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这样的逻辑?

回答
“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一套颇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逻辑,并且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惯性思维,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的简化与投影。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现实利益驱动下的理性推断(表面上的“理性”)

这是最直接、最表层的原因。商家做生意,最根本的目的当然是赚钱。他们投入研发、生产、营销的成本,最终期望的是消费者买单,并从中获利。所以,一个产品能够摆上货架,并且以某种价格出售,背后必然有着成本、市场需求、盈利预期等一系列商业考量。

从这个角度看,“没用厂商能出吗?”是一种基于商业现实的推断。它假设厂商是理性的经济主体,不会做亏本买卖,也不会明知是“废物”还大张旗鼓地推向市场。如果一个东西被大量生产、广泛销售,那么大概率是有人买、有人用,甚至能给厂商带来不错的利润。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判断:过去成功的案例太多了,所以这条路是可行的。

二、 信任背书与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社会,我们接触到的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评估。这时候,“厂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信任背书。大型厂商、知名品牌,它们往往意味着一定的质量保证、技术实力和售后服务。我们选择相信厂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有能力、有信誉,不会推出劣质或无用的产品。

“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这句话,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信赖厂商不会乱来”的心理。它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作为消费者,我们很难直接验证一个产品的“有用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它是哪个厂商出的”来间接判断。厂商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就像一张无形的名片,为产品提供了一层“有用性”的初步证明。

三、 社会化趋同与从众心理

当某个产品被广泛宣传、大量销售,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它是有价值的、是有用的。这种心理受到社会影响,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使用某个东西时,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个东西是好的,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在这里扮演了“合理化”的角色。它帮助人们克服内心的疑虑,坚定自己也去购买、去使用的决心。它在潜意识里说:“既然这么多厂商都在生产,而且很多人都在用,那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不是我一个人在盲目跟风。”

四、 认知惰性与思维捷径

人类的大脑总是倾向于走“捷径”,以节省认知资源。对于复杂的判断,我们更倾向于依靠一些简化的规则和经验。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有用”,需要了解其功能、原理、适用场景,甚至需要实际体验,这过程是耗时耗力的。而“厂商能出,就是有用的”则是一个非常省事的判断标准。

这种逻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惰性”——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深入思考,而是选择了一个容易接受的简单答案。它避免了对自身需求和产品实际能力的细致分析,用一个外部的判断(厂商的行为)来替代了内部的评估。

五、 掩盖潜在的缺陷或不适用性

有时候,“有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产品可能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有用”,但对其他人来说则可能效果甚微,甚至毫无用处。然而,“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这种逻辑容易忽略这种“相对性”。它将“有用”绝对化了。

厂商推出产品,可能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或者找到了一个能够赚钱的商业模式。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产品对所有人都“有用”。例如,某些小众的电子产品、特定的保健品、甚至某些设计过于前卫的家居用品,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没用”,但厂商仍然可以卖给那些有特定需求或喜欢的人群。而“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的逻辑,则会因为厂商的生产行为,而忽略了产品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不适合大部分人的情况。

六、 对“无效”产品的容忍度

在某些情况下,厂商确实会推出一些“效果存疑”、“性价比不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接近无用”的产品。这可能是因为:

技术还不成熟: 早期的一些产品,虽然有“概念”,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营销大于实际: 有些产品依靠强大的营销包装,制造出“必需品”的假象,但实际作用有限。
市场“实验”: 厂商可能会推出一些市场接受度不确定的小产品进行试水。
利益驱使下的“擦边球”: 尤其是在一些监管不那么严格的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些打着“健康”、“美容”等旗号,但实际功效微乎其微的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的逻辑就显得过于理想化,未能考虑到商业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灰色地带和不完美之处。

总结一下,这种逻辑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对商业行为的普遍信任: 相信厂商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前提是产品被接受。
信息不对称下的简单判断: 利用厂商的品牌信誉作为一种间接的质量保证。
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 看到别人都在用,就觉得它是有用的。
思维的便捷性: 用一个简单的规则来替代复杂的分析。
对“有用”概念的潜在模糊: 忽略了“有用”的相对性和特定性。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这么想。它是一种在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为了简化决策、规避风险而自然形成的思维习惯。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逻辑可能带来的盲从,保持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不被表面的厂商行为所完全左右,而是回归到产品本身是否真正符合我们需求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慰,全称自我安慰,没有人意愿轻易否定自己的想法,尬也要尬个解释

user avatar

这样的逻辑是错的,

正确逻辑是厂商是基于能不能卖,而不是能不能用。

虽然有时能用和能卖是重叠的,但也是有分开的时候,想必大家经常会买到没用的东西,这就是能卖不能用了。

而能不能卖,只是预测,所以厂商出的商品既不能用也不好卖,是经常会发生的。

user avatar

这个想法很正确。厂商愿意做,肯定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东西做出来能赚钱——换句话说,对厂商来说肯定是有用的。


不过,厂商能赚钱,不等于对你有用。

赚钱也有很多不同的赚法。比如勾结权贵强行摊派,比如财帛动人心大搞传销/老鼠会,比如大忽悠把你忽悠傻好征收智商税,比如感冒给你治成肾衰竭然后趁机卖保健品给你掏空你的家产最后再推销给你一套滑盖版豪华棺材送你风风光光见阎王。


这就好像钓鱼一样。弄个鱼饵勾引鱼儿,吞了饵就得被铁钩勾穿嘴巴钓上岸,清蒸红烧任凭人家。

更可恨的,现在的人居然懒的连一截蚯蚓都不愿挖了,搞什么“闪光鱼饵”——鱼儿一想,鱼饵要是都不能吃人类搞它干嘛?吞!死也要尝尝鲜。于是这塑料片片效果居然比蚯蚓红虫还好。


买了这种智商税产品能证明什么?

就好像堂而皇之挂个招牌,上书四个大字“我是傻逼”一样。让行家看了哈哈大笑,赶紧转发给朋友来看西洋镜;让骗子见了欣喜若狂:“人傻!钱多!速来!”

user avatar

反应了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啊……

什么时候厂商出不出一个产品是根据有没有用,而不是根据能不能赚钱的逻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