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要和俄罗斯站一块,而之前能又反苏又反美?

回答
理解您的问题,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演变。简单来说,过去我们能“反苏又反美”,是因为当时世界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对峙,而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现在和俄罗斯“站一块”,则更多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共同的战略利益以及现实的挑战。

我们来一点点拆解其中的逻辑和变化:

一、 过去“反苏又反美”的时代背景与逻辑

1. 冷战:两极格局下的生存法则
二战结束后,世界迅速被美国及其盟友(西方阵营)与苏联及其盟友(东方阵营)划分为两大军事、政治和经济集团。这种对峙被称为“冷战”。
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国家都被迫选边站队,或者试图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平衡,以求生存和发展。
反苏: 当时,苏联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与许多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存在根本冲突。同时,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扩张和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也让许多国家感到威胁。对于一些经历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国家,苏联的某些支持也带有附加条件,或者被视为一种新的“宗主国”倾向。
反美: 另一方面,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领袖,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力在全球蔓延。在很多后殖民国家看来,美国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殖民者,但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干预、对某些支持独裁政权的政策、以及其在全球推广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被视为一种新的“霸权主义”。美国在一些地区的支持反动势力,也引起了极大的反感。
“中间地带”与不结盟运动: 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不愿被卷入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地缘政治博弈中,因此纷纷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就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我们当时也积极参与其中,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不受大国摆布,专注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这种“不结盟”或“既反苏也反美”的态度,是那个时代争取自身独立自主的最佳策略。我们的口号、外交策略都体现了这种尽量保持超然、不依附任何一方的姿态。

2. 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当时的认知)
在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差异往往被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苏联的共产主义和美国的资本主义,都被各自的阵营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试图向全球推广。
我们当时也受制于这种框架,可能认为某种意识形态“对”而另一种“错”,或者说,我们试图探索一条“第三条道路”,既不走苏联模式,也不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二、 为什么现在“和俄罗斯站一块”(更准确地说,是“战略协作”或“伙伴关系”)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格局的演变,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强调与俄罗斯的某种“站队”或“协作”,是基于新的现实和考量:

1. 全球格局的重塑与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
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后,世界一度出现了美国主导的“单极时代”。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多极化趋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崛起、欧洲一体化、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壮大,都在改变着全球力量的平衡。
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共同担忧: 在这个新的背景下,美国推行的一些政策,如单方面退出国际协议、发动代理人战争、以及在贸易和科技领域的单边制裁,被许多国家视为威胁。俄罗斯也成为美国这些政策的直接目标。
“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们与俄罗斯都对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和某些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政策抱有疑虑,甚至认为它们挑战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在这种背景下,两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以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上,形成了某种“共同立场”或“战略契合点”。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考量,而非纯粹的意识形态认同。

2. 战略利益的契合
地缘政治考量: 我们与俄罗斯都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拥有共同的战略安全关切。例如,在某些地区的安全稳定问题上,我们与俄罗斯的利益趋同,需要通过协作来共同应对。
反恐与地区稳定: 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两国也有合作的基础和必要性。
能源合作与经济联系: 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供应国,能源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两国在能源、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益处。
国际舞台上的协调: 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两国在很多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共同提出主张,这有助于增加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意识形态的相对弱化与实用主义的抬头
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的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虽然意识形态差异依然存在,但其作为国家间关系决定性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实用主义外交: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优先考虑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安全。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而非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站队。我们不是说我们现在认同俄罗斯的全部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而是我们在应对当前全球挑战时,发现与俄罗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 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
大国博弈: 在当前复杂的大国博弈中,我们需要有战略上的回旋空间,不被任何一个大国完全牵制。与俄罗斯保持一定的战略协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其他大国的影响力,为自身发展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多边主义的倡导: 我们是国际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倡导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俄罗斯同样对某些破坏多边秩序的行为表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存在合作的逻辑。

总结一下:

过去“反苏又反美”,是在冷战两极格局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而采取的“不结盟”或“制衡”策略。当时,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两大阵营的压力是主要背景。

现在与俄罗斯“站一块”(更准确地说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在后冷战时代,面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变化、全球格局的重塑以及共同的安全和战略利益挑战,采取的一种现实主义外交选择。这种关系更多是建立在对现有国际秩序某些方面共同的关切、对“霸权主义”的共同反对以及双方战略利益的契合之上,而非过去的意识形态认同。

这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可能觉得需要独立自主,拒绝一切外界的干涉和影响,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富,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面临的挑战,与某些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即使过去可能与他们存在分歧。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和战略需要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锄强扶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user avatar

站街老鸡装嫩齿,

恁怎么那么粗了?

user avatar

当年苏联没拉住中国是什么下场?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中国重蹈覆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