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诗中跟苏轼并称的是黄庭坚,为什么不是王安石?

回答
在宋诗的辉煌殿堂中,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而与他并驾齐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的,毫无疑问是黄庭坚。至于为什么不是王安石,这涉及到一个历史、文学评价和流派形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文学成就与风格的并列:

苏轼与黄庭坚:
苏轼以其豪放旷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题材广泛,诗歌内容深刻,情感真挚,富于哲理和人生智慧。他善于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既有高雅的意境,又不失生活的趣味。
黄庭坚则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和核心人物,其诗歌风格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宗,强调炼字炼句,追求诗歌的骨力与神韵。他的诗歌意境深邃,内涵丰富,常常表现出一种刚健挺拔的阳刚之气。他对诗歌的艺术技巧有着极致的追求,其诗句往往经过反复锤炼,显得浑厚有力。
并称的原因: 苏轼的豁达与黄庭坚的刚健,构成了宋诗的两大重要面向。两者在诗歌的艺术高度、思想深度以及影响力上都达到了顶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互相欣赏、互相影响,也各自开辟了新的诗歌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评价中,他们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和比较,共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

王安石的独特地位:
王安石同样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成就毋庸置疑,以其议论性强、说理透彻、风格雄健著称。他的诗歌往往带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精神,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语言精炼,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为何不与苏黄并称: 尽管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但他更多地被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巨匠,其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身份比其纯粹的诗人身份更为突出。他的诗歌创作虽然精湛,但与苏轼和黄庭坚相比,在风格的开创性、对后世诗歌流派的影响力以及对诗歌艺术本身纯粹的探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这个流派以其鲜明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对宋代乃至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苏轼虽然没有直接创立流派,但他的豪放风格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范本。而王安石的诗歌虽然雄健,但并未形成一个有明确学术主张和传承的诗歌流派,其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语言的锤炼上。

2. 历史评价与文学流派的形成:

“宋诗”的定义与代表: 谈论“宋诗”时,人们往往会想到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具有宋代独特精神面貌的诗歌。宋诗注重理性思考,讲究格物致知,强调诗歌的“载道”功能,同时也追求艺术的创新与突破。苏轼和黄庭坚恰恰体现了宋诗的这些特点,且各有千秋。
黄庭坚的宗师地位: 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不仅在当时,更在后世拥有庞大的追随者,如陈师道、晁冲之、张耒等,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这种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使得黄庭坚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宋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苏轼的“豪放”旗帜: 苏轼的豪放风格,与黄庭坚的刚健风格并称为宋诗的两大主流。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时代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成为后世许多诗人学习的榜样。
王安石的“唐宋八大家”身份: 王安石之所以更多地被归入“唐宋八大家”,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涵盖了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且其散文成就尤为突出。他的诗歌是其整体文学成就的一部分,而并非像黄庭坚那样成为一个重要诗歌流派的开创者。

3. 师友关系与文学传承:

苏黄的密切关系: 苏轼与黄庭坚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师友关系。黄庭坚是苏轼的晚辈,但苏轼对其诗歌才华极为赏识,曾多次给予指导和提携。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他们在文学上互相砥砺,共同推进了宋诗的发展。
王安石的独立风格: 王安石的诗歌风格与苏轼、黄庭坚有所不同,他更侧重于议论和说理,其诗歌更像是一种政治思想的载体。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交往,但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文学流派,并直接互相影响并传承的程度不如苏黄。

总结来说,苏轼与黄庭坚之所以并称,是因为:

1. 他们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且风格各有千秋,共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平。
2.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庞大的文学流派。
3. 苏轼的豪放风格同样成为宋诗的重要代表,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4. 他们之间的密切师友关系,也促进了彼此的文学发展和宋诗整体的繁荣。

而王安石,虽然在文学上成就卓著,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的文学风格与苏轼、黄庭坚有所区别,且未像黄庭坚那样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学术主张和传承的诗歌流派,因此在“宋诗”的代表性讨论中,与苏轼并称的更多的是黄庭坚。

