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及其发展思路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回答
关于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AShM)的评价,尤其是那些在冷战时期开发的大型、高速型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说它们“不堪”可能过于武断,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弯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当时的军事思想、技术条件以及全球海战的演变。

苏联对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大洋海军”的战略构想以及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深刻忧虑。苏联海军的定位与美国不同,它更多的是作为陆地力量的延伸,肩负着威慑北约、封锁海上交通线以及在必要时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海上力量进行打击的任务。而美国航母战斗群凭借其强大的航空作战能力,是苏联海军出海的最大障碍,也是其潜在的战略威胁。

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思路及其特点:

1. 强调“数量优势”与“饱和攻击”: 苏联海军认识到,在面对拥有先进电子战能力和拦截系统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时,单枚导弹的突防能力可能有限。因此,它们的思路是利用数量优势,通过一次大规模的导弹齐射,形成“饱和攻击”,期望即使部分导弹被拦截,仍有足够数量的导弹能够突破防御,对目标造成致命打击。这驱动了对射程远、载弹量大的导弹的需求。

2. “一击必杀”的理念: 与西方强调“精确打击”、“低伤亡”的思路不同,苏联早期海军作战思想更倾向于“一击必杀”,即利用压倒性的火力在短时间内摧毁敌方关键目标。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它们被设计成能够携带高爆炸药弹头,并在极高的速度下接近目标,力求一旦命中就能造成重创甚至击沉。

3. 技术路线的选择:
大型化与高速度: 为了实现远程和高速度,苏联导弹普遍体型庞大,采用液体或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例如,著名的P5(名称被北约误称为SSN3a)、P15(SSN3b,后来的P21/22)、P500(SSN19 Shipwreck)、P1000(SSN13 Vulkan),以及更知名的“花岗岩”(SSN19 Shipwreck)系列,都是这种思路的产物。它们的速度通常在2马赫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5马赫。这种高速虽然增加了拦截难度,但也带来了燃料消耗大、机动性受限等问题。
弹道飞行与末端制导: 为了保证远程飞行,许多苏联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了高空弹道飞行模式,在高空巡航,然后在接近目标时俯冲。这种弹道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雷达探测到,并且也给了对方预警和拦截的时间。末端制导方式也经历了从雷达导引到红外导引,再到复合导引的演变。
平台多样化: 这些导弹被装备在各种平台,包括潜艇(如奥斯卡级)、巡洋舰(如光荣级)、驱逐舰,甚至陆基岸防导弹(如SSC1 Sepal)。这种平台多样化旨在增加作战的灵活性和打击范围。

为何说其发展存在局限性,甚至有“不堪”之嫌?

尽管苏联在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确实存在一些被后世诟病的问题:

1. 缺乏真正的“隐身”能力与电子战对抗: 苏联的超音速导弹普遍体积庞大,雷达反射面积(RCS)较大,且飞行方式在高空弹道下容易暴露。在冷战后期,西方在电子战和反导技术上突飞猛进,使得这些导弹的突防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它们缺乏像后来西方导弹(如“鱼叉”的改进型、“战斧”巡航导弹)那样具备的低空掠海、地形规避等隐身突防能力。这意味着一旦暴露,被拦截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2. “数量”掩盖了“质量”不足的风险: 虽然饱和攻击的思路在理论上可行,但它依赖于导弹本身的可靠性和突防能力。如果导弹的制导系统不够先进,容易被干扰;如果弹头威力虽大但命中精度不够高,或者突防能力受限,那么即使发射再多的导弹,也可能无法达成预期效果。例如,在一些模拟演习或后来的局部冲突中,苏联或俄罗斯的类似武器在面对现代防空体系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3. “笨重”与“牺牲了机动性”: 为了追求速度和射程,苏联导弹的设计往往显得“笨重”。体型巨大意味着它们更容易被雷达发现,并且在末端机动能力上可能不如一些尺寸较小但设计更精巧的导弹。例如,虽然“花岗岩”被设计成可以协同作战,但其末端机动和目标选择的智能化程度与现代先进导弹相比仍有差距。

