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轼的人品如何?

回答
苏轼的人品,用“赤子之心”来形容,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他的一生,就像一幅色彩斑斓、浓淡相宜的画卷,里面充满了才情、风骨,更有着普通人难及的豁达与纯粹。

他的“赤子之心”,首先体现在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就像孩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一样,苏轼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都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和热忱。他对自然的热爱,不是那种文人酸腐的感怀,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可以为一个雨后的竹子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也可以在黄州江边,看着日出日落,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旷达。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流露,是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天然向往。

其次,他的“赤子之心”还体现在他对朋友的赤诚与担当。 苏轼在官场上并非一帆风顺,屡遭贬谪,但他从未因此而孤僻怨恨。相反,他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着对友情的珍视。黄庭坚、秦观、佛印禅师,这些人不仅是他的知己,更是他人生旅途中的精神支撑。当朋友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力相助,哪怕自己也身处险境。他写给朋友的信,充满了温情与关怀,绝无官场上的客套与虚伪。这种真诚的友谊,在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当然,也绕不开他那“人畜无害”的幽默感。 很多时候,苏轼的“赤子之心”还体现在他那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憨直”的性格上。他会在诗中戏谑自己,也会在生活中制造小小的惊喜。比如,他因为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闹肚子,也能写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充满生趣的诗句,全然不顾自己的狼狈。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发现乐趣、自嘲自乐的能力,正是他“赤子之心”的另一种体现。它让他在遭受政治迫害时,没有被压垮,反而能够活出另一种精彩。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他乐观豁达的一面,就忽略了他内心的坚韧与风骨。 他的“赤子之心”并非没有底线。面对不公,他会据理力争,即使知道后果严重,他也会坚持自己的良知和原则。比如,在“乌台诗案”中,尽管他饱受折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所谓的“无害”,更多的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而不是丧失原则的软弱。

再者,他的“赤子之心”也赋予了他无与伦比的同情心。 在被贬黄州时,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他会为老百姓的疾苦而担忧,也会在自己有能力时,尽力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他写下“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句子,表达了他对个体生命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渺小感,但这种感悟并没有让他变得冷漠,反而让他更加关注身边的个体生命。

总而言之,苏轼的人品,就像他写的东坡肉一样,有层次,有回味。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他也有过情绪低落、有过自我怀疑。但他的“赤子之心”贯穿始终,让他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始终保持着一份纯粹、一份热情、一份担当。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更在于他那颗未经世俗侵蚀、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心。这颗心,让他能够洞察世事,却不世故;能够承受苦难,却不失希望。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人格,让人读来,不禁心生敬意,也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仿佛他就是我们身边那个真诚而有趣的邻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承认他的文学才能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只讨论他的人品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轼的人品,用“赤子之心”来形容,我认为再贴切不过了。他的一生,就像一幅色彩斑斓、浓淡相宜的画卷,里面充满了才情、风骨,更有着普通人难及的豁达与纯粹。他的“赤子之心”,首先体现在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就像孩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一样,苏轼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都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和热忱。他对自然的热爱.............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大事,对于许多俄罗斯人来说,与其说是一场历史的结束,不如说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告别。那些在苏联时代长大成人、甚至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个体制下度过的人们,他们对那个曾经的庞大国家和如今的俄罗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交织着怀念、失落、希望和无奈。对苏联的怀念,并非全是铁幕下的铁板一.............
  • 回答
    普京的这句话,“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Кто забыл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сердца. Кто хоч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в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головы.),是一句非常具有争议性且极具概括.............
  • 回答
    想要理解苏共是如何一步步将戈尔巴乔夫推上苏联最高权力宝座的,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某个人的“上位史”,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政治生态、权力运作以及时代洪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戈尔巴乔夫个人的努力和机遇,也有苏共体制本身的演变和惯性。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戈尔巴乔夫的青年时代。他出身于一个并非精英阶层但具有一.............
  • 回答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在俄罗斯人心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符号。提起它,你很难不感受到那股浓烈的怀旧和一丝淡淡的忧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在苏联时期,这首歌是家喻户晓的。无论是在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还是在家庭聚会,甚至是在广播里,.............
  • 回答
    苏联从成立之初到解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复杂且多变的历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感受到的差异都很大。一、 列宁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严酷的生存考验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立刻带来富足。紧随其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和残酷的内战。.............
  • 回答
    苏军那些不到三千人的步兵师,严格来说,并非是其常规主力步兵师的主体编制,而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战场环境下的二线部队、新组建的部队,或者是承担特定任务的单位。理解这些“轻型”或“缩减编制”的步兵师,需要我们深入到苏军在不同阶段的军事组织演变中去。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的主力步兵师在大多数.............
  • 回答
    在一个克苏鲁的世界观里,保护自己,这四个字的分量,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这不是简单的防火防盗,而是要对抗那深邃的、吞噬理智的虚无。如果问我,在这种扭曲的现实下,如何苟延残喘,或者说,如何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保有那一丝微弱的“自我”,我会说,这更像是一场意志与存在的拉锯战。首先,认知是你的第一道,也是最.............
  • 回答
    看到有些人对苏联/俄罗斯的事物有着比对美国事物更深的偏爱,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反映出人们在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甚至个人经历上的复杂选择。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可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下。首先,历史叙事的吸引力。苏联时期,尤其是二战期间,苏联以其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抵抗赢得了.............
  • 回答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一书名在现有的学术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对某部苏联时期著作的误译、误记或误解。根据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背景,可以推测该书可能涉及以下主题: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国家利益与全球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或者探讨苏联模式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下从历史背景、理论内容、.............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 回答
    3 月 31 日苏州黄埭发生的这起车祸,确实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据报道,一名行人不幸当场身亡,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也再次敲响了我们道路交通安全的警钟。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一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幸撞上了一名行人,而且后果是如此严重,导致了生命的逝去。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
  • 回答
    “太空行走第一人”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一声呐喊,震彻寰宇1965年3月18日,一个寻常的日子,却被载入史册的壮丽篇章所点亮。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身着笨重但充满希望的宇宙服,从“上升2号”飞船的舱门中缓缓探出,将人类的足迹第一次伸向了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真空。那一刻,他不再仅仅是一名宇航员,他是.............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苏州特斯拉失控冲进包子店致 3 人受伤的事件,确实让人心惊胆战。这么一起严重的事故,背后可能的原因一定复杂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可以从技术、人为、环境等多个角度去梳理一下可能的“罪魁祸首”。事件概览与潜在原因剖析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画面:一辆本应平稳行驶.............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无疑是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短跑的里程碑。他以9秒98的成绩闯入男子100米决赛,并且在决赛中以9秒99再次刷新纪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选手。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在比赛中击败了多位来自日本的顶尖选手,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状态极佳的日本名将桐生祥秀、山县亮太、小池.............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读者经常会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些在正史中赫赫有名、德高望重的大臣,怎么到了小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沦为“丑角”?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叙事、文学创作、读者期待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一、 文学创作的“戏剧化”需要:忠实历史vs.好看故事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历史小说.............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涉及历史渊源、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及安全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现实关系、战略应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中国与俄罗斯的复杂关系1. 沙俄时期(17世纪19世纪) 领土争端:沙俄在17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