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间的界河如果因自然原因改道会改变实际国境线吗?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事,一涉及到国家间的界河改道,那牵扯到的可就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几条线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国际法、历史渊源、以及两国人民的利益。究竟会不会改变实际国境线,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

简单来说,自然原因导致的界河改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立刻自动改变既定的国家边界线的,但它会立刻引发一连串的国际法和外交问题,最终是否改变国境线,需要两国通过协商来解决。

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1. 国际法上的“自然变迁”(Avulsion)与“渐进变迁”(Alluvion)

在国际法里,处理河流改道影响边界的问题,通常会区分两种情况:

渐进变迁(Alluvion): 这是指河流非常缓慢、不易察觉地逐渐侵蚀一边河岸,同时在另一边河岸沉积泥沙,从而改变了河道。在这种情况下,河流的“平均水道”(Thalweg,通常指河流最深处或航行通道)是随着河流缓慢移动的。那么,根据一种通行的国际法原则(虽然不是所有国家都完全同意,但这是最主流的理解),边界是附着在平均水道上的。所以,当河流发生渐进变迁时,国境线也随之缓慢地、自然地移动,以紧随新的平均水道。 想象一下,你就好像看着一条河流在你的花园里一点一点地挪动,你家花园的边界也跟着挪动,但你不会觉得边界“变了”,因为它始终是你花园的那条线。

突发变迁(Avulsion): 这就和你说的“因自然原因改道”更接近了,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地震,导致河流突然在某个地方冲开新的河道,或者突然在原来的河床上大量淤积,使得原有的河道变得浅而窄,新的河道则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法上的通说认为,国境线是附着在“原有的”平均水道上的,而不是新的、突然形成的河道。 也就是说,即使河流本体“搬家”了,国境线还是留在原来的老河道里。这就像是你花园里的一条小溪,突然因为山体滑坡,整个溪流都改了道,但你家的地界,理论上还是以它原来流过的地方为准。

2. 为什么突发变迁(Avulsion)不立刻改变国境线?

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考量: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如果每次河流稍微变动一点就立刻改变国境线,那国家边界将会变得非常不稳定,难以界定和管理。法律和协议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性。
法律的确定性: 国家之间的边界是由条约、协议等法律文件明确规定的。这些文件通常会详细描述边界线是如何沿着河流确定的(例如,是以某条河岸为界,还是以河心线为界,或是平均水道为界)。河流突然改道,并不能自动推翻这些法律文件。
历史和政治因素: 边界的划定往往是历史斗争、协商和妥协的结果。突发改道可能会影响到某个国家在改道前占有的土地,这些土地的归属会涉及更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考量,不能仅凭一次自然现象就决定。

3. 那么,当河流发生突发变迁时,会发生什么?

这才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引发争端的地方:

触发“边界讨论”: 一旦河流发生突发变迁,即使根据国际法,原有的边界线仍然有效,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现实中,两国都会面临新的情况:
经济影响: 新的河道可能不再适合航运,或者原来在河上的桥梁、港口可能被废弃。原来的土地可能因为河流改道而变得难以利用。
安全考量: 新河道可能成为新的天然屏障,但也可能使一方的边境防御变得复杂。
人民生活: 居住在改道影响区域的居民,他们的土地、水源、交通可能会受到巨大影响。

协商是关键: 面对这种情况,国际实践和国际法原则都强调,两国应该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问题。 这种协商可能涉及:
重新划定边界: 两国可以根据新的河流状况,共同勘界,签订新的协议,以新的河道或某个固定点为界。
补偿机制: 如果一方因为河流改道而失去了重要的土地或权益,另一方可能会提出补偿方案。
共同管理: 在某些情况下,两国也可能同意共同管理改道后的河流区域,以维护航运、生态或经济利益。

国际法院或仲裁庭: 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那么这个问题可能会被提交给国际法院(如国际法院ICJ)或国际仲裁庭来裁决。这些裁决会基于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法原则以及具体案例的历史事实。

举个例子:

很多欧洲国家的边界是由河流划定的,例如德国与荷兰、法国与德国的某些界河。历史上,这些河流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改道。在很多情况下,两国政府会定期派出代表进行勘界、监测,并根据既有的协议来处理任何可能的变化。如果发生一次突发改道,比如一条河流突然冲出一条新水道,那么往往会根据两国先前签署的条约中关于“突发变迁”如何处理的规定来参考,然后启动新的协商程序。

总结一下:

