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搞清楚一块石碑有多重。
这玩意一块能有几百公斤甚至几吨,你确定你能搬的动?
假设你和若干个和你一样脑回路的队友一起抬着石碑往外国走。
外国的边疆卫兵不是傻子,国界线不是儿戏,每时每刻都是巡逻的士兵,发现你们几个可疑人员在搞界碑,运气好了直接逮捕你们,运气不好你踏进临国的领土的一刹那,直接把你们突突了。
你如果想问有没有没巡逻卫兵的国界线?也有。
我国和蒙古的边界有一部分是沙漠区,沙漠里没人,但是有数个非常巨大的铁丝网,防止非法入境,人类很难攀爬过铁丝网。
你思考一下把一块界碑搬运越过铁丝网,需要多大工程量。我估计至少你要整来一台千斤顶,或者是搞来炸药把铁丝网给炸了。
你搞来一项浩浩荡荡的工程,斥资巨大,挪完了界碑,然后两种情况。
第一种,被人发现了,于是在两国的交涉之下把界碑重新挪回来,并且把你给逮捕了。
第二种,没被发现,别人也不知道,法理上我国领土也不会变大。只有你知道领土变大了,精神上爱国的目的达到了。既然这样,你还不如吸一口大麻,然后发癫了之后幻想一下,全宇宙都是中国的,这样领土更大了不是吗。
大尬吼,我是一块儿界碑,我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结晶,像我这样的石头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因为我立的地方在边境线,所以也就特殊了起来。
边境线分两种:已定边境、未定边境。已定边境会杵上我这种石碑,有的还十分豪华,配上各种高科技手段,挪动是不可能挪动的,除非打仗这辈子都不会挪动的,稍微挪动下就血流成河。双方会开通通商口岸,开展边境贸易啥的。
未定边境就难说了。
未定边境不会有明确的界碑,也不让你修啊对不?未定边境也通常不会开展边境贸易往来,光是边检站和口岸市场修在哪就是个大问题,一般也有军队把守,通商就算了吧。
未定边境上也得要放点什么东西作为标记,一般还是大石头啥的,有时候木头也能凑合,极端情况下,就是大活人。
只有这种临时的“界碑”才会跑。
只有未定边境线才会“跑”,有时候还跑得挺快的。本问题下高赞答案说中印边境发生过“界碑”自己跑了的故事,我作为一块儿界碑,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假的,原故事讲的是在云南边境上,真实性我也不知道。但是在西藏没发生过这种事情,中印之间有界碑的国境线我掰着指头就能数过来,没有这种事。
青藏高原上有着全世界最集中的连片未定国界,包括中印之间上千公里的未定国界,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大片争议地区、中国与不丹之间的边界。这些未定边境之间是没有正式界碑的,一般以双方实际军事控制区域为界,很多地方是季节性可以到达,所以冬季的时候双方甚至没有接触。用作标识的,我见过石头、木头、大活人。
这些才会“跑”。
印度大兵把大石头往中国这边挪一挪,中国大兵又给挪回去,这个很正常,算是边防军人一项身体锻炼运动。巡逻的时候看着四下无人,抱起石头就往对方扔,既能排解巡逻的无聊,又能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只是千万别让对方看到。
看到了就麻烦了……
一旦双方撞上了,石头就不再是石头,而是领土;体育锻炼也不再是体育锻炼,而是边境冲突。
我当年还不是界碑,而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大石头,尽管干的还是目前这个工作,然而只能算“临时工”,是一块圆嘟嘟的石头,没有刻上字,成为正式界碑。
