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炳添4*100米跑第三棒弯道?

回答
要论苏炳添在4x100米接力中经常跑第三棒,尤其是那个著名的“弯道”位置,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基于运动员特长和团队优势的战术安排。这不仅仅是“随便放”一个人,而是团队教练组基于对苏炳添个人能力、其他队友特点以及比赛规则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最优选择。

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4x100米接力这事儿,最核心的是什么?

不是个人跑得多快,而是四个人衔接的顺畅程度。每一棒的传递都至关重要,稍有闪失,前面再快的速度也得打水漂。所以,教练组在排兵布阵时,考虑的是如何最大化整体的速度和稳定性。

苏炳添的特长是什么?

苏炳添最鲜明的标签,无疑是他的爆发力和绝对速度,尤其是在起跑和中途加速方面。他站在100米赛道上,绝对是能让对手紧张的人物。但是,接力赛的第三棒,尤其是他经常跑的那个位置,是“弯道中的加速”。

为什么是弯道?

弯道技术要求高: 4x100米接力,尤其是标准跑道,第三棒跑的是100米中的80米到180米,这中间就包含了一个弯道。弯道对跑者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有良好的协调性、核心力量,以及在身体倾斜的状态下保持速度的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跑偏、影响速度,甚至掉棒。
苏炳添的“加速”能力: 尽管苏炳添以百米直线上的绝对速度闻名,但他在弯道中的加速能力同样出色。教练组认为,他能够很好地利用弯道,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完成高速加速,并给第四棒的选手创造有利条件。
规避“冲刺”压力: 相比起冲刺第四棒,第三棒虽然同样关键,但它更多的是一个衔接和过渡的角色。第四棒通常是队伍中跑得最快的、最能做最后冲刺的那个人。把苏炳添放在第三棒,他的任务是把速度优势最大化地传递出去,而不是承担最终的冲刺压力。

苏炳添在第三棒的“战术意义”

1. 利用起跑优势,平稳衔接: 苏炳添的起跑非常优秀,这意味着他从接力区出来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个相对靠前的速度。在弯道中,他可以利用这种速度优势,在弯道内侧尽可能地压低身体,减少向心力带来的阻碍,并保持高水平的加速。
2. 为第四棒打下基础: 他在弯道上的高速运行,能够为第四棒的选手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试想一下,如果第三棒的选手在弯道上被对手拖慢了节奏,那对第四棒的冲刺将是巨大的打击。苏炳添的稳定和快速,就是为第四棒选手“铺好红地毯”。
3. 队伍整体优势最大化: 接力赛的排兵布阵,是讲究“1+1+1+1 > 4”的。苏炳添的爆发力,放到第三棒,配合其他队员的特长,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速度和衔接的“最优点”。比如,第一棒的选手可能侧重于稳妥地起跑和加速,第二棒的选手可能擅长在直道上保持速度,而苏炳添的第三棒则负责攻克弯道并衔接。

具体到“这个弯道”

在4x100米接力中,第三棒通常是从100米赛道的大约80米处开始,一直跑到180米处。这段距离包含了从直线到弯道,再从弯道出来进入直线的过程。

弯道内的技术: 跑弯道不是直线跑那么简单。运动员需要用身体的外侧腿支撑,内侧腿发力,并向弯道中心倾斜。这个过程中,身体重心、摆臂、步频步幅都需要高度协调。苏炳添的优秀身体控制能力,让他能够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依然保持高效的输出。
加速的衔接: 第三棒接棒时,前一棒选手通常会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接力区。苏炳添的任务,就是在这个接棒完成后,立刻启动,并在弯道中继续加速。他能在这个区域把速度“顶上去”,为第四棒的选手创造冲刺的有利局面。
“黄金三点”的意义: 经验丰富的观众会注意到,接力棒的传递很多时候讲究“黄金三点”,也就是运动员发力最舒服、最有效的那几个点。苏炳添在弯道中,能够配合接力区的设置,找到这个“黄金三点”,让棒次的传递更加流畅。

所以,为什么是苏炳添跑第三棒的弯道?