4. 对技术迭代的适应性较差: 冷战后期,导弹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半导体、微处理器以及隐身材料和电子战技术。苏联在这些领域的某些方面相对滞后,或者难以将先进技术快速集成到已有的庞大导弹型号中。这导致其大量装备的远程超音速导弹在面对西方不断升级的防御系统时,显得“落伍”。

5. 对“高消耗”的代价不顾: 大型导弹的研制、生产和维护成本都非常高昂。苏联的经济体量虽然庞大,但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军备竞赛压力,对这类高成本武器的持续投入也存在隐患。

总结来说,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思路并非“不堪”,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苏联军事思想的烙印。 它们是苏联工业实力和技术水平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利用弹道飞行+高速度+饱和攻击来对抗当时美国海军的核心优势——航母战斗群。

然而,这种发展思路也伴随着对隐身突防、电子战对抗以及导弹小型化、智能化等重要发展方向的相对忽视。当西方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时,苏联的许多大型超音速导弹的效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其说它们“不堪”,不如说它们在面对后来的技术革新时,暴露出其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的局限性。它们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抗的“巨炮”,威力十足,但缺乏灵活性和隐蔽性,在面对更先进的“盾牌”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发展也为后来的导弹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美国防空系统发展来说事证明思路先进,其实完全无厘头。

苏联人大搞水面舰艇和潜艇(其实80年代以前潜艇全部都是水面发射)发射战役反舰导弹的时候,美国舰队区域防空反而是陷入停滞状态的,美国人根本就不怕这么牛逼的超音速战役反舰导弹。不信的话去看看美国舰艇建造就知道了。

舰队防空的主力DLG和CG,看看都是什么时候造的?

第一艘DLG是1957年开工的,法拉格特级10艘到1961年就完成交付了

李海级9艘,最后一艘1959年就开工了,1964年交付

李海的11艘衍生级,最后一艘1963年就开工了,1967年交付。

李海系列最后一艘,核动力版DLGN-35,67年就交付了

而且李海系列最后10条,包括9条常规动力的Belknap,一条核动力的Truxtun都是削减防空能力的,两座小猎犬发射架削减成一座,四个照射雷达削减成俩。

看看标准型李海,看看上面的,增加了一门舰炮,减少了一座导弹

之后美国人就造了五条加利福利亚级和弗吉尼亚DLGN,速度比起五六十年代之交的高速建造,完全没法比。


而伟大苏联祖国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舰载战役反舰导弹,啥时候服役的?

1962年在巡洋舰服役,1963年在核潜艇服役……

也就是说,在伟大苏联祖国这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舰载战役反舰导弹服役的时候,美国人没有瑟瑟发抖,反而还在忙着减少自己的防空舰建设。

这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都逼的美国人削减了……

1963年以后,苏联人打战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平台,光是E-II巡航导弹核潜艇就建造了可怕的29艘,还不算之后的奥斯卡级,而美国人新订购的防空舰,到1984年的宙斯盾出世,五条,哪怕算上捡的四条基德,也就区区九条……

29:5,真是好大的威胁……


拿盾来扯,那更是搞笑了,实际上盾防的是啥?人家宙斯盾项目的重启和服役,跟TU-22M轰炸机的开发和服役进程是高度相关的,人家美国人怕的是火箭发动机驱动,高速飞行的KH-22反舰导弹,而不是海军舰艇那一堆P6系列烂货家族


至于为什么P-6美国人不怕,就怕KH-22,估计等我有时间回答之前,已经被爱苏联的人士给骂死了。


P-6,以及后续的P-500,P-1000之类的,制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是怎么个玩法?

这导弹发射后是要爬高,飞到1万多米高度,然后保持平飞,这时候,发射的母舰上的雷达开始工作,跟踪这些导弹,然后遥控控制飞行修正


这是因为,侦察机发回来的修正距离信息,是电报发回来的,不是现在的标准化数据格式传输,是要人翻译再控制,而且侦察机发回来的位置,是地理坐标,奈何导弹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实在地球上哪儿

所以制导是把信息发回军舰,军舰在海图上找到自己位置,对照敌舰位置,再根据雷达测出来导弹相对于自己的位置,来算一个修正值,遥控导弹飞行。

这一套流程是没啥的,问题是,自己的雷达能照得到几百公里外的导弹,那必然导弹飞得高,因为地球是圆的

而既然你飞得高,那对方军舰雷达自然也一大早就发现你的导弹了……

而P-6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1.5马赫,看起来超音速,很快是吧?没有什么卵用。