双方巡逻兵撞上,印度那边抱着石头正在挪呢,中国这边就来了。那当然不能让继续挪,一边偏要挪,一边打死不让,这就杠上了。
中国那边明显吃亏,人要少得多。两边先是推推搡搡,各自抱着石头较劲,最后干脆都站在石头上去,胸口顶着胸口,枪口顶着枪口,开始了一场边境对峙。
我身上就站着两个兵,一个印度兵,一个中国兵。
中国兵看起来个子小小的,身上裹着一件大衣,却敞着怀,他刚才为了搬石头方便解开的。他把枪横着端着,子弹上膛、保险打开,枪口却没有对着人,他在等着对方开第一枪。这样的话,他有一定的概率被打死,第一枪开在谁的头上,谁也说不准。但是他好像不在乎,他想的是为祖国争取更大的道义话语权,争取更有利的国际舆论和法理优势,所以如果挨第一枪的话,那也没办法了。
他右腿微微的放在后面做支撑,左脚横着抓住我的表面,这样支撑力最大。印度兵在暗暗的用劲,想要把他推下石头去,他还是有点吃力的。我看到他头上的青筋冒起来,小腿肚子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足弓弯曲起来,死死的抠住石头表面。
我上面并不宽敞,刚刚好能够站住两个人,如果这俩人较劲的话那就不好办了,有点站不下。两个人都在用劲,中国兵个子小一点,重心也就放得低,他巧妙的用全身使劲,印度兵有点吃不上力气。季节已经是深秋了,不远处的山上已经下过了第一场雪,青草也枯黄了,寒风里夹杂着冷冽的气息,两个人头上却很快就冒出了汗水。
一会儿印度兵就撑不住了,腿开始不由自主的颤抖。
印度兵这边人多,他们立刻换了一个人上来。新来的家伙力气很足,把中国兵顶住,换了他的伙伴下去休息。
可是中国这边并没有人替换那个小个子兵,他只能咬牙坚持着。
我能感觉到他的腿逐渐的僵硬下来,他是一个大活人,他不是我这样的石头,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是很要命的事情。我感觉他的力气在一点点的流失,一阵一阵的用不上力,随时有被推下去的危险。
我还能感觉到他的焦虑,中国这边支援的人还没有来,他们的连队要远很多很多,就算是连夜赶路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来。他心里开始打鼓,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而印度那边却可以替换着休息,这样下去他就会被推下石头去,最终被印度那边把石头挪过来,失去一块领土。
任何一块领土都是鲜血换来的,没有例外,一次都没有。有时候看起来是在谈判桌上谈下来的,然而那只是表象,背后是一定有鲜血的。
他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丢这块领土。
他机灵起来,趁着印度兵轮换的时候赶紧抖几下腿,活动一下子腰身。印度兵急眼了,这样得啥时候才能把他推下去?印度兵轮换只能延长一些,好把他累倒推下去,然而他们显然小瞧了这个小个子中国兵。
他决定就钉在这里,寸步不离。
我能感觉到他的腿,从坚硬变得绵软,再变得僵硬,最后变得麻木。一种不可名说的力量,在麻木中开始充斥他的腿,酸软与痛楚开始褪去,中国兵把他的腿变成了石头。
夜幕降临。
远处的山峰变成了大地伸向天空那狰狞的爪牙,整个世界沉浸在漆黑之中,除了双方的手电筒,世界上没有一丁点光。空气也仿佛沉寂下来,变成某种粘稠的液体,冰冷、凝重、夺人心魄。没有一丝风,寒冷的空气却在抽走每一个人身体里那点可怜的热气,休息的印度兵们转着圈跺脚,恨不得生起一堆火才好,可惜周围除了稀稀疏疏的枯草,什么也没有。
