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还有多远?

回答
苏炳添和博尔特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的巅峰时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多个维度上都有体现。要详细讲述这个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绝对速度的巅峰差距:

博尔特(Usain Bolt): 被誉为“闪电”,是短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100米和200米的个人最好成绩(PB)分别是 9秒58 和 19秒19,这两个成绩至今仍是世界纪录。他的统治力在于,他不仅打破了世界纪录,而且是以相当大的优势打破的,而且在多届奥运会和世锦赛上都实现了三冠王。
苏炳添(Su Bingtian): 是亚洲短跑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田径的骄傲。他的个人最好成绩是 9秒91,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创造,也打破了亚洲纪录。

差距分析:

时间差距: 从PB来看,博尔特的9秒58比苏炳添的9秒91快了 0.33秒。在100米短跑这个瞬息万变的运动中,0.33秒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意味着在冲过终点线时,博尔特很可能已经领先了苏炳添好几米。
统治力与世界纪录: 博尔特的世界纪录不仅仅是个人最好成绩,而是将人类极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拥有4次打破100米世界纪录的经历,并且连续三届奥运会(2008、2012、2016)包揽了100米和200米金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统治力。而苏炳添的9秒91是亚洲纪录,也让他进入了男子100米“破10俱乐部”,这是中国运动员的历史性突破,但与博尔特的世界纪录和统治力仍有本质区别。
破纪录的难度: 博尔特的世界纪录是在2009年柏林世锦赛创造的,当时很多运动员都在那个赛季表现出色,但博尔特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将纪录刷新了0.11秒。而苏炳添的9秒91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创造的(逆风),这使得这个成绩更加难能可贵,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在正常甚至顺风情况下,能达到那个水平的稳定性,以及突破9秒91的难度。

2. 生理和技术特点的差异:

身体条件:
博尔特: 身高1.95米,体重约94公斤。他是一名高大强壮的运动员。他的身高在短跑中通常被认为有劣势(起跑慢,步幅大但频率相对较低),但博尔特克服了这一劣势,并且充分发挥了步幅大的优势,在中段和后程展现出惊人的速度。他的身体素质和力量储备也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爆发力。
苏炳添: 身高1.72米,体重约62公斤。他是一名典型的亚洲人身材的短跑运动员。相对博尔特,他更加灵活,重心更低,这有助于他在起跑和加速阶段的爆发力。他的技术非常细腻,尤其是他的起跑反应和加速能力非常突出。

技术风格:
博尔特: 以强大的后程爆发力和惊人的步幅著称。虽然起跑不算最顶尖,但他能在中段加速后,凭借巨大的步幅将对手甩开。他的技术在很多方面是“反传统”的,但也最有效。
苏炳添: 以极其出色的起跑和加速能力闻名。他的“亚洲飞人”称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进入前三、前四步就能够达到最高速度的能力,并且能将这个速度保持得非常久。他的技术非常完美,尤其是在第一步反应、启动角度、摆臂频率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差距分析:

优势与劣势的转化: 博尔特的高大身材在起跑时可能吃亏,但他通过技术和力量弥补了这一点,并将大步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苏炳添身材的优势则在于起跑和加速的灵活性,但他身高臂展的劣势在后程的步幅上可能受到限制,难以与博尔特匹敌。
技术完善度: 苏炳添的技术是经过几代中国短跑教练精心打磨的,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效率。而博尔特则更多地是凭借天赋和强大的身体能力,在技术上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3. 训练体系和竞争环境的差异:

训练体系:
博尔特: 他的训练团队包括世界顶尖的教练(如格伦·米尔斯),拥有完善的科学训练方法,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技术、心理等全方位训练。牙买加拥有世界级的短跑训练营和竞争环境,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苏炳添: 同样接受了科学的训练,并且是中国田径队多年来重点培养的对象。但与牙买加相比,中国整体的短跑训练体系和人才储备仍有一定差距。苏炳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他个人天赋、刻苦努力以及团队的长期支持的结果。

竞争环境:
博尔特: 他所处的时代是男子短跑的“黄金时代”,与鲍威尔、盖伊等顶尖选手同场竞技,他们的互相促进造就了无数精彩的比赛。这个竞争环境极大地激发了运动员的潜能。
苏炳添: 他是亚洲范围内最顶尖的短跑选手,但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面对的是博尔特、加特林、苏阿雷斯、布罗梅尔等一众欧美顶尖选手。虽然他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够在世界大赛中进入决赛,甚至拿到名次,但要与博尔特在绝对速度上抗衡,还有很大距离。