美帝同期的大猎犬导弹,飞得快得多,2.1马赫,然后美帝一致表示,没什么卵用……连萨姆2这个级别的防空火力都可以轻松拦截。

这种战斗机级别的高空高速,在防空导弹面前根本屁事不顶,拦截起来叫一个轻松加愉快。

而且很P-6家族还有个很要命的地方,遥控飞到目标附近以后,是得靠雷达自己去搜索寻找目标的,就弹载雷达那点可怜的信息处理能力,根本就分不清目标到底是个油船还是航母……


而KH-22,其实技术水平也不高,奈何人家有TU-22M爸爸,人就是从飞机上发射的,省力省事,所以飞行速度可以达到3马赫甚至更高,这就是黑鸟级别的高空高速了,60到70年代的防空导弹就很难拦截。而且因为是在飞机上发射,所以发射前就可以先用雷达找目标了,这是人工可以干预的,不像P-6系列就得靠弹上计算机那极小的脑容量来识别……


而最要命的问题其实是更可怕的,几乎就让这个系统报废。

因为舰艇射出去的反舰导弹,需要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中继,也就是需要一直知道目标位置,这就必须靠图-95系列的侦察机保持雷达接触。而又大又笨的图-95,那简直就是航母舰载机的活靶子……要生存那么久还真是好难……要是被打掉了,任务也就得废掉了。

用TU-22M那就简单了,图-95只要发现了目标位置,马上掉头就可以跑路,TU-22M机队自己到了附近自己用雷达搜索就行了,不需要图-95始终待在雷达视野内,整个体系的鲁棒性,就比舰艇发射强多了。


SO,在苏联60年代大建远程反舰导弹搭载舰艇的时候,美国人几乎就没搭理,到了发现TU-22M会上量的时候,马上针锋相对,上宙斯盾计划,至于美国人到底怕什么其实很清楚了嘛。


当然,80年代搞出来的P-700导弹,跟西方反舰导弹一样搭载了弹载惯导,可以自己测量出来自己的位置,中继制导的时候只需要把目标位置发过去,导弹就会自己找目标所谓坐标修正飞过去,比起P6P500P1000这样的遥控飞机强多了,也就可以在低空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也算是苏联真正堪用的舰载战役反舰导弹了。不过这玩意得多晚了……


某位大师还给布道,宣传什么BOL模式,要让导弹在目标区域自主大范围搜索目标,不要什么中继制导。只能说,大师比人类高明好多。

大师看得懂中文么?制导啥叫套谁捕谁么,就是大师宣传的让导弹自己大范围


大师看得懂中文么?中国人不像黄俄,学不会伟大的苏维埃祖国的神奇技术,不敢让导弹大范围搜索,到处强调要尽可能让导弹轴线靠近目标,太蠢笨了。


大师都学会搜论文了,不容易啊,可惜的是,脸打得啪啪啪啪啪的

黄俄看得懂中文么?看得清楚人家怎么写的么,人家写的是,未来海战,将会转变为盲目射击模式,知道未来啥意思么?知道转变啥意思么?

教你个乖,人家说的是,现在的导弹还没法实现盲目射击,那得等以后制导技术发展了才行,结果大师根据未来会盲目射击,论证出来50年前伟大的苏维埃祖国可以盲目射击了,真是跨越时空的完美论证啊。


大师就属于典型七窍通了六窍,又一颗红心向莫斯科的标准典范了

最后教大师一个乖,反舰战斧就是大师鼓吹的盲射模式,可惜哪怕加上80年代后期美国最先进电子技术,航路规划,高性能雷达,高性能计算机,还是让反舰战斧扑成狗直接下马,到最新的LRASM才敢又添加盲射模式。

