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州发现新的变异株为 BA.1.1 进化分支,与全球已知毒株不同源,这意味着什么?防控需注意哪些方面?

回答
苏州发现新型变异株:BA.1.1 进化分支的深远影响与防控新挑战

近期,苏州实验室报告发现了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被命名为 BA.1.1 进化分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该变异株与全球已知的毒株在基因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预示着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防控上又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呢?让我们深入探讨。

新型变异株意味着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与全球已知毒株不同源”并非指与新冠病毒的整体起源不同,而是指它从目前主流传播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家族树中,走出了一个相对独立但又有着传承关系的分支。 这种“不同源”主要体现在其基因组序列上,特别是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上的突变位点可能有所不同。

这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关注:

潜在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变化: 病毒的突变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其传播能力、致病性和对现有疫苗及药物的抵抗力。BA.1.1 进化分支的新突变组合,可能会赋予它比现有毒株更强的传播速度,或者更强的逃避免疫屏障的能力。致病性的变化也存在可能,虽然多数变异株趋向于降低致病性以求更好地存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致病性增强的可能性。
免疫逃逸的可能性: 奥密克戎变异株家族本身就以其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著称。BA.1.1 作为一个新的进化分支,很可能继承了部分奥密克戎的特点,并在某些突变位点上进一步增强了逃逸能力。这意味着,即使是已经接种了疫苗或感染过的个体,也可能更容易再次感染,或者疫苗的保护效果有所减弱。
对诊断检测的潜在影响: 新的突变,特别是发生在刺突蛋白上的,可能会影响到现有的核酸检测(PCR)或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一些依赖于特定基因片段进行检测的方法,如果变异株的这些片段发生了较大改变,可能会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从而影响早期发现和隔离。
流行病学监测和溯源的复杂性: 发现一个“不同源”的变异株,意味着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其传播链,了解其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同时,也需要对这类新变异株进行深入的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其突变原因,预测其演变趋势。
疫苗和药物研发的紧迫性: 如果 BA.1.1 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现有的疫苗可能需要进行更新以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同样,一些抗病毒药物的效果也可能受到影响,需要进行评估和研究。

防控需注意哪些方面?

面对这样一个新型变异株,我们的防控策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前瞻性。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注意方面:

1. 强化监测和溯源能力:
扩大基因测序覆盖面: 持续对输入的病例、本土聚集性疫情以及社区中的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进行全面的基因测序,提高对新变异株早期发现的敏感度。特别是对于一些临床表现异常或传播速度较快的病例,应优先进行基因测序。
加强口岸和边境监测: 境外输入是变异株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入境人员、物品和环境的监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时发现新变异株。
深化流行病学调查: 一旦发现疑似新变异株,要迅速、深入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其传播链,绘制传播网络,识别可能的传播源和高危人群。

2. 动态调整防控措施的精准性:
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 对新变异株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指导防控措施的强度和范围。避免“一刀切”的普遍性封锁,而是采取更加精准的区域性、单元性防控措施。
科学划分风险区域: 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和变异株的特点,科学划分高、中、低风险区域,并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例如,在风险区域内,可以采取更严格的筛查和限制措施,而在低风险区域则可以保持相对常态化的生产生活秩序。
优化核酸检测策略: 根据新变异株的特点,适时评估和调整核酸检测的靶标基因,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出现阳性结果的,要立即进行复核和基因测序,以快速确认是否为新变异株。

3. 提升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加强免疫:
推动全程接种和加强针接种: 即使新变异株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逃逸,但已有的疫苗仍然能够提供重要的保护,特别是预防重症和死亡。因此,要继续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群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并及时接种加强针。
关注不同疫苗平台的优势: 持续跟踪不同疫苗(如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对新变异株的保护效果,并根据研究结果动态调整疫苗接种策略。
加速新一代疫苗的研发和储备: 密切关注全球疫苗研发动态,对于可能针对新变异株设计的下一代疫苗,要积极争取并做好引进和储备的准备。

4.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储备足量的抗病毒药物: 确保有充足的抗病毒药物储备,并对药物在新变异株上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一旦出现病例,能够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提升重症监护能力: 针对可能出现的重症病例,要确保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呼吸机、ECMO等医疗资源充足,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优化分级诊疗体系: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将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引导至社区医疗机构,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提高救治效率。

5. 强化公众的健康素养和防护意识:
做好个人防护: 持续强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基本的个人防护措施。即使在非风险区域,这些措施仍然是有效的。
不信谣不传谣: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因不实信息引起恐慌。鼓励公众理性看待疫情,科学做好个人防护。
关注自身健康: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管理。

总结

苏州发现的 BA.1.1 进化分支变异株,是新冠病毒持续演变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与病毒的斗争远未结束,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学习和适应。通过强化监测、精准防控、疫苗接种、医疗救治和公众教育,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新变异株带来的挑战,最终赢得这场战“疫”。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医护人员以及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定义为病毒株,根据进化发展情况在看是否要变成分支(也就是后续有没有规模扩散)

