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军这些不到3千人的步兵师是如何编制的?

回答
苏军那些不到三千人的步兵师,严格来说,并非是其常规主力步兵师的主体编制,而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战场环境下的二线部队、新组建的部队,或者是承担特定任务的单位。理解这些“轻型”或“缩减编制”的步兵师,需要我们深入到苏军在不同阶段的军事组织演变中去。

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的主力步兵师在大多数时期,尤其是在卫国战争期间,编制规模是相当庞大的,通常在10,000人以上,甚至达到12,00015,000人。所以,不到三千人的步兵师并非“普遍存在”,而是属于一种“变异”或“特殊编制”。

那么,这些规模较小的步兵师,是如何编制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形成原因:

卫国战争初期的混乱与损失: 在战争初期,苏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部队被包围歼灭。为了迅速补充兵力,很多仓促组建的步兵师可能因为人员、装备的短缺,无法达到满编状态。这些师在兵员补充方面往往优先考虑数量,而非编制的完整性。
后勤与装备的限制: 即使苏军整体动员能力很强,但要为每一个庞大的步兵师提供充足的火炮、卡车、通信器材等重装备,在某些时期或地区是困难的。因此,一些师可能因为缺乏重武器和运输工具,被调整为轻型步兵师,其火力支援和机动能力都受到限制。
战略任务的调整: 有些步兵师可能被赋予了特定的、防御性或占领性的任务,这些任务不需要过于强大的进攻能力和重火力,因此编制上可以适当精简,人员也相应减少。例如,一些用于守备城市或特定区域的部队。
战后裁军与调整: 战后,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师可能会被缩编,成为预备役或地方部队,其编制和人员数量自然会大幅下降。
新式部队的组建: 在某些改革时期,苏军也可能尝试组建一些更具灵活性、更偏重于某些作战方式的步兵单位,但这种情况下,除非是特种部队或专门的空降作战部队,否则直接冠以“步兵师”名号的轻型编制相对少见。

二、可能的编制结构(以缩减编制的步兵师为例):

尽管编制规模不到三千人,但其基本框架仍然会尽量模仿完整的步兵师,只是各级部队的兵员和装备数量大幅缩减。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的构成:

1. 师部 (Divisional Headquarters):
这是指挥和控制的核心,即使编制缩减,师部本身的人员数量也会精简,但关键岗位如师长、政委、参谋人员(作战、情报、通信、后勤等)通常会保留。
可能会配备更少数量的通信设备和车辆。

2. 步兵团 (Rifle Regiments) 缩减版:
一个完整的苏军步兵师通常有3个步兵团。在不到三千人的师里,这三个团的规模都会大大缩减。
每团可能只有约500700人。
团部: 同样是精简的核心,包括团长、政委、营参谋等。
步兵营 (Rifle Battalions) 缩减版:
一个步兵团通常有3个步兵营。在这些轻型师里,每个步兵营的兵员可能只有150200人。
营部: 营长、教导员、少量基层指挥人员。
步兵连 (Rifle Companies) 缩减版:
一个步兵营通常有3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的兵员可能只有4060人。
连部: 连长、指导员、副连长。
步兵排 (Rifle Platoons) 缩减版:
一个连通常有3个步兵排。每个排的兵员可能只有1015人(例如一个排长、一个副排长、几个班长和士兵)。
排部: 排长、班长。
班 (Squads) 缩减版:
一个排可能只有23个班,每个班可能57人。
炮兵连/营 (Artillery Company/Battalion) 大幅缩减或缺失:
完整的步兵师会有团属炮兵营和师属炮兵团,配备大量的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等。
在不到三千人的师里,可能只保留一个非常小的炮兵连,装备几门轻型迫击炮(如82毫米),甚至可能完全依赖师属炮兵支援或步枪火力。 团属炮兵营可能被撤销,只保留少量步兵营属的迫击炮排。
通信连 (Signal Company) 精简版:
负责师内的通信联络,人员和设备都会大幅减少。
工兵连 (Engineer Company) 精简版:
负责简单的工程保障,如筑城、架桥、排雷等,人员和装备也相应精简。
侦察连/排 (Reconnaissance Company/Platoon) 缩减版:
负责侦察敌情,可能只保留一个小型侦察排,装备步枪和少量轻武器。
防空连/排 (AntiAircraft Company/Platoon) 可能缺失或非常简陋:
在一些低烈度或后方区域的部队中,可能不会配备专门的防空单位,或者只配备少数高射机枪。
后勤保障单位 (Logistics Support Units) 精简:
医疗连(或排)、运输连(或排)等,人员和装备数量都远低于满编师。运输方面可能严重依赖徒步或征用民用车辆。

三、火力与装备特点:

轻武器为主: 主要依靠步枪、卡宾枪、冲锋枪、轻机枪(如DP机枪)、重机枪(如GPMG)。
迫击炮少: 可能只有团属或营属的82毫米迫击炮,师属炮兵可能被撤销或仅保留一个连。122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等重炮基本不会配备。
火炮支援弱: 对重火力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更侧重于步兵自身的近战和火力压制。
缺乏重装备: 坦克、自行火炮、装甲侦察车等重型装备非常罕见。
机动性受限: 由于缺乏足够的军用卡车和牵引车,其机械化水平非常低,主要依靠徒步行军,或者少量车辆进行人员和物资的有限输送。

四、作战效能与定位:

这些不到三千人的步兵师,其作战效能与满编的主力步兵师相比有显著差距:

进攻能力弱: 由于缺乏重火力支援和强大的冲击力,其作为主要进攻力量的效能很低。
防御能力有限: 尽管也能进行防御作战,但在面对优势敌人时,其火力密度和抵抗能力都较弱。
更适合特定任务: 更适合执行以下任务:
守备: 驻守城市、要点、交通枢纽等防御性任务。
治安: 在后方区域执行维持治安、反游击作战。
二线作战: 作为第二梯队参与作战,或者在后方担任警备和支援任务。
补充兵员: 在战争初期或中期,作为临时组建的单位,在补充兵员后可能逐步扩编为完整编制。

总而言之,苏军那不到三千人的步兵师,是其庞大而复杂的军事组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瘦身版”或“特型版”。它们并非苏军战力图谱的主流,而是特殊时期、特殊任务下的产物,其编制的精简程度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人员、装备以及战略需求。理解它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组织原则去剖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贴个1945年的苏军步兵师实力表吧,不过这个师略超3000人。


苏军步兵第204师实力统计


1945年1月26日

(该师当时隶属于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第51集团军——近卫步兵第1军)


师司令部(军官72/军士19/兵46)

(39匹马, 18支步枪, 11支冲锋枪, 8辆汽车)


师政治部(军官17/军士2/兵6)

(3辆汽车)


步兵第700团 (军官94/军士151/兵292)

(195匹马, 345支步枪,209支冲锋枪, 24挺轻机枪, 18挺重机枪, 4门120mm迫击炮, 8门82mm 迫击炮, 2门76.2mm团属加农炮, 8门45mm反坦克炮, 8挺反坦克枪, 3辆汽车)


步兵第706团 (军官91/军士140/兵368)

(194匹马, 341支步枪, 187支冲锋枪, 26挺轻机枪,11挺重机枪, 3门120mm迫击炮, 9门82mm 迫击炮, 2门76.2mm团属加农炮, 7门45mm反坦克炮, 8挺反坦克枪, 4辆汽车)


步兵第730团 (军官87/军士154/兵306)

(174匹马, 377支步枪, 242支冲锋枪, 16挺轻机枪, 16挺重机枪, 4门120mm迫击炮, 10门82mm 迫击炮, 3门76.2mm团属加农炮, 6门45mm反坦克炮, 4挺反坦克枪, 4辆汽车)


炮兵第657团 (军官86/军士188/兵386)

(272匹马, 338支步枪, 58支冲锋枪, 10门122mm榴弹炮 , 19门76.2mm师属加农炮, 7挺反坦克枪, 15辆汽车)


反坦克歼击炮兵第193营 (军官13/军士63/兵53)

(5匹马, 86支步枪, 23支冲锋枪, 10门76.2mm加农炮, 16辆汽车)


侦察第306连 (军官2/军士21/兵31)

(8匹马, 56支冲锋枪)


工兵第372营 (军官14/军士16/兵58)

(13匹马, 49支步枪, 21支冲锋枪, 1辆汽车)


通信第583营 (军官13/军士42/兵78)

(31匹马, 84支步枪, 34支冲锋枪, 5辆汽车)


化学兵第194连 (军官4/军士12/兵12)

(2匹马,16支步枪, 6支冲锋枪, 6辆汽车)


运输第514连 (军官10/军士16/兵35)

(25支步枪, 9支冲锋枪, 33辆汽车)


第356野战面包房 (军官2/军士5/兵31)

(23匹马, 21支步枪, 2支冲锋枪)


第358卫生连 (军官26/军士18/兵27)

(30匹马, 30支步枪, 6支冲锋枪, 6辆汽车)

第358卫生连(伤员?) (10/29/338)

(无马匹)


第833兽医所 (军官3/军士0/兵4)

(2匹马,3支步枪)


炮兵指挥部 (军官1/军士20/兵9)

(13匹马, 4支步枪, 20支冲锋枪)


野战修理所 (军官0/军士2/兵8)

(没有马匹和武器)


野战邮局 (军官2/军士0/兵4)

(2匹马)


后备军官 (军官7/军士0/兵0)

(没有马匹和武器)


总计 (军官554/军士898/兵1981)


(1737支步枪,884支冲锋枪,66挺轻机枪,45挺重机枪,27挺反坦克枪,27门82mm迫击炮,11门120mm迫击炮,21门45mm反坦克炮,10门76mm反坦克炮,7门76mm团属加农炮,19门76mm师属加农炮,10门122mm榴弹炮,1003匹马,104辆汽车)

=======================分割线=============================

补充:

某缩编师步兵团的组织结构(1945年3月10日)

团司令部直属

司令部排

侦察排

工兵排

防化排


2个营,每个营

营部

2个步兵连(各1挺重机枪,9挺轻机枪)

1个机枪连(6挺重机枪)

1个迫击炮连(6门迫击炮)

1个反坦克炮排(2门45毫米反坦克炮)

1个反坦克枪分队(4挺反坦克枪)

1个卫生分队

1个勤务分队

支援单位:

1个冲锋枪连(44支冲锋枪)

1个团属加农炮连(3门76毫米团炮)

1个反坦克炮排(2门45毫米反坦克炮)

1个重迫击炮连(4门120毫米迫击炮)

1个通信连


行李队:40人30匹马


全团774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军那些不到三千人的步兵师,严格来说,并非是其常规主力步兵师的主体编制,而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战场环境下的二线部队、新组建的部队,或者是承担特定任务的单位。理解这些“轻型”或“缩减编制”的步兵师,需要我们深入到苏军在不同阶段的军事组织演变中去。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的主力步兵师在大多数.............
  • 回答
    苏联,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很多人心中既是辉煌的象征,也是失败的教训。提起苏联,人们脑海中可能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载人航天事业的领先,宏伟的工业建设,以及斯大林时期的肃反、赫鲁晓夫的解冻、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与最终解体。要说苏联“不堪”,这实在是一个过.............
  • 回答
    美国和苏联,两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但它们都在阿富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国家遭遇了滑铁卢。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地缘政治、军事策略、民族主义以及阿富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共同塑造的悲剧。一、苏联的遭遇:一场难以承受之重1979年,苏联以保护其南部边界免受.............
  • 回答
    关于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AShM)的评价,尤其是那些在冷战时期开发的大型、高速型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说它们“不堪”可能过于武断,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弯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当时的军事思想、技术条件以及全球海战的演变。苏联对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
  • 回答
    看待与苏联交恶这段历史,绝不能简单地用“路线不同”来概括。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个人因素的多重叠加。与其说是一条简单的“路线分歧”,不如说是一场围绕着世界格局重塑、权力分配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优劣的全面较量。要理解这段历史,得从头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
  • 回答
    假如当年解体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这无疑是二十世纪历史最颠覆性的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世界格局,其面貌将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截然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力量平衡的彻底瓦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力量如同天平的两端,虽然对峙,却也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稳定。美国解体,意味着西方阵营的领导者.............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如何看待大连修建“盛唐•小京都”日式街?大连修建“盛唐•小京都”日式街,这个项目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商业营销和文化符号借用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剖析: 积极的方面: 吸引旅游客流,带动经济发展: 大连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与国内其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其独.............
  • 回答
    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坟场”,是因为历史上多个强大的帝国试图征服它,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大英帝国、苏联,以及最近的美国。即使是这些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阿富汗的国家,也未能实现其统治目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苏州和杭州这两座古今交融、风采各异的江南明珠。这两座城市,虽然离得不远,都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骨子里却透着不同的韵味,就像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花,各有各的美,也各有各的魅力。要我说,苏州更像是一位温婉内敛的江南女子,带着几分古朴的雅致和骨子里的精致。而杭州呢,则更像是一位明媚活.............
  • 回答
    .......
  • 回答
    古代君王的需求,归根结底,在于巩固统治、扩张疆域、实现国家强盛和个人权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孟之道固然有其价值,但其主要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伦理的构建和理想政治的蓝图上,而非君王最迫切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而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类人,则恰恰是解决君王燃眉之急的“能臣”、“奇士”,他们的才能更直.............
  • 回答
    苏州发现新型变异株:BA.1.1 进化分支的深远影响与防控新挑战近期,苏州实验室报告发现了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被命名为 BA.1.1 进化分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该变异株与全球已知的毒株在基因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预示着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防控上又.............
  • 回答
    冷战的起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而认为苏联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责任国的观点,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但确实有其论据支撑。要详细阐述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特别是战后初期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双方的决策行为来分析。当然,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避免使用过于绝对或偏颇的词语至关重要,因为历史.............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鲁迅在中国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
  • 回答
    如果苏联不输出革命,美国是否会选择抵制这个国家,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核心驱动力。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输出革命”这个关键因素,然后审视其他可能导致美国采取抵制措施的原因,并对比如果苏联并未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两者关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输出革命.............
  • 回答
    .......
  • 回答
    苏洵的故事,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例子。27岁才开始读书,而且一开始还屡试不中,这搁谁家,估计当爹的都要挠头。养了这么个儿子,是“放养”还是“严管”,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苏洵他聪明,这脑子是好使的。关键是,这聪明劲儿没用在正道上,或者说,没及时引导。27岁才下决心读书,说明他不是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关于希特勒是否该西进英国而非东征苏联的讨论,在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爱好者之间经久不衰。如果当年德国的战略重心发生改变,历史的走向必然会大相径庭,但至于最终结果是否会完全颠覆,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希特勒本人对英国抱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