中国兵头上的微汗被寒气逼了回去,逼回心窝子那里,像个微弱的火苗。
我知道他冻僵了。
他的腿开始了不可逆转的坏死。
冷气与僵硬不动的姿势让他的腿开始彻底的坏死,我再也听不到血液循环的声音,感觉不到筋疲力尽的颤抖,他的腿变成了石头。
他开始摇摇欲坠。
我不知道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我们石头是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的,但是我不知道人怎么可能做到这样。他就那样一动不动,随便对方换了什么人他都没有动,后来的印度兵越来越虚弱,开始变得软绵绵的,这才是我熟悉的人类。而这个人类明显跟他们不一样的,他就那么一动不动,像长在了石头上。
天蒙蒙亮的时候,中国这边支援的人才到达,他们浑身都是泥巴,显然在漆黑一片的山路上摔了不少跤,衣服、额头、手掌到处都是摔破的地方。他们沉默着,站上自己战友的位置,继续用胸口顶着胸口,枪口顶着枪口。
那个小个子中国兵一头栽倒在地上,他的战友们把他抱到旁边,他还是保持着石头上那个姿势,一动不动。
他的战友把他的裤子割开,用路边的残雪拼命的擦,弯曲关节,按摩肌肉,然而那条腿再没有了任何反应。
它长在我身上了。
后来我成了一块界碑,就立在当初他们对峙不远的地方。
所以说如果要是没有阻力的话,每天挪一挪界碑,国土肯定是会变大的,这是个数学题;
然而你去挪界碑,不可能没有阻力,这种阻力有时候是用血肉做成的,这是个政治题。
我成了界碑,立在山脊线上,见证着这些大兵哥们用血肉,用身体,用生命铸成的领土。每天太阳会从右边升起来,把我的影子投在左边,拖得老长老长,这就是国境线了。士兵们因为有了确定的国境线,不再用身躯、血肉、生命,或者一条腿,来作为标识,可以安安心心的退伍,去享受他们这个年纪应该享受的一切,青春、劳动、爱情、奔跑。国境线两边的人们,可以安心地放牧,经商,工作,生活,建起房子,在里面从事着快快乐乐的一切活动,不用担心一条飘忽的分界线。
士兵们也是人,他们每天把我擦亮,检查细致到每一条裂缝。这是他们的先辈用鲜血和身躯确定的,挪动不得,否则他们也会用鲜血和身躯再确定一次。他们随时准备着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大活人的一切,青春,爱情,劳动,奔跑,来让这块界碑挪不动。
我是一块界碑,就立在这里,看风起云涌,观日升日落。
几多岁月峥嵘,一时江山如画。
鉴于很多朋友在问为什么不开车/摩托车,可能大家对于那个地形不是很了解,我随便贴几张图片大家感受一下,再多解释一句,高海拔地区汽车发动机受影响,不好开,再一个就是没路,我就亲身遇到过汽车陷进泥和冰之间,走不动,另外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
另外贴一个在山南地区拍摄时候写的帖子,大家对于地形地貌会有一些了解。那天从那个山上下来走了了四个小时,摔了无数跤,两眼一抹黑啥也看不见,一直下雨,连长拿个绳子拽着我才没滑下去,我一个大老爷们一边哇哇哭一边往下走。
太难了,军人们更难。
https://www. zhihu.com/answer/818782 565
原回答:
会发生类似的情况的地方,往往是争议地区,没有石碑,比如藏南地区,印度总说是他们的。
我在边境军区拍摄节目时候接触了一些类似的情况,捡点不保密的说。
咱们有边防军人巡逻,印度也有,那么我们边防军人巡逻的任务就一个,保卫国土完整。
战士们会沿国境线巡逻,那些地方都特别苦,全是大山,大雪或者丛林。根本没有路,他们最常注意的就是有没有“人工痕迹”。
比如小石头搭的石堆,树枝搭的木堆,巡逻看到了就要拆掉踢掉,为什么呢?