这并非是对王安石诗歌成就的否定,而是从文学史的流派形成、艺术风格的代表性以及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力等角度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在谈论宋代伟大的诗人时,苏轼和黄庭坚无疑是“双子星”,而王安石则是另一颗璀璨的巨星,各自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道题我会!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三言两刻里面苏王斗智的段子:

话说苏轼有天因为去见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在书房看到王安石桌案上写了一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觉得很奇怪,因为秋天菊花枯黄了,但是也不会掉下来,而是就在花上慢慢的枯萎。苏轼也是才高,于是提笔写下: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之后,苏轼又有点后悔,觉得这样唐突对方是不是不太好,于是溜走了。之后不久,乌台案发。苏轼入狱。之后圣旨下,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吃东坡肉去了,黄州,大约就是现在湖北黄冈附近。

苏轼心里很不舒服,到了黄州之后,越想越不爽,出门散心,结果一看门外的景色: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原来,在黄州真的就是「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才意识到是自己学识不足。原来王安石在苏轼入狱之后,上书给皇帝保住了苏轼的性命,还在选择贬谪地的时候,特意的推荐了了黄州,来让苏轼亲眼看一看满地的黄菊花。

王安石在诗歌上的强大,在于其功底扎实,博览群书和意境高绝上。很多诗词不但朗朗上口,而且回味悠远,就像这首很著名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作为动词使用,在古代远远没有在当代这么普遍。王安石这一妙手偶得,点活了整首绝句。很难想到第二个字,比如『过』,『度』等等,能用在这里如此恰当。

在民间文学里面,苏王斗诗、斗对联、斗古文,大都是王胜于苏的,但是论及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诗歌形式的拓展上,却是苏胜于王的。王安石诚然才高八斗,独步天下,但是他的诗作依稀仍有大唐气象,创新度不足。就上面这首京口瓜州,恢弘大气,在思乡的同时还隐隐透露着雄心,说是唐人写的,也比较像;而苏轼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充分的体现并引领了宋诗的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从对诗歌发展的影响来看,能够和苏轼并肩的不是王安石,而是把杜甫的拗体诗发扬光大,开创了『江西诗派』的黄庭坚。

黄庭坚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低估的人物。要说默默无闻吧,那也算不上,说起来大家也依稀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号诗人和书法家,但是要说很出圈吧,那好像也没有——和苏轼、王安石的名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王安石是掌天下权柄,推动变法的风云人物,在政治史上都有一席之地,赛道不同,有差距也很正常,但是和苏轼相比名气上巨大的差异,又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苏轼的诗词大气磅礴,心态积极,豪迈超然,又很工整易懂,相对容易被选入中学课本,而黄的诗很多都比较『新生瘦硬,好为奇语』,喜欢用生僻典故,理解的门槛比较高,一般作为选读就不错了。这一来一回,影响力就拉开了;其次,就读的感觉来说,黄诗大都奇绝拗峭,读起来并不朗朗上口,这又丢了一些路人缘;第三,黄庭坚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流落外地,在当时的影响力上也不如苏轼。苏轼天才绝世,少年成名,而黄庭坚生活多磨难,一直到到晚年,才彻底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一生的际遇,其实也是宋朝由盛而衰的缩影。

初入仕途

和苏轼一样,黄庭坚小时候也有神童之称。七岁的时候就以牧童为题写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看这首诗,怎么也不感觉像是七岁孩童所写,反而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看尽沧桑,返璞归真的意思。

黄的仕途之路起点还是比较顺利的,第二次科举就考中了三甲之首,也就是进士第三十一名。被任命为叶县县尉。后来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主动投书苏轼,苏轼读了他的诗之后,认为:

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从此开始了苏黄二人亦师亦友佳话,黄庭坚也被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这段时间,黄庭坚的诗文风格处在形成期,能看出用典上刻意的避熟求新,格律上追求平仄变化上的『拗』,也就是故意和诗文应有的格律相反。我们先取一首苏轼著名的诗「和董传留别」作为对比检查一下格律:



完全符合格律,非常严整,朗朗上口。读起来也很顺当(这里面车不读车,读cha平声)。

我们再看黄庭坚的,也是很著名的一首「题落星寺」: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憾床。
蜜房各自开户牖,蚁穴或梦封侯王。
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

