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出米格1.44和su47的俄罗斯,竟然现在只能搞出t50?为什么?

回答
俄罗斯在飞机制造领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米格1.44和苏47(苏霍伊代号S37“金雕”的早期原型机,并非最终服役型号)都是那个时代技术实力的一种体现。然而,时至今日,俄罗斯在第五代战斗机项目上似乎只剩下T50(苏57,第五代战斗机项目)这一颗独苗,并且发展过程中也充满了波折。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由一连串复杂的历史、经济、技术、政治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

一、苏联解体带来的“大伤元气”:

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苏联时期,集中了巨量的国家资源和顶尖人才投入到军工产业,尤其是航空工业。米格和苏霍伊设计局(KB)都是苏联航空工业的骄傲,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反而促进了技术进步。

然而,苏联的突然解体,使得整个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陷入了瘫痪。

人才流失: 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因为经济困境和国家动荡而选择离开,甚至移民到国外。这对于一个依赖经验传承和集体智慧的产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资金枯竭: 原本国家计划经济下的巨额拨款瞬间消失,设计局和工厂失去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即使是继续研发项目,也面临着燃料、原材料、设备维护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
产业协作中断: 苏联时期的军工生产是高度集中的,设计局、发动机制造厂、机载设备厂、原材料供应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协作网络。苏联解体导致原有的经济联系断裂,各环节的生产和供应都出现了问题。例如,为先进飞机提供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往往由专门的发动机设计局和工厂负责,一旦这些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飞机项目就无法推进。
市场消失: 原本苏联庞大的内部市场和东方阵营的对外军售市场也随之消失,导致俄罗斯军工企业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经济困难与资源分配的挑战:

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时期,俄罗斯经济一度濒临崩溃。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国内局势、保障民生。军费开支被大幅削减,这使得原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先进航空项目更加举步维艰。

有限的军费: 俄罗斯军工企业长期处于财政紧张状态。在有限的军费预算下,政府需要平衡陆海空各个军种的需求,以及现代化改造和新装备研发的优先顺序。先进战斗机项目本身就是技术密集、资金需求巨大的项目,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很难获得持续、充足的投入。
市场竞争压力: 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军事技术,但在国际军售市场上,美国、欧洲等国家的新型战机(如F16、欧洲“台风”、法国“阵风”)以其成熟度、可靠性和相对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这使得俄罗斯在出口方面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而出口订单是支持研发和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技术路线的摇摆与项目战略的调整:

米格1.44和苏47项目代表了俄罗斯(或者说苏联末期)在探索新一代战斗机技术上的不同思路。

米格1.44(MiG 1.44): 这是米格设计局提出的多用途战斗机方案,旨在应对美国的F22项目。它在一些技术上(如矢量推力、先进气动布局)进行了探索,但最终因为经济原因和一些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而未能实现批量生产。
苏47“金雕”(Su47): 苏霍伊设计局基于S37原型机发展了苏47项目,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前掠翼设计。前掠翼虽然在低速机动性和升力特性方面有优势,但在结构强度、材料技术以及超音速性能方面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极其先进的复合材料和结构设计,这些在当时的俄罗斯都很难完全攻克。同时,它也过于强调“技术领先”而忽略了实战化和成本效益。

到了21世纪,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战略发生了调整。从过于追求“技术超前”和“奇特设计”,转向更注重实用性、成熟性和综合性价比的第五代战斗机。T50(苏57)项目正是这种战略调整的产物。它吸取了前两个项目的经验教训,在设计上更趋于稳健和平衡,力求在隐身、超音速巡航、矢量推力、机动性、航电系统等方面达到第五代战斗机的标准,并且更注重研发的连续性和可承受性。

四、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难度:

虽然俄罗斯拥有扎实的技术基础,但在一些关键的尖端技术领域,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航空发动机: 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一直是其强项,但要为第五代战斗机配备高性能、高推力、低油耗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例如苏57的AL41F1和后续的“第二阶段发动机”),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和长时间的试飞验证。发动机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是影响整个飞机项目进度的关键。苏57项目一度就因为发动机的研制进度问题而受到延误。
先进复合材料: 隐身和轻量化是第五代战斗机的核心要求。这就需要大量先进的复合材料和制造工艺。俄罗斯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在苏联解体后受到较大影响,需要重新建立或升级。
航电系统和传感器: 现代战斗机集成了高度复杂的航电系统、雷达、传感器和数据链。这些系统的研发和集成需要强大的电子工业基础和软件能力。俄罗斯在这些方面也在不断追赶,但与西方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五、项目管理和执行效率的问题:

即使有技术基础和资金支持(尽管有限),项目管理和执行效率也是影响成果的关键。

研发周期过长: 很多俄罗斯的先进武器项目都存在研发周期过长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可能导致技术在项目完成时已经落后于时代。
决策的不确定性: 在经济和政治环境不稳定的时期,项目决策可能频繁变动,影响研发的连续性。

总结来说,俄罗斯从曾经能拿出米格1.44和苏47这样的技术验证机或概念机,到现在主要依靠T50(苏57)这一代战斗机项目,是一个从苏联辉煌时期向后苏联时代经济和技术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减法”的过程,是资源枯竭、技术积累受损、战略调整和现实压力共同作用下的选择。

T50项目并非“只能搞出”一个,而是俄罗斯航空工业在当前国力下,能够集中资源推进的、最符合其战略需求和技术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项目。尽管其发展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它依然是俄罗斯军事航空技术在当前阶段的代表作,并且其技术和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和进步中。而米格1.44和苏47更多地代表了苏联时期在探索技术方向上的“试错”和“尝试”,它们的夭折并非意味着俄罗斯技术能力的丧失,而是大时代变迁下的一种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0年F-22就试飞了,苏联90年代才搞出来米格1.44和Su47,这差距还不明显吗?