这是一种战术上的“扬长避短”。

他扬长: 他的起跑爆发力、直线加速能力,以及在弯道中的身体控制和加速能力,都非常适合在第三棒这个关键节点发力。
他可以“避短”: 相比于第四棒那种一往无前的纯粹冲刺,第三棒的弯道加速可能对他的“极限直线速度”利用率稍有影响,但整体来说,他的优势仍然能够被最大化。同时,他也能避免在最后一棒承受那种“一枪定乾坤”的巨大心理压力,将这份任务交给更适合的队友。

总结一下,就像是排兵布阵一样。

就像足球比赛中,你不会把一个盘带技术出色的边锋硬安在后腰位置上。教练组是看到了苏炳添的特点,结合了接力赛的规则和赛道特点,以及其他队友的能力,为整个团队量身定制的最优解。他跑第三棒的弯道,不是因为他只能跑那里,而是因为他在那里,能够为团队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是一种科学、理性、且经过无数次训练和比赛磨合出来的最优选择。

他不仅仅是“跑”,更是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在弯道这个关键的节点,为整个团队的荣耀,积蓄和传递着速度的火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下4X100项目再说下苏炳添第三棒、中国短跑接力队的情况——


4X100是个团队项目,抛开团队利益谈个人都是没有意义的。四名选手各自的职责——

第一棒:弯道起跑,然后作为传棒选手(incoming runner),在交接棒区(exchange zone)给到第二棒;

第二棒:作为接棒选手(outgoing runner),从标记点(go mark)启动,在启动区(accel zone)加速预备交棒,交接棒区内完成接棒,然后作为传棒选手给到第三棒;

第三棒:重复第二棒,只不过是在弯道;

最后一棒:从启动区预备,然后交接棒区接棒,冲刺完成比赛。


每一棒选手的职责分解,第一棒是起跑+传棒,第二棒是接棒+传棒,第三棒是接棒+弯道跑技术+传棒,第四棒接棒+冲刺。

——不难看出,第三棒非常考验个人能力



接力跑成绩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传接棒技术,相反个人成绩反而是其次。所以为何强如美国动不动就会在交接棒区出问题,不是掉棒就是违规,相反单个个体实力并不出众的中国、日本,近些年反而屡屡拿到了名次。

里约奥运,日本接力摘银,中国第四名


中国田径队的总教练冯树勇几年前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接力队此前从上到下都“干劲不足”,大家抱着“人人弱则团体更弱”的心态。结果日本起了好榜样,4个百米都没破过十的选手,接力队却能和欧美扳手腕,于是从近邻身上得到信心,才有了后面几年可圈可点的成绩。

——4X100最终的胜出者,从来不是跑的最快的四个人,而是配合最默契的团队(其次才是绝对实力)。这和泳池的接力区别相当明显。


本质上4X100可以认为接近“木桶效应”和“田忌赛马”的部分结合。前者是扬长避短,尽可能发挥长处而规避掉弱项;后者则是将最适合/最有利团队最终成绩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具体到每个人跑哪一棒,很多情况下是由这个团队决定的。


张培萌退役前一直是中国接力队最后一棒的铁定人选


回到现实当中,短跑选手往往身经百战,他们的短板和长处并非都是很鲜明的,传棒、接棒或者传接棒、直道或者弯道兴许差别并不大。这个时候就要看战术的安排了。

4X100比赛短短40秒左右时间,发令枪响后比赛整个过程都非常激烈,输赢一线间,这个过程中情绪波动要比真实实力更要命。所以有些接力队会让速度最快的选手跑第二棒,尽可能占据领先,把压力丢给对手,有“追”的心理也就意味着出错的几率被放大很多,而后让三、四棒保持优势;也有团队擅长弯道超车,三、四棒才是最强输出的。


之前美国南加州大学田径队教练吉尔伯托(Smith Gilbert)分析过他的排兵布阵(基于美国女队)——

第一棒:起跑反应敏捷,擅长弯道加速的;

第二棒:整个团队里跑的最快的那个选手;

第三棒:擅长跑弯道的(这一棒的选手往往是同时兼顾100/200米、甚至是以200米为主项的人);

第四棒:最慢的那个。


吉尔伯托的战术总结下来,第一棒最好能脱引而出,而后第二棒建立起优势,第三棒可能无法拉开优势但不会出错,最后一棒尽量去拼。

当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战术,战术会根据对手和目标不断调节。除非这个团队强大到对手有且仅有自己、只为突破自我(牙买加:仿佛听到有人说我们帅)。


说了这么多,回到问题“为什么苏炳添4X100米跑第三棒弯道?”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或者说答案已经在上面的这些分析里了。


看看近十年大赛,中国队的接力安排——

有时候预赛和决赛往往是两班人马,预赛的负责成绩足够进入决赛+为决赛的争取保留体力,决赛的负责拼成绩名次。这里只说决赛(或接近决赛)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棒依次为:温永毅、张培萌、陆斌、胡凯。中国队因为违规,没有在接力区内交接棒,成绩取消;