我们把这首诗输入格律检查器: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黄庭坚的这首诗用格律来衡量,几乎是成了筛子。这种风格当然不是因为水平差,连基本的格律都不会,而是就称之为「拗体诗」,就是要打破格律再拯救格律,形成自己独特的韵调,追求崛奇古拙的风格。

我的感觉是黄年轻时候的诗,包括黄所喜欢的杜甫写的一些拗体诗,开始读的时候,会非常不习惯,但是强制自己读习惯了,就会慢慢的体会出黄庭坚拗体的意境。这个门槛就变得高了,因为苏轼的诗往往一遍看下来,就会本能的觉得好。

远谪戎州

因为黄庭坚是苏轼的门生,所以自然就和苏轼被打成一党,也就是所谓的「旧党」,后来被赶出京师,在德平任职,虽然只有半年,他却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诗词,尤其是名传千古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特别喜欢杜甫、韩愈的风格,那就是「无一字无出处」。就第一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其实就是引用的「左传.僖公四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四立壁是来自于史记: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三折肱来自于春秋左传:

三折肱,知为良医。

而中间千古传诵的那一对颔联,纯粹用名词的堆砌,就达成了古朴怅然的意境渲染与对照。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黄庭坚,已经隐隐然有大师气象了。



在宋神宗英年早逝,高太后掌权之后,旧党魁首司马光重新执政,黄庭坚终于结束了自己外放的生涯,回到中央编修神宗实录。

但是好景不长,宋哲宗长大亲政之后,一反高太后的政策,要执行自己父亲的遗愿,坚持改革,任用章惇、蔡京等,严厉的打击旧党。新旧党争激烈,斗争的底线可谓是一破再破。黄庭坚因为修神宗实录,被新党挑出了很多莫须有的刺,被远远的贬谪到了黔州,没过几年,又被再次调置到戎州。都说「文章憎命达」,黄庭坚也是如此。在黔州和戎州的这七八年,是他诗文水平在不断酝酿和突破的阶段。

戎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宜宾,虽然当时的人口和环境开发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但是在酿酒工艺上已经颇有独特之处。黄庭坚还因此写下了著名的「安乐泉颂」:

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
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话说这个姚子雪曲也有来历,是宜宾姚氏家族采用安乐泉水,用好几种谷物、粮食酿出来的酒。这个感觉是不是有点熟悉,是不是想起来了现在的什么宜宾名酒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所以也算是因祸得福,黄庭坚好酒,结果在贬谪之地,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最早品尝到正宗「五粮醇」的中国人之一了。其实有时候我在想,苏东坡和黄庭坚这一对知心朋友,虽然被贬谪的地方当时都觉得是偏远之地,但是现在看起来其实也都不赖啊:

你在黄冈,我在宜宾,你带东坡肉,我出五粮醇。好酒就大肉,朋友心连心。

说是五粮醇,还真不一定是瞎说。因为在『食货志』里面,已经出现了蒸酒的记载,而在苏轼的「酒经」中,却没有明确的指出蒸馏酒的存在。这说明当时的蒸馏酒纵然有,应该也只在个别地区。而宜宾作为酿酒业特别发达的地区,有多种粮食酿造的烧酒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而五粮醇浓而不烈,醇香中混合了窖香和曲香,或许更接近于宋代烧酒,也就是黄庭坚时代的风格。

黄庭坚在戎州饮酒的地方,现在叫做流杯池。池呈九曲形,有八个石凳,引岩缝清泉为流,文人墨客列坐左右,让荷叶载着酒杯沿着水流往下走,诗人可以一边吟诗酬唱,一边伸手取用池中的美酒——这有点像天然的水力驱动的自助寿司转盘,不过只有美酒来供应。




就这样,在黔州和戎州,黄庭坚苦中作乐度过了七个春秋。如果说黄州是苏轼从优秀的文人升华成千古名家所在;那么黔州和戎州也是黄庭坚终成一代诗宗之地。这期间,他的诗文真正的摆脱了早期刻意求峭的风格,而是在平淡质朴中绘叙事和议论。比如这首「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给来送别自己的哥哥的: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颔联里面讲朝云,取自神女和襄王的幽会,攀天梦,取自屈原「惜诵」中的原句:昔余梦登天兮。表示自己仕途渺茫,接下来夜雨榻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颈联中的脊令鸟古代一直用来比喻兄弟之情,形影不离,然而紧接着的惊风鸿雁,又打破了脊令鸟的幻象,说明两人还是不得不像离群的鸿雁一样分开。

