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锜作为两宋之交的抗金名将,其战略战术属于什么水平?在抗金战争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

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西北,扼守要冲

刘锜的军事生涯,很大程度上与西北战线紧密相连。他深谙宋朝地理的优势与劣势,并且能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清晰的战略规划。

西北为屏障,扼制金国入关咽喉: 宋朝的北方边境线漫长,但真正能够威胁到其腹地的关键点并不多。刘锜深刻认识到,位于秦岭以北的西北地区,尤其是陕南一带,是金军南下的重要通道。一旦此地失守,金军便可长驱直入,直逼关中腹地,甚至威胁到四川盆地的富庶之地。因此,他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如何稳固西北防线,特别是以镇守富平、耀州等关键地区为核心,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
以战养战,就地取材的智慧: 在宋朝财政相对吃紧,且物资调运不便的情况下,刘锜非常注重“以战养战”的策略。他不仅要求部队在作战中缴获敌人的粮草辎重,更积极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鼓励屯田,确保了前线部队的供给。这种务实的做法,大大减轻了后方的压力,也为长期作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视骑兵,弥补宋军劣势: 众所周知,金军以其强大的骑兵力量闻名于世,这是宋军一直以来难以克服的短板。刘锜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超前的意识。他积极训练和使用骑兵,并在作战中灵活运用,试图在有限的条件下与金军骑兵抗衡。虽然无法完全匹敌,但他的努力显著提升了宋军在野战中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战术运用:临阵不乱,善于以弱胜强

刘锜的战术,并非单纯的正面硬拼,而是充满了智慧和韧性。他善于分析战场形势,抓住敌人的破绽,以劣胜优。

京东之战的经典范例——京东之围与巧渡黄河: 刘锜最闪耀的战绩之一无疑是京东之围(今河南商丘一带)。当时,金军主力围攻京东,而刘锜的兵力远逊于敌。面对严峻形势,他并没有选择背水一战,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和狡黠的战术。
坚守与消耗: 他充分利用京东城坚固的防御工事,组织部队顽强抵抗,消耗金军的锐气和兵力。京东之围持续了数月之久,极大地拖住了金军的进攻步伐,也为宋朝其他战线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在围城战的关键时刻,刘锜巧妙地利用黄河的天然屏障,策划了一次大胆的渡河行动。他一面命令部队在京东城内继续坚守,造成金军主力被牵制的假象,另一方面则秘密集结精锐,从黄河上游渡过,绕到金军侧翼。
奇兵突袭,破敌军心: 渡过黄河的宋军犹如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金军侧翼,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金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刘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指挥京东城内外的宋军内外夹击,最终大破金军,解了京东之围。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刘锜高超的指挥艺术,特别是其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能够凭借胆识和智慧,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安排,最终取得辉煌胜利的能力。
富平之战的坚韧与失利后的反思: 富平之战是刘锜军事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失利,但从中也能看出他的军事素养。在富平,他试图以少量兵力阻止金军的战略推进,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由于宋朝援军不济,整体战略布置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战败。然而,即使在战败后,刘锜依然能够迅速集结残部,退守关中要地,并在此后数年内有效牵制了金军在西北的行动,显示了他极强的韧性和对战场局势的把握能力。

在抗金战争中的作用:坚定的守城者与牵制者

刘锜在抗金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但他最核心的作用在于:

西北战线的坚实壁垒: 在金朝南侵的早期,尤其是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在战略上经常摇摆不定。刘锜作为坚定的主战派,长期镇守西北军事重镇,他的存在本身就对金军的进攻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他以西北为基地,多次与金军展开激战,粉碎了金军试图快速占领关中,进而威胁整个长江以南的战略企图。
拖延与消耗金军的战略棋子: 刘锜的战功并不总是耀眼的歼灭战,但他的很多作战行为都起到了拖延和消耗金军兵力的作用。每一次坚守城池,每一次与金军的缠斗,都在消耗着金军的锐气、兵力、粮草和士气。这种“添油战术”虽然不以速胜为目标,但对于国力相对较弱的南宋来说,却至关重要。他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让朝廷能够有时间进行内部整顿,集结兵力,并与其他战线协同作战。
鼓舞士气,维护国家尊严的象征: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刘锜的英勇善战,特别是京东之围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朝军民的士气。他成为了宋朝将士对抗外敌的榜样,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宋朝并非无法抵抗金军的侵略。他的存在,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
促进战术与军事思想的进步: 刘锜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以少胜多的战术,对后世的军事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他对于骑兵的运用,以及在复杂地形下进行作战的经验,都为宋朝军事思想的积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而言之,刘锜作为两宋之交的抗金名将,其战略战术水平是十分高的。他拥有清晰的战略眼光,能够根据国家地理和敌我形势制定合理的策略。在战术上,他沉着冷静,善于抓住机会,以奇制胜,以弱胜强。他在抗金战争中,尤其是在西北战线,起到了坚定的守城者和重要的牵制者的作用,为南宋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的功绩在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装逼预警!装逼预警!等着看我怎么花样黑刘四厢哦~

2015.6.3第一更

要说起刘錡花式黑法来,不得不提提吴璘的经典论断——

信叔有雅量、无英概,天下雷同誉之,恐不能当逆亮。

这话要往不好里说,就是在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往好里说,刘錡的人品要大于他的能力。

在我看来,刘錡在军事上的水平中规中矩,但并没有突出的才能,他的成功更多要归功于机遇,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举个栗子。

刘錡名震天下的顺昌大捷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我要说大战前有一半人掉了队乃们信不信?

《宋史》对顺昌之战兵力的记载有自相矛盾的两条——

“所部八字军才三万七千人,将发,益殿司三千人,皆携其孥,将驻于汴,家留顺昌”
“锜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

从史料来源上分析,后者出自顺昌之战当事人的记述,而且是汪若海、杨汝翼两个不同来源,应该有相当的可靠性;但前者的部分数字也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相印证,也没有太大问题。

也就是说,刘錡从临安出发准备接收开封时,账面上兵力是有4万人(八字军37K+殿前司3K),但半路走到顺昌,实际只有2万人了(八字军18K+殿前司2K)。

考虑到一年后他自己宣称兵力有2万人,那么基本排除了急行军掉队减员一半的可能,基本上就是一半人吃了空饷了。当然,这个治军不严的锅也不能完全由刘錡一个人背,他统率的部队是有很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的(这个下次更新时会展开讲)。

这个料爆出来,乃们也不要先急着对刘錡大失所望,横向对比看,吃一半空饷在南宋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比如说岳飞原来对韩世忠打仗很有点意见,总觉得老韩坐拥6万大军却总是出工不出力;后来秦桧给了他个机会去查老韩的账,一点人数才发现只有3万人!——这也是吃了一半的空饷。

但是出乎秦桧挑拨两人关系的初衷,岳飞发现真相后却对老韩佩服不已,你特么敢吃一半空饷,拿3万人干6万人的活,还没玩砸锅……人才哪!

从这个角度上一比较,刘錡在和韩世忠一样吃一半空饷的情况,在顺昌还能超额完成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好嘛?

刘錡黑材料到此告一段落,回到我一开始说的,为什么说他的成功更多要归于机遇和运气呢?这要从刘錡的出身和经历讲起……

你们以为我这个坑就这样填上了?呵呵,土鳖抗铁牛!

看反响再决定填坑速度~

2015.6.6第二更

刘錡是北宋典型的军二代将门之子,他家老爷子刘仲武是北宋末年西军将领的主要代表之一,历任泾原、熙河路统帅——这一点很重要,后来富平之战,就火箭提拔刘錡帅泾原、他哥哥刘锡帅熙河——老爷子留下的名望、人脉,还有在西军的历练,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资源。