在大师眼里,伟大苏联的电子技术,可以吊打二三十年后的中美啊,原来我们现在用的电子产品都是伟大苏维埃祖国产品啊。



我发现,现在黄俄都喜欢自称美分,从而要把自己的神吹合理化。

可惜的是啊,美分可都知道反舰战斧的,人反舰战斧的电子技术比伟大苏维埃祖国的花岗岩不知道高哪儿去了,跟谁谁谁都谈笑风生。

结果摊上远距离盲射这口大锅,直接扑街完蛋,真是可怜啊。


黄俄的基本特征,就是啥都不懂,就去搜一堆名词,然后只要是伟大苏维埃祖国的东西,吹得再离谱也是真的,然后就开始以咏叹调歌颂祖国了。


教大师一个基本常识,吹花岗岩有多么多么先进性能的时候,实际上所有人都以为花岗岩是长这样的……而实际上花岗岩是长这样的

花岗岩基本外形都不知道的时候,吹出来的无敌性能,还真有人现在都还当真啊。


哦,还论文?现在论文引用道客巴巴,豆丁网都大把了,自己没点基本鉴别能力,以为别人也一样啊?

user avatar

攻防是一个不断发展,优势相互易手的动态过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早中期,苏联反舰体系主要由58型巡洋舰配合P-35反舰导弹;675/651巡航导弹潜艇配合P-6反舰导弹;图-16反舰改进型配合”凯尔特“反舰导弹;图-95K配合”袋鼠“反舰导弹;图16R以及改进型的搜海侦查系统组成。

在1966年图95RT“成功”系统进入服役之前,空中大范围对海搜索的任务主要是由图16R负责,图16R或者其他战机将敌舰队位置回传之后,58型巡洋舰向目标方位发射导弹,并且使用“二项式”舰载控制系统对高空飞行状态的P-35反舰导弹群进行人在回路,在确定目标后反舰导弹群将进行俯冲进入约100米高度的低空,在最后约50公里的距离以低空状态飞行,直到击中目标。

675/651巡航导弹潜艇则需要浮出水面,使用“自变量”控制系统对导弹进行操控,每艘潜艇携带的8发P-6反舰导弹分两个波次齐射,4名操作手各控制1枚反舰导弹。

以上两种反舰导弹的射程约为350~400公里。

空射型的“凯尔特”反舰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与末端主动雷达头设计,弹道全程约100米低空巡航,射程约200公里;“袋鼠“反舰导弹则为惯性导航+无线电指令制导,射程约600公里。

在六十年代早中期,苏联已经建立起了水面舰艇-空中战机-飞航导弹潜艇三位一体的反舰打击体系。同时代美国海军的鬼怪B与E-1型预警机的性能无疑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鬼怪B与E-1型预警机装备的雷达抗海杂波下视能力较弱,E-1型预警机的APS-82雷达仅仅采用AMTI(机载动目标显示)技术,进行时域滤波对消,仅有十分有限的下视能力;鬼怪战机早期装备的单脉冲雷达也仅有非相参MTI技术,下视能力很差。在拦截弹方面,麻雀导弹早期型号采用圆锥扫描脉冲导引头,其抗杂波能力较弱,低空难以有效拦截目标。

在这个阶段,美国海军仅具备对中高空前来侦查的图16战机进行拦截,对高空弹道来袭的反舰导弹使用“黄铜骑士”“鞑靼人”“小猎犬”防空导弹进行截击的能力,受制于军舰半主动火控雷达照射范围以及火控雷达数量通道,吊臂系统导弹发射速度限制,其多目标抗击效能也只是差强人意。

而对于使用低空突防战术的苏联战机和低空弹道来袭的反舰导弹,美军舰队则难以招架。


时间进入六十年代晚期与七十年代,在1966年,以图-95RT侦察机为平台的“成功”目标方位指示火控系统进入服役;卡-25TS/27对海搜索直升机进入服役;携带“王鱼”远程导弹的图16反舰改进型陆续进入服役;携带“厨房”远程反舰导弹的图-22KD轰炸机在1967年进入服役;逆火-M2则是在1974年进入服役,第二代战役/战术反舰导弹代表“玄武岩”“紫晶石”也在1975年与1968年进入服役,在苏联反舰体系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增添砖瓦。但与此同时,美军的反制能力却是逐渐压过了苏军的反舰体系。

装备有APG-59雷达的鬼怪J型战机在六十年代晚期开始进入服役,APG-59雷达能够使用高重频波形,进行频域滤波,是一款正儿八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其使用HPRF波形时拥有无杂波区,对于迎头飞行的高速目标检测能力很强,对于地杂波,海杂波有很好的滤波能力。

