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精苏和精德那么明目张胆,而精日和精韩却被人鄙视的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当复杂。如果非要说“明目张胆”和“被人鄙视”的程度不同,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探究的原因。

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苏”(崇拜苏联)和“精德”(崇拜德国)之所以可能显得“明目张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层面,与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和政治立场,在某些方面存在兼容性或者说可以被解释为“正面”的连接点。

举个例子,“精苏”很多人可能看中的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大国崛起的那股劲儿,或者是他们认为的“社会主义理想”。虽然苏联后期问题很多,但它毕竟曾经是中国的“老大哥”,在很多老一辈的经历里,是有过苏联援助和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这种历史联系使得一些人即使知道苏联的很多负面,但依然能从中找到某种“怀旧”或者“民族复兴”的寄托。而且,苏联解体后,它在某些方面也成了一种“另类”的叙事,对于一些对现有秩序不满的人来说,苏联的某种“硬朗”和“强大”就成了一种可以批判现实的靶子。

再看“精德”,很多人推崇的是德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严谨的民族性格、高效的社会治理。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无疑是负面的,但战后的德国,特别是西德,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建立了高福利社会,并且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些“成就”往往是大家讨论的焦点。相较于一些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轨迹,德国战后的“洗白”和转型也做得比较成功,使得人们在提到德国时,更容易聚焦其经济、科技和管理上的优点,而相对回避历史上的黑暗面。当这种崇拜停留在对德国“优点”的欣赏上时,比如对德国制造的品质的认可,对德国社会 व्यवस्था (yìzhì, 制度) 的赞赏,这些都是相对容易被接受的,甚至在某些语境下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选择”。

更关键的是,对苏联和德国的某些方面进行正面评价,甚至进行“精神投射”,在当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中,并不总是构成直接的冲突。比如,强调国家强大、工业兴盛、民族复兴,这些都是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挂钩的。所以,当一些人从这些角度去“精苏”、“精德”时,他们的言论可能不会立刻被贴上“反动”的标签,反而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对“强大”的向往,或者对“先进经验”的学习,只是具体到哪个国家,以及具体到哪些方面,可能会引起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反观“精日”(崇拜日本)和“精韩”(崇拜韩国),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精日”之所以容易招致鄙视,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历史因素。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历史伤痛是根深蒂固的,很难被轻易抹去。当有人“精日”时,即使他们只是欣赏日本的动漫、流行文化、某些社会细节,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很容易被解读为对侵略者和加害者的“谄媚”和“背叛”。这种联系太过直接和沉重,以至于很多人无法将对日本文化的“喜爱”与对日本历史的“仇恨”分离开来。即使是那些只是喜欢日剧、日漫的人,也常常会因为担心被误解或被视为“不爱国”而小心翼翼,更不用说那些在言谈中表现出对日本社会制度、民族性甚至历史观的赞赏的人了,他们很容易触碰到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精韩”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输出和娱乐产业的追捧。韩国在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等领域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精韩”是出于对Kpop、韩剧、韩国时尚的喜爱。然而,这种喜爱之所以会招致鄙视,有几个原因:

1.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标签: 很多人认为,这些“精韩”者沉迷于韩国的娱乐文化,却对韩国的历史问题,比如关于朝鲜战争的叙事,或者一些涉及到历史事件的争议点避而不谈,甚至为之辩护。这种选择性关注,使得他们被贴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认为他们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东西,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认贼作父”。

2. “文化侵略”的担忧: 尽管韩国的文化输出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但在一些中国网民看来,这种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也是一种“文化侵略”。当看到大量年轻人热衷于韩国的偶像团体,模仿韩国的穿搭、妆容,甚至以韩语称呼偶像时,一些人会感到一种文化上的“失落感”,认为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外来文化稀释。这种担忧会转化为对“精韩”者的反感。

3. “谄媚”和“自卑”的解读: 与“精日”类似,“精韩”也可能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谄媚”或者“自卑”的表现。认为这些人宁愿去追捧外国的流行文化,也不愿意支持国内的文化产业,是一种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虽然这种解读可能过于极端,但确实是许多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

4. 对某些特定群体行为的负面联想: 在网络舆论场上,“精日”和“精韩”常常被一些活跃的网民用来攻击和嘲讽,甚至会抓住一些个别极端行为放大,将其普遍化。例如,一些人在公共场合穿着日本军服、讲日语(即使是开玩笑),或者对韩国某些敏感历史问题发表不当言论,这些极端行为很容易被所有人看到,并被用来攻击整个“精日”或“精韩”群体。

