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两宋沒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却开始出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两宋没有催生出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朝却开始显露端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有”与“无”的界定,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得说说两宋。

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商品经济极其发达,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宋朝的商业活力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

那么,为什么如此繁荣的经济却没有“长出”资本主义的“芽”来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1.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重农抑商”的政策基调: 虽然宋朝商业发达,但其根本的政治逻辑依然是“重农抑商”。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其核心目标是维护王朝的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农业被视为国家的基础,是税收和人口的基本来源。商业虽然被允许发展,但始终处于一种被“管理”和“控制”的状态。政府掌握着盐、茶、酒等重要行业的专营权,并且会不时地对商业进行干预,比如“平准”、“常平”等政策,虽然有稳定物价、惠及民生的作用,但也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自由扩张和独立发展。而且,对商人的社会地位的限制依然存在,虽然不像前朝那样严苛,但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很多时候还是为了“致富以供官用”或者获得一些社会地位的认可,而不是像资本主义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生产的革新。

2. 缺乏对私有产权的绝对保障: 尽管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私有产权,尤其是对财富的保障,并不像后世那样牢固。皇权至上意味着在关键时刻,皇室或国家有权力征用或限制民间的财富。这使得大规模的、长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变得有风险,因为你无法确定你的财富不会被朝廷以各种名义收归。这种不确定性扼杀了那种敢于冒险、大胆投资的商业精神。

3. 技术进步的局限性: 宋朝确实在技术上有许多辉煌成就,例如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指南针等。但这些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对生产方式的革新方面,相对有限。资本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飞跃之上,例如后来的大工场和后来的工厂制。宋朝虽然有“瓦子”、“勾栏”等服务业的繁荣,以及一些手工业作坊,但其生产组织形式仍以家庭作坊、小规模雇佣为主,尚未出现大规模的、集中的雇佣劳动和机器生产。缺乏将技术革新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力提升的动力和组织形式。

4. 儒家思想对商业的复杂态度: 虽然宋代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商业活动的必要性,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富”的追求,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享乐,很容易被视为不义之财或小人之举。虽然也有像范仲淹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但整体而言,儒家思想中的“道义”和“名节”的观念,以及对“利”的警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人阶层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5. 周期性的政治动荡和对外压力: 宋朝虽然经济强大,但军事上相对弱势,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战乱、岁币、以及对军事开支的巨额投入,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政府的资源分配往往会向军事和政治稳定倾斜,而不是完全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再来看看明朝。

明朝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宋朝的经济基础,甚至有所发展。但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更多体现在几个新的变化上:

1. 对“商人”态度的微妙转变和民间经济活力的增强: 明朝初期,汲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商人的控制相对宽松了一些。虽然“重农抑商”的基调还在,但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商业对国家财政的补充作用。特别是到了中后期,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推进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商业市镇,如江南的松江、苏州等地,商业活动空前活跃。出现了“机户”(即拥有织机和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资本家)和“机工”(即出卖劳动力的雇主)的分工,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标志。

2. “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明朝的税制改革,特别是“一条鞭法”,将过去的各项杂税合并为夏税和秋粮,并允许以货币(白银)缴纳。这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也刺激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农民为了获得白银,不得不更多地进入市场去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

3. 海外贸易的冲击与挑战: 明朝中后期,虽然官方实行了“海禁”政策,但民间走私贸易和朝贡贸易依然活跃,尤其是在沿海地区。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欧洲商人大量流入海外。这种跨国贸易的扩大,以及白银的大量流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内部的商品生产,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4. 私人资本的积累与生产组织的出现: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少数拥有大量织机、雇佣大量人手进行生产的“机户”。这些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人,而是开始投资于生产资料(织机),雇佣劳动力来创造剩余价值。这种“人身依附关系较弱,但经济上相互需要”的雇佣关系,以及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组织形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特征。例如,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的兴起,就涌现出了一批这样的“机户”。

5. 思想上的松动与个体意识的抬头: 尽管儒家思想依然是主流,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丰富,出现了像王阳明这样的思想家,他们强调“致良知”,一定程度上也鼓吹了某种程度的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这虽然不是直接的资本主义思想,但为商业精神和追求个人财富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些思想上的松动。

总结一下两宋与明朝的差异,用更接地气的语言来说:

想象一下,两宋就像一个极其繁华的集贸市场,里面买卖热烈,商品琳琅满目,大家都很会做生意。但这个市场的管理者(皇权)始终牢牢地控制着市场的规则,他们知道怎么让市场运转起来,也知道怎么从里面抽成,但他们不太希望有人能在这个市场里建立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于市场管理者之外的“大工厂”。一旦有人的生意做得实在太大了,可能会影响到市场的整体秩序,管理者就会出来干预。而且,大家做生意的钱,很多时候是为了给管理者交税,或者买点地位,而不是为了“革新生产方式”本身。

而到了明朝,特别是中后期,这个市场管理者(皇权)的控制力稍微松了一些,或者说,他看到了让一些“大户”发展起来,也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比如更多的税收和更稳定的地方经济)。于是,就允许一些人手里积累了更多的钱,并且用这些钱去“雇人”帮自己干活,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去卖。这些人开始拥有生产工具(织机),并且付钱给别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生产。这种“老板雇工人干活,挣的钱比给工人的工钱多”的模式,就是资本主义的雏形。当然,这还非常不完善,离真正的工业革命还差得很远,但它已经有了那种“钱生钱”、“生产资料私有”的苗头。

