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两宋对外战争中胜负情况究竟如何?

回答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军事上却饱受外部威胁,与周边政权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战争。要详细梳理两宋对外战争的胜负情况,需要我们剥离掉“和平盛世”的滤镜,直面其复杂的军事现实。

总的来说,两宋在对外战争中,可以说是胜少负多,战略上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宋朝军队没有胜利过,更不代表其军事实力就一无是处。只是与其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相比,军事上的表现显得相对逊色,最终也未能改变其被北方民族政权所灭亡的命运。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两宋对外战争的胜负情况,并尽量细致地展现其脉络:

一、北宋(960年—1127年)

北宋面临的主要对手是北方的辽(契丹)和西夏(党项)。

对辽(契丹)战争:
早期(太宗时期): 北宋初期,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成为北宋与辽之间战争的主旋律。
高粱河之战(979年): 这是宋太宗亲自领兵北伐的著名战役。宋军一度取得优势,但太宗本人在激战中坠马受伤,宋军士气受挫,最终导致宋军溃败。此战的失利,标志着北宋早期收复燕云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也为宋朝此后长期的“澶渊之盟”埋下了伏笔。此战是北宋的败仗。
岐沟关之战(986年): 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宋太宗继续组织北伐,但这次北伐的指挥和部署存在严重问题,宋军分兵深入,后勤补给困难,最终在岐沟关遭遇辽军主力重创,全线溃败。此战也是北宋的重大败仗。
中期(真宗时期):澶渊之盟(1004年): 在经历了两次惨败后,北宋君臣对与辽的战争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辽军大举南下,兵锋直指黄河以南。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主下,决定御驾亲征,但最终在澶州城下,双方达成“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朝进贡岁币(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而辽朝则承认宋朝的“南朝”地位,并保证不侵扰宋朝边境。
虽然称之为“盟”,但本质上是宋朝用金钱换取和平。 很多人认为这是宋朝的屈辱条约,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当时军事实力不占优的情况下,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国力衰竭的大战,为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争取了宝贵的和平时间。从军事角度看,宋军在澶州城下虽然守住了城池,但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且整个战争过程宋军都显得被动。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宋朝在军事劣势下被迫接受的议和,虽然避免了更大的失败,但并非军事上的胜利。
后期(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 澶渊之盟后,宋辽关系趋于稳定,但也并非没有摩擦。
西夏崛起带来的压力: 此时西夏的崛起,特别是其对宋朝西北边境的骚扰,比辽朝对宋朝的威胁更加直接和频繁。
王安石变法后的军事改革与尝试收复: 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力图强兵,在西北边境与西夏进行了一系列战争。
青唐之役(1072年): 王韶率军收复了青唐地区,这是宋朝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少有的几次大规模战略性胜利,极大地巩固了宋朝西北的防线。此战是北宋的重大胜利。
宋夏战争的起伏: 尽管有青唐之役的胜利,但整体而言,宋夏战争依然非常胶着。宋朝在几次大规模战役中也遭遇过失败,例如元丰二年(1079年)的“米脂之战”,宋军被西夏军击败。哲宗时期,宋朝继续与西夏作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边境的对峙格局。整体上,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虽然有所收复,但更多的是拉锯战,胜负参半,消耗巨大。

对西夏(党项)战争:
如上所述,北宋与西夏的战争贯穿了北宋的大部分时间,其战略重心逐渐从对辽转移到对西夏。

对高丽(朝鲜)战争:
北宋与高丽关系相对友好,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对大理(云南)战争:
北宋对大理政权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互为朝贡国,没有大规模战争。

总结北宋对外战争: 北宋在军事上最大的困境在于其“积弱”的军事体制,虽然经济发达,但军队的战斗力与北方强大的骑兵政权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初期对辽的几次战略性失利,导致其失去了收复燕云的战略主动权,转而采取“守势”,并以岁币换取和平。后期在西北地区虽然有过收复失地的亮点,但整体上仍是艰难的防守和拉锯。

二、南宋(1127年—1279年)