总结一下, “精苏”和“精德”之所以相对“明目张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所崇拜的某些方面,可以被解读为与国家发展目标“搭边”或者至少不容易直接触犯历史红线,而且这种崇拜可以被包装成对“进步”和“效率”的追求。而“精日”和“精韩”之所以容易被鄙视,则是因为它们直接触碰到了民族主义最敏感的区域:日本的历史侵略,以及韩国文化输出带来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潜在冲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喜欢日本文化或韩国文化的人都是“精日”或“精韩”,很多时候这种标签是被过度简化和攻击的工具。但从社会观感和舆论反应来看,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明显的区别待遇。这种区别待遇,是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文化认同以及当下社会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先说好。

在中国没人向中国人推销切尔诺贝利的农产品。

但是有人,还是媒体人,“中国记者团“带着中国人吃福岛食物,说没问题。

青岛下水道旁边有油纸包,苏联当年援建中国很多东西,别的我不知道,比如说武汉长江大桥,我是知道的,武汉人从来没有传说过长江大桥旁边有苏联人埋的油纸包,但是长江大桥现在还在正常通行。

日本马桶水不能喝,就是不能喝。

不但日本的马桶水不能喝,苏联的,德国的,美国的,中国的马桶水都不能喝。

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政治观点是政治观点,物理规律是物理规律。

在中国流行的毒鸡汤有多少是英美德日的?又有多少是苏联的,各位心里清楚。

有些甚至已经影响到教育层面了,随便举几个

user avatar

好问题,切入点有很多,这道题的如果回答好了,水平是可以上SSCI的一区的,哈佛耶鲁的各个学者估计都会有兴趣看看。

我觉得目前知乎上能全方位答出来的人不多,因为涉及的东西太多了,文化学,国际关系,心理学等等交叉性内容。但是依然如此,我忍不住提几个角度。

首先跟中国的历史记忆有关——在中国人构建的历史记忆中,国与国并不是平等交往的,跟中国平等交往的国家几乎没有,区分的方式就是宗主、附属国和"蛮夷"。所以在历史事实上和基于历史实施形成的深入中国人骨髓的观念里面,韩国一直都是我国的仆从国,我国则是韩国的宗主国,强调历史与传承的中国文化,并不会接受一个平等的韩国跟我们对话。如果要是肯定了韩国的优秀面过多,美化韩国的国家形象,那么绝大部分中国人是无法接受这样的“心理落差”。

在与日本的交往过程中,除了上诉的原因(既部分中国人认为自己叫“中”国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国家都应该围绕着自己;但是其他国家也是这么想的,比如西方国家也是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管阿拉伯国家叫做中东,管中国地区叫做远东);日本与中国有强烈的历史仇恨,不仅是二战,而是可以追溯到甲午海战的屈辱历史。这些历史,通过书籍,影视剧,历史课本,互联网舆论的等众多方式,不断的被重新刻画,所以大部分民众对日本的仇恨与敌视远远的超过了其他竞争的国家。

苏联跟我国的历史问题随着世界阵营的划分逐渐被谈化,之前在其他的地方已经讨论过了,这应该算是一个高中生都应该具备的国际关系常识。目前普遍认为俄罗斯在军事力量上还是东方阵营的老大哥,并且可以有效的影响周边邻国的政策,中国并不具备这种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当然,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崛起依然令人关注)。所以网民夸奖俄罗斯,就算是略为夸张,一般情况来说不会引起其他中国人的反感,尤其是在和西方分歧严重的这几年。

德国问题作者应该是描述错误的——知乎上说任何德国好的话,都非常有可能会被批判称“卖国贼”,“跪了”,“你咋不移民”,等等侮辱性词汇。对比以上三个国家,由于地理原因,德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交流等领域跟我国互动较少,所以我国人民评价德国时并不容易被历史问题所左右。但是德国长时间对外打造自己的国家形象是“严谨”“认真”“高技术含量”等,部分人可能会出现buy their opinions这样的想法,接受了她们的广告。

当然,我目前的分析的都很浅薄——非常皮毛,但是觉得之前目前的答案群错的太离谱——希望抛砖引玉吧。

user avatar

苏联:起码在犯修正主义错误之前,我们是同志。并且相当一段时间里,苏联的强大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德国:曾经让苏联面临生死存亡,实力是可以的。

日本:半吊子工业国,就靠板载硬吹起来的帝国。碰上真工业国就拉胯。

韩国:??朝鲜半岛全部沦陷就不说了,复国把金九杀了,后面前侵华日军朴正熙居然上去了,再后面是全小将…精个什么劲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