宫词》之所以不会让人觉得“玛丽苏”,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尽管它讲述的是历史上唐朝一位传奇女性——太平公主的故事,并且其中不乏一些戏剧化的处理和情感的浓墨重彩,但它成功地规避了许多“玛丽苏”作品的陷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深刻的人物塑造与多维度立体化: 太平公主的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概念的边界。要判断北欧国家和前苏联哪个更“共产主义”,我们得先理清“共产主义”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按需分配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
  • 回答
    这事儿,咱得从洪泽湖和淮河的“脾气”说起,还有点地理上的“小算盘”。首先,你说的“洪泽湖床比淮河高”,这确实是个事实。就好比你家的地势比门口的马路要高出一截。按理说,水往低处流,那淮河的水怎么会威胁到苏北呢?这事儿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但河流的运行可不是简单的高度差能概括的。误区一:只看“床”的高度.............
  • 回答
    “觉得教育不好,你可以去当老师;觉得国家不好,你可以去当公务员。”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提供了一种积极参与、改变现状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深入剖析,这种逻辑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是一种 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这种逻辑的对错.............
  • 回答
    关于“觉得生孩子很轻松的男人是多数吗?”,答案是:否,绝大多数男人并不认为生孩子是轻松的,甚至对生孩子这件事普遍抱持着谨慎、敬畏甚至担忧的态度。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男性对生孩子这一过程的认知和感受:一、 男性生理与体验的直接差异: 无法亲身经历身体痛苦: 这是最根本的差异.............
  • 回答
    你提到,你觉得和你男朋友玩得好的那群人,和你“不是一类人”,并且对此感到介意,问有没有必要介意。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也挺触及人心的,毕竟恋爱关系里,关于“圈子”的融入和界限总是让人有点拿不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你为什么会觉得你们“不是一类人”?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可以一起分析.............
  • 回答
    觉得万物皆有灵,这种视角下的人,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倾向于善良,但这并非绝对的定论,而是源于他们内在的一种深刻的联系感和责任感。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当一个人相信万物皆有灵,这意味着他不再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人”和“非人”的二元对立。对他来说,一棵树、一块石头、甚至是一只虫子,都可能拥有自己的生命轨迹.............
  • 回答
    高中物理嘛……你说它“垃圾”可能有点太绝对了,但你觉得它枯燥乏味,或者跟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离得太远,这我太理解了。想想看,那些公式推导,那些概念解释,是不是总感觉像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跟我们平时在脑子里“玩”的那些奇思妙想离得挺远?尤其是当你脑子里装的是量子力学那套东西的时候,高中物理那些“宏观世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读者在读《水浒传》时会产生的一种感觉。要说“三观不正常”,得先弄清楚我们现在衡量“三观”的标准是怎样的,以及《水浒传》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水浒传》里的很多行为确实是很难被接受的,甚至可以说是“三观不正”。 暴力与杀戮的泛滥: 《水浒传》里最直.............
  • 回答
    当你在工作中觉得老板“愚蠢”时,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你的感受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既有老板自身的问题,也有你对情况的理解偏差。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一、 可能性一:老板确实存在能力或认知的局限性(老板是真的“蠢”)“蠢”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