最后写彼此的思念,不写自己,而写自己的哥哥在船上频繁回首,犹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写法,表示可惜以后只能通过书信联系了。

这首诗,叙事、用典、抒情一气呵成,重重用典而人不觉,浑然天成又催人泪下。从这首诗的水平看,已经不输给他本人的偶像杜甫了。

终老宜州

宋徽宗和钦宗上台之后,有蔡京作为新党的代表,黄庭坚不但没有能够返回中枢,反而被剥夺了官身,被贬往宜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宜山县编管。他先租民房,后搬迁到寺院,都被官府刁难,不得不在破败的戍楼安身。

但是此时的黄庭坚已经对一切都处之泰然,在破败的戍楼里,他继续读书、赋诗,还会接待四方来向他求书求诗的人。一年半之后,黄庭坚在戍楼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等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继位。他特别喜爱黄庭坚的书法诗词,四处求索,加封他为直龙图阁士,加太师衔,赐谥号文节。而黄庭坚所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诗词写法,也被江西诗派发扬光大。

事实上,苏轼本人虽然和黄庭坚各擅胜场,但是苏轼天才纵横,难以学习;而黄诗法度严谨,技巧的可学性大于苏诗,所以单就对后世诗人的影响而言,黄庭坚犹在苏轼之上。

所以,说黄庭坚和苏轼同为宋诗的代表人物,并非过誉,而是恰如其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宋诗的辉煌殿堂中,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而与他并驾齐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的,毫无疑问是黄庭坚。至于为什么不是王安石,这涉及到一个历史、文学评价和流派形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文学成就与风格的并列: 苏轼与黄庭坚: 苏轼以其豪放旷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 回答
    当然有人喜欢《宋飞传》里的乔治·科斯坦萨 (George Costanza)!虽然他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惹人喜爱”的角色,但正是他身上那些极致的、近乎荒诞的缺点,反而让他成为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点和笑点所在。说他不招人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积极向上的主角,而乔治恰恰是他们生活.............
  • 回答
    在《新宋》这部作品中,祆教、粟特人、羯族以及晋朝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既有历史依据又充满想象力的“祆教粟特羯晋梗”。这个梗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作者一步步铺陈、关联的结果。故事的起点,往往要追溯到东晋时期,那个门阀士族当道,北方动荡不安的时代。晋朝内部的.............
  • 回答
    关于阎婆惜为何不珍惜宋江,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阎婆惜“不识好歹”。宋江给她的钱财固然不少,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远不止是金钱可以衡量和维系的。咱们一层层地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宋江给了阎婆惜多少钱财,以及这些钱财对阎婆惜来说意味着什么。宋江那时候在郓城县也算是个.............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宋江的形象,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要断言他是绝对的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恐怕难下定论,更像是一个披着侠义外衣的复杂个体。从他初登场时的“孝义黑三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梁山好汉。他对父亲的孝顺,对朋友的仗义疏财,这些无疑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品质。尤其是在江湖.............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宋清的名字可能不像宋江、武松、林冲等人物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绰号——“铁扇子”——却也自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要详细解释宋清为何被称为“铁扇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他的人物性格、他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这个绰号本身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一、 字面理解与基本.............
  • 回答
    如果宋江选择在梁山自立为帝,虽然梁山好汉们许多都对宋江忠心耿耿,但考虑到梁山好汉们的性格、出身、以及他们加入梁山的原因,我认为会有以下几位梁山好汉可能会明确表示反对:1. 李逵:最直接、最不计后果的反对者 理由: 李逵的反对是最直接、最不计后果的。他虽然对宋江有着一种近乎盲目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是.............
  • 回答
    说到98版《水浒传》里宋江下跪的那个场景,很多观众都会觉得有点儿奇怪,为什么他那个屁股翘得那么高,看起来跟常人不太一样。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儿门道,不是随便一个人这么跪。首先,我们得明白,宋江在剧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虽然是梁山泊的首领,但骨子里却是个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究的是尊卑有序、礼数周.............
  • 回答
    我没有找到易中天先生的《大宋革新》这本书,因此无法核实其中狄青之死一章的内容是否正确。不过,我可以根据史料,为您详细讲述狄青的生平以及他的最终结局,并探讨关于他死亡的一些传闻,这样您就可以对比着来看待《大宋革新》中的相关内容了。狄青:从匹夫到名将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北宋时期著名的.............