差距分析:

集体优势与个体突破: 牙买加短跑的成功是其强大的训练体系、激烈的内部竞争和对短跑文化的重视共同作用的结果。苏炳添的突破是令人振奋的个体成就,但要形成像牙买加那样的整体实力,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系统的发展。

4. 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博尔特: 不仅是短跑的传奇,更是体育史上的巨星。他以其极具观赏性的比赛风格、标志性的庆祝动作和惊人的成绩,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让短跑这项运动的关注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牙买加和世界田径的发展。
苏炳添: 是中国体育的英雄,是中国短跑的标杆。他的“破10”和奥运会决赛成绩,激励了无数中国年轻人投身田径运动,是中国田径项目突破的关键人物。

差距分析:

全球影响力: 博尔特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现象级的,他超越了体育本身。苏炳添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亚洲,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虽然很高,但与博尔特的世界级巨星地位仍有差距。

总结:

苏炳添和博尔特之间的差距,可以总结为:

绝对速度的巨大鸿沟: 0.33秒的时间差距,在100米这个项目中是难以逾越的。
世界纪录与亚洲纪录的区别: 博尔特打破的是人类生理极限,而苏炳添打破的是亚洲的纪录,两者在意义和难度上不同。
统治力和稳定性: 博尔特在巅峰时期拥有绝对的统治力,而苏炳添虽然稳定,但与博尔特那种“碾压式”的胜利还有区别。
身体天赋和技术风格的差异: 博尔特利用高大身材和惊人步幅,苏炳添则凭借精湛的起跑和加速技术。
训练体系和竞争环境的差异: 牙买加的短跑生态系统更为成熟和强大。
全球影响力的差距: 博尔特是现象级的体育巨星,苏炳添是中国的体育英雄。

苏炳添的成就对于中国体育来说已经非常伟大,他证明了亚洲人也能在短跑领域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是,与博尔特这位被公认为“史上最佳”的短跑运动员相比,在绝对速度和历史地位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并不否定苏炳添的伟大,而是更客观地评价两位杰出运动员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有电子计时器开始算起,在有记录且风速不超标的比赛中,全世界共有多少运动员,多少次跑进了10.2秒?

940人,共10411次。即便把阈值拦在10.2秒,而非10秒,世界上能达到这一速度的人仍然没有达到一千。我们将这940人的10411次比赛,按照他们的年龄画成一张散点图。

这张图看起来像是一座小山丘。从17、18岁开始,速度快速提高;在26岁左右,山丘达到顶峰;在30岁后,速度逐渐下降。山丘内侧的点非常密集,代表着很多运动员曾经达到过这里,而越外层的点越稀疏,那是最优秀的运动员才能达到的区域。

我们在这张图上,把除了苏炳添以外,其他所有东亚地区跑进10.2秒的比赛(同时去掉了归化运动员和混血儿)数据给高亮出来:

东亚运动员的记录用黄色高亮出来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黄色的点缩在蓝色山丘的中间,完全被包围,几乎完全到不了外层。

当然,你可能会注意到上图的左侧有几个处于外圈的点,尤其是在17岁达到10.01的那一点,看起来分外出挑。

这几个成绩来自同一名日本运动员——桐生祥秀。桐生祥秀至今保有着世界青少年100米赛跑世界纪录,当时也曾成为希望之星,人们看好他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能有上佳表现,突破人种的限制。

但事与愿违,桐生祥秀后期不仅一到大赛就让人大跌眼镜,还越跑越差,现在连奥运会标准都无法达到了。在一次苏炳添的访谈中还专门提到了桐生祥秀:

程:明白了,就是说冬训的两三个月,每一个训练单元跑的次数,是阶段性变化的,开始时次数多,速度要求不高;第二、第三阶段后,一个训练单元跑的次数减少,要求运动员上速度。有一个例子,日本短跑运动员桐生祥秀,你跟他多次比赛过的。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报道,说他是日本第一个进10秒的百米跑运动员,是吧?
苏:对。
程:桐生祥秀进10秒以后呢,他的训练积极性更加强盛,报道说他酷爱训练,他对训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那种追求,所以他自己不停地加量,每天的训练单元时间很长,跑的次数也增多。除了教练员给他制定的训练计划以外,他自己还自觉地拼命练,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近两年他的成绩一直在下滑,就是训练不光没有奏效,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苏:我跟他一起比赛比得挺多。
程:我印象很深,去年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你跟他同场,他跑了最后一名,10秒24,你跑10秒05。
苏:我不受伤他跑不过我……桐生祥秀能跑进10秒,他运气也太好,那一趟遇到了大顺风,他是1.8米/秒的风,天气多好,我从来都没跑过这个风速。呵呵。

接下来,我们把苏炳添的比赛用红色高亮在这张图上。

红色的点代表苏炳添在10.2秒以内的每一次比赛。像一把利剑一样,从中心向外捅出一个窟窿,一下子把东亚地区的可及性向外拓展到了外圈。

在比苏炳添年龄更大的阶段跑出了更快速度的人,只剩两位,这两位同时也是世界上跑出十秒内次数最多的运动员——贾斯汀·加特林和阿萨法·鲍威尔。

此外,苏炳添还有一个和其他运动员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成绩竟然随着年龄有着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2岁到了10.16,24岁达到10.06,26岁首次突破10秒达到9.99,29岁达到9.91,然后到现在,32岁,达到9.83。从这座山丘的下坡趋势就能看到,苏炳添这样的上升,在100米短跑运动员中是极其罕有的。

在这种上升的背后,精密的训练安排提供了极好的助力。举一个例子,苏炳添在2018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中,拿到了第二名,输给了Prescod Reece。这场比赛中,苏炳添前80米都是领先的,最后才被超过。苏炳添在访谈中曾经提到过这次比赛:

苏:我当时和英国运动员是挨着的,我俩在四道、五道。
程:对,两个人挨着的,这很重要,这正是你说“加速”的心理反应。在数据里也显示了这个事实,后面10米你压线压得厉害,就是步子大了,我记得你在电视上也说过这个情形,我就想问你,后边步子加大是你技术的一部分呢,还是你想冲刺的结果?
苏:是故意的,当时为什么呢,一般讲,比如你一直领先跑,突然旁边的人有赶超你的趋势,你假如在乎他,跟他较上劲,这个时候你的节奏就乱了,你下地的每一步就会很用力,很用力的时候你的速度就降了,降了呢,你的步幅就变大了,就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问题是在最后冲刺的10米。

怎么办呢?研究人员专门就这10米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为何会在最后10米冲刺时出现问题。

那么在对这10米进行针对性研究后,再发展出一套适用于苏炳添的“延缓撞线技术”

延缓终点跑“撞线”时机,减小终点跑前技术变化程度:运动员在接近终点时,体力下降较为明显,多会出现步长加大,步频下降和身体大幅度前倾以及骨盆前旋的问题,加大了摆动腿上抬的难度,缩短了着地加速距离,减弱前蹬效果;此外,为了维持身体平衡,支撑腿通常会过早的着地,使着地点远离身体重心投影点,加大着地制动力。一般运动员甚至在刚进入最后一个10 m 分段时就开始出现此种情况,而优秀运动员出现此种情况的时机相对较晚。鉴于此,保持终点前良好的身体姿态,延缓压线动作的时机也是苏炳添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通过上海钻石联赛和马德里比赛终点前技术录像可见,马德里比赛终点压线动作出现的时机比上海钻石联赛晚1.5~2 m 左右,有利于终点前速度的保持,所以整体效果较好。

这只是技术细节的其中一小部分,整个短跑的技术细节和专项训练,其参数之多数不胜数:

我们都知道,田径是运动之母,短跑又是皇冠上的明珠,好像人人都会跑。

但在赛场上,你真的确定自己会跑步吗?