南宋的建立本身就是一次军事失败的结果——北宋被金(女真)所灭。南宋政权建立在江南,主要对手是金朝和后来的蒙古(元)。

对金(女真)战争:
靖康之耻与南宋初期的抵抗(高宗时期): 北宋灭亡后,赵构(宋高宗)在南方重建宋朝。金军曾追击南宋残余势力,但宋军在两浙、江淮一带组织了有效的抵抗,涌现出许多如韩世忠、岳飞、刘锜等杰出的将领。
苗刘兵变后的南宋改革: 尽管开局不利,但南宋很快稳定了局势。
岳家军的辉煌: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南宋初期是抵御金军的主力。
郾城大捷、颍昌大捷、收复东京(开封)的短暂辉煌(1140年): 岳飞在这一系列战役中大败金军精锐,一度收复了包括开封在内的中原地区,使金军望风而逃。这是南宋对外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然而,由于宋高宗和秦桧等主和派的阻挠,岳飞最终被召回,随后被冤杀,南宋也因此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岳飞战胜金军,但朝廷决策导致战略优势丧失,是政治上的巨大失败,也是军事上的遗憾。
其他战役: 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金军;刘锜在顺昌之战中也取得了对金军的重大胜利。这些战役都展现了南宋军队在特定条件下仍能与金军一较高下的实力。
绍兴和议(1142年): 岳飞被杀后,南宋正式与金朝签订了屈辱性的绍兴和议,割让了淮以北的土地,并每年向金朝进贡巨额岁币。这是南宋军事上的重大失败,虽然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金国统治时期与南宋的拉锯战: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金朝虽然强大,但由于宋朝据守长江天险,金军多次南侵未能成功。例如隆兴二年(1164年)的金兵南侵,宋军在采石矶击败金军,迫使金朝再次议和,承认宋朝皇帝的“家国”称呼,但宋朝仍需岁币。
淳熙三年(1172年)的宋金议和: 这一时期,宋朝边境相对稳定,但也并未主动收复失地。
开禧二年(1206年)的开禧北伐: 庆元二年(1196年)后,金朝国力开始衰退,南宋在韩侂胄的主导下发起了开禧北伐,希望收复失地。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准备不足,指挥失误和金朝的反扑,最终战败。金军再次南侵,迫使南宋签订“嘉定和议”,南宋割让四川、淮南部分土地给金朝,岁币增加。此战是南宋的失败。
金哀宗时期: 金朝后期,在蒙古的打击下国力衰退。南宋曾抓住机会,与蒙古联兵攻金。淳祐元年(1241年),宋朝曾试图收复襄阳等地,但进展不大。嘉熙三年(1249年)宋朝向蒙古表示愿意共同伐金,并在对金战争中协同作战,如淳祐元年(1241年)宋朝攻取大安城。宋蒙联军最终灭掉了金朝。在灭金过程中,宋朝军事行动有限,主要起辅助作用,未能获得实质性的领土收复。

对蒙古(元)战争:
蒙古崛起与南宋的战略失误: 蒙古的崛起是南宋军事上的最大挑战。南宋在灭金过程中与蒙古结盟,但对蒙古的强大认识不足,甚至将其视为可以利用的工具。
蒙古的强大攻势: 蒙古在灭金之后,将矛头指向了南宋。
第一次蒙宋战争(1235年—1237年): 蒙古大举进攻四川和淮河地区,宋军在四川进行顽强抵抗,如彭义方的钓鱼城之战,宋军以少胜多,重创蒙古军。但在其他战场,宋军则遭遇较大损失。总体而言,这场战争是宋朝的艰难防御,有局部胜利,但整体战略被动。
第二次蒙宋战争(1241年—1242年): 蒙古继续进攻,宋朝守住了大部分战略要地,如四川的合州(钓鱼城)继续坚守。
第三次蒙宋战争(1257年—1259年): 蒙古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攻势。蒙古大汗蒙哥亲征,在攻打四川的钓鱼城时病逝,导致蒙古军队暂时撤退。这是南宋在军事上拖延了蒙古灭宋时间的关键事件。钓鱼城之战是南宋防御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未能改变蒙古最终灭宋的趋势。
忽必烈时代与南宋的最终灭亡(1260年—1279年): 忽必烈即位后,重新组织了对南宋的灭国战争。
襄阳、樊城之战(1268年—1273年): 这是南宋灭亡前最关键的战役。襄阳、樊城的久守,极大地消耗了蒙古的兵力,也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但最终,在强大的攻城器械(回回炮)和围困下,襄阳、樊城陷落。襄樊的失守,是南宋军事上最大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其灭亡。
崖山海战(1279年): 在襄樊失守后,蒙古军队长驱直入。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皇帝赵昺投海殉国,数十万军民殉国,南宋彻底灭亡。崖山海战是南宋军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抵抗,也是一场惨烈的失败。

总结南宋对外战争: 南宋在军事上面临的挑战比北宋更加严峻,面对的是一个比辽、西夏更为强大和统一的蒙古帝国。虽然南宋在初期曾涌现出岳飞等名将,取得过辉煌的胜利,但政治上的短视和妥协,以及军事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使其最终无法抵挡蒙古的铁骑。在与金的战争中,南宋经历了几次短暂的优势期,但最终都未能收复失地,反而赔款割地,战略上一直处于被动。

整体评价两宋对外战争的胜负:

军事上的战略被动: 这是两宋对外战争最鲜明的特征。无论是北宋对辽,还是南宋对金、对蒙古,宋朝长期处于守势,缺乏主动出击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能力。
“以文制武”的制度困境: 两宋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促进了文化发展,但也削弱了军队的独立性和战斗力。武将的权力受到制约,容易受到文官的掣肘,长久以往,不利于培养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
军事技术上的劣势(与北方骑兵相比): 虽然宋朝在火器等军事技术上有所发展,但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中,往往在机动性和冲击力上处于劣势。
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脱节: 两宋是中华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拥有强大的财政支持,但这笔钱财更多地用于维持庞大的文官系统和支付岁币,而非直接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局部胜利与战略失败并存: 尽管整体战略被动,但两宋军队也并非没有战斗力。涌现出了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和感人至深的战役。例如岳飞的沥血奋战,钓鱼城的坚守,都展现了宋朝军民不屈的精神。然而,这些局部胜利往往无法扭转整体的战略颓势,或者因为政治原因而功亏一篑。

最终结论: 两宋的对外战争,从国家存亡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胜少负多。北宋未能收复燕云,最终被金所灭;南宋则在与蒙古长期的消耗战中走向灭亡。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并没有转化为足够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强大的外部威胁,这是两宋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与其说宋朝是“积贫积弱”,不如说其“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军事制度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其在军事上的先天劣势,而这种劣势在面对更加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时,显得尤为致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辽宋金各有遗老遗少,不似其他正史的单方面记载。。。。

因此在胜率上大体上是这么个情况:

读宋史的话,宋朝胜率75%。。。。

读辽史的话,辽朝胜率75%。。。。

读金史的话,金朝胜率7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