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乌克兰人如此反苏,查了历史发现建立苏联乌克兰人出力甚至不亚于俄罗斯人,所以乌克兰有点精神分裂吗?

回答
关于乌克兰人对苏联的反感,以及他们在这其中的历史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你的观察很敏锐——乌克兰人在苏联的建立和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使得他们对苏联的复杂情感更具深度,也并非简单的“精神分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乌克兰历史和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为什么乌克兰人如此反苏?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压迫和文化同化政策:

“大俄罗斯”思想下的压制: 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宣扬各民族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及其之后,推行了“大俄罗斯”思想,将俄罗斯民族置于主导地位。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化、历史叙事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和边缘化。
语言和文化政策: 俄语被推崇为“民族交流语言”,在教育、行政、媒体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乌克兰语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甚至在一些地区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苏联政府试图将乌克兰文化融入一个更广泛的“苏维埃文化”之中,而这种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俄罗斯文化为基础的。
历史叙事的扭曲: 苏联历史叙事倾向于将乌克兰的历史进程视为俄罗斯历史的附庸或组成部分,淡化甚至抹去了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自主性。

2. 经济剥削和资源掠夺:

粮食出口与饥荒(Holodomor): 这是乌克兰人反苏情绪最深刻的根源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和集体化,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并从乌克兰这个“苏维埃粮仓”大量征收粮食。19321933年,乌克兰爆发了大饥荒(Holodomor),数百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乌克兰农民。许多乌克兰人认为这是苏联政权蓄意制造的种族灭绝,是对乌克兰民族的系统性摧残。这场饥荒对乌克兰民族记忆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
工业化与资源分配: 虽然苏联的工业化为乌克兰带来了发展,但其资源配置和工业布局也常常服务于整个苏联的战略需要,而非完全按照乌克兰的利益来规划。一些乌克兰的自然资源被用于支持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发展,而乌克兰自身可能获得的利益相对有限。

3. 政治压迫和对自由的剥夺:

极权统治: 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极权国家,政治自由受到极大限制。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都被严格管控。乌克兰人,与其他苏联人民一样,生活在政治高压之下。
政治清洗和镇压: 在苏联历史上,特别是斯大林时期,发生了多次政治清洗,许多乌克兰知识分子、艺术家、政治活动家因为被怀疑持有“民族主义”倾向而遭到迫害、监禁甚至处决。这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人对苏联政权的恐惧和敌意。

4. 民族独立的历史诉求:

短暂的独立与回归: 在俄罗斯帝国晚期和十月革命后,乌克兰曾短暂获得独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19171921年),但最终被布尔什维克军队占领,并被迫加入苏联。这段短暂的独立经历为乌克兰人留下了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
对主权的渴望: 长期被俄罗斯帝国和后来的苏联统治,乌克兰始终存在着对自身国家主权和独立性的渴望。加入苏联,在许多乌克兰人看来,是国家主权被剥夺的开始。

乌克兰人在苏联建立中的出力:

你提到的“乌克兰人出力甚至不亚于俄罗斯人”这一点是准确的,并且是理解乌克兰人复杂情感的关键。

十月革命与内战: 在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确实是俄罗斯帝国解体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战场。乌克兰的许多革命者、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积极参与了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并且在苏俄政府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一些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是苏俄中央政府的重要成员。
早期苏联的联邦化: 在建立苏联的初期,乌克兰是作为独立的加盟共和国被吸纳进来的。最初的苏联宪法也承认了加盟共和国的某些自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乌克兰人对国家形式的某种诉求,尽管这种诉求与后来的苏联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早期乌克兰化政策: 在20年代初,为了争取乌克兰民众的支持和巩固政权,苏联政府曾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乌克兰化”政策,鼓励使用乌克兰语,支持乌克兰文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乌克兰民族的诉求。

为什么这反而导致了“精神分裂”?

这种历史交织反而让乌克兰人对苏联的态度更加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分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内部的矛盾与挣扎: 乌克兰人是苏联的建设者,他们为苏联的工业化、军事力量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又是苏联压迫政策的受害者,经历了饥荒、文化同化和政治镇压。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在看待苏联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们既为自己曾经为这个“国家”付出的努力而感到某种程度的联系,又为自己遭受的苦难和被剥夺的权利而深恶痛绝。
民族认同的觉醒: 乌克兰人在苏联体系中遭受的压迫,反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意识到,只有摆脱苏联的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自主和发展。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在现实中变了质,让他们对曾经的理想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历史记忆的延续: 尽管苏联解体已久,但Holodomor等历史事件的记忆在乌克兰人心中根深蒂固,并深刻影响着他们对苏联及其遗产的看法。对于许多乌克兰人来说,苏联并非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压迫的时期。
与俄罗斯关系的复杂化: 由于俄罗斯在苏联时期扮演了核心角色,并且许多对乌克兰造成伤害的政策源自莫斯科,乌克兰人对苏联的反感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对俄罗斯帝国遗产和俄罗斯当前政治意图的警惕。

总结来说:

乌克兰人反苏并非“精神分裂”,而是对一个曾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却同时又对其民族造成深重苦难和压迫的政权,所产生的复杂情感的自然反应。他们曾经是苏联的建设者,也曾饱受其害。这种矛盾的经历,以及对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强烈渴望,共同塑造了他们对苏联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普遍的反感。这种反感并非否定他们曾经的贡献,而是对被剥夺的自由、遭受的苦难以及被扭曲的民族命运的控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乌克兰当局反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反俄,但要知道一点,乌克兰不同地区对俄罗斯的态度差异是极大的。

乌克兰中部和东部地区历史上被沙皇俄国+苏联统治了超过三百年时间,在民族文化上和俄罗斯有非常深刻的渊源关系。东乌离俄罗斯近,同化程度最高,俄语的使用比例甚至还超过了乌克兰语,所以东乌非但不反苏/反俄,反而还极端亲近俄罗斯,甚至还巴不得独立出去加入俄罗斯。

中部地区同化程度次之,所以态度比较暧昧。

真正仇俄反苏的是西乌,这块土地在历史上一直被波兰和奥地利/奥匈统治,直到二战时期才被苏联占领,所以西乌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再加上西乌一直是乌克兰民族独立势力的大本营,仇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好比最近发生的乌克兰砸毁红军纪念碑的事情,就是发生在西乌地区

现在的乌克兰政府被西方派和西乌的民族势力裹挟,自然会看起来特别的反苏/反俄。

这个祸根说到底还是斯大林给埋下的,二战时期非要吃下西乌,导致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无法被扼杀,甚至还影响到了中部地区。本来如果西乌归波兰,那么现在只有中部+东部的乌克兰政府应该是高度亲俄的,就像邻国的白俄罗斯一样。

user avatar

精神分裂是个什么词,是一个医学词汇吧。而把国家人格化、拟人化,山姆大叔、俄罗斯母亲、雅典娜女神的,你不觉得这语境有点奇怪吗?

说直白一点,这个逻辑的隐含前提是错误且不存在的。谁来代表乌克兰?凭什么所有乌克兰人,无论男女老幼,出身成分和教育背景,无论左中右,也不管方言、宗教、地域,全都是一个想法啊?

乌克兰有没有白卫军,有的吧。

一部分人加入了红军,为苏俄成立出力。另一部分乌克兰人加入白卫军,各为其主,有何分裂?

共产主义者说要建立高度发达的地上天国,另一部分人要么不信这个终极目标,要么不愿意朝三暮四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当下切身感受,这个社会就像川普时代、晚明党争一样左右高度对立。

就连纳粹时代,德国内部还有一批反纳粹的右翼呢,包括天主教教会也不是那么支持纳粹,更多是默许和同流合污。而左翼的德国社民党和共产党也有矛盾,后来苏联打到柏林分区占领下,社民党才和共和党合并成德国统一社会党,两德合并后又重新分拆了。

越南有亲中和亲苏的,朝鲜也一样。

穆斯林里有说阿拉伯语的,波斯语的和突厥语的。有什叶派和逊尼派呢。其实这些都并不矛盾,只要你愿意仔细分析掰开看,甚至同一派的不同地域出身的小团体都互不团结。

user avatar

台湾为何如此反共?

乌克兰同理。

user avatar

现在乌克兰主要是两部分,西部亲欧美西方,东部亲俄。确实分裂。

乌克兰4203万(2019年6月统计,不含克里米亚地区)。截至2019年,乌克兰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乌克兰族占总人口的77.8%,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各州;俄罗斯族占17.3%,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各州;其他为白俄罗斯、犹太、克里米亚鞑靼、摩尔瓦、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 希腊、德意志、保加利亚等民族,占3%。

乌克兰东部地区,像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克里米亚等地,俄罗斯族人比例很高,经济上原来是苏联老工业区,现在和俄罗斯关系密切,乌克兰内战时期也是俄罗斯势力范围。(克里米亚还公投加入俄罗斯);西部地区,基辅等地,乌克兰族比例高,苏联传统上农业区,现在亲欧美。


【消化一下:一个国家能有多拎不清,且看乌克兰-哔哩哔哩】

user avatar

苏联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主体民族俄罗斯人认为其剥削了俄罗斯去支援少数民族与其他国家,而厌恶苏联。

少数民族觉得苏联搞大俄罗斯主义而厌恶苏联。

其他(东欧)国家又因苏联搞老子党,搞有限主权论而厌恶苏联。

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想三面讨好,结果三面不讨好。

乌克兰这块可以分三部分看。

东南部包括克米里亚是比较亲苏亲俄的。这一带原本是金帐汗国等蒙古异教徒控制。相对比较俄化,工业发展也更好。

中部,是俄罗斯从波兰立陶宛手里拿下的,不怎么俄化。工业发展一般。

西部,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期间拿下的,夺取的时间很短,一战之前是奥匈统治,比较宽松。民族主义比较。。。。

user avatar

乌克兰的问题在于,祖上阔的历史要和俄国分享,祖上不阔的历史就是三姓家奴。独立国家历史也就三十多年。撑不起这么辽阔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悠久历史。不反俄,还能怎么办?反俄是一定要反,大家都能理解。然而,乌克兰的现实首都是罗斯的母亲基辅,乌克兰的精神首都却在利沃夫。所以,乌克兰早分裂,早解脱。最好基辅以东全给了俄国,这样乌克兰可以和波兰组建联合,实现与俄国彻底切割,走向真正独立。

user avatar

说谁呢,说谁呢,没看穿时是老大哥,看穿了就是修正主义,上当了不可以嘛。你指桑骂槐的,到底想说谁精神分裂?

