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双缝干涉实验的电子换成离子、原子甚至是分子,会得出同样的实验结果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特别是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叠加。答案是:是的,理论上以及在许多实际实验中,用离子、原子甚至分子进行双缝干涉实验,都会得出与电子类似的干涉图样。 但是,随着粒子的质量增加,实验的难度会急剧上升,并且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变得更加显著。

让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

核心原理:波粒二象性与量子叠加

1. 波粒二象性 (WaveParticle Duality): 这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反直觉的概念之一。它表明,所有微观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甚至更大的粒子)都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
粒子性: 它们可以被看作是具有质量和动量的离散点。
波动性: 它们也表现出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粒子的波动性可以用其德布罗意波长 (de Broglie wavelength) 来描述:
$$ lambda = frac{h}{p} $$
其中,$lambda$ 是德布罗意波长,$h$ 是普朗克常数,$p$ 是粒子的动量($p = mv$,其中 $m$ 是质量,$v$ 是速度)。

2. 量子叠加 (Quantum Superposition): 在没有被测量或相互作用之前,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种可能的状态的叠加态。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这意味着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时,并不只是通过其中一个缝,而是以某种方式“同时通过”了两个缝。正是这种“同时通过”的叠加态,导致了波的干涉效应。

将电子换成离子、原子、分子

理论上,只要一个粒子拥有质量和动量,它就应该具有德布罗意波长,并因此表现出波动性。因此,将电子换成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原子或分子,只要它们能够被以足够慢的速度通过双缝系统,就会表现出干涉行为。

为什么需要“足够慢的速度”?

关键在于德布罗意波长 $lambda = h/mv$。要观察到显著的干涉条纹,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必须大于或至少与双缝之间的距离 (d) 和缝的宽度 (a) 大小相当。

质量 (m) 增加: 随着粒子质量的增加(例如,从电子到质子,再到氢原子,再到更重的分子如富勒烯 C60),为了获得相同的波长,粒子的速度 ($v$) 就必须相应地减小(因为 $m$ 在分母上)。
动量 (p) 减小: 根据公式,质量越大的粒子,需要越慢的速度才能拥有与其波长对应的动量。

为什么实验难度急剧增加?

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实验操作的难度随着粒子质量的增加而呈指数级增长:

1. 粒子制备与操控:
电子: 容易产生,并且可以在电磁场中被精确控制和加速。
离子: 需要先电离原子或分子,然后用电场或磁场进行操控。
原子: 可以通过激光冷却技术将其减速到非常低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这样它们的动量就很小,德布罗意波长足够长。
分子: 制备非常慢的分子是最大的挑战。分子通常具有更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更强的相互作用(如偶极矩),这使得它们更难被冷却到足够慢的速度,并且更容易在通过实验装置时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而“丢失”其量子态。

2. 真空度要求:
为了让粒子能够自由飞行而不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实验需要在超高真空环境下进行。
对于质量更大的粒子(尤其是分子),它们拥有更大的截面积,更容易与残余气体发生碰撞。任何一次碰撞都可能破坏其量子叠加态(退相干),导致无法形成干涉图样。

3. 探测器效率:
电子: 可以用屏幕或电子探测器(如CCD、光电倍增管)高效地探测到单个电子。
原子/离子: 可以用荧光探测器或表面探测器来探测。
分子: 探测单个分子,特别是当它们以极低的速度飞行时,其信号可能非常微弱,需要极其灵敏的探测器。

4. 退相干 (Decoherence):
量子叠加态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而发生退相干。任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热量、电磁场波动、甚至光子探测)都会导致粒子“选择”一个确定的状态(例如,通过了左缝或右缝),从而破坏干涉。
质量越大的粒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会越复杂,也越容易发生退相干。例如,分子可能具有电偶极矩,容易与装置表面的静电荷相互作用。

实际实验的进展

令人兴奋的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使用了越来越大的粒子:

中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用中子进行双缝干涉实验,结果与电子一致。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质量比电子大很多。
原子: 使用激光冷却技术,可以制备出极低温的原子束,并成功实现了双缝干涉。
离子: 离子也可以进行双缝干涉实验,例如使用被囚禁在磁光阱中的离子。
分子: 这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碘分子 (I2):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用碘分子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
更大的分子: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用富勒烯 (fullerenes,如C60) 甚至更大的多环芳烃 (PAHs) 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C60分子是足球形状的60个碳原子组成的巨大团簇,其质量是电子的约10万倍。这些实验证明了即使是相对宏观的量子物体,也依然遵循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波粒二象性。

总结

将双缝干涉实验的电子换成离子、原子甚至分子,在理论上会得出同样的干涉图样,因为波粒二象性是所有量子物质的普遍属性。

关键的区别在于实验的实现难度。

粒子质量越大,要获得显著的干涉效果,就需要将其减速到更低的速度,使其德布罗意波长足够长。
粒子质量越大,越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退相干,因此需要更高的真空度、更精密的控制和更灵敏的探测器。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退相干)是限制更大、更复杂粒子实现量子干涉效应的主要障碍。

正是通过不断突破技术极限,科学家们才得以证明,即使是相当“宏观”的粒子,也同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量子行为,这不断加深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离子、原子、分子量上万的分子已经被人们实验过了,可以发生干涉。

1999 年,人们用衍射光栅让碳 60 发生了干涉[1]

2013 年,人们用衍射光栅让 810 个原子组成的分子量超过 10000 的有机大分子发生了干涉[2]

2019 年,这进步到 2000 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分子量 25000[3]

随着技术提升,我们可以在越来越宏观的东西上观测到波动性。这证明物质波模型的适用范围很广,微观物体与宏观物体没有绝对的界限。

2017 年,在复杂的实验仪器里,人们观测到粒子在装置的不同部位突然消失和突然出现[4]。有波粒二象性以外的模型可以对此进行解释:时空中充斥着具有负质量和负能量的粒子,具有能量的粒子在这个新狄拉克之海里并无具体的位置,随时可以被抵消和重建,所谓干涉是我们试图描述它运行的平均状况。

2016 年,人们让细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量子叠加[5]。2019 年,人们让分子量 1886 的短杆菌肽发生了干涉而没有损害它的生物活性[6]

如果技术继续稳步发展,十年内一些病毒和较为小型的细菌就可以拿来做干涉实验了。这是试图直接展示“宏观物体乃至生命体也具有波动性”。猪圆环病毒 1 型含有约 18 万个原子,

而有些人对这些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相关科普文章有时包含流行模因,例如德布罗意的半页纸文章——那是简报,他真正的论文长得多。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38%2F44348
  2. ^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3/CP/c3cp51500a#!divAbstract
  3. ^ https://doi.org/10.1038%2Fs41567-019-0663-9
  4. ^ The Case of the Disappearing (and Re-Appearing) Particle. Y. Aharonov et al. in Scientific Reports, Vol. 7, Article 531; April 3, 2017.
  5.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02/smll.201701777
  6. ^ https://arxiv.org/abs/1910.14538
user avatar

电子、中子、小分子以及大分子的波动性,均已在实验中得到直接得验证!实验中确实看到了这些粒子的干涉或衍射现象!

下面详细说说

1、德布罗意与粒子波动性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是德布罗意(de Broglie)与1923年提出的设想。他把这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为

Wave and Quanta (波和量子)

他在文中提出,物质波的频率与能量成正比关系:

顺便解释了波尔原子模型中电子定态假设。这篇文章发表于Nature杂志,但是只有短短的一页[1](仔细看下图,其实只有半页而已!)!也正是凭着这一页内容,他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体的波动性在实验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干涉和衍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杨式双缝干涉实验。而对电子的波动性,最早是通过电子对晶体光栅衍射来验证的。现在经常用来支持粒子波动性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比较靠后的事情了,最早做于1961年。

