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孔子为何不得志?

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即“仁政”和“礼治”。他希望能辅佐君王,改革社会,实现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实现,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时代背景的局限性:
春秋末期乱世: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衰落,各国诸侯各自为政,战争和权谋是主流。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礼仪、道德等理想显得过于超前和不合时宜。
缺乏强有力的政治平台: 孔子一生游历列国,试图找到能够接纳他政治主张的君主。他曾到过鲁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但大多数君主要么对他的理念不感兴趣,要么只把他视为说客,无法提供一个真正能够实践他政治抱负的平台。他曾一度担任鲁国的鲁司寇,但由于政治斗争,很快就被排挤。
实用主义和权力斗争的盛行: 当时的政治更看重实际的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和权谋手段,而非道德说教。许多君主更倾向于招揽能征善战的将领或擅长计谋的谋士,而不是宣扬仁德的儒者。

2. 政治理念的超前性与理想化:
对“仁”和“礼”的强调: 孔子“仁者爱人”,主张以道德感化人心,用礼仪规范社会。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但在一个以功利和暴力为主要手段的时代,这种理念的推行难度极大。君主们更关心如何巩固权力、扩张疆土,而不是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复兴周礼的愿景: 孔子怀念周公时代“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希望恢复周礼的秩序。然而,时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现实。他的“复古”思想在一些当权者看来,是一种对现状的挑战或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人际关系与个人特质:
过于耿直和原则性: 孔子是“据地而谈,不事权谋”的圣人,他对待君主往往直言不讳,甚至会批评君主的过失。这种过于正直和坚持原则的个性,在政治复杂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得罪人,被视为不合群或难以驾驭。例如,他在鲁国受到排挤,在卫国也未能长久停留。
弟子众多但难以形成政治集团: 孔子弟子众多,才华横溢者也不少,但他们未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来影响当权者。弟子们在政治上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有的如子路那样勇猛但鲁莽,有的如冉有那样有政治才能但过于追求实际利益,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孔子政治理念的有效推行。
缺乏“通变”的灵活性: 相较于一些能够适应时势的政治家,孔子在坚持原则和理想方面显得较为固执。虽然他强调“中庸”,但他的核心政治理念是相对稳定的,在乱世中缺乏足够的“通变”和妥协的策略。

4. 历史评价的误区:
被后世政治所“工具化”: 尽管孔子本人在世时并未在政治上达到高峰,但他的思想在后世被历代统治者尊崇和利用,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然而,这种“尊崇”并非意味着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实现,而是他的思想被选择性地采纳和解读,以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需要。
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角色更被突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伟大成就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和传颂。他的教育方法和道德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掩盖了他政治抱负上的坎坷。

二、 孟子为何不得志?

孟子被誉为“亚圣”,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政治哲学方面。他同样怀揣着宏大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够辅佐君王推行仁政,实现“王道”。然而,他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漂泊和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

1. 比孔子更严峻的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更激烈的竞争: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比孔子的春秋时期更加动荡和残酷。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进行更加残酷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各国君主更加追求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对“仁义”的呼声往往置若罔闻。
“霸道”的盛行与“王道”的式微: 战国时期,追求霸业的“霸道”成为主流,以军事、权谋、利害为核心的政治手段占据上风。“王道”虽然被提及,但其推行阻力巨大,往往被视为软弱或不切实际。

2. 政治理念的“圣人”标准:
“王道”的理想化: 孟子提出的“王道”政治,即以仁德治国,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一种非常高远且理想化的政治模式,需要君主具备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智慧,并且需要整个社会对这种理念有高度的认同。
君主对“王道”的抵触: 孟子游说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提出了许多关于仁政的建议,但他所强调的道德要求往往超出了当时君主的承受能力和政治利益。君主们更关心如何在短期内增强国力、战胜敌国,而不是长期推行看似“迂远”的仁政。
“性善论”在政治实践中的难题: 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基础,也意味着他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可以通过教化来回归善良。但在战国这样一个充满生存压力的时代,这种基于人性的理想化推论,在面对赤裸裸的权力争夺和利益驱动时,显得尤为脆弱。

