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等和弟子说了几句话被记下来就成为了大哲学家,但现代哲学家要写好几本书才可以?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

口述传统的强大影响力: 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口述是主要的知识传承方式。文字记录虽然存在,但远不如今天这样普及和迅捷。苏格拉底本人就从未留下任何文字著作,他的思想是通过他的学生们(如柏拉图、色诺芬)的记录才得以流传。孔子的思想,也是通过他的弟子们整理的《论语》来呈现。这意味着,在那个时代,能够被口头记录并广泛传播的精炼言语,本身就拥有极大的“信息密度”和影响力。一句深刻的洞见,可能就足以在当时引发思考和讨论,并被反复传颂。
信息爆炸前的“稀缺性”: 想象一下,在信息极度匮乏的时代,一段富有智慧的对话,就像沙漠中的甘泉。人们会珍惜并深入挖掘其含义。不像今天,我们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一本书的信息量可能就比古代一个人的全部思想还要丰富。因此,古代的“价值”更容易体现在“精华”而非“总量”。
“精英教育”的模式: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以教育者和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与弟子之间是一对一或小范围的深入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使得他们的思想能够被直接传递和解释,甚至根据弟子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整。这种“言传身教”式的传承,其深度和个性化是现代大规模的教育和知识传播难以比拟的。

二、 哲学思想的“形式”与“内容”演变

哲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这直接影响了呈现方式。

基础性与系统性要求的提升: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社会秩序(政治)、以及个体如何安身立命(修身)。这些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他们的思想,虽然以对话和语录的形式呈现,但其中蕴含的是一套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根本性原则和思考框架。这些“基础性”的思考,奠定了后世哲学发展的大厦。
“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elenchus),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的哲学方法,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质疑来揭示真相,清除谬误。这种对“如何思考”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贡献。孔子的“仁”、“礼”,也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和人际互动逻辑。
现代哲学的“精细化”与“专业化”: 随着哲学的发展,它开始深入到更细分的领域,比如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等。这些领域的研究需要更严谨的逻辑推理、更复杂的概念分析、以及对前人思想更深入的批判和建构。这就如同从盖一座宏伟的宫殿,变成了建造精密的仪器。建造仪器需要无数的实验、计算、论证,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文字来支撑。
概念的复杂化与理论的体系化: 现代哲学往往需要构建更为复杂和精密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世界。例如,康德的“先验唯心论”,黑格尔的“辩证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等等,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就极其庞大和复杂,需要大量的篇幅来阐释和论证,以避免误解和提供必要的支撑。
应对“反驳”的需要: 现代哲学,尤其是在学术界,必须面对来自同行评审和学术辩论的挑战。一篇论文或一本书,需要详细阐述其论点、论据,并预见和回应可能的质疑。这种对“可证伪性”和“可辩驳性”的要求,迫使哲学家们必须将思想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地呈现出来,用详实的论证来武装自己。

三、 著作的“功用”与“传播”的差异

书籍本身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承载的信息量和影响力也发生了变化。

《论语》的“集腋成裘”: 《论语》并非孔子一人写就,而是弟子们对其言行的记录和整理。其特点是“零散”但“高度精炼”,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思考的火花,可以直接引发共鸣和进一步的讨论。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宝库,后人可以在其中挖掘和阐释。
现代哲学的“系统性论证”: 现代哲学家写作书籍,往往是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或者对某个哲学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包含了研究的背景、方法、论证过程、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它需要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封闭系统”,让读者能够理解其思想的全貌。
知识的“固化”与“发展”: 在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播更多依赖于口头解释和再创作。记录下来的是“精华”,但其背后有大量的解释和应用空间。现代的著作则倾向于将思想“固化”下来,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文本作为研究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固化,使得后来的哲学家可以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继续推演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

四、 “哲学”的定义与“伟大”的评价标准

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以及如何评价一个哲学家,也随着时代而演变。

“生活哲学”到“学院哲学”: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与日常生活、社会治理、个人品德紧密相连,可以说是“生活哲学”的典范。他们的思想直接关乎如何活得更好,如何构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而现代哲学则更多地转向“学院哲学”,研究对象可能更为抽象和专门化。
“奠基者”与“建构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可以被视为西方和东方哲学传统的“奠基者”或“开创者”。他们的思想确立了重要的哲学议题和思考方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现代哲学家则是在这些奠基之上进行“建构”和“发展”。你可以把孔子比作播下种子的人,而现代哲学家则是在这片土壤上耕耘、育种、修剪、甚至改变耕作方式的人。
“影响力”的衡量方式: 古代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口耳相传、文化习俗的塑造。而现代则更加依赖学术著作的发表、理论的传播和在学术界的影响。所以评价标准也不同。