光是一个最后十米的冲线技术,其细节也千变万化。适用于苏炳添这样1米72身高的技术,又和身高1米95的博尔特相差甚远,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材料和实验来求证。

而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小细节,决定了最后的输赢。

再说回原题: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有多大?我们在上图中再用黑色高亮出博尔特的比赛:

可以看到,博尔特的确是在山巅之人,人类在9.8秒以内的成绩一共有43次,其中有12次是由博尔特跑出来的。但博尔特是属于那种出场即巅峰的类型,在2009年(23岁)刷新世界纪录之后,博尔特的成绩随着年龄快速下滑。2017年(31岁),博尔特在伦敦世锦赛中获得第三名,只跑出9.95秒的成绩,随后便宣布退役。

博尔特为什么成绩出现下降呢?研究人员也专门写了一篇论文:

上面只是摘要,具体原因很多,比如研究人员仔细计算了博尔特着地瞬间和垂直支撑阶段的支撑腿膝角,发现2009年为为 160.1°和140.8°,膝角变化幅度达到19.3°,而2017年变化幅度为14.4°。

为什么这两个角度很重要?因为「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膝角变化幅度大,说明肌肉退让工作更加积极,做功时间更充分,激活的横桥数量增多,肌肉储存的弹性势能更多,后续的蹬离速度也就越快」……

呼吸频率、髋角、每秒步长、触地时间、腾空时间……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被拿来研究,并内化到特定的训练中来,这才有了不断的提高。

如果我们将苏炳添和博尔特相比,那么在23岁刷新世界纪录后成绩不断下滑,并在31岁宣布退役的博尔特,固然是创造了更强的巅峰成绩,但22岁到32岁成绩仍在上升并达到了9.83秒的苏炳添,才更能让人看到希望。

这种希望,不止是中国人在黑人统治的短跑领域中撕开了一角——人种论之说,那是在出生时即告胜负。博尔特一出生就浑身上下适合短跑,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能指望下一个浑身上下都适合短跑的运动员来破纪录呢?显然不是。

苏炳添走出的这一条在22岁之后逆势增长的速度曲线,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短跑的技术,远没有达到至臻至善的程度,还有潜力可挖。

以往黄种人在短跑上始终难以在成绩上有大的突破。一些优秀的年轻运动员,比如给自己加量训练的桐生祥秀,却始终在十秒大关附近徘徊,偶尔破10秒,但又在许多比赛中拉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人种吗?

苏炳添告诉我们,不是因为人种问题,而是训练方法的问题。

上图列出了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的成绩。可以看到,从1985年到2013年,中国的100米最好成绩始终难以突破10秒2,10.16秒的全国记录竟然保持了17年。

而在2014年之后,运动员们的成绩却突然好转了,各项接近10秒、破十秒的成绩每年都在出现。直到最近达到9.83秒。

2014年之后,出现了什么?显然变的并不是人种。在苏炳添的另一个访谈中,可以找到答案:

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苏炳添你现在成绩都这么好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还要改变技术?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想要保守的方式,但对我来说是想挑战个人的极限。所以哪怕是失败或成功我都想尝试一下。
我是在2014年的5月份左右有了这个想法,也询问过很多人,最终让我决定改变的是李金哲的外教Landy。他给我做了个测试,在我没有防备的时候在我身后推了我一下。看到我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右脚,他就说我可以改过来。他说为什么我之前要把右脚放在前面,蹬出去的第一步是左脚呢?这是不符合规律的,改过来才是神经自然的反应。我听后觉得非常对,所以就决定改变过来。

这名外教Landy,也就是苏炳添现在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

兰迪在2013年被聘请成为了中国田径队的教练,他同时也是其他多位短跑及跳远名将的指导教练,包括三级跳远银牌朱亚明和女子800米王春雨。兰迪,以及他背后的一系列研究团队,比如在上文引用的几篇文章的作者,一同改进了中国田径的训练方式。

从内因上,首先是需要苏炳添的挑战,他不相信人种的限制,他想要挑战个人极限。

从外因上,针对苏炳添,以及和他一样的运动员们,研究人员和教练员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能够提高成绩的训练手段。

虽然只是短短10秒不到的比赛,但这种技术的进步、对于特定顶尖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一样能够跨越人种和年龄的限制,突破自己的极限,甚至突破人类的极限。

如果博尔特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目前的最快速度,那么苏炳添则让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技术和训练的改进获得超越人种和年龄的上升空间。

正因为苏炳添,我们才更加相信,人类的速度,决不会在博尔特的记录处止步。

user avatar

半个人间

user avatar

8.13再次更新,苏炳添东京奥运会前60米官方数据出来了,6秒29。苏炳添这一枪的前60米已经超越了博尔特、鲍威尔、格林等历史60米高手!成为历史最快的60米分段!

