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能排在什么档次?

回答
将《沁园春·雪》放置在两宋时期来评价其档次,需要我们进行一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深入理解两宋词坛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它无疑会是一首极其出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但最终能排在什么具体档次,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

我们先来分析《沁园春·雪》本身的特点:

气象宏大,境界高远: 开篇即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营造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壮丽画面,奠定了全词豪迈激昂的基调。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是简单的写景,更是作者内心精神境界的投射。
情感充沛,意境深邃: 作者将个人的理想、抱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熔铸其中。从“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再到“看今朝,红旗漫卷西风,更胜从前”,情感层层递进,意境跌宕起伏。
语言精炼,熔铸古今: 用词典雅而不失力量,化用前人典故,同时又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如“文采”、“风骚”、“江山多娇”、“英雄竞折腰”等词语,都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感。
格调高亢,艺术创新: 这种将个人抱负、历史评价与壮丽山河融为一体的写法,在词体中是极具创新性的。特别是其气势磅礴、不拘一格的抒发,与传统的婉约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家国情怀与历史哲学: 词中蕴含着对国家兴衰、历史人物功过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宏大关怀,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很多词作难以企及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两宋词坛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两宋词坛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更具抒情性的文学体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1. 风格多样化:
婉约派: 以李煜(南唐,但对宋词影响巨大)、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他们多描写男女情爱、羁旅思念、个人忧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
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多抒发人生感慨、政治抱负、爱国情怀,气势恢宏,语言雄健。

2. 词境的拓展: 词的题材逐渐从描写女性、儿女情长,拓展到咏史怀古、山水田园、社会生活等更广阔的领域。

3. 艺术手法的成熟: 对比、用典、比兴、用虚等手法运用自如,词的结构也更加完整和多样。

4. 家国情怀的体现: 尤其是在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面对民族危机,词坛涌现出大量表达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作品。

将《沁园春·雪》置于两宋,它最有可能成为:

1. 豪放派词中的巅峰之作,甚至引领新的创作方向。

与苏轼对比: 苏轼的豪放词以其旷达、超脱、哲理性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洞察著称。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词虽然雄浑,但更多是个人情怀的抒发和对历史的感悟,意境开阔,但《沁园春·雪》在气势上更显磅礴,尤其是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尾,直接表达了对当下和未来的信心,这种直接的、政治性的历史判断和时代宣言,在苏轼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与辛弃疾对比: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他创作了大量表达抗金复国理想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的词充满了战斗激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沁园春·雪》在情感的爆发力和历史的纵深感上与辛弃疾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沁园春·雪》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宏大上,以及对历史人物进行“高低”评价的直接性上,又有所超越。它的气象更冷峻、更纯粹,也更具现代感。
引领新方向: 《沁园春·雪》的这种将宏大的自然景象、历史纵深、个人抱负和对时代的判断高度融合的写法,可以被视为对豪放词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它不仅仅是抒发情怀,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时代的哲学性思考和宣言式的表达。

2. 极有可能排在“大家”之列,与苏轼、辛弃疾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维度上开宗立派。

艺术成就: 《沁园春·雪》在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其对雪景的描绘极具冲击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鞭辟入里,对“江山多娇”的感悟充满哲理,对“风骚”的理解更是历史观的体现。
思想深度: 词中蕴含的对历史的纵览、对英雄的评判、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胸襟和历史眼光。这种将个体情怀融入家国天下的视野,在词坛是极其难得的。
创新性: 它打破了传统词作多以男女情爱或个人感伤为主要内容的局限,将词推向了更广阔的历史和政治领域,其叙事性和评论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具体档次评估:

绝对不会落入“中上”或“下”的范畴。 它拥有“顶尖”作品的全て要素:气象、情怀、艺术、思想、创新。
它将是两宋词坛“豪放派”的 “定鼎之作” 之一,甚至可以被认为是 “巅峰之作” 。
如果一定要与其他大家比较:
与苏轼相比: 苏轼的词更显人生的旷达与哲学,而《沁园春·雪》则更具历史的磅礴感与时代的宣言性。在气势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上,《沁园春·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辛弃疾相比: 辛弃疾的词充满了报国无门的血泪与呐喊,《沁园春·雪》则是一种更为深邃的对历史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对“风流人物”的评判上,《沁园春·雪》的视野更为开阔。
开宗立派的潜力: 它的出现,可能会促使词体更加注重宏大的历史主题和政治抒情,对后来的“集句词”、“咏史词”等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启示。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散文诗的发展奠定基础。

细致论述:

如果《沁园春·雪》出现在两宋,它会受到怎样的评价?