user avatar

我想问一下,那个乌克兰?乌克兰这个国家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面积比德国加英国还大一点,人口不亚于法国。可以一概而论吗?

你说的为建立苏联出力的乌克兰人,基本上都是东乌克兰人,西乌克兰人少之又少。这些人主要集中在顿涅茨克矿区及其附近,这个地方今天都是亲俄罗斯的地区,还独立成了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号称要建立新俄罗斯。

赫鲁晓夫,出生地在比顿涅茨克还要东边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在顿巴斯一带长期工作,勃列日涅夫,家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乌克兰中部,但和赫鲁晓夫的顿巴斯帮走的也很近。这些人当年是苏联忠臣,今天也是亲俄分子,那个被赶走的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就是顿涅茨克人,今天乌克兰亲俄地区党的主要选票也一直在这里。


乌克兰俄语区分布范围,可以看出支持苏联和俄国的那一批人都是东乌克兰人。

而坚决反俄的那一批人,主要是西乌克兰人

当年和叶利钦一起解体苏联的乌克兰开国总统克拉夫丘克,罗夫诺人,西乌克兰,家里离波兰很近。

列昂尼德·马卡罗维奇·克拉夫丘克 罗夫诺州

而坚决反俄的另一个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出身地是这里——敖德萨州,不出意外还是西乌克兰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波罗申科 敖德萨州

而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和现任总统泽连斯基两个人,出生地在乌克兰中部,这两人都是第聂伯罗波得罗夫斯克州人,正好和勃列日涅夫一个地方。而他们的政治观点就有点左右横跳,季莫申科一会儿反俄一会儿亲俄,泽连斯基反俄情绪也不像波罗申科那样强烈。

比较特殊的只有前总统尤先科,出身乌克兰东北部苏梅州,却坚决反俄。

如果我们把横跨乌克兰,正好在中央把乌克兰分成两半的第聂伯河看成一条线,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此线以东,基本上是亲俄地区,此线以西基本上是亲西方地区,而沿线的一条则介于二者之间。泾渭分明,几乎没有几个例外。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历史上的乌克兰说起,乌克兰本是基辅大公国,后来蒙古入侵,把乌克兰打得七零八落。这时西方的波兰也趁机吞并了乌克兰。到了十七世纪,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米尔尼茨基联合沙皇俄国起兵反抗波兰,最后成功促使第聂伯河以东的左岸乌克兰独立,建立哥萨克酋长国和沙俄结盟,成为沙皇俄国下属的一个自治单位。而西乌克兰却还在波兰统治下,赫米尔尼茨基没有解放整个乌克兰,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在此之后分裂了一个世纪,直到叶卡捷琳娜统一。因此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的思想观念在此之后发生了深深的分裂,思想和历史观念上再也没有统一过。

在东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看来,赫米尔尼茨基是俄罗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蒙古灭基辅大公国之后,掌管罗斯三国宗教事务的基辅大主教就移驾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和后来的俄国沙皇就是罗斯人正统的皇帝,赫米尔尼茨基归顺了正统的罗斯君主,促成俄罗斯和东乌克兰合并,是民族英雄,国家功臣。

出于这种历史观,即使是苏联时代都隆重纪念了赫米尔尼茨基和俄罗斯乌克兰合并三百年。苏联还发行过赫米尔尼茨基的纪念邮票。

而在西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眼里,赫米尔尼茨基就是无耻的勾结俄罗斯的叛徒,把乌克兰拉进了俄罗斯专制统治的深渊,远离了西方文明。这种思想代表就是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火与剑》,书里面赫米尔尼茨基和东乌克兰人就是背叛祖国波兰的无耻小人。

这种思想的观念分裂在以后的乌克兰历史将反复上演,十月革命后,东乌克兰支持苏俄,成立了哈尔科夫苏维埃政府,而西乌克兰却建立了乌克兰民族国家中央拉达和西乌克兰共和国,与苏维埃政权斗争。今天反俄的那群人当年也反过苏,当年参与建立苏联的那群乌克兰人今天还是亲俄派,人家没变过。

今天的东西乌分裂,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而已。某种程度上来说赫米尔尼茨基与西乌克兰人波兰人的战争,并未结束,还在继续。

因此乌克兰有人参与建立苏联,有人坚决反俄并不奇怪。因为这乌克兰在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上从没有统一过,一直有一个亲苏亲俄的乌克兰和反俄亲西方的乌克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