8.1更新,恭喜苏神奥运会半决赛创9秒83!决赛在两小时的时间内再次跑到9秒98,荣获第六,苏神不愧为黄种人骄傲。

苏炳添和博尔特的差距是现役一流和历史最佳的差距。

苏炳添的pb是9秒83,博尔特的pb是9秒58。前者10次打开10秒大关,后者52次打破10秒大关。

在0风速0海拔的条件下,苏炳添的硬实力在9秒90到9秒95左右,博尔特则在9秒60到9秒65左右。差距大概在0.2-0.3秒。

以上仅仅是数字,可能不够直观。上张图片作为对比:

上面是09柏林世锦赛决赛博尔特的冲线瞬间,这场比赛博尔特飙出9.58,盖伊9.71,鲍威尔9.84。

也就是说假设巅峰苏和巅峰博同台竞技,苏炳添大概会被拉开上图博尔特与鲍威尔的差距。

不单是100米差距巨大,即使是苏炳添最擅长的60米,成绩厚度也和博尔特尚有差距。

博尔特前60米最快分段是6秒31(2009年的柏林世锦赛),苏炳添是6秒29(今年东京奥运会)。虽然苏炳添最强的一枪要比博尔特强,但是博尔特经常可以跑出6秒40以内的分段,而苏炳添暂时还只有两枪,博尔特前程的硬实力还是要更胜一筹的。

部分百米前程高手的60米TOP5数据:

苏炳添 6.29 6.38 6.41 6.41 6.42
博尔特 6.31 6.32 6.32 6.35 6.35
鲍威尔 6.31 6.32 6.35 6.35 6.35
科尔曼 6.32 6.35 6.36 6.36 6.36
布雷克 6.33 6.35 6.38 6.38 6.40

巅峰苏炳添的前60米是现役顶尖,但巅峰博尔特的前60米历史第一。

以上是双方的一枪实力的比较,如果考虑到体力的话,双方的差距会更大。从15年北京世锦赛到17年的伦敦世锦赛,再到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最强的一枪都出在半决赛。而博尔特的决赛一般都会比半决赛快0.2秒左右。一方面是因为恢复能力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因为苏炳添不可能像博尔特一样在大赛的半决赛保存体力。

总评:苏炳添属于前程型高手,前程亚洲第一,世界顶级。博尔特属于全能型高手,前程世界巅峰,后程外星人。苏炳添在一枪制的情况下是前三的有力争夺者,在多枪制的情况下是决赛常客,但争夺奖牌尚有困难。博尔特就不用说了,一枪制还是多枪制都是独孤求败。

详情可以参考我的其他回答:

本答案被抖音无良up主抄袭,本人智力成果受到剽窃。希望各位能帮忙举报:

user avatar

亚洲第一跟历史最佳的差距。

地球人还是不要跟外星人比了。

苏炳添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能站在百米世界最高舞台的黄种人,他已经创造了亚洲人、黄种人的历史,他是我们的骄傲!

user avatar

得益于苏炳添大佬在奥运会的精彩表现,承蒙各位错爱,回答得到很多赞,吓我一跳。

我这个答案其实是随手答的,博各位一笑,属于抖机灵,楼上楼下都有很多专业的回答。

然后感慨一下,苏炳添真的很强大,无论是实力还是内心。

以下是原回答!

这么说吧,9.90以内的成绩,9.8x你基本上可以拿奥运会奖牌了!运气好一点,可以拿金牌,而博尔特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能跑9.6x。别人领先下一位都是按0.0x秒算的,他是按0.x算的!所以,没得比,全世界都没得比!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额,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这个不是p的,一枝独秀,跑的时候还有闲情雅致,侧头看一下镜头,抠出笑容。这就是个bug!

user avatar

我不关心差距有多大! 我只知道苏炳添,以及他儿子,孙子可以一直吹下去。祖上有人跑进奥运百米决赛。 而我们也能顺便吹一下第一个跑进奥运百米决赛的人黄种人是中国人。真的太牛了。