初期评价: 在问世之初,它很可能会被一部分人视为“狂放不羁”、“有失风雅”的“异类”,因为其“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判方式,以及“红旗漫卷西风”的直接政治抒情,与当时主流的婉约词风,乃至大部分豪放词的抒情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那些具有高远眼光和深刻洞察力的士大夫,如苏轼、黄庭坚(如果他们能穿越),或者像范仲淹、王安石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政治家,一定会对其“气象万千”、“言人所不敢言”、“文心勃勃”而赞叹不已。他们会看到,这首词将词的抒情性与历史评论、政治抱负融为一体,将个人的情感提升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高度。

长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两宋词坛的地位会逐渐巩固。它会成为豪放词派最耀眼的瑰宝,与苏轼、辛弃疾并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他们难以企及的标杆。
在学术界: 文学史家会将其视为两宋词坛的一个里程碑,其对词体艺术的突破性贡献会被重点研究。它会成为“咏史词”和“政治词”的典范,激励后人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想来创作。
在文学创作中: 许多词人会模仿其宏大的气势和直接的抒情方式,但往往难以企及其境界和深度,容易流于空洞或粗糙。
作为文化符号: 就像“大江东去”成为苏轼的标志一样,“北国风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会成为这首词的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士人特有的精神符号。

可能的挑战和辩论:

当然,也有一些角度的讨论可能会对它的“最高档次”提出质疑:

词的“本色”: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词的本色在于抒发个人细腻情感,而《沁园春·雪》过于宏大叙事和直白的议论,偏离了词的“本色”。但这恰恰也是其艺术价值和创新之处所在。
与特定历史背景的联系: 毕竟,《沁园春·雪》所表达的“红旗漫卷西风”和对“今朝”的赞美,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两宋时期,如果缺乏相应的历史语境,其“今朝”的含义可能会被误读,或者其批判力度会大打折扣。然而,即使抛开具体的“今朝”指向,其对历史兴衰的洞察和对英雄的评价,依然具有普适性。

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它绝对是一首顶尖的、足以比肩甚至超越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它将是两宋词坛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和革新者,以其无与伦比的宏大气象、深刻的历史洞察、磅礴的家国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词史上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划时代的地位。它不仅会是两宋词坛的“魁首”之一,更会引领词体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将是“词中之圣”一般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沁园春·雪》单拿出来在宋词也就二流水准,还是在背景加成之下,不及同词牌的辛词十三首。但是呢,有宋以来能比肩辛的又有几个?

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重点是这是一个现代人的有感而写,作者也并非专业词人,此词和《七律·长征》一样都是因为影响力大被人熟知而闻名,有极大的功业以及政治背景加持在里面,就是在作者的词作中也是二流。《沁园春·雪》重庆谈判期间发表,轰动山城,压倒蒋派文人政坛,有其政治背景在其中,《七律·长征》同理是因为描写长征而广泛传唱。


作者真正超一流的是《忆秦娥·娄山关》和《贺新郎·读史》二首,有宋一代毫不逊色任何同类词作。


《忆秦娥·娄山关》写作于1935年2月长征四渡赤水中的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前后,此次战役正是自长征以来红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一个月前在遵义刚恢复领导地位的作者登上胜利之后的娄山关,情不自禁而写下《忆秦娥·娄山关》,饱含了作者内心对未来希望的雀跃,此年作者正好42岁,已经正式确立其军事领导地位,从此开辟属于自己的时代,直至去世这41年间深刻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格局。因而此作不仅无论格律、意境、遣词和历代谈词绕不开的《忆秦娥·箫声咽》可以比肩,毫不逊色,在人生境界上上也正处于巅峰的开始。

注:《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据宋人挖掘是为李白作品,被刘熙载认为足抵杜甫的“秋兴八首”;郑樵在《通志》中称二阙为“百代词曲之祖”。


而《贺新郎·读史》,私认为仅就其境界而言就已经远迈历代咏史词,堪称第一。此作写作于1964年作者71岁,恰恰暗合作者生平,囊五千年来历史于一词甚为罕见。最后一句歌未竟,东方白,一叹三叠,余音不绝,历史与现实、自然场景与个人感慨融为然一体,以前所未有的唯物史观角度解构历史,词语中充满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与魏武的“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形成鲜明对比,而此时与《忆秦娥·娄山关》相对的,正是处于作者顶峰生涯的余晖末尾,巅峰回看往事并不成空,历历在目,正是人民在创造历史,孤篇可盖中国近代史。而不仅仅是两宋、上下五千年词作有此格局者仅此而已。