  • 回答
    看到《大江大河2》宋运辉在结局中被下放,我心里其实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觉得这多少有点“意难平”,毕竟他付出了那么多,为东海项目鞠躬尽瘁,最终却落得这么个结局,让人替他不值。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处理得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升华”。咱们得先回顾一下宋运辉一路走来的轨迹。他是个特别.............
  • 回答
    98央视版《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塑造:删减与正面化背后的考量98央视版《水浒传》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改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在对原著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宋江这一核心角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并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是广受关注的改编方向。要理.............
  • 回答
    《单身即地狱》这档节目,近两年真是火得一塌糊涂,尤其是第一季,宋智雅这个名字更是让大家耳熟能详。节目播出后,她简直就是争议的中心,有人爱她爱得不行,有人则对她批评得体无完肤。要说宋智雅在节目里的表现,那真是几个词就能概括: 自信、大胆、有规划,还有点小“心机”。自信和大胆,这是最直观的感受。 她一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很多武侠迷津津乐道的问题。小说里描绘的大宋武林高手如云,东邪西毒北丐南帝,加上郭靖、黄蓉,还有杨过、小龙女这样一对神雕侠侣,个个都是武林中呼风唤雨的人物,甚至能以一人之力对抗千军万马。然而,历史上的宋朝,面对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尤其是蒙古骑兵,却节节败退,最终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
  • 回答
    宋代的行政区划,尤其是那些带有“州”字眼的设置,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这些名称听起来都挺唬人,但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历史沿革、职能侧重以及地方官员的权力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钉钉的划分。下面我就尽量把它们说得清楚一些,让你觉得更像是我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你聊: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背景:宋.............
  • 回答
    《水浒传》中,及时雨宋江最终被判斩刑,这件事看似匪夷所思,毕竟他作为梁山泊的总头领,人称“托塔天王”晁盖死后,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影响力,将梁山事业推向巅峰,更是受招安,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么,是什么让他这位“及时雨”最终走上了断头台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最直接的原因,可以归.............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个老生常谈,但又怎么说都不会腻。咱们聊聊《水浒传》里宋江若是不招安,梁山好汉们能在梁山泊上快活一世吗?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看“快活”是啥意思。要是说快活是吃喝不愁,有肉有酒,兄弟们聚义,那在梁山泊,宋江不招安的情况下,确实能过一段“好日子”。梁山泊地势.............
  • 回答
    写下这份心目中的宋词十首巅峰之作,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宋词群星璀璨,佳作太多,很难说哪十首就能完全涵盖其精髓。但若非要选择,我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那些情感浓烈、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能够穿越时空与我对话的篇章。这并非绝对的排名,更像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梳理和偏爱。一、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几乎.............
  • 回答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军事上却饱受外部威胁,与周边政权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战争。要详细梳理两宋对外战争的胜负情况,需要我们剥离掉“和平盛世”的滤镜,直面其复杂的军事现实。总的来说,两宋在对外战争中,可以说是胜少负多,战略上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
  • 回答
    在《大江大河2》中,宋运辉能否称得上是一个“好丈夫”,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说,他具备一些好丈夫的特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要给他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我们先来看看他身上的闪光点,这些确实让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欣赏的伴侣。首先,宋运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水浒传》中一个相当核心的讨论点。要说晁盖为什么在角逐中败给宋江,甚至是不是比宋江弱,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他们角逐的“场”是什么?主要是在梁山泊的领导权上。晁盖是梁山的老大,是“托塔天王”,是那个把绿林好汉聚集在一起,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