3. 政治游说的策略与局限:
过于强调道德和义理: 孟子与孔子一样,在与君主沟通时,非常注重义理的阐述。他擅长辩论,能够犀利地指出君主的过失,但这种过于直接和以道德评判的方式,容易引起君主的抵触和反感,而非采纳。
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支持: 尽管孟子曾有为官的经历(如在齐国),但他主要以说客和理论家的身份游说列国。他缺乏像管仲、商鞅那样具有强大政治背景和实际推行能力的政治家所拥有的支持和资源。
“舍我其谁”的自信: 孟子对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着极大的自信,认为只有他才能实现“王道”。这种“舍我其谁”的姿态,虽然体现了他的担当,但在与君主沟通时,有时也可能被视为傲慢,不易被接受。

4. “不得志”的另一种解读:
“不遇”是思想的升华: 正是由于在政治上未能获得完全的施展,孔子和孟子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来整理和阐述他们的思想,形成著作,流传千古。如果他们早早地在某个国家位居高位,他们的思想或许会因为政治的局限性而受到更多的妥协,甚至走向歪曲。
历史的厚积薄发: 他们的“不得志”并非终结,而是为后世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埋下了种子。他们的思想经过后世的阐释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
“德不孤,必有邻”的长期视角: 孔子和孟子所追求的是长远的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他们的“不得志”是相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言的。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他们“得”到了后世无数人的追随和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

总结来说,孔子和孟子“不得志”并非因为他们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所倡导的道德、仁义、礼乐等理想,在当时那个以功利、权谋、战争为主流的乱世中,显得过于超前和不合时宜。

时代的大潮: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时代,政治的逻辑更多是基于实力和利益,而非道德感化。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他们的“仁政”和“王道”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政治模式,对君主和民众的要求极高,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沟通的艺术: 虽然他们精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在与君主沟通时,过于直率的批评和高远的道德追求,有时反而成为障碍。
更长远的意义: 他们的“不得志”恰恰成就了他们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在后世开花结果,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这或许是他们另一种形式的“得志”。

因此,孔子和孟子的人生挫折,并非否定他们为人处世道理的价值,而是说明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是最伟大的智慧,也需要与时代背景、政治现实和沟通策略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他们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理想与现实、坚持与变通的深刻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孔夫子自己回答过了。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
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
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
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
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吕氏春秋》

简单说说吧。

孔子困在陈蔡间,没吃的,饿得很。可是老夫子饱吹饿唱,在房间里弹琴唱歌,高兴得很。颜回在外面摘野菜。

子路和子贡就不爽了:夫子到处碰壁,夫子还这么浪歌浪舞。君子是可以这么不懂丢人的么?

颜回去告老师,孔子怒了,叹气:这俩小子真是小人!叫进来,我谈话!

子路和子贡早就预备好了,进去,子贡还硬气呢:您这样可不绝境了吗?

孔圣人下面这段话,我建议全文背诵。

「是何言也?

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

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

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


我不太敢翻译,大概取个意思吧:

“你们说的什么话?君子在“道”上通达才是真发达,在“道”上没辙了才是真没辙如今孔丘我行仁义之正道,遭遇乱世,正是得其所哉,这算什么绝境?所以要自我反省,不要在道上内疚;遭遇危难,而不失德行。大冷天,霜雪下来,我才知道松柏的繁茂。齐桓公晋文公越王都在苦难中倒霉过,陈蔡这里遭遇不幸,不就是我孔丘的幸事么?!”

夫子的逻辑是:

作为人,求仁行道上成功,才是真成功。

在乱世行仁义之道,倒霉才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

再直白一点:

做人就是要行得端立得正。

在一个全世界都颠三倒四,追求跪着挣钱的时代,我这样站得笔直的正经人穷困,实在是太合适了!!

孔夫子说完这段话,飒飒地转身去弹琴。子路听着就一起跳舞了。子贡完全服了:

“我不知道天有多高,我不知道地有多厚啊!”

