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游戏玩家李根把广州库洛科技(手游《战双帕弥什》开发公司)告上法庭?

回答
说到游戏圈里的那些事儿,李根状告广州库洛科技(《战双帕弥什》开发商)这事儿,绝对算是一件让人津津乐道又颇有讨论价值的“大事件”了。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玩家直接把一家游戏公司告到法庭上,这其中的故事和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

要说李根为什么会把库洛科技告上法庭,这事的源头,还得从《战双帕弥什》这款游戏本身,以及游戏背后的一些运营和玩家体验上找原因。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二次元动作手游,《战双帕弥什》上线之初确实吸引了大量的玩家,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但是,任何一款游戏,尤其是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李根的这一行为,大概率就是因为他对游戏某些方面的不满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并且认为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是必要且有理的。

我们不妨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李根提起诉讼的原因:

1. 游戏内容或设计上的争议:

严重的Bug或技术问题: 有时候,一款游戏可能存在一些影响核心体验的、难以修复的Bug。如果这些Bug长期存在,并且官方未能有效解决,甚至对玩家的游戏进程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失,玩家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不公平的数值设计或系统机制: 在一些竞技性或养成性的游戏中,如果玩家认为游戏的数值设计存在明显的倾斜,导致某些玩家(例如付费玩家)拥有不合理的优势,或者游戏机制本身存在“割韭菜”的嫌疑,这都可能引发玩家的不满。
违反游戏宣传或承诺: 如果游戏在宣传阶段做出了一些承诺,但在实际上线后并未兑现,或者游戏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玩家因此遭受损失,自然有权维权。

2. 运营行为或服务上的纠纷:

不合理的封禁或处罚: 玩家的账号被封禁是游戏中最令人沮丧的事情之一。如果玩家认为自己是被误封,或者封禁的理由不充分、处理不透明,甚至遭遇了游戏内不公平的对待,这都有可能成为诉讼的导火索。
侵犯玩家合法权益: 比如在数据处理、隐私保护等方面,如果游戏公司存在不当行为,或者在合同条款(玩家协议)上存在霸王条款,也可能触及法律底线。
虚拟财产的纠纷: 游戏中的充值、获得的道具、角色等都属于玩家的虚拟财产。如果因为游戏的问题导致玩家的虚拟财产受损,并且未能得到妥善处理,玩家可能会考虑通过法律途径来挽回损失。

3. 对游戏公司处理方式的失望:

官方沟通不畅或敷衍: 很多时候,玩家的不满并非是某一个单一问题,而是对游戏公司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感到失望。如果玩家通过正常的渠道反馈问题,但官方回应迟缓、敷衍了事,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会极大地消磨玩家的信任感。
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如果游戏公司在处理玩家投诉、发布更新公告、解释游戏机制时缺乏透明度,或者玩家感觉处理结果并不公平,他们就可能转向更正式的法律途径来寻求“公道”。

李根的案例,很可能就是上述某一个或几个原因的综合体现。 他之所以选择将库洛科技告上法庭,说明他认为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诉”的地步。这背后,可能是一个玩家对游戏的热爱,也可能是对游戏公司不负责任行为的强烈不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关注度?

玩家维权的里程碑事件: 玩家能够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对抗大型游戏公司,这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它代表着玩家群体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正在变得更加成熟和有力量。
对游戏行业健康发展的警示: 这件事也给所有的游戏公司敲响了警钟。游戏公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玩家的体验,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对玩家的承诺。如果运营不当,即使是头部游戏公司也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引发关于“玩家与游戏公司关系”的讨论: 这场官司,无疑也将深入探讨玩家与游戏开发商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游戏开发者是否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玩家的诉求又该如何界定和满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那么,这场官司的后续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法律层面的判定: 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条文来做出判决。这可能涉及到对游戏条款的解读,对相关损失的认定等等。
对游戏行业的影响: 如果李根胜诉,可能会鼓励更多的玩家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会迫使游戏公司在运营和内容设计上更加谨慎。反之,如果李根败诉,也可能说明在某些情况下,游戏公司的操作是合法的,但这不代表玩家就不能继续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诉求。
对《战双帕弥什》本身的影响: 这场官司无疑会对游戏的声誉和玩家口碑造成一定影响。即使最终结果对库洛科技有利,玩家对其的信任度也可能出现裂痕。