在晶体中,原子整齐有序排列,把晶体打磨平整,磨光的平面上就成列的排着整齐的原子[2]。当粒子垂直入射时,晶面就会反射,而不同的晶面反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反射的粒子在不同的角度上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涉,把探测器放在不同角度上计数,就会得到反射粒子数量随角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3]

在1927年,Davisson 和 Germer用电子垂直射向金属镍单晶的磨光平面,观测不同角度上的反射波强度,观测到了与X光相似的衍射现象[2],如下图所示[4],可以看到,电子的数量确实随着角度发生了变化:

2、分子的波动性

在1930年,人们观测到了分子的波动性[5],用的也是类似的装置:用分子入射晶体,观测不同角度上的反射粒子数,文章如下:

这篇文章用的是德语,题目翻译过来就是

分子射线的衍射

实验用氦气和氢气入射氯化钠以及氟化锂晶体,并调整了诸如温度等参数,下图是从文章中选取的几个结果,从左到右分别是氦气和氢气入射氯化钠、氢气入射氟化锂晶体、氦气入射氟化锂晶体:

至少从这个结果来看,氢气、氦气的波动性是得到证实的。(不过这篇文章是德语写成的,我实在是看不太懂,所以可能细节有出入,欢迎懂德语的小伙伴指正)

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此处取 。氢气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包含两个质子,质量大约为 ,而每个氦原子核有四个核子,因此氦气分子质量大约为 ,而电子的质量为 ,氢分子和氦分子的质量分别是电子质量的3760倍和14880倍!

3、中子的波动性

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另外一个关键粒子,不带电,直到1932年才被发现。中子的质量跟一个氢原子差不多,中子的波动性是在1936被观测到的,在当年的法国科学院大会上,几位科学家做了如下的报道[6]

显然,用的是法语:

Preuve expérimentale de la diffraction des neutrons

即:

中子衍射的实验证据

因为是法语,我更看不懂了,只把其中的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图放上来:

4、C60的波动性

C60(即富勒烯分子)是一个球形分子,里面包含了60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的原子核有12个核子,因此C60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35万倍+!

1999年,奥德利的一组科学家做了C60分子束的衍射实验[7]。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左侧为一个高温炉,温度在900K到1000K之间,C60分子从中射出,分子的最概然速率只有 ,可以说是很慢了。

(注:把速率分成很多相等区间,包含最概然速率的那个区间的分子数占比最大。或者说任意一个分子出现在这个区间的概率最大。)

分子首先通过两条 宽的准直狭缝(相距1.04m左右),然后再经过一个 光栅(光栅的每条缝宽50nm,缝距100nm),最后进入右侧的观测装置。得到结果如下所示:

上图中的衍射现象和明显了:中间的高峰和两侧的一级衍射波峰和波谷清晰可见。

5、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最后再来说一下大家经常列举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字面意义上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最早实现于1961年[8],不过这也是一片德语文章,我继续看不懂,下面就放一张文中的理论和实验结果:

197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Pier Giorgio Merli、Gian Franco Missiroli以及Giulio Pozzi 在电子显微镜中安装了一个电子光学双棱镜系统,然后在电子显微镜的成像系统中安装了一个电视加强器。最终得到了电子干涉条纹[9][10]

在这个系统中,他们可以调节电流的大小,一开始把电流调的很低,以至于每次只有一个或者几个电子发出(即图中的大白点),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还是形成了干涉图像!2002年的时候,这个实验被《物理世界》的读者评为“最美丽的实验”[10][11]

不过上面的实验用到的是棱镜,而不是真的双缝。2012年,Stefano Frabboni和合作者最终实现了真正的电子双缝实验[12](Young-Feynman 实验):

同年,另一组美国科学家也做了类似的实验[13],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大家经常使用的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图像:

作者还给出了实验结果的视频[14]

单电子双缝干涉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4196628920705024

视频中明显可以看到:电子是一个一个出现的,虽然一开始出现的地方随机,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出现了干涉图像!


