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没有什么唐太宗了,我们都要称呼他李世民同志!
会咋样?
会画个圈,“已阅,请cc成吉思汗同志。”
如果把唐宗宋祖改成晋帝隋文,估计李世民要喷人。李世民一直瞧不起司马家和隋文帝。他对秦始皇的态度好一点。认为他是开国之君,但也没有那么崇拜。李世民比较认可的皇帝就是汉文帝,汉光武帝。把这两个放上去。李世民估计不会说什么。
我们看一下李世民怎么评价司马懿(李世民让房玄龄编的《晋书》以司马懿为晋的开国之君)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李二认为司马懿吃里扒外,深受曹家先帝厚恩,不思报效,反而发动政变篡权。而且他被诸葛亮打得龟缩不出都是装的,他打东边的公孙渊那么厉害,怎么打西边的诸葛亮就不行了?司马懿就是养寇自重,是个连自己子孙都瞧不起的奸邪小人。
对于隋文帝,李世民是这么评价的。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李二眼中隋文帝就是个糊涂蛋,每天忙着防备大臣,自己什么工作一手挑,结果弄得自己累,事情也没都做好。而自己一向高明,懂得听取大臣意见。什么事情都商量好了再办。
李二对秦始皇汉武帝的评价还不错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除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李世民瞧得起的皇帝就是汉文帝和汉光武帝。李世民仔细研究过历史,他认为晋和隋天下不久就是以为二代皇帝不行。汉朝天下久就是以为汉文帝贤明。因此他在公开场合就表达过对汉文帝的仰慕。有大臣要他修个台子,李世民就说汉文帝都不敢修,我功德不如他岂敢这样。他死后谥号叫文皇帝,庙号叫太宗,跟汉文帝一毛一样,也许就是通过这个方式表达对偶像的敬意?
至于汉光武帝,李世民这个人很狂的。他认为自己二十八就一统天下,当上皇帝很了不起。只有汉光武帝年纪和他差不多,可以和他比比。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帝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在李世民眼里论武力,只有位面之子可以和他比比,但是比他差点。其余的都不行。在文上面,只有汉文帝值得欣赏。别的皇帝比如隋文帝就是个白痴。
如果把词这么改,估计李世民就没意见了
“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文唐宗,稍逊风骚。位面之子,光武刘秀,不过天意助功高”
至于词是什么水平,在李世民眼里,这首词气势不错,是英雄口气。但是文词不够华美,这首词是宋词风格,而唐朝流行华美文词加风云气势。有时候讲一些无谓的雕琢。李白就是其中佼佼者,不过他在雕琢与艺术上取得了平衡。李世民写的这些小评语是随手而作,但是都可以看出很重的骈文痕迹。对仗工整的和一首诗差不多。估计他看了会说文词单调了点,不过是英雄手笔,如果是宋朝人看了沁园春,估计很对胃口,要说是神作了,苏轼,辛弃疾都要拍手叫好。所谓好和坏是相对概念,不同时代标准不一样。但是这首词的气势和胸怀估计都会认同。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晋帝隋文,略逊风骚。
一代天骄,登利可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李世民看了会把你斩了
彩蛋,某韩国电视剧里隋炀帝背后的屏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