比如你第一周看到三块石头堆了一个石头堆,你没在意没管,周末去就变成了五块石头,你还没在意没管。
第二周你去,石堆变成了一小截矮墙,你还没在意没管,周末再看,矮墙又多了一截,你还没管。
第三周你一去,矮墙就变成了一个小石头破木头搭的屋子,里面住了一个印度老头一只羊。老头一看解放军来了就高呼哎哎你们怎么来了,我祖宗18代都住这放羊,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越界了我要报警。
这块地方就成他们印度的了。这就是他们最常管用的手段。所以边防军人巡逻就是要防止类似情况。
我采访边防连长时候,他说:我们就得总去,你不去,这地方就成别人的了,别人还得说“你们自己地方你们都不来,那怪谁。”
所以边防军人真的很辛苦也很伟大,“不把国土守小了“这句话真的刻在他们每个人心里。巡逻经常有摩擦冲突,流血受伤几乎每月都有,我在日喀则附近采访的时候,每次巡逻队回来,指导员第一句话就问:态度如何?(指印度方面态度如何)有没有兄弟受伤? 得知没有,那个西藏汉子总会露出淳朴微笑:那就好那就好,辛苦了快去休息一会,吸点氧。
那个地方海拔4600,含氧量不到内地百分之四十。
所以还是那句俗话: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真的向边防军人致敬。
这件事真的发生过,但是是在外国。[狗头]
有一个国家的人,把国境线的石碑往对面移了几米。
对方的边防官知道后,就向国家领导人反应这件事,领导人知道之后,表现得很大度,并写下一首诗,翻译过来大致如下:
何事纷争一块碑,让他几米不悲催。柏林高墙今犹在,不见当年俾斯麦。
邻国知道之后,羞愧难当,也把自己的边境线,较石碑没移动之前退了几米。
与这两个国家相邻的一个国家,知道这件事之后,深感钦佩,也把边境线退了几米。
三个国家每年都把边境线后退几米,以示友好。
后来在三个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叫金三角的地区。
我说一个,我当年在中朝边境当兵。这中朝就是以江为界,我们的防区就是图们江。江面属于两国共有,到了对面的河岸才算越界。这也是我听说的,那几年国家正处于上升期。全国都在大搞基建,我们驻地那个县城也是,城里塔吊林里,渣土车满地跑。那会环保审批不严,建筑垃圾和废土就被拉到郊区的一块河滩倾倒,因为渣土车很多,那里路又窄,渣土车倒土要排队,有的司机排队排的不耐烦了,图省事找条近路就直接偷偷的沿着河堤倒在了一段河道边,日积月累居然倒了一大片,足足有大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高度和河堤平齐了,把河道卡的只剩一半了,不过当时是枯水期,江面只有几十米宽,对下游水量没造成什么影响。后来当地政府发现了,就组织当地环保,水利,国土,边防等执法部门联合执法了一次,马上给制止了。想着这特么的可是界河,这尼玛小心惹出外交事件来。就马上着手赶紧把这堆土给清运掉。可惜这时候汛期到了,界河里发大水了,那年水势还不小。这事就只能先搁置下来,等水退了再处理。
结果等水退了,尼玛发现这条江居然改道了。因为我们这边的河堤修的比较高,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比较坚固,那年平稳渡过了汛期。朝鲜那边因为财力,技术有限,河堤很矮,还是土夯的。再加上河道里那堆倾倒的渣土影响,所以当年那场水把朝鲜的陆地淹了不少,河堤也给冲毁了。等水一退,倾倒渣土的那段河道居然往朝鲜境内偏移了几十米。
要是按照以岸为界,这就等于朝鲜白白的少了好几千平方米的国土,我国多了大半个足球场的国土。
朝鲜的当地政府向我们这当地政府提出严正抗议,我们这边也赶紧把这段河道给清了出来。至于后续怎么处理的我就不清楚了。只是听当地一个渣土车司机在那调侃说,别特么小看我们开渣土车的,我们不输那些开坦克车的,我们开渣土车的也照样能为国家开疆拓土!