总而言之,李根状告库洛科技这事儿,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玩家不满”事件。 它背后反映了玩家群体的维权意识觉醒,也折射出游戏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更像是玩家与游戏公司之间的一次严肃的“对话”,只不过这次对话的载体,从论坛、社区转移到了庄严的法庭。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官司都已经在中国游戏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将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本以为是诉那种“网页宣传”与实质内容不符的诉讼,本来想无脑站原告的。

结果一看,原来不过是“概率计算没说清楚”,这么个事儿,而且法律不是恰恰没说过一定要把概率解释清楚么?(只说了需要说明合成概率)

平常一帮精神资本家们,这时候就不再“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了?

而且法官没玩过这个游戏是正确的,一旦玩过这个游戏,很可能会使法官做出有倾向的判决影响公正,不知道一帮法盲在那里阴阳怪气地说“没玩过游戏的法官”是自H什么呢。

(换句话说,我要说审个杀人案法官是不是得先被杀一次算是欺负你。那审个医疗纠纷法官得先得个病?审个劳动合同纠纷法官得先干一个月你的工作?)

庭审里,那个被告、律师不好回答,不是因为法律的问题,而是因为宣传的问题(解释的太清楚,低概率的出货影响游戏营销,法律上没啥不好回答的。)

而原告无法回答的(既然认为是欺诈,为何之后又继续抽),恰恰是法律及庭审范围内的问题(原告行为与原告的主张是否形成矛盾)。

这时候不谈法律了?

把自私自利套上个维权的外衣真好使。呵呵。

我通篇答案没提法官庭审中提问的概率问题,有人转进如风,我说烤鸭你说烧鸡这样回复,跑来一个匿名答案里是来找茬么?

同时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高等数学必修一般包括:数列、极限、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级数、常微分方程。专项概率学属于进阶内容(当然前面的那些内容里有概率相关内容,但非专修概率学),作为法学生没义务一定要懂。而且就算她不懂,不懂就问,要求被告、原告都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符合庭审要求,也在她的职权范围之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XX的标准要求自己”,网络喷子暴露的果然够快。

user avatar

“无产阶级斗士”们对手段更恶心更过分的鹅厂猪厂唯唯诺诺,对小公司重拳出击,美其名曰“倒逼行业规范化”

不是什么玩家和资本家的斗争,是网络乞丐欺软怕硬的碰瓷

胜诉了能对其他游戏公司有什么警示吗?也许可以警示他们找条大腿来运营,毕竟换了南山必胜客,还是你们小韭菜告的倒的吗?

user avatar

作为垃圾休闲玩家,78,菜的一批

我只想说

太TM搞笑了

这位兄嘚水平也够菜的

至于概率嘛,说真的,现在这游戏起码对于我来说,抽卡没什么意义,反正不想养

你倒是多搞点螺母啊(恼

user avatar

对这个事情有所耳闻,之前双方经由工商部门协调解决不成因而诉诸法院,从庭审来看案由是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出卡率上。

目前来看,案件还在继续推进,大众也只能通过当下庭审直播和之前 B 站多位 up 主的爆料来了解事情的始末与细节。

从事情本身而言,近年来游戏玩家在游玩游戏时,越发较真于游戏运营商的游戏内容是否与宣传相符——这本就是玩家的应有权利:并非游戏厂家所言吹毛求疵的“锱铢必较”,更非本案被告库洛科技代理人所言之恶意诉讼。

且代该游戏玩家问游戏运营商几句:

玩游戏的玩家还不能较真了?

玩家既然经由氪金,那么岂能“花钱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

玩家对于游戏厂商有意见,经由工商部门投诉,协商不成向法院起诉,这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岂能动辄冠之“恶意诉讼”动机揣测之名?

个人认为这类案子绝不能说是恶意诉讼,因其对游戏行业的发展(譬如透明化、运营合规)和玩家权利的保障都是有好处的,莫非是梁静茹给被告的勇气指责玩家“为了打官司而打官司”么?