渐进变迁: 边界通常随河道缓慢移动。
突发变迁: 理论上,原有的边界线在法律上依然有效,但它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两国必须通过协商来解决是否修改边界以及如何修改的问题。
协商是核心: 最终是否改变国境线,以及如何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之间的政治意愿和外交斡旋。 很多时候,为了维护和平和稳定,两国会选择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以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调整边界。

所以,河流改道是自然现象,但它对国境线的影响,最终要通过人类的法律、外交和政治智慧来解决。这可比单纯的地图绘制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会啦。答主觉得美国和墨西哥是一个有趣的案例。

1848年,美国和墨西哥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确定了两国的边界。发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横穿新墨西哥州,流入墨西哥湾的格兰德河(Rio Grande/Rio Bravo)成为了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的边界,以河流的中心线为分界。

当然啦,在那时候还没有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建制,答主这么写只是为了方便。

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大概还没有注意,格兰德河在艾尔帕索(El Paso)段的河道是不断向南偏移的。这是1827年时的河道:

在1852年,河道已经成了这样:

进入19世纪50年代后,格兰德河的河道向南偏移得愈发厉害了。1864年的特大洪水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等到1873年,格兰德河在美国一侧已经空出了2.4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移民当然不会放着便宜不占,德克萨斯州政府也顺(zi)理(zuo)成(zhu)章(zhang)地将其纳入管理。虽然墨西哥人对美国人的行为十分不爽,但是墨西哥政府似乎没有太大的意见。

转眼到了1896年,科罗拉多州遭遇了史上罕有的干旱,格兰德河流量骤降。然而这一年的冬天,科罗拉多州又遭遇暴雪,在第二年形成了恐怖的春汛。在这次特大洪水之后,格兰德河的形状变得更诡异,跟1848年美国和墨西哥签订和平条约那时候差得更多了。有相当一部分之前被美国人占据的争议领土现在回到墨西哥一侧来了。真是风水轮流转(字面意义上)呢。

格兰德河一言不合就发洪水。如果控制不当,被洪水淹没,就要变成费拉民族了,可恶!1899年,武德充沛的美国人开辟了一条引水渠,想把多余的水排到已经费拉不堪的墨西哥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新的,被称为科多瓦岛(Cordova Island)的德性高地。

虽然是费拉洪水之中的德性高地,但是科多瓦岛很快就成了犯罪分子和非法移民聚集的地方。因为它名义上是墨西哥的领土,但事实上又在美国一侧。美国政府也好,墨西哥政府也好,都没有管理它的意思。这就十分尴尬了。

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和墨西哥一直围绕格兰德河的争议领土谈判,试图通过交换领土+金钱补贴的方式解决争议,这一谈就是半个多世纪。1963年,两国总算达成一致,在调整河道的基础上,对争议领土重新划分。

1964年,美国总统林登·B·约翰逊和墨西哥总统阿道弗·L·马蒂奥斯(Adolfo López Mateos)在墨西哥城会晤,共同庆祝两国解决长久以来的领土争议。经过调整的河道被确立为新国界。墨西哥获得合计约1.77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获得包括了德性高地·科多瓦岛(美国侧)在内的0.78平方公里的土地。调整河道的费用由两国均摊。

顺带一提,在之前的【为什么很多美国城市建立在州境上,甚至横跨两个州?】的回答里,答主提过就算河流不因为自然原因改道,人类修建的水坝之类的东西也会影响河流的形态,导致行政区边界无法与河道完美重合。现实中的例子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边界,如果有机会就讲讲这个故事吧。

=======================================

相关问题:

为什么很多美国城市建立在州境上,甚至横跨两个州?zhihu.com/question/621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事,一涉及到国家间的界河改道,那牵扯到的可就不仅仅是地图上的几条线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国际法、历史渊源、以及两国人民的利益。究竟会不会改变实际国境线,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简单来说,自然原因导致的界河改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立刻自动改变既定的国家边界线的,但它会立刻引.............
  • 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当兵的都不会是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群”——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原因如下:1. 优秀人群的界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人群”是如何界定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主观,而且会随着时代、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个人视角而变化。仅仅从单一维度来判断是否“优秀”是不全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了殖民历史和地理边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差异点。南美洲的国界线之所以普遍不像北非那样呈现出大量的直线(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在殖民时期,尤其是早期阶段,其边界的划定和演变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 回答
    咱们实话实说,国家之间压根就没有什么“友好”可言,那都是表面文章。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国情报机构依然前仆后继,像下饺子一样地往外派间谍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而且这里面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要深多了。首先,得承认,间谍行为确实不怎么光彩,有点像躲在暗处的摸黑。但问题就在于,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没有.............
  • 回答
    有很多武器,由于其毁灭性的后果和不人道的性质,已被国际社会广泛禁止。其中一些最著名的例子包括:1. 生物武器: 定义: 生物武器是指利用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制造的武器,目的是通过传播疾病来杀伤或削弱敌方人员。 威力: 生物武器的威力难以估量,因为它们可以导致大规模的疾病爆发,迅速蔓延,并.............
  • 回答
    俄乌战争是一场极其复杂且悲剧性的冲突,关于“谁正义”的讨论,以及国家利益与个人平安之间的权衡,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各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关于“谁正义”的思考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语境下,“正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尤其是在国家间的冲突中。以下是一些看.............
  • 回答
    这几个古老的族群,盎格鲁萨克森人、凯尔特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我们今天欧洲主要国家的联系,就像一幅层层叠叠、错综复杂的织锦。要讲清楚这其中的门道,我们得一点点地剥开历史的尘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种族”这个词在今天来看,更多是基于文化、语言和地理上的群体认同,而不是严格意义.............
  • 回答
    确实,在讨论东亚地区的国际合作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中日韩”,而朝鲜的身影似乎总被刻意忽略,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历史视角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且深刻的联系,经历了朝贡体系、文化交流、战争冲突以及近代的现.............
  • 回答
    2015年,摄影界依旧星光熠熠,各大国际摄影奖项层出不穷,涌现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获奖者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触及了当下社会的重要议题,引发观者深思。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for Breaking News Photograph.............
  • 回答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在今年三月到六月间上演了一场名为“虚线式罢工”(grève perlée)的闹剧,这与其说是罢工,不如说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持续不断的扰乱行动。这场由工会主导的“虚线式罢工”,其核心在于一种“选择性罢工”的策略,也就是说,工会成员并不像传统罢工那样集体停工,而是采取轮番.............
  • 回答
    日本捕鲸和中国玉林狗肉节,这两个话题在国内引发的讨论,乍一看似乎都有着强烈的反对声浪,但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其背后的动因、舆论的焦点以及参与者的立场,存在着不少有趣的异同。相同之处: 强烈的动物福利关切: 最显著的共同点是,无论日本捕鲸还是玉林狗肉节,都激起了国内大量民众对动物福利的深切关注。许.............
  • 回答
    要说国内中小学为什么没能发展出类似《灌篮高手》那样风靡全国的校园篮球赛制,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太多的现实因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能简单解决的。用一句不太严谨但挺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底子太薄,根基不稳”。首先,咱们得先明白,《灌篮高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靠的可不仅仅是热血的比赛,它描绘.............
  • 回答
    很多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汽车排放标准的制定,不像我们日常衡量车辆燃油经济性那样,直接规定“多少升油跑多少公里”,而是要弄出个复杂的“每公里多少克二氧化碳”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而且这种方式有其不得不定的道理。1. 更直接的“环保抓手”: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首先,我们.............
  • 回答
    普通话的普及与方言的流失:一场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在当代中国,普通话的普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教育到媒体传播,再到日常交流,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一股方言流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许多年轻一代越来越不熟悉甚至不会说自己的家乡方言。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国家的普通话普及教育是否“过.............
  • 回答
    “国家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国家的立场就是我的立场”这句话,在某些语境下,听起来铿锵有力,似乎充满了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情怀。然而,如果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更个人化的视角下审视,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合理性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能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需要有其基本的原则.............
  • 回答
    “国家的间谍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理解其背后的动机、手段、后果,以及不同道德框架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间谍活动在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中扮演着一个非常现实的角色。国家进行间谍活动的主要目的通.............
  • 回答
    “国家只是压迫工具”的说法,在某些政治哲学流派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最典型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在阶级社会中,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维护该阶级的利益,并通过法律、军队、警察等强制手段来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从这个角度看,国家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但最终却成为了.............
  • 回答
    总的来说,英语国家的人不太可能会觉得“利物浦”(Liverpool)这个地名本身很恐怖。这个地名在英语世界中有非常广泛的认知度,并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这些通常与恐怖无关。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产生一些联想,以及为什么这些联想通常不会指向“恐怖”:1. 字面意.............
  • 回答
    在民主国家的两党制竞争过程中,政党轮替(即从一个政党上台执政到另一个政党下台)是一个常态化的现象,它既带来了好处,也伴随着潜在的坏处。理解这些利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两党制民主的运作机制。以下将详细阐述政党上台执政和下台的利弊: 政党上台执政的好处:当一个政党通过民主选举赢得执政权时,它通常会带.............
  • 回答
    一个国家的主权和人权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哲学和政治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两者都至关重要,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们的重要性会有不同的侧重和体现。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理解“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