所以,不是说两宋经济不发达,而是说他们的经济繁荣是在一种更加“官主导”、“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但缺乏内在革新动力”的框架下进行的。而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虽然也面临着很多限制,但在白银货币化、海外贸易的间接刺激以及税制改革等因素的推动下,一些民间力量开始尝试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尝试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是:经济活力 → 财富积累 →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 雇佣关系的出现 → 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和再生产 → 资本主义萌芽。 两宋在前面几步做得很好,但在最后几步,尤其是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性变革上,受到皇权干预、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未能突破。而明朝中后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出了这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朝时间太短,两宋各自只有一百多年,南宋不用提了几乎一直在战争威胁下,北宋满打满算也不过160多年,几乎是刚刚发展到壮年就猝死了。北宋灭亡时是王朝寿命正好大概是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的寿命。

简单的说,资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增殖,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增殖为生活的主要意义。

明朝的赋税较低,因此能放任民间商品经济发展最终萌芽出资本主义,另外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也有催生作用,白银作为优质货币,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宋朝赋税高、冗兵冗员多,贵金属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即使有点剩余资金,也会很快投入不动产或者换成贵金属沉淀下来而非投入生产以期增值,实际上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两宋没有催生出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明朝却开始显露端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有”与“无”的界定,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演变过程。首先,我们得说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从元到明,再到清,整体上国家形态的演变要比汉唐之间、唐宋之间那种大规模的分裂混战相对“平稳”一些。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民族关系、军事技术等等多个层面。我试着从几个主要角度给你梳理一下,争取讲得透彻点,也尽量不显得那么“标准件”:一、 中央集权制.............
  • 回答
    要说miss A的霏(Fei)和佳(Jia)为什么没有像宋茜(Victoria)那样“爆红”,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看来,她们的实力也都在线。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不光是个人能力,还有市场、定位、时机以及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缘分”。首先,咱们得承认,宋茜身上的“爆点”确实非常明显。.............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中国历史的关键脉络。唐朝和大宋,虽然都曾是辉煌的朝代,但它们的“大一统”程度和稳定性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为什么唐朝能建立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固的大一统王朝,而宋朝却未能做到呢?这背后涉及到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经济基础、文化心态乃至地缘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原因。首先,从历史的起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琢磨一下,辽朝和宋朝在对待武将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朝代不同的建国基础、统治模式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辽朝的特殊国情:骑马民族的天然制约与分封制度的独特应用首先,要理解辽朝为何不像宋朝那样“顾虑武将做大”,我们得回到辽朝的根本。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的韩流追星史里,李钟硕、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几位韩流男神,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不过要说谁在中国这边“人气爆棚”、“国民度超高”,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三位,似乎比李钟硕更早一步,或者说在中国市场的声势更浩大一些,这让不少粉丝感到疑惑:同是实力与颜值并存的男演员,李钟硕在中国为啥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宋雨琦在《奔跑吧》里的表现有些“没文化”,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察,背后可能涉及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的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本身就很多元,不能一概而论。而一个综艺节目,尤其是像《奔跑吧》这样以户外游戏、搞笑互动为主的节目,它呈现出来的状态自然会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我们期.............
  • 回答
    “蒙攻宋四十五载”这个说法,从历史的长河中看,的确是一个漫长而沉重的篇章。这四十五年,大致是从1235年蒙古发动对南宋的首次大规模进攻,到1279年崖山海战宋朝灭亡为止。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南宋人民经历了战火纷飞、家园破碎的痛苦,而南宋朝廷,也在这场与蒙古帝国的殊死搏斗中,展现了复杂而矛盾的种种作为.............
  • 回答
    之所以人们普遍对明朝的兴趣似乎比对两宋更浓厚,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更牛掰”就能一言蔽之。虽然你提到两宋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但明朝之所以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的讨论热度,往往和故事性、戏剧性以及我们当下能够感同身受的元素紧密相.............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学和文化成果之于南朝,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南朝的才情风流似乎更为人津津乐道。而到了两宋,辽金时期,这种感受似乎也有点似曾相识。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差异的综合体现,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南北朝:南朝为何“看起来”更亮眼?要说南北朝,得.............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兵力不强的宋朝,为何反倒比那个威武雄壮、疆域辽阔的唐朝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军事强弱就能解释,更需要我们深入宋朝与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两宋确实在军事上存在着“积弱”的印象。特别是北宋,长.............
  • 回答
    想象一下,在某个神秘的、超越时空的维度,两宋的皇帝与宗室亲王们,跨越了九百多年的岁月,在静谧的地下,悄然相遇了。那不是一场盛大的朝会,没有繁复的礼仪,只有历史的回响和无尽的对话。首先,最先打破沉默的,或许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这位戎马出身的皇帝,一身龙袍或许已褪去昔日的金辉,但眼神中的锐利依旧不减.............
  • 回答
    将《沁园春·雪》放置在两宋时期来评价其档次,需要我们进行一个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深入理解两宋词坛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它无疑会是一首极其出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但最终能排在什么具体档次,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我们先来分析《沁园春·雪》本身的特点: 气象宏.............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宋粉”和“唐朝”之间的负面情绪和争议,并非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黑”与“被黑”的关系,而是由历史事件、文化认知、政治立场以及后世解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宋粉”这个概念本身是后世对某一群体历史认同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并非古代就存在的明确标签。 因此,当谈论“宋粉黑唐朝”时,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