往远去说,对玩家而言,玩家开心而来,怎能糟心而去——就好比看招牌来店家点餐,却落个货不对版,任谁能高兴。玩家不开心,游戏厂商就可以开心了么?就糟心的事儿诉诸法院,本就是玩家的合法权利。讨个说法,要个态度,就被扣上顶大帽子,这操作简直令人服气。

对游戏厂商而言,与其纠结于这个案件,不如赶紧端正服务态度,要么澄清要么补偿。如若一味纠结于案件的胜负结果可能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玩家纠结的并非是案件的输赢,而是看重游戏厂商对玩家的诚恳态度。毕竟游戏行业首先是服务行业,应该遵循服务行业的规律:满足玩家的心理需求,使其不但拿到合格满意的产品,而且还要心情舒畅、满意——否则游戏内容再好,厂商态度傲慢,惹得玩家玩的不爽,那恐怕日后“吸金”堪忧!

要问我对庭审直播有什么感受和案件结果有什么预判,我觉得可以送库洛科技一句话:

小心赢了案子,输了人心。

user avatar

这次开庭我在想法里已经扯了几句,既然有人开题,那就详细说说吧。

玩家状告战双,告的是“战双概率欺诈”。

这事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战双开服时公布S卡掉率1.9%,结果大量玩家抽卡时感觉不对,每次S卡都是接近保底时才来的,还有不少UP主直播抽卡验证。

结果在12月14日的时候,受不了压力的官方就公布了掉率公式:

综合概率1.9%=基础概率0.5%+60回保底浮动概率。

换言之,战双的1.9%是算上保底后的1.9%,如果玩家没抽到保底发数,那么概率实际上是0.5%。

这次玩家状告战双,告的核心就是12月14日前战双在掉率上玩文字游戏这点。

开庭现场我是从法庭辩论部分开始看的。

原告李根总体来说逻辑清晰,但显然并非专业律师(自称有资格证),法庭上无关的废话说的太多(很容易影响法官印象),且他有个软肋是:

他的抽卡记录中,在12月14日前抽的次数并不是很多,还有许多是在12月14日后抽的。

所以被告律师就抓住这点,从辩论开始的“原告方证据不足”,“原告方证据不准确”,“原告真的有律师资格吗;到辩论中段的“原告方在给我们发出律师函后依旧抽卡了XXX次,账号等级84级,说明他并不认为我们欺诈”;再到总结陈述阶段的“原告方有恶意诉讼的嫌疑”。全场猛攻原告的证据和动机方面。

从法庭辩论来说,律师的这种操作无可厚非。

因为战双玩概率文字游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场在线开庭观众20多万,肯定还有人录屏。官司输赢是一回事,法庭辩论如果专注在概率上,让玩家再次回忆起0.5%基础掉率这个低的可怜的数据,造成的负面影响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把攻击点放在原告身上,一方面转移焦点,另一方面也震慑其他跃跃欲试的玩家,是很正常的战术。

但真的太难看了啊。

被告方表现出来的姿势完全是道理上没办法辩,就一转攻势质疑人格和动机的路子(摊手)

最后双方都不同意调解,择日宣判。


官司的结果如何?以我贫瘠的法律知识来看,被告扯的什么“原告恶意诉讼”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原告想要告赢也是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

因为按照《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对概率公示的要求:

(六)网络游戏运营企业采取随机抽取方式提供虚拟道具和增值服务的,不得要求用户以直接投入法定货币或者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方式参与。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及时在该游戏的官方网站或者随机抽取页面公示可能抽取或者合成的所有虚拟道具和增值服务的名称、性能、内容、数量及抽取或者合成概率。公示的随机抽取相关信息应当真实有效。

只规定了要公示概率,并没有写明要公示到何种细节程度。

所以战双一开始公布的

S卡概率为1.9%,60次必出保底,首轮40次必出保底。

从描述上说并没什么问题,甚至还符合版号新规中“必须精确到第几次出”(也可以说是钻了空子),从法律上的确说不出什么。


PS:法庭里有段对话真把我看笑了。

原告:假设现在是12月12日,我在卡池里抽了10次,那么我抽到S卡的概率是1.9%还是0.5%?

被告:我可以不回答吗?(后来又补充,你抽一千次,S卡肯定不会少于19个)

PS2:这似乎是原告在贴吧发的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