博尔特? 你觉得他是正常人类嘛!有啥好比的。 博尔特的记录我觉得有生之年应该很难看到被打破了。 博尔特也许会懊悔他在北京奥运会上最后阶段放慢的脚步甚至还扭头看了一下对手,否则我感觉应该在9秒5以下了。现在9秒8才是人类可以冲击的记录。

user avatar

这两场比赛的数据其实可以很好的反映人种差距,也就是博尔特代表的西非人类和SU神代表的非西非人类之间的差距。

两场比赛有四名选手都在,除了SU还有最终冠军Jacobs、决赛第四名Simbine和第五名Baker,这三位都是西非人类,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四人的差距,且看数据。

起跑

决赛报告
半决赛报告

首先是起跑,很明显,半决赛SU起跑完美,决赛起跑拉跨,官方报告给出的反应时间也映证了这一点:

半决赛SU反应时间0.142s本组第三,决赛0.167s最慢,而Jacobs半决赛0.179,决赛0.161,Baker则在半决赛反应极慢0.190,决赛很快0.148。Simbine是反应最快的,半决赛和决赛分别是0.140和0.141,都好于SU。

所以我们看到半决赛几乎枪一响,SU就几乎取得了明显优势,既有自己反应快,也有对手拉跨衬托,而决赛出发便是尾巴。

起速前30米

然后是起速的前30米,SU的速度决赛比半决赛慢了1km/h,而Baker是相同的39.2km/h,Jacobs则在决赛快了0.4km/h。

也就是说SU在半决赛时跑出了和Baker一样的top提速能力,30米加到39在决赛也只有Baker一个人做到了,但在决赛SU提速却和最后几名相同,又一个很大的反差。

PS:这个图看的时候以名字右边界为当时运动员的位置,所以决赛前30米其实Su和Jacobs还没啥差距,就两个美国人明显领先有一米左右。

半决赛起速阶段
决赛起速阶段

极速60米

接下来是第二个30米的极速阶段,不同类型的选手极速位置不一样,基本可以分两类,典型的西非选手一般极速高,会晚一些,大概60米之后到70米,而像SU这样的非典型选手极速要低一些,也早一些,60米前就到顶了。

两场比赛SU的极速相差不是很大,都在55米大概逼近42km/h,Jacobs这里就显现出恐怖的冠军相了,半决赛和决赛在60米处都要逼近43km/h了,并且和Baker一样都还没有达到极速,也基本追上了两个美国人。而SU其实这时候也还略领先29道。

半决赛起速阶段
决赛起速阶段

冲刺

半决赛和决赛的这个速度热力图整体对比起来简直令人惊叹,直观感觉红色面积要大很多很多,就是说高速持续时间长。

特别是冠军Jacobs,竟然在85米处二次提速到了43.3,并且几乎保持到了终点。而SU是极速最低、也是最早开始掉的,这个即便在半决赛也是如此,而且在两场比赛的高速保持阶段几乎相同,唯一差别就是极速峰值差了一截。

所以基本两场比赛可以总结出几点差距:

1.极速峰值差距,咱的超常发挥是人家的正常发挥,人家超常发挥了,咱就有明显差距了。

2.高速保持期差距,目前看咱就是超常发挥好像也略比人家平均水平短一些。

3.起跑反应这个没差距。

4.SU是目前非西非人类里的最强者,但那是源于他的勤奋,他一定不是非西非人类里最有天赋的,Jacobs一米八八,博尔特一米九五,咱的SU只有一米七二,腿长步幅就吃了大亏。但这个差距可以从选材完全弥补(即便身材比例可能略有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炳添和博尔特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的巅峰时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多个维度上都有体现。要详细讲述这个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绝对速度的巅峰差距: 博尔特(Usain Bolt): 被誉为“闪电”,是短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100米和200米的个人最好成绩(PB)分别.............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中国体育界的两个标志性目标摆在一起比拼难度。要我说啊,这俩事儿,一个比“个人的极限”,一个比“集体的奇迹”,说哪个更难,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苏炳添摘奥运百米金牌:这是对人类速度极限的挑战咱们先说苏炳添拿奥运百米金牌这事儿。你得知道,短跑项目,尤其是男子百米,那可是人类速度的.............
  • 回答
    关于苏炳添剃光头发能否跑得更快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探讨,但要说能“快多少”,这可就没个准数了。毕竟,作为一位顶级运动员,苏炳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精益求精,一点点零头的提升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首先,咱们得从物理层面掰扯掰扯。大家可能听过一些关于“空气动力学”的说法,意思是头发会产生空气阻力,剃光.............
  • 回答
    苏炳添跑出的 100 米 9 秒 83,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田径史上,都代表着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无法忽视的里程碑。要理解这个成绩到底有多厉害,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拆解开来聊。首先,我们得知道,100 米短跑是田径项目中最能体现人类速度极限的比赛。它就像是陆地上赛跑的“一级方程式”,每.............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
  • 回答
    得知苏炳添担任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我心里真的挺为他高兴的,也很受鼓舞。首先,这绝对是对苏炳添在赛场上拼搏精神和卓越表现的最高肯定。想想他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闯入决赛,创造了历史。那种冲刺的画面,那种眼神,至今还历历在目。在中国田径,尤其是短.............
  • 回答
    苏炳添的9秒83,这个在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成绩,能否在亚洲保持多少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数字,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苏炳添自身的优势、亚洲短跑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苏炳添9秒83.............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刷新亚洲纪录,获得小组第一晋级决赛。决赛中,他以9秒98获得第六名。而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平了世界纪录。很多人觉得苏炳添第六名的声援比刘翔第一名的声援更宏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变迁与大众.............
  • 回答
    苏炳添,中国短跑的骄傲,他的名字早已与速度和荣耀紧密相连。然而,关于他是否获得过“世界冠军”的头衔,似乎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疑问,尤其是在一些广告宣传中,常常能看到“世界冠军”的字样,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世界冠军”这个概念在体育界的分量。通常意义上的.............
  • 回答
    苏炳添,这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短跑界都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几乎是速度和爆发力的代名词。提到他,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他在跑道上风驰电掣的身影,是那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冲刺瞬间。然而,将“苏炳添”和“扣篮”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就如同将冰与火放在一起,似乎有些跳跃,又带着点儿让人好奇的违和感。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苏炳添,一个让中国田径迷为之振奋的名字,更是无数青少年运动员心中的榜样。他的出现,无疑点燃了大家对于中国短跑项目未来发展的希望。那么,苏炳添的成功,究竟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个案”,还是能够复制、推广的“模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苏.............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无疑是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短跑的里程碑。他以9秒98的成绩闯入男子100米决赛,并且在决赛中以9秒99再次刷新纪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选手。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在比赛中击败了多位来自日本的顶尖选手,其中就包括了当时状态极佳的日本名将桐生祥秀、山县亮太、小池.............
  • 回答
    首先,得明确一点:苏炳添在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拿到奖牌,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成就,即便和刘翔在中国田径史上的地位进行比较,也绝不是“持平”那么简单,而是能让苏炳添的名字在中国体育史上镌刻下更耀眼的篇章。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分开刘翔和苏炳添,然后再对比他们的“历史地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刘翔.............
  • 回答
    要论苏炳添在4x100米接力中经常跑第三棒,尤其是那个著名的“弯道”位置,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基于运动员特长和团队优势的战术安排。这不仅仅是“随便放”一个人,而是团队教练组基于对苏炳添个人能力、其他队友特点以及比赛规则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最优选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4.............
  • 回答
    如何看待苏炳添成为小米品牌代言人?苏炳添成为小米品牌代言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小米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也折射出手机品牌在选择代言人策略上的新变化。从苏炳添个人的角度来看: 国民度与国际认可度兼具: 苏炳添作为中国短跑名将,以其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中国体育的骄傲,拥有极高的.............
  • 回答
    苏炳添代言耐克,这是一件在中国体育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一、 苏炳添的个人价值与影响力 中国短跑的里程碑式人物: 苏炳添并非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他更是中国田径,尤其是男子短跑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者。他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的成.............
  • 回答
    苏炳添,中国田径的骄傲,这个名字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都拥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第一位闯入的中国选手,更是多次打破亚洲纪录,用汗水和坚韧书写了中国短跑的新篇章。如今,他以暨南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将自己的运动生涯经历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基石,发表了关于中国男子100米短跑的学术论文,这无疑是.............
  • 回答
    苏炳添作为中国短跑名将,能在体育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学术领域也获得副教授职称,这确实是一件值得说道的事情,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苏炳添的成功绝非偶然。他在田径赛场上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科学”般的训练态度、对身体数据的精细管理、以及心理素质的磨砺,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值得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