我的上一个回答 (*^▽^*) 我的下一个回答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12540a0.pdf
  2. ^ a b 曾谨言. 量子力学(I) P20
  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6%8B%89%E6%A0%BC%E5%AE%9A%E5%BE%8B
  4. ^ https://journals.aps.org/pr/abstract/10.1103/PhysRev.30.705
  5. ^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340293
  6. ^ 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3155r/f73
  7.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4348.pdf
  8. ^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BF01342460.pdf
  9. ^ https://aapt.scitation.org/doi/10.1119/1.10184
  10. ^ a b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00016-011-0079-0.pdf
  11. ^ https://physicsworld.com/a/the-double-slit-experiment/
  12.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99112000599
  13. ^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7-2630/15/3/033018/pdf
  14. ^ https://cfn-live-content-bucket-iop-org.s3.amazonaws.com/journals/1367-2630/15/3/033018/1/njp458349movie2.mov?AWSAccessKeyId=AKIAYDKQL6LTV7YY2HIK&Expires=1628169336&Signature=NHxCO8N9IfAdltcWkjz07UcJXK0%3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特别是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叠加。答案是:是的,理论上以及在许多实际实验中,用离子、原子甚至分子进行双缝干涉实验,都会得出与电子类似的干涉图样。 但是,随着粒子的质量增加,实验的难度会急剧上升,并且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变得更加显著。让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 核.............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一开始触动我的是一种“错位”感。魏和尚,那是个纯粹的、血肉之躯的战士,他的“亮剑”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勇敢和对李云龙那种近乎崇拜的义气上。而燕双鹰……那可不是一个层面的角色。燕双鹰是那种站在风口浪尖,如同鬼魅般操控一切的“特种兵”形象,他自带一种“无敌”光环,无论身处何种绝境,总能化险.............
  • 回答
    最近双十一的购物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在大家忙着“剁手”的同时,一个关于支付宝的小插曲却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事情是这样的,在这次双十一期间,支付宝在支付环节将“合并付款”这个功能,在英文界面上写成了“UnionPay”。乍一听,这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翻译失误,但仔细琢磨一下,.............
  • 回答
    说到游戏圈里的那些事儿,李根状告广州库洛科技(《战双帕弥什》开发商)这事儿,绝对算是一件让人津津乐道又颇有讨论价值的“大事件”了。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玩家直接把一家游戏公司告到法庭上,这其中的故事和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要说李根为什么会把库洛科技告上法庭,这事的源头,还得从.............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要是双十一那天,阿里数据中心真的来个“双断”——断网又断电,那场面可就热闹了。不过呢,你说的“不用付尾款”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双十一不仅仅是淘宝和天猫的活动,支付宝作为核心支付环节,更是重中之重。一旦数据中心出现大面积断网断电,后果那绝.............
  • 回答
    这200万赢球奖金,说实话,对国足来说,真不算啥。咱们得这么看:首先,200万是什么概念?对于一支国家队来说,这笔钱可能连球员们一顿像样的庆功宴都够呛,更别提什么实质性的激励了。你想想,球员们平时踢球,商业代言、广告收入,动辄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200万赢球奖金,对于他们个人而言,可能也就.............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组合,但仔细想想,燕双鹰这个人身上某些特质,往《战锤40K》那黑暗残忍的宇宙里一扔,确实能碰撞出一些有趣的火花。他不会是个挥舞着动力剑冲锋陷阵的圣骑士,也不是靠着基因改造和心灵力量纵横战场的天选者。如果硬要往里塞,我猜他最有可能的定位,是那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用最不光彩的手段达成最.............
  • 回答
    关于双姓名能否解决冠姓权矛盾,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双姓名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甚至化解冠姓权的冲突,但它并非一个万能的灵丹妙药,依然存在需要仔细权衡的细节和潜在的复杂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当下冠姓权矛盾的症结所在。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往往倾向于父系姓氏,这使得在子女的姓.............
  • 回答