可以与刘锡、刘錡兄弟作对比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刘光国、刘光世兄弟。刘光世的老爷子刘延庆是鄜延路的统帅,虽然在东京破城后和兄长刘光国一块儿战死了,但是留在陕西的刘光世却继承了鄜延军的底子。现在提起刘光世都觉得如何不堪,但论起机(tao)动(pao)来人家真是有天赋的:范致虚拉起西军残部号称二十万出潼关勤王,一战被金军就打散,但是只有刘光世带着部队一路绕开金军主力,安然抵达山东济州,投奔康王赵构成为了从龙功臣——说刘光世无能的,看看人家战场嗅觉强过多少西军累战宿将?刘光世不如刘錡的是,他工作积极性低到连赵构都无法容忍的地步,最后成了四大将里第一个被收拾的对象。

与刘锡、刘錡兄弟和刘光世等一起在南宋初期受到重用的,还有辛企宗、辛兴宗、辛永宗、辛道宗兄弟(四大将最初号称“刘韩张辛”,后来才变为“张韩刘岳”),都是原来西军将门出身。赵构南渡之初的草台班子,一开始无论文武都缺少拿得出手的人物,所以一开始对这些将家子还是寄以厚望的。但是刘锡、刘錡在富平吃了大败仗,最后川陕军被吴玠、吴璘兄弟把持;辛企宗镇压范汝为起义不利,四大将之一的位置被岳飞取代;还有刘光世出工不出力,一罢免他,部下干脆全军哗变投敌……如果没有刘錡最后撑面子,这北宋西军将门真是一点不剩了。

刘錡第一次独立领军,是被高宗任命为知岷州、陇右都护,理由是“刘仲武后”(这位子也是他家老爷子当过的)。但是上面说了,高宗继位的时候,西军两次出关勤王,连陕西六路主力都损失殆尽,哪里还有可能在青海、甘肃方向留多少重兵?所以,这不过是个过渡职位,因为不久后张浚入陕,直接空降刘錡、刘锡担任泾原、熙河帅了。

但是刘錡、刘锡兄弟所取代的,是与金军作战经验丰富的宿将曲端、张深。尤其是曲端,在泾原军中威望极重。刘錡统帅了曲端的泾原军,而张浚罢免曲端时,又让刘锡顶替了他宣抚处置司都统制的位置,代为掌管全军。刘氏兄弟被张浚用作打击政敌的工具,这也埋下了后来两兄弟失败的种子。

富平之战一开始,是刘氏兄弟的舞台,刘锡坐镇中军,由刘錡率领右翼最精锐的泾原军猛攻金军左翼完颜兀术。泾原军一度将兀术逼入绝境,几乎打穿金军左翼,然而兀术最后还是勉强稳住了战线。与之相反,金军右翼的完颜娄室率三千骑裹挟民夫,直接打穿了宋军的左翼,结果导致宋军全军崩盘。

平心而论,刘錡在富平之战的表现可圈可点,只是因为猪队友(包括他哥哥)的不给力而拖累了他。但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正视——刘錡是战前突然空降的指挥官,而泾原军本来就是当时西军最精锐的部队,但却是由其他人(曲端)一手带出来的精兵——这个问题我们在探讨顺昌之战时也绕不开,刘錡率领的是王彦调教多年的八字军。我在这里先提出一个假设:刘錡有过硬的战术指挥能力,但是未必长于军队的建设管理。

这个问题在富平之战后就暴露出来了。原本,刘錡的泾原军建制保存的最完整,在陕西诸军军心不稳时,被张浚派来充当救火队。但是刘錡刚一出兵,后方的泾原军就纷纷哗变投敌;他刚率军回师,留下断后的部下又投了敌……这些泾原军核心将领叛变的原因,就在于刘錡缺乏足够的威望。

二人皆曲端心腹,素轻錡,又知浚已还秦,恐金人至不能守,乃相与谋逐錡而据泾原。

因此,富平之战的大风大浪下都经历过来的刘錡,还没怎么打上仗就莫名其妙地众叛亲离,败走四川。而后来金国在陕西四路封的四个伪经略安抚使,有三个就是从刘錡统率的泾原军中叛变投敌的。

刘錡可以因为出身骤然得到重用,但同样也吃亏在始终没有自己的根底,无法建立起与职务相对应的威望。作为对比的刘光世,虽然他带走的鄜延军不过三千,不到刘錡所指挥的泾原军的十分之一,但却能牢牢地将其控制在自己的手上,成为了日后发展壮大的资本。后来的刘光世部虽然乌合之众,但是他在一天却也不至于导致哗变。