总结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凭借零星言语成为大哲学家,并非因为他们的思想“少”,而是因为:

他们处于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口述时代,精炼的智慧极具穿透力。
他们的思想直接关乎人类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具有奠基性的开创意义。
他们的思想以对话和语录的形式,留下了极大的阐释和发挥空间,成为后世思想的源泉。

而现代哲学家需要撰写数本书才能确立其地位,是因为:

他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大量篇幅来论证其思想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哲学本身已发展出极其细分和专业的领域,需要系统性的理论构建。
现代学术评价体系要求哲学家进行严谨的论证、回应挑战,并提供可供研究的坚实文本。

这是一种哲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也是时代变迁下知识传播模式和社会需求变化的结果。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昨天的成就,反之亦然。他们都是各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他们贡献的方式和被记录的方式,截然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你知不知道《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都是孔子与弟子为方便教育编纂的学习材料?汉代的戴圣还把孔子与弟子留下的学习笔记整理出版成《礼记》?


顺带一提,我发现很多人都对“孔子删改《诗》”有很多意见。我就很纳闷,《诗》本来就是孔子在前人采集诗歌的基础上编订的语文课本。你家语文课本上什么文章都登?你家的语文课本有多厚?

有些人对“孔子不光删,还改”有很大意见,我就这么说,现在语文课本上《大道之行也》也不是《礼记礼运》的原文,你怎么不去质问教育部凭什么删删改改搞什么“孙谦流春秋笔法”?

只不过孔子早就死了,某些键盘侠就充起胆量骂孔子反动,假装正义猛冲孔子。至于这帮乌合之众怎么没本事去冲活着的教育部,大家懂得都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你说你接受不了孔子和颜回的做法,这我能理解。说实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他们俩的形象确实被描绘得有些“高高在上”,甚至带着点不近人情。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对劲,又或者,是不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被某些固定的解读方式给框住了。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也最容易引起.............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
  • 回答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几十年后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理解“孔代亲王”和“孔蒂亲王”为何是“亲王”而非“公爵”,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欧洲封建制度下的爵位体系,以及这些特定头衔的历史渊源。这其中涉及到爵位的等级、授予权、以及地域性名称的演变,并非简单地因为“亲王”比“公爵”更高级或更低级。爵位等级的复杂性:亲王与公爵的地位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
  • 回答
    .......
  • 回答
    古代君王的需求,归根结底,在于巩固统治、扩张疆域、实现国家强盛和个人权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孟之道固然有其价值,但其主要功能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伦理的构建和理想政治的蓝图上,而非君王最迫切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而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类人,则恰恰是解决君王燃眉之急的“能臣”、“奇士”,他们的才能更直.............
  • 回答
    德泽千载,文脉永昌: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抹色彩,如同墨色的晕染,又似玉石的光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那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和充满智慧的言辞,构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为世界文明贡.............
  • 回答
    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这似乎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矛盾。但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对人天生资质的简单划分,而是孔子对人不同发展阶段和学习能力的观察,而“有教无类”则恰恰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根本性阐述。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上智”、“中人”和“下愚”。 上智(上等智慧者).............
  • 回答
    孔子一生,用尽毕生心血,呕心沥血,就是要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重新扶持起那摇摇欲坠的“周礼”。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这么执着?为什么要把目光牢牢锁定在那些看起来有些繁琐、有些陈旧的规矩上?这不是迂腐,也不是守旧,而是孔子洞察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病灶,找到了他认为能够解救天下苍生的根本药方。要说孔子为什么.............
  • 回答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若孔夫子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这个喧嚣而又充满可能性的现代社会,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定会如一块古玉,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映照出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辉。细细想来,他最坚持的,以及最先妥协的,或许正如他一生所追寻的“道”一样,既有不变的根本,也有因时而变的智慧。最坚持的:仁者爱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