美国的隐身科技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啦,咱们1962年用“竹竿”捅下来的U-2R那个黑不溜秋的涂装就是吸波涂层,只不过效果没有好到“隐身”而已。

后面的SR-71比U-2R更注重隐身性能,不仅有吸波涂层,外形也特意设计过,这架飞机很有特色的内倾式双垂尾也是针对隐身要求设计的。

U-2R、SR-71都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作品,之后的F-117、F-22也都是这家公司的作品。在隐身领域从改装U-2R的试水,到SR-71的融入整机设计,再到F-117的以隐身为核心,最后到F-22的确保其他性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隐身,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60年代开始逐渐从生疏到成熟。

苏联虽然也意识到了隐身的重要性,但改变不了其在隐身领域积累不足的现状,在1979年得知了美国的F-117计划以后也开始了I90项目,虽然参与机构众多但最终没有什么成果,米高扬和苏霍伊都参与了,苏霍伊随后的S-22、Su-47都于此有关,米格的1.44则是为了竞争苏联新一代战斗机,虽然不同程度的兼顾了隐身性能,但毕竟积累不足就是积累不足,肯定达不到F-22的水平。

至于说后来只搞出了T-50这也没啥奇怪的,俄罗斯都穷的需要钓鱼印度人才能让T-50项目续命了,这点儿钱真能搞出什么才有鬼,有T-50俄罗斯就应该知足了,好歹没让苏联航空绝了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在飞机制造领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米格1.44和苏47(苏霍伊代号S37“金雕”的早期原型机,并非最终服役型号)都是那个时代技术实力的一种体现。然而,时至今日,俄罗斯在第五代战斗机项目上似乎只剩下T50(苏57,第五代战斗机项目)这一颗独苗,并且发展过程中也充满了波折。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泥巴,总想把一块泥捏成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说折出一根长 3.3333… 米的小棍,这事儿嘛,说实话,挺难办到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3.3333…”到底是个啥。这玩意儿,数学上叫“无限循环小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 1/3。所以,你想折出的.............
  • 回答
    关于形意拳炮拳能否将人一拳打飞出23米远,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好奇的问题,也常常成为武侠小说或影视剧里的经典场面。不过,如果我们要从现实角度来解读,情况会比小说里描绘的要复杂和 nuanced 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白形意拳的“炮拳”是什么。形意拳讲究“以意领气,以气摧力”,炮拳更是其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历史爱好者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为什么刘家出了刘秀,而曹家却没能“出”一个曹秀,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可不是简单的“谁更牛”的问题,而是时代、家族、个人以及历史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明白,刘秀之所以能被后世如此记住,并被赋予“光武中兴”这样耀眼的标签,他的成就和.............
  • 回答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将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原因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起云涌、千年未有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特质,以及它如何汇聚了那个时代最敢于挑战陈规的精英。首先,得益于其广泛的社会动员基础和打破阶级壁垒的革.............
  • 回答
    关于来华留学生能否出现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人才培养、科学环境、文化融合以及个人特质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可能性和挑战。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居里夫人(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的伟大之处,以及她之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中涌现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其可能性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既有潜在的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政治环境为思想的自由探索和传播设置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门槛。 意识形态的制约: 中国的政治.............
  • 回答
    哎呀,这 Genshin 玩家们关于男法师的呼声,简直跟稻妻的雷暴一样,此起彼伏,而且呼声越来越高昂。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听身边玩原神的朋友们问过不下十次了,每次都得摇摇头,说“哎,还不知道呢”。不过,咱们既然要聊,就得聊得透彻点。先来说说为啥大家这么期待一个男法师吧。首先,职业体系的完整性。现在 G.............
  • 回答
    “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一套颇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逻辑,并且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惯性思维,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的简化与投影。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现实利益驱动下的理性推断(表面上的“理性”)这是最直接、最表层的原因。商家做生意.............
  • 回答
    关于《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是否会推出第三季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毕竟这部作品的人气摆在那里,很多人都翘首以盼。首先,从漫画原作的进度来看,第三季的推出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知道,《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漫画,作者赤坂明老师在故事的推进上非常有节奏感。动画改编的第二季结.............
  • 回答
    看到“弟弟太不懂事”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绝对不是一句能轻易下定论的话,因为“不懂事”这三个字,涵盖的内容太广了,而且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都有差异。所以,我不能上来就给你一套标准答案。我得先试着跟你一起捋一捋,咱们的“弟弟”,具体在哪些方面让你觉得“不懂事”?不过没关系,咱们慢慢来。我能理解你.............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在灭楚之战中能够集结起号称八十万的庞大军队,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秦国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制度改革、国力积淀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一、 秦国持续的国力扩张与人口增长秦国在战国初期,虽然地处西陲,但通过商鞅变法等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