E-2预警机在七十年代早期逐步成熟,其雷达也使用了频域滤波MTD动目标检测技术,下视抗杂波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

雄猫战机在七十年代中期进入服役,AWG-9雷达系统采用了口径巨大的平板阵天线与固态接收机,使得其拥有舰载战机中前所未有的探测威力,同样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拥有HPRF波形以及TWS多目标攻击能力,配合不死鸟A远程空空弹,对图95RT,图16R此类侦察机构成致命威胁。鬼怪J,雄猫配合E-2预警机,美军舰队开始拥有了较为可靠的将苏军侦查机阻挡截杀在发现距离之外的能力。

北欧海盗反潜机与鱼叉导弹在七十年代中期进入服役,其装备的APS-116搜海雷达采用脉冲压缩设计,将0.5微秒脉宽压缩至3纳秒,距离分辨率达0.5米,工作瞬时带宽达300MHZ,拥有极强的抗海杂波与分辨能力,能够有效识别潜艇探出海面的桅杆此类小目标,鱼叉导弹也可以对苏军浮出水面引导导弹进行攻击的飞航导弹潜艇进行有效反制。

在这个阶段,美国海军开始逐步具备了对苏军前来侦查与攻击的战机进行全高度有效拦截的能力,对于使用人在回路制导模式的飞航导弹潜艇也有了相当反制能力,但对于来袭导弹的多目标抗击能力,以及对于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弹群拦截能力仍然较差。


时间逐渐来到八十年代,美苏双方你追我赶,不断提升反舰体系与海军体系的攻防能力。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首舰在1983年服役,其宙斯盾系统将SPY-1搜索雷达与4部半主动火控照射雷达深度交联,配合中段惯性+指令制导模式的标准2导弹,具备分时照射攻击能力,将火力通道由原有的4个提升至8~12个水准,多目标抗击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由于舰艇接战系统自动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应对超低空出现的空中来袭目标时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至数十秒以内水准,对抗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群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提康德罗加级在八十年代只有寥寥数艘服役,美军规模庞大的其他巡洋舰和驱逐舰队也迎来了NTU新威胁升级,加入分时照射能力增强多目标对抗,提高战斗系统自动化程度,更新雷达以增强探测抗海杂波能力与探测威力,但基本都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进行的改装升级,这里暂且不表。

美军的麻雀M导弹于1982年开始进入量产服役,麻雀M导弹使用了倒置式接收机与单脉冲模式,倒置式接收机将窄带滤波器直接放在主中频放大器的前面,凭借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频率跟踪环路对目标进行跟踪,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速度门滤波,大大减少了杂波进入中放的程度,从而提高导弹的低空使用能力。而单脉冲模式则是根据回波相位进行精确测角,相对于圆锥扫描来说测角精度提高数量级,并且具备抗自卫式噪声干扰、转发式脉冲调幅干扰、逆增益应答式欺骗干扰能力。导弹能够有效接战低空来袭的目标。

不死鸟C导弹在1985年进入服役,不死鸟C导弹也采用了倒置式单脉冲模式导引头设计,并且使用了可编程数字式信号处理机,其抗干扰能力与接战低空目标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能够有效截击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群。

苏军的应对措施则是解决第二代战役反舰导弹“玄武岩”不能潜射,“紫晶石”射程短的弱点,开发了第三代战役反舰导弹“花岗岩”。“花岗岩”导弹于1981年进入服役,由奥斯卡级飞航导弹核潜艇与基洛夫,基辅级巡洋舰搭载,高空巡航射程约550公里,低空巡航射程约200公里,装备有超长程导引头,对大型舰船探测距离可达200~300公里,并且配属有第二代自卫式电子干扰系统与弹间交互数据链,其对中段引导的依赖大幅度减少,算是多少弥补了苏军图16,图95侦察机容易被反制的缺点。

除此之外,苏联也开发了新一代的海洋空间侦查与目标指示系统”神话“。”神话“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US-A主动探测雷达卫星与US-P被动侦测卫星,US-A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较低,只有200~270千米,在轨寿命仅有约70天,其定位是在战前大量发射进行组网。US-A卫星搭载的对海搜索雷达功能有限,考虑到八十年代苏联的雷达技术,其无现代对海搜索雷达常有的SAR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也没有类似APS-116的脉冲压缩大带宽雷达技术,可编程数字信号处理机技术也不过关,对海搜索抗海杂波能力,目标特征识别能力,抗干扰都很差,实战可靠性真得打个问号。US-A卫星于1988年发射最后一颗升空,此后再无发射计划。