石碑一般都难移动,但是界河的泥沙长期沉积会影响以河岸或中线为界的国界形态。泥沙沉积会让国土面积增大。
以中朝西段鸭绿江边界为例
1962年,中朝缔结边界条约,其中对鸭绿江中的岛屿的归属做出了明确划分:
一、在本条约签订前,已由一方公民定居或耕种的岛屿和沙洲,即成为该方的领土,不再改变;
二、本条第一款所述以外的岛屿和沙洲,靠近中方一岸的属于中国,靠近朝方一岸的属于朝鲜,位于两岸正中的由双方协商确定其归属;
三、位于一方河岸和其所属的岛屿之间的岛屿和沙洲,虽然靠近另一方的河岸或在两岸正中,仍然归该方所有;
四、在本条约签订后,界河中新出现的岛屿和沙洲,根据本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确定其归属。
可以说鸭绿江出海口大部分岛屿,都是原来由中国管理,后面划归朝鲜的。
重点出海口这几个岛,一直在不断扩大
1945年时候的薪岛,可以看出那时候鸭绿江出海口的薪岛面积还非常小
到后面几个岛不断扩大,并且与中国陆地联为一体,这些新增领土还属于朝鲜。
按个趋势,在大东水道,很可能会出现中朝同时出现在新增岛屿并联成一片的情况。
这个情况估计会参考在国内出现在上海与江苏出海口崇明岛上情况,大家各自在新增土地上划界。
崇明岛一方面每年向东延伸,另外一方面与原来江苏管理的岛屿边成一片
江苏那两个乡在最初划界是与上海分离两个小岛,随着时间联成一片
看到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强调一点:绝对不能拿“国境线长度”去乘“几米”来计算“增加的面积”!
实际上,仅针对“我国面积会变大吗”这一问题,回答是:讨论会不会变大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两者根本就不是处于可以直接比较的数量级之内的事物,国境线在“几米”范围的变化对于全国国土面积的影响,远远低于国土面积的测量本身的系统随机误差,这就和讨论“你的头发长几厘米会不会使你的体重变大”一样,答案是会还是不会都毫无价值,因为讨论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这个数量级差距究竟有多少,我们可以按美国官方给出的数据做一个估算。美国官方公布的12海里领海的总面积约为21万km²,也就是说,国土向外延伸12海里(约合22公里,差不多是能从世界地图上肉眼分辨出变化的尺度),仅仅使总国土面积增加了2%,而本题给的数量级是“几米”,是领海基准线距离的万分之一,对国土面积的相对不确定度的影响起码低于1e-6,这个数量级差别甚至还不如“头发长几厘米会不会使体重变大”呢。
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国境线长度乘扩张距离来计算“增加的面积”?这是再经典不过的分形几何的知识,人们之所以发展出分形几何学,就是因为发现“海岸线长度”这个指标是不能靠常规几何学公式来计算的。现在网上关于分形的科普已经汗牛充栋了,我在这里也不从海岸线悖论、分形维数这些概念开始一点点展开了,仅针对“为什么国境线长度乘以扩张距离不等于扩大的面积”这一点:因为用圆周长乘圆环宽度计算圆环面积的前提是——这是处于二维空间中,圆周长是光滑的一维曲线,但是,国境线、海岸线等蜿蜒曲折的分形曲线已经不是一维曲线,维度不同的两条曲线根本就不能乘出通常二维空间中的“面积”。
就算不用分形维数这个太抽象的概念,按“测量精度”来理解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数量级关系了。中国国土的东西或南北间距都在4000km~5000km量级,而国境线移动“几米”,变化幅度不过是在10^-6的量级,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在一座足球场的边缘放一根头发丝,然后问“头发丝宽度使足球场面积增加了多少?”
又或者,用一些简单的二维几何关系,也可以推出分形曲线在简单几何面积计算中造成的巨大误差。比如我国官方公布的陆地边界长2.28万千米,海岸线1.8万千米,即国境线总长约4万千米,假如这4万千米是一个圆周长,其直径足有13000千米,面积1.3亿平方千米,是我国真正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的足足13倍!差不多是2/3个太平洋的面积!可见,我们甚至不需要画图,光从简单的世界地图入手,就足以感受到分形的奇特!
