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个问题,孔夫子自己回答过了。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
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
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
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
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吕氏春秋》
简单说说吧。
孔子困在陈蔡间,没吃的,饿得很。可是老夫子饱吹饿唱,在房间里弹琴唱歌,高兴得很。颜回在外面摘野菜。
子路和子贡就不爽了:夫子到处碰壁,夫子还这么浪歌浪舞。君子是可以这么不懂丢人的么?
颜回去告老师,孔子怒了,叹气:这俩小子真是小人!叫进来,我谈话!
子路和子贡早就预备好了,进去,子贡还硬气呢:您这样可不绝境了吗?
孔圣人下面这段话,我建议全文背诵。
「是何言也?
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
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
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
我不太敢翻译,大概取个意思吧:
“你们说的什么话?君子在“道”上通达才是真发达,在“道”上没辙了才是真没辙。如今孔丘我行仁义之正道,遭遇乱世,正是得其所哉,这算什么绝境?所以要自我反省,不要在道上内疚;遭遇危难,而不失德行。大冷天,霜雪下来,我才知道松柏的繁茂。齐桓公晋文公越王都在苦难中倒霉过,陈蔡这里遭遇不幸,不就是我孔丘的幸事么?!”
夫子的逻辑是:
作为人,求仁行道上成功,才是真成功。
在乱世行仁义之道,倒霉才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
再直白一点:
做人就是要行得端立得正。
在一个全世界都颠三倒四,追求跪着挣钱的时代,我这样站得笔直的正经人穷困,实在是太合适了!!
孔夫子说完这段话,飒飒地转身去弹琴。子路听着就一起跳舞了。子贡完全服了:
“我不知道天有多高,我不知道地有多厚啊!”
孔夫子这个思路清晰、对仁的态度,就是这样天高地厚。人在意的是仁义,是道。世俗意义上的穷愁潦倒,他不是不在乎,但不是搁第一位的。
这才叫黄钟大吕,万世师表的气派。
司马迁 《史记·楚世家》原文如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基于一个天真的假设。那就是人人都讲理,人人都要脸。但是这个假设在春秋战国时代,一般来说,不成立。
生不逢时,且不逢地。如果穿越到今天英国,肯定是工党籍首相。作为大忠臣,把女王当刘禅一样踢到楼上(自己当王莽是要被骂死的),然后鞠躬精粹,把财政款花个精光。---- 我不是孔孟黑。觉得孔孟之道,对个人和小集体是很有用的,可以用来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蓝图太乌托邦了。
看了锦鲤回答,感觉有很多错误,遂指出:
题主问的是“为什么孔孟不得志?”
结果您通篇在说孔子有多伟大!大大您这个审题能力我也是不晓得该说什么了。
您回答还说鲁国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家所以孔子不愿意呆在那,我真的是要哭了,这得误导多少不明就里的朋友呐!您知道鲁国战力下降国力渐衰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国内儒学兴盛太过于重视伦理,导致士兵无心恋战,因为担心自己受伤或是战死父亲会伤心。我知道这是很人道的,但是那是乱世啊乱世,鲁公会怎么想?
您还说孔子是为了“唤醒大家心中失去已久的善良之心”,我天我要疯了,要知道儒家从来都是伦理主义,而并非道德主义啊啊啊!孔子认为只有伦理礼法才能确认道德啊啊啊!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主张复礼啊啊啊!
您还说孔子心里“不痛快”,然后就没有了?
事实上,孔子的不痛快这也是整个儒学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去“推爱”,而孔子自己也发现了,伦理主义对于家庭来说很充分,但是对于社会来说不是这样,由家庭伦理发展不出社会伦理,这才是孔子面临的最大困难啊,如果抛开世俗的得志标准,从实现自身理想上看,这也才是孔子“不得志”最根本原因啊啊啊!
也是为了弥补上面所说的伦理主义的缺陷,孟子才特别补充了性善论,这是一百来年后孟子补充的啊!根本不存在孔子到处“唤醒大家心中失去已久的善良之心”啊!除了《论语》,《礼记》里文章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性的估计其实并不乐观的啊啊啊!比如在《坊记》中孔子就揭示了人们对于利益多半是记不住考验的,所以孔子才会以礼去规范道德,因为孔子知道人性靠不住啊啊啊!
而孔子对礼的追求又太过于偏执钻了牛角尖,把礼治作为维系社会的第一标准,甚至衣服破了一个洞也会被当做罪行,所以老子才会说礼是“乱之首”啊啊啊!
对国君来说,见效太慢而且不适合乱世;
对人民来说,平均素质不高推广很困难。
所以这才是孔子不得志的原因呐!
最后么,还有很多说汉武独尊儒术,后来天下皆奉儒的,这都是多少年后的事情了,这和孔子在他那个年代不得志有半毛钱关系?我们评价一个人可以用这个人带来的影响来看,不管时间流逝了多少年都是这个人的光辉,从这点看,孔子不愧是一代圣人。
但是!但是!但是!我们在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就要基于那个人所在时代去分析啊,抛开环境说结论的都是耍流氓!
好了,我所切实知道的内容也就这些了,其他的不知道的我也不敢瞎写,当然如果说错了也肥肠欢迎大家指出来,啦啦啦~
假设啊
你是非洲一个国王
你问一个大贤,说我想王天下
怎么办
这大仙就说啊:月薪过万,都有医保,五十者可以看病矣。人民居住房屋,公摊要小,年少者可以住房矣。················;谨民主之教,申之以自由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问你作为这个国王
是大喜,拜这个大仙当国家的总理呢
还是好吃好喝管一顿,然后送走去祸害别的国家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