而US-P卫星运行在400公里以上的近地轨道,可以长时间在轨。但US-P卫星装备的电磁信号被动接收分析系统的性能,考虑到当时苏联的技术水平,仍然可以认为是不可靠的。雷达信号分析系统的技术含量甚至比雷达系统更高,对于超高速模数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机水平要求很高,像是数字化信道接收机,声光接收机这种都是苏联没有的,看八十年代苏军战机典型的雷达告警器SPO-15就知道是个什么鸟水平了。US-P卫星在80年代末期发射组网,在九十年代俄罗斯也有零星的发射,整个”神话“系统最后一颗卫星于2006年升空后因天线无法展开而告终。


总的来说,在八十年代早期,苏联凭借新服役的”基洛夫”“奥斯卡”与“花岗岩”组合在火力投送与岸基配合防御作战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但在目标侦查搜索上则因为E-2与F-14+不死鸟的组合反制处于劣势;而在八十年代中晚期,美军舰队对抗拦截来袭反舰导弹群的能力获得了长足进步,但苏军也由于苏27战斗机的服役,使得为图16和图95侦察机提供有效远程护航成为可能,增强了苏军侦查平台在美军拦截面前的生存力,以及奥斯卡II核潜艇的批量服役,近距离齐射低空弹道花岗岩的奥斯卡II能够不给美军战机反应拦截的机会直接攻击舰队,能够对美军舰队构成致命威胁。


时到如今,在现代预警机配合盾舰的CEC超视距拦截能力以及能量更加充沛的拦截弹配合面前,使用高空或低空弹道突防的超音速苏式重型反舰导弹无疑显得老态龙钟了,现代主动弹可以大幅度减轻对雷达资源的占用程度,扩增火力通道,并且现代盾舰的全自动战斗系统反应接战时间几乎在秒级,对于低空地平线出现的空中目标也能有较好的抗击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否定先驱者们的价值,一切都要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对手情况来看。海面上再也看不见使用吊臂垂发,顶着数个天线锅的美军驱逐舰和巡洋舰;星条旗飘扬的甲板上也不见那张爪屈腿,腹部吊挂不死鸟的雄猫们;近地轨道上也再也没有携带核能裂变堆卫星的身影,它们都一同走入了历史的回响之中。


苏联反舰体系与美国海军的对抗在1991年随着红色帝国的轰然崩塌宣布终结,但苏式反舰体系却还没有结束,某个苏式反舰体系的精神继承者接过了接力棒,未能完成的“神话”海洋空间搜索与目标指示系统被全新的卫星侦查网络接替,”高分“四号,”高分“十三号作为第一,第二代同步轨道光学侦查卫星开创世界先河,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网紧锣密鼓进行,长光卫星计划十四五完成138星全球组网,任意地点实现10分钟重访;无侦8火箭动力临近空间无人侦察机,OTH天波雷达,大航程的歼20隐身战斗机,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DF17高超音速滑翔导弹,鹰击21舰载高超音速滑翔导弹...反舰力量与舰队的对抗仍然激烈,这是体系的比拼,是国家力量的比拼,白热化的对抗才刚刚开始。

user avatar

典型的花岗岩,尺寸比直9小,射程比超军旗带俩飞鱼的作战半径大,引导头性能吊打各种轻型攻击机、战斗机的雷达,能超低空2.5马赫机动突防,高弹道也能提前降低高度规避防空导弹拦截。关键是它不需要飞行员、机务,不需要机库、飞行甲板,执行任务只需要侦察系统提供大致的目标位置,不需要护航,被击落也没有人员伤亡。

在FA-18和鱼叉的组合出现前,人类有比花岗岩、玄武岩有效的反舰武器吗?