孔夫子这个思路清晰、对仁的态度,就是这样天高地厚。人在意的是仁义,是道。世俗意义上的穷愁潦倒,他不是不在乎,但不是搁第一位的。

这才叫黄钟大吕,万世师表的气派。

user avatar

司马迁 《史记·楚世家》原文如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基于一个天真的假设。那就是人人都讲理,人人都要脸。但是这个假设在春秋战国时代,一般来说,不成立。

user avatar

生不逢时,且不逢地。如果穿越到今天英国,肯定是工党籍首相。作为大忠臣,把女王当刘禅一样踢到楼上(自己当王莽是要被骂死的),然后鞠躬精粹,把财政款花个精光。---- 我不是孔孟黑。觉得孔孟之道,对个人和小集体是很有用的,可以用来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蓝图太乌托邦了。

user avatar

看了锦鲤回答,感觉有很多错误,遂指出:

题主问的是“为什么孔孟不得志?”

结果您通篇在说孔子有多伟大!大大您这个审题能力我也是不晓得该说什么了。

您回答还说鲁国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家所以孔子不愿意呆在那,我真的是要哭了,这得误导多少不明就里的朋友呐!您知道鲁国战力下降国力渐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国内儒学兴盛太过于重视伦理,导致士兵无心恋战,因为担心自己受伤或是战死父亲会伤心。我知道这是很人道的,但是那是乱世啊乱世,鲁公会怎么想?

您还说孔子是为了“唤醒大家心中失去已久的善良之心”,我天我要疯了,要知道儒家从来都是伦理主义,而并非道德主义啊啊啊!孔子认为只有伦理礼法才能确认道德啊啊啊!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主张复礼啊啊啊!

您还说孔子心里“不痛快”,然后就没有了?

事实上,孔子的不痛快这也是整个儒学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去“推爱”,而孔子自己也发现了,伦理主义对于家庭来说很充分,但是对于社会来说不是这样,由家庭伦理发展不出社会伦理,这才是孔子面临的最大困难啊,如果抛开世俗的得志标准,从实现自身理想上看,这也才是孔子“不得志”最根本原因啊啊啊!

也是为了弥补上面所说的伦理主义的缺陷,孟子才特别补充了性善论,这是一百来年后孟子补充的啊!根本不存在孔子到处“唤醒大家心中失去已久的善良之心”啊!除了《论语》,《礼记》里文章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性的估计其实并不乐观的啊啊啊!比如在《坊记》中孔子就揭示了人们对于利益多半是记不住考验的,所以孔子才会以礼去规范道德,因为孔子知道人性靠不住啊啊啊!

而孔子对礼的追求又太过于偏执钻了牛角尖,把礼治作为维系社会的第一标准,甚至衣服破了一个洞也会被当做罪行,所以老子才会说礼是“乱之首”啊啊啊!

对国君来说,见效太慢而且不适合乱世;

对人民来说,平均素质不高推广很困难。

所以这才是孔子不得志的原因呐!

最后么,还有很多说汉武独尊儒术,后来天下皆奉儒的,这都是多少年后的事情了,这和孔子在他那个年代不得志有半毛钱关系?我们评价一个人可以用这个人带来的影响来看,不管时间流逝了多少年都是这个人的光辉,从这点看,孔子不愧是一代圣人。

但是!但是!但是!我们在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就要基于那个人所在时代去分析啊,抛开环境说结论的都是耍流氓!

好了,我所切实知道的内容也就这些了,其他的不知道的我也不敢瞎写,当然如果说错了也肥肠欢迎大家指出来,啦啦啦~

user avatar

假设啊

你是非洲一个国王

你问一个大贤,说我想王天下

怎么办

这大仙就说啊:月薪过万,都有医保,五十者可以看病矣。人民居住房屋,公摊要小,年少者可以住房矣。················;谨民主之教,申之以自由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问你作为这个国王

是大喜,拜这个大仙当国家的总理呢


还是好吃好喝管一顿,然后送走去祸害别的国家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证关系,即如何在坚守道德原则的同时,也懂得审时度势、保护自身。这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成熟与务实。首先,我们来理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 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是孔子最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仁,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推己及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这桩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其背后并非单一的导火索,而是汇集了朱元璋个人政治理念、当时社会思潮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治国理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底层人民.............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 回答
    说孔子没有女弟子,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都纳闷,孔老夫子 preach 了那么多道理,关于仁义礼智信,还说“有教无类”,怎么就没见着他收女徒弟呢?这背后啊,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还有孔子自己的一些思想,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先得说说那个年代。你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什么世道.............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