综上,个人认为,《沁园春·雪》在作者的此作中也属于二流末的水准,《忆秦娥·娄山关》足以比肩苏辛毫不逊色,《贺新郎·读史》超一流,没一个可以比的。当然,作者的整体水平还是略次于苏辛陈,不算打油诗的话,勉强次一流,就算如此也绝对不是某些人黑的那般不入流。

user avatar

拿毛词比两宋词,简直是……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两宋词中什么水平?”这个问题就好比你问“俄国红场阅兵时中国仪仗队唱的《喀秋莎》和中国各大音乐学院合唱团比是什么水平一样”,有意义吗?仪仗队唱的《喀秋莎》肯定比不上后者,但你能就此把前者给批成渣吗?

如果经历过军训拉歌的同学都该清楚,教官给大家说的是什么,不要唱,把歌喊出来,跑调没关系,气势一定要压过对方。

这首词,讲的就是气势,胜就胜在了气势和胸襟,而它的气势,恰恰是这种粗线条的笔触勾勒而成。尤其是下阕,一连串历史人物评判,文采虽逊,但气势上来了,这就达到目的了。所以我不明白,很多人批判这首词“空有气势”、“嗓门大”,难道大家真的不明白,它要的就是气势、比的就是谁嗓门大啊!

1945年10月14日《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一时间重庆的骚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据说想要填出超过这一首词的。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国内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

民国时人的唱和我就不附了,有答案已经附上了。大家真的觉得那些词超过毛词吗?你格调高,我嗓门大啊!你音律工整,我嗓门大啊!你用词典雅,我嗓门大啊!你文辞华美,我嗓门大啊!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格调、音律、用词、文辞比得过唐诗宋词吗?我嗓门和气势可是横扫一片、冠绝古今啊!

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像其他,木桶效应在文学评价中完全不适用,因为它比的不是短板,而是长处。

古人词中,只要有一句好的,也会被记住千年,传为佳话。毛词中并非全是废话毫无佳句。

有年大雪中登太行山,那场景,印入脑海的第一句话就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后来回去细细想,也许是我读书太少,但真的没有比这两句更适合描述我当时所见所感的诗词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太悄然悲怆,难不成我要来一句“将登太行雪满山”?又有多少人演讲比赛的时候,最后豪迈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要说文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也不是以文采著称的,或者说巴金本人就不是以文采著称的。但并不能说,《家》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硬要拿它跟《红楼梦》较之短长,恐怕对巴金不公平、对曹雪芹也无意义吧?

文学是有时代性的,两宋就是词的时代。别说民国,就是明清文学大家中,词作敢称得上比肩两宋的,恐怕也寥寥无几吧?就好比现代京剧大师再厉害,但也没人敢说谁超过程砚秋、力压梅兰芳。时代不同了,比不过两宋词,不丢人,不能说就是垃圾啊。为什么大家都倾向于把毛词贬得渣都不剩呢?

————————————————————
以上为吐槽,下面认真回答问题:毛词《沁园春·雪》放在两宋是什么水平?

一朵奇葩的水平(非褒非贬,奇葩为在此为中性)。

评价不会太高,毕竟几只豪放词宗在上头压着,下面还有一群陈亮贺铸之流;但并不会被大浪淘沙彻底遗忘,后人评价起来,无非虽文律不足,然气势古今鲜有

当然,如果毛穿回两宋还能折腾起这么大动静,估计诗词鉴赏中,作者背景介绍就比整首词还要长了。毕竟,千百年来我们评判文学作品,从来不会就事说事、就文论文,谁让老祖宗告诉我们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答主: @林为珮

user avatar

当日这黄文炳在私家闲坐,无可消遣,带了两个仆人,买了些时新礼物,自家一只快船渡过江来,径去府里探望蔡九知府。恰恨撞着府里公宴,不敢进去。却再回船,正好那只船仆人已缆在浔阳楼下。黄文炳因见天气暄热,且去楼上闲玩一回。信步入酒库里来,看了一遭,转到酒楼上,凭栏消遣,观见壁上题咏甚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谈乱道的。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李德胜题《沁园春》词,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词?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湘潭李德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词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冒顿单于,只识弯弓射大雕。”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再读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谋反待怎地?”

user avatar

仅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可以打成叛国分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