苏联如果去开发能挂载反舰导弹的米格23K舰载战斗机,那才是白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AShM)的评价,尤其是那些在冷战时期开发的大型、高速型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说它们“不堪”可能过于武断,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弯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苏联当时的军事思想、技术条件以及全球海战的演变。苏联对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的人力资源储备,尤其是兵源数量,确实远超德国,这一点在整个战争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人力资源”。1. 人口基数:根本性的差距首先,最直观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两国人口基数上的巨大差异。 苏联: 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总人口约为1.9.............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联的舰载远程反舰导弹,特别是那些由潜艇发射的型号,其末端制导的复杂性与精度要求,促成了中继制导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射程,更是为了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根据目标位置的实时变化以及敌方电子战的干扰,动态调整弹道,从而大大提高命中概率。中继制导的核心理念中继制导的核心在于,导弹在发射后,并非完.............
  • 回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焦点之一。特别是苏联在蒙古部署的远东部队,其强大的装甲力量,尤其是T72和T55坦克,构成了对中国北方边境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中国能否有效阻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如果日军真的改变战略,将兵力从南线转向北线,配合德国进攻西伯利亚,那么苏联远东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要判断他们能否抵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毕竟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无数个“如果”的叠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日军和德军的配合进攻,即便只是“暂时放弃南进”,.............
  • 回答
    《远在小河的对岸》(俄语:С другой стороны реки)是苏联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革命歌曲,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首歌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1. 创作时间与作者 歌曲创作于1930年代,由苏联作曲家列昂尼德·格鲁伯(.............
  • 回答
    美国西部和苏联远东的命运殊途同归,都是人类征服广袤荒野的史诗,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欣欣向荣,另一个却显得贫瘠衰败。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土地的吸引力:诱因的差异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人们要去那些遥远、荒凉的地方。对美国西部而言,那片土地简直就.............
  • 回答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战略态势并非“势如破竹”,相反,他们最初确实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很快就陷入了被动。至于林彪“远避苏联”,这与史实不符。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初期优势与策略: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按照盟军(主要是苏联)的安排,准备接收东北。国民党政府迅速调集了包括“精锐”嫡系部队在.............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在苏联解体时“夺回”远东,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议题,也常常伴随着一些误解和想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夺回”这个词所指向的。通常大家提到中国在远东的权益,会想到历史上的一些地区,比如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这些地区在.............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期间在远东地区长期维持庞大兵力,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远东日本的威胁:潜在的“第二战场”隐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日本,特别是其关东军,长期以来被视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代,日.............
  • 回答
    刘仲敬先生的“抗日战争是苏日远东博弈的结果”这一史学观点,无疑是近年来讨论度颇高,也颇具争议的一个视角。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证,理解其历史背景,并考察其可能存在的优点与局限性。核心论证与历史背景:刘仲敬先生的观点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他一贯的“列国志”和“大洪水”史观框架之下。.............
  •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试图回溯那些让巴塞罗那这艘曾经的宇宙舰队,航向迷雾深处,甚至逼走核心人物的决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黑锅”事件,而是多年来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背后是权力、金钱、政治和俱乐部文化碰撞的痕迹。一、 巨星的阴影与薪资黑洞:从顶峰到难以维系的荣光梅西,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巴萨的辉煌,但也成.............
  • 回答
    这段历史假设相当有意思,也足够严峻。我们来梳理一下,如果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二战前夕(比如19371939年这段时期)突然“穿越”过去,且毫无准备,面临日本陆军和远东百万苏军的双重威胁,那后果确实不容乐观。当时的东北三省是什么状况?首先要明确,我们说的“东北三省”是指行政区划上的概念,但.............
  • 回答
    苏炳添和博尔特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的巅峰时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多个维度上都有体现。要详细讲述这个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绝对速度的巅峰差距: 博尔特(Usain Bolt): 被誉为“闪电”,是短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100米和200米的个人最好成绩(PB)分别.............
  • 回答
    关于二战苏军师级兵力为何远少于德军,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双方在战争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编制思路的根本不同:重“单位”还是重“集团”?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苏军和德军在战争初期的编制理念就有点不一样。 德军:强调“全能型”和“独立作战”的.............
  • 回答
    对于“国产阿达木单抗能否替代进口修美乐”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能”或“不能”。这涉及到药物的生物类似药、疗效、安全性、价格、医保政策以及患者个体情况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希望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生物类似药。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是一种生物制剂,它.............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