2010年广州亚运会,四棒依次为:陆斌、梁嘉鸿、苏炳添、劳义。38秒78夺冠,将全国纪录提高了0.03秒,并刷新了亚运会纪录。也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时隔20年再次夺冠;

2012年开始中国确定了以苏炳添和张培萌为班底的接力队,但相比美国等短跑强国人才济济,中国接力队一度只有正选4人+替补1人——这种情况下也谈不上太多战术。直到几年后,接力队集训队员才慢慢扩充到8人左右。说白了没有人才储备,每场比赛除了拼状态拼表现之外,谈不上太多所谓战术安排了

2012年伦敦奥运会,四棒依次为:郭凡、梁嘉鸿、苏炳添、张培萌。止步半决赛,但38米38也破了全国纪录;

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四棒依次为:郭凡,张培萌,苏炳添,梁嘉鸿。38秒95,无缘决赛;

2014年仁川亚运会,陈时伟、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37秒99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夺冠;

2015年北京世锦赛,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上午预赛以37秒92的成绩刷新由他们保持的亚洲纪录,晚上又以38秒01夺得世锦赛银牌——亚洲第一支获得世锦赛银牌的男子短跑接力队

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棒依次为: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37秒90,第4名;

2017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摩纳哥站,四棒依次为:吴智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38秒19,战胜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强队夺冠;

2017年亚锦赛,汤星强、梁劲生、别舸、徐海洋。39秒371,冠军;

2017年伦敦世锦赛,四棒依次为:吴智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38秒34,第4名;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四棒依次为:徐海洋、糜弘、苏炳添、许周政。38秒89,铜牌。


可以看到,作为中国短跑近年的最强点,苏炳添在接力队一直都以第三棒出战,也就是最考验个人能力的那棒。而苏炳添个人高步频、相对较低重心的身材,也算是很符合第三棒的要求。


2012年开始中国确定了以苏炳添和张培萌为班底的接力队,但相比美国等短跑强国人才济济,中国接力队一度只有正选4人+替补1人——这种情况下也谈不上什么选择。说白了没有人才储备,只能靠现有这几个人拼默契拼状态。直到几年后,接力队集训队员才慢慢扩充到8人左右。


在一些亚洲范围的非大型赛事上,中国短跑接力队也才有了派二队(且夺冠)的可能,比如2017年的亚锦赛;而后重要比赛,能尽可能顺利拿下预赛拼进决赛,给主力争取修整时间——一些大赛的半决赛和决赛在同一天,美国牙买加可以派两套完全不同的阵容出战,这种选手储备是很令人羡慕的。



最后补一点,中国男子短跑接力队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支队伍,但它也面临一些问题。苏炳添2016年里约奥运赛后接受采访时不经意提到过一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10秒10、或者10秒20左右的能加入队伍里来。

这句话让人挺泪目的。

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中国跑进过10秒10区的只有苏炳添、张培萌和谢震业3个人。而日本包括桐生祥秀、山县亮太在内有7个人。如果算上10秒2区,双方的差距更大。张培萌也当时也表示过“如果我和苏炳添退役或者不在巅峰状态,谢震业似乎很难自己撑起接力队。”好在小谢最近两年提升很迅猛,今年也跑出百米9秒97的成绩。

张培萌退役后,中国队最为常见是谢震业(第二棒)+苏炳添(第三棒)的班底,第一和第四棒则没有特别固定的人选。

——正如苏炳添说的,有更多百米能跑到10秒10-20左右的年轻人,未来中国短跑接力队才有希望继续和日本掰腕子甚至在国际比赛上拿名次。

有几个个人实力尚可的短跑队员,又有心气在,不断打磨交接棒的技术,运用好战术好好发挥。兴许我们个体跑的毫不起眼,但团体捏合在一块就无比的强大——不是鸡汤。


祝福中国短跑接力队未来能更多储备人才,而后成绩和名次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田径相关:

知乎机构号:运动分子 橙蓝文化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苏炳添在4x100米接力中经常跑第三棒,尤其是那个著名的“弯道”位置,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基于运动员特长和团队优势的战术安排。这不仅仅是“随便放”一个人,而是团队教练组基于对苏炳添个人能力、其他队友特点以及比赛规则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最优选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4.............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比赛,大家对苏炳添为什么没有跑第四棒的疑问,其实背后涉及到很多因素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强谁上”的问题。要深入了解,我们需要从接力赛的战术、运动员的特点以及当时团队的整体安排来分析。首先,接力赛的第四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冲刺棒”,对运动员的要求极高。 这位选.............
  • 回答
    苏炳添,中国短跑的骄傲,他的名字早已与速度和荣耀紧密相连。然而,关于他是否获得过“世界冠军”的头衔,似乎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和疑问,尤其是在一些广告宣传中,常常能看到“世界冠军”的字样,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世界冠军”这个概念在体育界的分量。通常意义上的.............
  • 回答
    孙杨之所以在夺冠时会受到关于“嗑药”的质疑,而苏炳添、谢震业等田径选手却鲜少面临类似情况,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个人过往事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运动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公众认知等。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孙杨面临质疑的原因:1. 过往的兴奋剂违规事件是根本原因: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孙.............
  •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体育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对比。一个是令人骄傲的跨栏飞人,一个是一度打破亚洲纪录的短跑名将,而另一边,男足却常常在亚洲赛场上步履维艰,即使是涌现出孙兴慜、黄喜灿这样的“亚洲之光”也非源自中国。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教练、某一个球员或者某一个联赛,而是要从中国体育大环境、足球.............
  • 回答
    苏炳添跑出的 100 米 9 秒 83,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田径史上,都代表着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无法忽视的里程碑。要理解这个成绩到底有多厉害,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拆解开来聊。首先,我们得知道,100 米短跑是田径项目中最能体现人类速度极限的比赛。它就像是陆地上赛跑的“一级方程式”,每.............
  • 回答
    得知苏炳添担任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我心里真的挺为他高兴的,也很受鼓舞。首先,这绝对是对苏炳添在赛场上拼搏精神和卓越表现的最高肯定。想想他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表现,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闯入决赛,创造了历史。那种冲刺的画面,那种眼神,至今还历历在目。在中国田径,尤其是短.............
  • 回答
    苏炳添,中国田径的骄傲,这个名字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都拥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第一位闯入的中国选手,更是多次打破亚洲纪录,用汗水和坚韧书写了中国短跑的新篇章。如今,他以暨南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将自己的运动生涯经历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基石,发表了关于中国男子100米短跑的学术论文,这无疑是.............
  • 回答
    雷军在与苏炳添的对谈中那句“小米最近在做换起跑脚的事,重塑自己,把研发的重心转移到体验为主”,这话里头的信息量可不小,也道出了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面临的思考和挑战。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换起跑脚”这个比喻用得太妙了。大家想想苏炳添这样的短跑运动员,起跑姿势有多么关键,决定了比赛的开.............
  • 回答
    .......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我理解你想知道为什么像苏27、歼10、F16 这样的战斗机,它们的发动机进气口不像有些飞机那样和机身“融为一体”,而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的设计权衡,关乎到飞机的整体性能、成本、维护以及当时的空气动力学技术水平。我们来聊聊其中的一些关键点。1. 空气动力学效率的极致追求:平直.............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斗机设计中一个相当关键但又非常细微的领域——空气动力学与发动机布置的权衡。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苏27战斗机,其发动机并没有进行“倒置”设计。 您的描述可能源于对一些流线型设计的观察,或是对不同飞机进气道和排气口形状的联想,但严格来说,苏27的发动机本体是按照.............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苏粉喜欢拿“市场花园”行动来“黑”盟军,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解读和叙事上的博弈。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能被拿来做文章,而且还挺有“梗”的。首先,咱们得先明白“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二战后期,盟军想通过一次大胆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触及到了主战坦克设计一个很核心的领域,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来说,苏/俄坦克倾向于圆形炮塔,而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第三代坦克则拥抱楔形炮塔,这背后是技术发展路径、作战思想、制造工艺乃至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苏两七”在很多地方是大家习惯的叫法,但“苏二七”或“苏两拐”就鲜为人知了。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历史、读音、书写习惯,以及方言传播的综合影响。咱们不卖关子,一步一步来捋清楚。一、 为什么是“两七”,而不是“二七”?—— 读音的天然偏好与口语习惯首先,我们得从“两”和“二”.............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中苏交恶时,苏联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考量的战略性举动,并非简单的友好行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国际政治格局、苏联的国家利益以及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特点。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国民党在联合国的代表权(19491971年) 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当复杂。如果非要说“明目张胆”和“被人鄙视”的程度不同,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探究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苏”(崇拜苏联)和“精德”(崇拜德国)之所以可能显得“明目张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层面,与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