昨天看到这个新闻,第一时间去gisaid 里查了下,结果没找到~

最近一次上传是3月11日,而苏州这个序列还没上传到gisaid 。

所以只能等看到序列后再分析。

目前有几个事情可以探讨的。

1,苏州这次官方分析属于BA.1.1

但是属于这一支下面的新变异,目前全球未报道过该变异株

不过其实也很正常,新冠有很多毒株,初步不下几千,但是大部分毒株也就是出现了,然后就没然后了。最终形成气候的,一定是那种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都具备优势的毒株,最后成为了大家公认的xx进化分支。

事实上,哪怕是大家如今肆虐全球的奥密克戎,从出现到变异成强大病毒株,也经历了不短地时间。

而这期间,其他的不少毒株根本就扩散不下去。

形成真正传播性的几个毒株也是某一时刻获得了关键性变异,从而让他们可以去的了传播上的优势。

2,从国际上BA .1.1扩散速度一般,比不上BA2

所以基于这一点,可以初步心理有个底,不需要特别的倾尽全力去防它。当前还是集中精力应对某地的BA2吧。

不过总体上,相比于最早的新冠,都有不小的变化(下图是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s (RBDs) 以及人类ACE2的结构,可以像找茬一样肉眼看得到差异)

3,最令人好奇的是,咋来的?

目前国内是BA 2,要知道从BA 2变成BA 1.1,那难度是相当的大。所以昨天也和一些朋友探讨过,觉得直接变过来可能性较小。但是它就是出现了,所以,它到底从何而来???

大家可以看一下BA2和BA1之间的差异,突变这么多,还要如此精准,这是被定向基因编辑了么?


所以有三个可能

1,苏州测错了-重测,确认(但是考虑到既然开发布会了,那大概率是真的,但是还是要进一步检测,看到底多真实,这个时候就不能用二代测序了,而是要上金标准一代测序来看了。)

2,这个病毒有其他独立来源-溯源,病毒不可能无中生有(这个是重点要做的),事实上,一个独特的毒株出现,一定有前期的变异历史沿革,这一过程肯定也是漫长的。

我们这段时间的确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全基因组测序,所以可能已经存在不少感染了这一支毒株的,但是没有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所以没有发现。

核酸检测是检测不出毒株的,要进行毒株鉴定必须全基因组测序


3,这个病毒天赋异禀。由BA2变成BA1-无语(那只能说是小概率事件发生了),罕见到难以置信的地步。

就像下图,BA1和BA2差异那是相当的大

user avatar

新冠病毒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是适应环境的基础。比如耐受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其实本源就是来自于某一初始版本细菌(金葡菌/链球菌/绿脓杆菌之类),只不过在其分裂复制的过程中一些耐受抗生素的细菌被进化压力(抗生素)筛选出来,称为优势生物。

我们有性繁殖生物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交换产生复杂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变异,接受进化压力的筛选。

病毒和细菌一样没有性别,但病毒更简单,甚至连细胞结构都没有,其扩增完全是依赖宿主细胞的生物原料和细胞器进行的无性复制。虽然病毒并没有等位基因交换的能力,但它们的代际更迭比我们快得多,所以仍然可以通过遗传物质复制的错误产生变异(当然,有性繁殖生物也可以,但变异基因的代际传递慢得多)。

其实早在去年,人类就已经完成了不少于40万例新冠病毒株的序列测定,其中就发现了很多变异。然而这些众多的变异中有一些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同义突变。举个例子,一段基因中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CTA变异成CTG,虽然换了一个碱基但依旧编码亮氨酸,那么产物蛋白质就完全没有变化。

而还有一些变异则会在侵染人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实践中,熬过了人类防疫手段、疫苗等带来的进化压力,成功“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甚至开宗立派。这些变异就会被称为“VOC”,即“variants of concern”。一般而言,算得上VOC的变异株必须起码符合以下两个特征:

1,具有较高传染性;

2,更容易引发重症,且更难以被免疫系统和疫苗中和。

因为这样的特征将会对全球防疫形势造成重大困难。也正因此,这样的变异毒株一旦被发现,都会立刻报给WHO。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命名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纷至沓来。这些毒株无不发生了重大变异,造成新冠病毒一些与侵染宿主细胞、致病性、免疫逃避相关的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结果就是传播力、致病能力以及能否被疫苗诱导的抗体中和等诸多特征较原始毒株都有显著的不同。

由于这些变异毒株在其发生地产生了大规模传播并随着患者的增多向其他国家产生外溢,所以在2020年夏天,以原发地命名毒株的不理智行为再次甚嚣尘上。WHO为了防止病毒变异株命名出现对原发国污名化的情况,开始使用希腊字母对这些重要的毒株进行命名。如,2020年9月发现于英国的新冠变种病毒被命名为α;2020年5月发现于南非的新冠变种病毒被命名为β;2020年11月和4月发现于巴西的新冠变种病毒分别被命名为γ、ζ;2020年10月发现于印度的两种新冠变种病毒则分别被命名为δ、κ