这里顺便对“分形图形的边界和面积的关系”做个更定量一些的探讨。我们不妨以最简单的分形图形——科赫雪花为例:
不难得到,假设基准等边三角形边长为L,n次迭代后,科赫雪花的周长为 ,面积 。从周长和面积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平移边界的操作只作用在L一项上,和一般等边三角形是类似的。那么,边长变为L+ΔL,面积的变化倍数就是1+2ΔL/L(忽略二阶误差),分形图形的直径—面积增加规律和常规图形是一样的。所以,判断一个分形图形发生细微膨胀后的面积变化,不能依据它的“周长”,而是要用直径,也就是这个图形大概的宽度。如果真要估算我国边境集体外移一米造成的面积变化,应该依据的是我国国土宽度的数量级(10^3 km)与一米(10^-3 km)相乘的结果(再乘上常数项也不会造成很大误差),也就是大概在几平方千米的量级——想要增加这个量级,直接在南海填人工岛不就完了。
所以,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在地理的尺度上,人为活动搬界碑造成的那一点变化,其实就是和拨弄头发丝一样——九牛一毛而已,这种变化远远达不到自然界自身的内部作用(潮汐变化、河流水位)等所引起的面积变动尺度(光潮汐水位对我国国土面积影响都能达到十万平方公里量级)。所以说,这类问题产生误解的本质,就是强行把两个差距过大的数量级拿来对比,而且要求在一个极大的数量级上整齐均匀地操纵极小的变化,好比把空气中的细菌全捉下来摆成环绕操场一周,这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既然是【国境线的石碑】,那么就是正式的界碑而非争议区对峙的情况。这样的话,单方面移动界碑是严重挑衅行为,因为在移动的时候,实际就是入侵他国。所以很难想象能够每天这么移动还能不出事。如果一国开始这么玩,那么摆明了就是要找另一国的麻烦,准备入侵。不过以历史上的例子来说,真未必国土会变大,反而可能由于名声扫地得罪四邻而灭国。
例如,1937年1月16日,波兰军队携带步枪与机关枪,将波立边境界石移入立陶宛境内,立陶宛方面当即表示抗议。而波兰则辩称是【见界石倾覆,当即予以扶直,但立国警察竟向波兵开枪十八发之多,幸未命中】。由此波立边界局势骤然紧张。
自然波兰这么玩肯定有后招。1938年3月15日,波兰称有士兵一名在波立边界被立陶宛戍兵击毙,而立陶宛方面称系波兰士兵闯入立陶宛防地,不听喝阻且开火,立军不得已还枪将其【击伤】。(听起来很像是大半年前的芦沟桥的翻版)
17日,波兰爆发大规模游行,高呼【进兵入立陶宛】、【取消波兰与立陶宛边界】。
18日,波兰下达“哀的美敦书”,强迫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属波。
20日,孤立无援的立陶宛准备屈服。
21日,立陶宛被迫全盘接受。波兰民众欣喜若狂。
不过,这个【因胜狂喜】之后仅一年半,德国、斯洛伐克、苏联、立陶宛等波兰邻国军队先后开入波兰,波兰覆灭,立陶宛复都维尔纽斯。
曾经有两个号称“世界军事第三”的国家对我们这么干过,他们的下场人尽皆知。
还真有这种事。日军在诺门坎被苏军打得很惨这事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的名义上,是“满洲国”和“蒙古国”的冲突。日军虽然被打得很惨,但是撤退前悄悄埋下了一块界碑,相当于往前挪了一块界碑。
后来谈判的时候,苏联对这块突然出现的界碑没有准备,加上想结束冲突好专心向西,于是就承认了这块界碑。日本算输干净衣裤以后挣回一张回家地铁票。
很多年后,经过无数雨打风吹去,这块界碑客观上造成了蒙古国稍微变小了一点,我国变大了一点。
如果把国境线的石碑每天往对面移几米,我国面积会变大吗?
有志青年张三在知乎上提出这个问题,决定提着一把铁锹奔赴边界,给祖国增土地。
被张三同学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于是我决定为张三同学提供一份详尽的“边界移动指南”,供张三同学参考。
张三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边界,可他看着图片就犯了难。他要移动的“国境线的石碑”,怎么还五花八门的捏?
是界碑?
是国门?
还是铁丝网?
