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要述而不作?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合的。

那么,孔子为何要“述而不作”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他深刻的时代背景、思想追求和教育理念。

1. 时代背景:百家争鸣前的思想梳理与传承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面临严峻挑战,旧有的价值体系正在瓦解,新的思想层出不穷。当时,“诸侯力政,争相兼并”,思想上也是“言必称尧舜”,但具体如何行,大家却各有其说。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并没有像后来的许多思想家那样,试图创造一套全新的、颠覆性的理论体系来“开宗立派”。相反,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久远的“古”,特别是西周初年,那个他认为礼乐文明达到顶峰的时代。

“述而不作”,顾名思义,就是“陈述、传述前人的学说,而不自己创作新说”。孔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那个时期的“道”已经非常完备和高尚了。他所要做的,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另辟蹊径,而是要将那些失传、被遗忘、被误读的“道”重新发掘出来,加以阐释和传播,使其重现于世。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人人都忙于争夺权力、争夺利益,甚至在思想上也在互相攻伐的时代,孔子却像一位考古学家一样,认真地清理、修复和展示那些珍贵的古代文物(即“古之圣贤”的学说)。他不是要打造新的艺术品,而是要让那些已经存在的、但已经被蒙尘的国宝,重新焕发光彩。

2. 思想追求:恢复和弘扬“道”的完整性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是“道”。这个“道”,不仅仅是具体的政治制度或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内核。他认为,这个“道”在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先圣那里是完整的体现。

然而,到了他所处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道”已经残缺不全,甚至被扭曲了。许多人虽然标榜“尧舜”,但他们的实际行为却与“尧舜之道”相去甚远。孔子认为,要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重塑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就必须回到“道”的源头,去理解和学习先圣们的智慧。

所以,“述而不作”是孔子实现其思想追求的一种策略和方式。他不是否定创新的价值,而是认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复古”,是对被遗忘的价值的重新确认和回归。他的“述”,是对先王之道、周公之礼的忠实记录和阐释,是对人类文明优秀遗产的珍视和传承。

他不是在“创造”新的价值,而是在“发现”和“重塑”那些被时间湮没的、最宝贵的价值。他的工作,更像是一位忠实的“传译者”,将古老的智慧翻译成当时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并身体力行地去践行。

3. 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与启迪智慧

“述而不作”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启迪”,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内心的智慧,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他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比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重复教他了。

这种教学方式,恰恰是在“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学生通过对孔子所“述”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这个过程,学生是在独立地思考和成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出的新思想。

孔子相信,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自身的体悟和实践,而“述”的先圣之道,就是学生认识和践行“道”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对这些“述”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才能逐渐掌握“道”的精髓,并最终将自己的理解付诸实践,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有所发现”,但这已经是学生自身的“创新”,而不是孔子直接“制作”出来的。

总结一下,孔子“述而不作”,并非是能力不足或思想僵化,而是基于对时代、对“道”、对教育的深刻洞察和审慎选择。

他是时代的选择: 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看到了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紧迫性,而“复古”是他认为最有效的方式。
他是价值的守护者: 他相信先圣之道是宝贵的,需要被重新发现和传承,而不是被新的、不成熟的思想所取代。
他是教育的启迪者: 他希望通过“述”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终实现内在的智慧增长,而不是灌输自己的新理论。

因此,“述而不作”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责任的一种深刻回应。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传承的价值有时比凭空创造更为重要,而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对过往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下的审慎践行。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几本他自己凭空“写”出来的“著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述而不作是伪传,孔子是有著作的。

他晚年对《周易》注解,写成《十翼》,里面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和精辟,体现了他对华夏文明从上古时代以来的古代智慧的解读和总结。

我认为这部《十翼》远比后世孔门子弟所著的儒家经典更有思想价值。况且,谁知道后世的儒家子弟在记述孔子言行时,有没有掺杂自己的私货?

user avatar

耶稣也是述而不作,苏格拉底也是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也是述而不作……


我觉得你搞错了一件事情,孔子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也没把自己当圣人,你今天之所以知道这么个人,和他的事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述而不作……


如果你问孔子这个问题,他会觉得很好笑,为什么要作?你给联系出版社啊?





当然了,我知道你们喜欢什么回答。

因为圣人的思想是不能用文字描述清楚的,在圣人的思想面前,任何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不能准确的描述圣人的思想核心,所以留下文字反而会造成对后人的误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将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主要批判对象之一,其原因复杂且深远,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动因:一、 文革的总体背景与目标要理解为何打倒孔子,首先需要了解文革的宏观目标。文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发动的,旨在“继续.............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手机取消3.5mm耳机孔,转向TypeC接口,这确实是近几年手机行业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这个改变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厂商的考量,也有用户体验上的某些“进步”。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手机选择这条路。一、空间上的“瘦身”与“整合”:给内部更多自由首先,.............
  • 回答
    家里的电器,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是两孔插座,有些却是三孔插座?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力气”比较大的电器,比如空调、电热水器、微波炉,它们用的都是三孔插座。为什么呢?这背后可不是随便设计的,而是关乎咱们用电安全的大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三孔插座到底是多了哪一“孔”,以及这“孔”有什么用。普通.............
  • 回答
    极端分子袭击圣城麦地那,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动机和历史渊源,与儒士袭击孔庙、和尚袭击大雄宝殿这类事件,从本质上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深入探究。极端分子袭击麦地那的动因,绝非简单地出于对宗教或文化象征的“反感”或“破坏欲”,其根源更深,往往与以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咱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沉淀,要说对外宣传,那绝对是应该的,而且非常有必要。不过,说到文化的代表,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孔子,觉得凡是跟中国文化沾边的,总得跟孔老夫子扯上点关系。这不,咱们现在不少以“孔子”命名的学校、机构、甚至一些文化节庆活动,都挺响亮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孔.............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