下一更,讲述从富平之战到顺昌之战的刘錡,乃们在别的地方都看不到哦~

(出门在外,要回家翻完札记才更,我的原则是:就算是坑也要保证质量)

土鳖抗铁牛×2

2016.6.17第三更

绍兴五年之前,川陕军分成四部驻防——吴玠、王彦、刘錡、关师古。至少到此时,刘錡与吴玠在地位上还是相当的。但事实上,吴玠被委以最重要的把守蜀口的任务,而刘錡只负责屯守在第二线的绵州。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五年的这五六年间里,地位本低于刘錡的吴玠、岳飞都因为战功当上了节度使,并且开始成为统领战区的大将。而相对的,因为刘錡被调离前线,打不上仗,只能原地踏步。

熬到了绍兴五年,刘錡终于被高宗调回临安,安排了个江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的职位,但仍然是远离前线。到了这年年底,宋高宗突然将重建步军司的任务交给了刘錡。侍卫亲军步军司,在北宋曾经是三衙之一的统兵机构,然而随着北宋灭亡,三衙体制随之崩溃。绍兴五年初,殿前司只有900人,马军司、步军司各600人而已。赵构为了恢复三衙体制,在这一年分别将杨沂中、解潜、刘錡所部改编为新的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此后,赵构的宿卫逐渐改由解潜、刘錡二人负责掌管。

如果没有绍兴七年的一起公案,刘錡可能从此就一直作为宋高宗的宿卫统领了。这一年,王彦的八字军和解潜的马军司当街斗殴,最后解潜革职、王彦请辞,最后这两人的部曲全部被划归给刘錡掌管——解潜曾经是半割据的镇抚使,王彦的八字军则在太行山打了多年的游击,出身都不为赵构所喜——于是,刘錡始能成军。而后来随刘錡在顺昌之战中名扬天下的,其实也就是这批八字军的班底。

赵构此时提携刘錡,很有可能是为了取代刘光世掌管淮西战区作准备。上面说过,刘光世因为出工不出力成为了第一个被解除兵权的大将。赵构先以张俊为淮西宣抚使,杨沂中为淮西制置使,刘錡为制置副使的配置接管淮西,最后在九月以刘錡单独担任淮西帅——可以说已经考虑到了刘錡威望不足,在空降淮西的同时,用两个较资深大将为其保驾护航。然而杯具的是,刘錡还未正式走马上任,淮西军的郦琼因为不服这一连串人事任命,率全军(诸说3万~7万不等)叛逃伪齐。本来有望成为战区大将的刘錡,一下子又变成了光杆司令。

淮西兵变之后,刘錡又被调回临安,改为枢密院直属的部队。然后一直到了绍兴十年,南宋计划从伪齐接收开封防务,又派遣刘錡以东京副留守率军北上。这就回到了开始时说的顺昌之战。

可以说,在陕西、四川、淮西时,刘錡因为赵构、张浚这一对君相的赏识,不断被委以机会,原本都有与吴玠、岳飞一样成长为大将的希望,但是因为运气不佳,却始终无法更进一步。受到高层赏识的另一个副作用是:捞不到仗打——显然,赵构对刘錡的定位是比起能力,更看重其忠诚与出身,于是倾向于将其留在身边,或者偶尔空降一个相对安全稳妥的岗位——如果不是金国突然毁盟南侵,东京副留守其实也是个不用打仗的美差。

因此,在其他大将不断刷战功的十年,刘錡竟然捞不到仗打。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刘錡的官阶得不到明显增长,只好以虚设的三衙管军军职撑场面。官位和战功不足,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刘錡在军中建立威望。虽说在富平之败与淮西兵变中,刘錡本身的处置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是就如我反复说过的,威望不足就是刘錡最大的问题。

(下期预告,顺昌之战后的刘錡)

土鳖抗铁牛×3

相关回答

古代的阵法究竟是什么?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宋朝第一战神是北宋的李继隆还是南宋的岳飞?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如何评价金兀术?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