在地图上可以用两种颜色区分国界,但在地理上如何区分国界呢?国界并不是自古有之,法律意识也并未一直成熟,国界其实是国与国之间交流、沟通、协商的产物。界碑、国门、铁丝网,是祖国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自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既然是一份“边界移动指南”,那就必须得帮张三挑好目标。张三说了,“这国门这么大,铁丝网这么长,也不是我一个人动的了的。这界碑就一块石头,你给我说说界碑怎么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块界碑是被称为“共和国1号碑”的中缅1号界桩,位于云南省腾冲市。1960年划定的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截至目前已经与12个邻国共同划定了边界,仅仅与印度和不丹没有划定正式边界。只要是有正式边界的地方,必然存在界碑。界碑构成的点连线,就是大体上的国界线。中国官方没有公布过具体的界碑数量,但鉴于中国漫长的陆上边境线,界碑的数量之多一定远远超乎人的想象。
界碑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单立界碑、双立界碑、三立界碑。
顾名思义,单立界碑是只立一块,直接划定两国的边界,立碑的资金由两国共同承担。这种情况下,如果张三偷偷移动界碑,我国的国土面积会变大,而且邻国的国土面积会萎缩。
(本指南只提供理论基础,不负实际操作责任)
双立界碑和三立界碑一般出现在以河流分界的国界线上,两国乃至三国在河边各自设立界碑,这些界碑之间的地带一般是缓冲地带。这种情况下,如果张三偷偷移动界碑,我国的国土面积是会变大,但实际操作空间并不多。
事实上,国界线和界碑的地理坐标是两国协商妥当的。双边政府会时不时查看界碑的位置与协定位置是否有出入。即使界碑真的被移动,双边也会立即复位。国界线更多的是政治界限,而不是物理界限。
听我讲完,张三仍然决定奔赴边疆直奔界碑。看他这么坚决,弄得我老泪纵横。
我轻轻告诉他,“其实去中国边界,比去外国还难。”
我国边境地区的范围则没有法律规定,由各边境地区所在的省(区)级政府划定。然而各个地方对“边境地区”的说法并不一致,很难掌握。
如黑龙江把“边境地区”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边境管理区;二是边境地带;三是边境禁区。前两条所指的边境管理区范围很大,而“边境禁区”又不对外公布,你只有走到这样的地方、被禁止时才能知道。如果未经许可,你会因为“非法进入边境地区”被拘留。
也就是说中国的边界是“军事边界”而非“居民边界”。张三想要只身拿着一把铁锹上边界,是不可能滴!
张三又说了,“那铁锹报国行不通了呗!得!我去欣赏一下大美河山吧,看看国门啥的。是不是得办护照啊?”
我又笑了,对张三说:“哈哈这倒不用,中国的国门全在中国国内呢!”
截至2008年,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批准的一类陆上口岸已有76个,这些口岸大多建了“国门”。边境地区的这些国门,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国门景观群”。
国门的含义,其实和口岸差不多。但这些位于边境的国门,大多人烟稀少无人问津,能成为旅游景区的寥寥无几。国门的人口货物吞吐量和机场海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些国门大多是纪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张三看了看图片,觉得国门美则美矣,少了点热血青年的归宿感。“我要是铁丝网就好了,为咱们守护祖国的边疆!”
“害张三你又说错啦!铁丝网也全是在国境线内的!”
不少人都误认为,界碑是祖国的边界,而铁丝网就是国界线的实体。实际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在中国与一些国家的边界上,极少数的口岸地带是双方共同建造了铁丝网,但大多数地方只有中国单方面建了沿边界后退几十米(各地不一样,有的仅十数米,有的宽达数百米甚至千余米)的铁丝网。也就是说,铁丝网仅仅是院内的篱笆,而不是院子的围墙。
中国的陆上边境,有绵延千里的铁丝网。然而这些铁丝网全部在界碑以内,就像是把领土分割出了一条窄窄的丝带。铁丝网的发明人美国人约瑟夫或许没想到,他用来阻挡羊群的小发明,在中国形成了如此壮丽而鲜为人知的景观。
张三听了怅然若失,轻轻叹了口气,把手里的铁锹放下。我笑了起来,拍拍他的背。
“少年啊!还是努力学习吧!用知识给祖国开疆拓土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