从发现新的变异到正式被世卫组织以希腊字母命名的这段时间,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新冠病毒“代号”一般格式类似于:A/B/B.1/B.1.1/B.1.177/B.1.1.7。这种分类名称叫做PANGOLIN法,即phylogenetic assignment of named global outbreak lineages(以系统发育归类命名全球暴发分支)。这次苏州发现的新变异属于BA.1.1中尚未被报道的一种变异。是在BA.1.1的基础上发生了新的变异。在PANGOLIN命名法的毒株中,每一个小数点都代表在前一级别变异的基础上发生了新的变异。好比B变异的基础上第一种被报道变异是B.1,B.1基础上被报道的第一种变异就是B.1.1。

以去年首先发现于印度,继而在次大陆大规模传播病外溢至全球的Delta(δ)株为例,他就是B.1.617.2,即在B变异基础上第一种变异为B.1,这家伙继续变异,被报道的第617种变异就是B.1.617,这个家伙再变异,被报道的第2种变异就成了传播力强化且毒力也很强悍的VOC,被世卫组织命名为Delta毒株。

有没有看《三国演义》刘备认亲的那种感觉?

那么这次苏州发现的新毒株又是什么呢?

新闻中的毒株尚未命名,是BA.1.1变异株基础上的一种全新变异,尚未见其他任何数据库的记录。

BA.1.1又是什么呢?根据PANGOLIN命名法就是BA变异基础上第一种变异的第一种变异,BA家族的长子长孙了属于是。可以理解为苏州新发现的变异株属于是BA家族长子长孙家里添了新丁。

那么目前我们已知的情报是感染这个毒株的患者为轻症,但是这个变异的致病性究竟有多强,还需要更多感染者毒株的测序加以明确,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这个变异的特征性基因序列在更多阳性人群中查看该变异的占比,引起的症状轻重等重要信息。

如果这个变异占比很大,导致了很多人的感染,或者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很强,亦或是引起重症的比例很高,那么我们就会大概率将其归类为VOC,即受关注的变异,甚至有可能将其以希腊字母命名。

但以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信息,这些判断还为时尚早。

新变异株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病毒只要复制就有出现变异的概率。虽然新冠病毒倒还不像HIV那样变异异常频繁,但只要有相当的感染基数,保持人间传播,病毒的复制和迭代就不会停止。而变异又是随着病毒复制迭代出现的,所以只要有相当基数的感染人群,变异株就一定会出现。

目前我们发现的仅仅是阳性人群中偶然发现的一种尚未被记录的变异,那么如果我们真的把社会上所有核酸阳性人员的病毒序列全测一遍,那还不知道会发现多少种变异呢。

这个变异株的基因序列变化到底是导致了无意义突变,还是会造成诸如刺突蛋白那样重要的配体分子结构变化,我们尚不可知。

防控注意啥?

请记住,曹操这辈子犯过的最大的错,就是没有青梅煮酒时把刘备宰了。

user avatar

更新:


--------------- ≯ 原文 ≮ ---------------

我来说点深入的:在真理、在科学面前,无例外!

听到没?无例外!

包括说,病毒在持续变异,在中国了这边也是无例外!

包括说,不严格执行防疫政策,你中国就算过去当过防疫优等生,也会“破防”,无例外!

包括说,假如放弃清零的政策,放任新冠的变种奥米克戎也好,别的什么BA也好,在人群当中反复传染、扩散,14亿人口,你是“大号的美国”还是大号的“印度”?无例外!


什么叫无例外?

火葬场超载,亲人只能露天火化——

这种人间惨剧,就在身边上演。

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因为新冠提前离世的中国人,跳动的数字一断地冲击中国人的大脑,一直到麻木。

现在看,这么说似乎是耸人听闻,但是,其实风险确实是非常的大。

要知道,这可不是单单说,在苏州发现一个感染的病例,而是发现了一个独立的变异分支。根据经验性的推测,这大概是已经是在国内存在、传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

这其实就是验证“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都会发生!

也就是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苏州这个发现表明,中国的清零政策,面临的是事实上的困境——国家层面要坚持,大多数的民众也支持,但是有些地方,有的官猿,已经在放弃或者潜意识地对抗这个政策了。

这个知乎问题是“苏州”开头,但是,事实问题,绝对不是发生在苏州。

而且,现在讨论的焦点也不是局部、某一个地区,而是全中国:

要不要为人民服务,能不能为底层民众负责?

就像开头说的那样:过去是“优等生”,不代表你中国永远例外。

user avatar

香港BA1与BA2分布趋势

分界点大概在1月底2月初。1月底以前BA.1比较多,奶茶店那个就是BA.1

2月以后都是BA.2,占比100%,华亭宾馆是BA.2

user avatar

不是上海发现了BA.2的独立分支,就行。

估计是国外物传人,才没有测序记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