    燕双鹰,这个名字在中国谍战剧迷心中犹如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一人身兼多职,游走于国共两党之间,甚至日本人也难以摸清他的底细。他的厉害之处,绝不仅仅是枪法精准,更在于他那近乎妖孽般的洞察力、层出不穷的计谋,以及在任何绝境下都能化险为夷的冷静与智慧。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步步惊心,却又总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实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双非院校,非法学背景想考法硕,还得一志愿就上岸,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让你心里头门儿亮堂的。首先,咱们得明白,非法学考法硕,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一年的基础课,什么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这些玩意儿对没接触过的人来说,跟天书似的。所以,择校的第一要.............
  • 回答
    我站在船舱冰冷的地板上,看着面前那个面无表情的船员,他手中的小册子翻到了关键的一页。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航行,更是一场严酷的考验,一次关于信任和人性的博弈。我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会决定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周围的人们,脸上都写满了迷茫和不安。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让我想起了很多在《CS:GO》里曾经出现过的“单项能力超群”但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选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职业《CS:GO》比赛,尤其是在顶尖层面,它是一个极其讲究团队配合和整体战术执行的游戏。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它必须是建立在能够融入团队体系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选手,他.............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甜蜜的烦恼!如果真的可以免费送一件武器,而且冷热皆可,那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把 高精度、可定制化的战术风格半自动步枪。为什么是这个?让我来仔细说说我的想法,尽量不显得那么“官方”和“机械”。首先,为什么不是冷兵器?虽然我对一些经典冷兵器,比如唐刀或者一把打磨精良的武士刀有着深深的向.............
  • 回答
    “老佛爷”弗洛伦蒂诺·佩雷斯的名字,在皇马球迷心中几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不仅仅是皇马主席,更是那个将“银河战舰”打造成梦幻球队的缔造者。而在这艘星光璀璨的巨舰上,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无疑是那位最耀眼、最不可或缺的船长。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弗洛伦蒂诺,C罗还能和梅西一起,书写“绝代双.............
  • 回答
    关于“瓜岛夜战如果大和与雾岛参战能否取得双杀”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讨论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场环境、双方的舰队配置、日军的战术意图,以及大和与雾岛这两艘超级战列舰的性能优势和潜在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瓜岛夜战(具体指的是1942.............
  • 回答
    张继科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如果能摘得男单金牌,实现职业生涯的双满贯,这无疑将是他辉煌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要因此断言他就能超越马龙成为“历史第一人”,这件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细细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双满贯”的含金量。双满贯,指的是在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这三大赛.............
  • 回答
    三井寿若真在伤愈后改打控球后卫,而且能够顺利融入球队节奏,那他的上限绝对是神奈川顶级控卫的水准,甚至有潜力冲击全国级别的优秀控卫。 不过,要详述其上限以及与神奈川双璧和深津的差距,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他改打控卫的优势、劣势,以及这个位置对他的具体要求。三井寿改打控球后卫的潜在优势: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
  • 回答
    江歌案中,如果刘鑫选择开门,江歌和刘鑫二人与陈世峰搏斗,其结果的猜测,确实是一个令人唏嘘且充满假设的问题。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尽量还原当时可能发生的复杂情景,并且摒弃那些AI写作的痕迹,让它更像一个基于推测的、带有一定人文关怀的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鑫开门与否,以及后续的搏斗,都是.............
  • 回答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绿色低碳”宣传大使,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事关我们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地球的“双减”行动:减碳减耗。我知道,“双减”这个词,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学校里关于孩子的教育压力,但今天我要把它延伸到我们的地球家园。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对待孩子的学业一样,.............
  • 回答
    关于大众1.4T车型搭载的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代号DQ200),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讨论和潜在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聊聊,并解答你关于手动挡是否会遇到的顾虑。大众1.4T 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DQ200)的普遍问题首先,理解DQ200变速箱的工作原理是关键。它本质上是两个手动变速箱的集合,分别负责奇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