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子夏,公羊子,吕子,张恢,胡子,董子等?苏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图?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

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派的地位。而孟子、荀子等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他们对孔子思想进行了重要补充、发展和不同角度的阐释,从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了关键的地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孔子是“圣人”和“开创者”的地位:
原创性与系统性: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他深刻反思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强调“礼”、“乐”、“仁”、“义”、“礼”、“智”、“信”等,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思想框架。他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和系统性,为后世的中国社会奠定了价值基础。
奠基性作用: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他不是在已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是从根本上提出了新的视角和范式。后人学习孔子,是在他的思想土壤上耕耘,很难再种出完全不同的“新种子”。
“天纵之圣”的定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天纵之圣”,这种地位本身就带有超越性和不可复制性。他被认为是上天赋予的,是人类智慧的顶峰。

2. 孟子和荀子的重要贡献(以及为什么他们不是“第二个孔子”):
孟子:性善论与政治理想的深化。
继承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进一步阐发了孔子的“仁”和“性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起点。
强调“义”: 孟子将“义”置于比“利”更高的位置,强调君主应以“仁政”治国,关注民生疾苦,实行“王道”。
政治实践的论述: 孟子对如何实现仁政有更具体的论述,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何不是“第二个孔子”: 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和“深化”,而非“另起炉灶”。他是在孔子构建的框架内进行更细致的阐释和论证。他的思想体系虽然同样重要,但是在孔子基础上的“扬弃”和“补充”。

荀子:性恶论与礼法的强调。
与孟子形成对话: 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情欲和好利之心,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导致冲突和混乱。
强调“法”与“礼”的规范作用: 荀子认为,要使人向善,必须依靠外在的强制力,即“法”和“礼”。“礼”是社会规范,是人为制定的,用来约束人的欲望,实现社会秩序。
重视理性与学习: 荀子强调通过学习圣贤的教导和礼法来改造人性。
为何不是“第二个孔子”: 荀子的思想虽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强调法治和制度建设方面,但他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和对礼法的侧重,与孔子更注重内在道德修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的思想体系在某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修正”或“补充”,但并未超越孔子的根本框架。

3. 其他儒家学者的贡献和定位:
子夏(卜商): 孔子的弟子,以文学、史学见长,对《诗经》、《春秋》等经典有深入研究和传播,是儒家“传道”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在于对经典的注释和阐释,以及对弟子们的教育。
公羊子(公羊高): 公羊学的创始人,以《公羊传》解释《春秋》。公羊学在汉代大兴,强调“春秋三世说”,关注历史的演变和政治的原则,为儒家注入了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新维度。
董子(董仲舒): 汉代思想家,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观念融入儒学,构建了一个更为庞大的、服务于皇权统治的思想体系。他的工作是将儒家“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关键人物,但其思想与孔子原有的纯粹道德伦理体系相比,已有了显著的拓展和转变。
吕子(吕坤): 明代思想家,以《呻吟语》闻名,强调实践道德和个人修养,侧重于生活化的儒学。
张恢(应为“张载”) 和 胡子(胡宏): 这两位是北宋的理学先驱,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们开始探索“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更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他们的贡献在于将儒家思想与形而上学相结合,开启了中国哲学的新篇章。

总结为何“孔子之后无孔子”:

孔子是开创者,是整个体系的奠基人。后来的学者,无论其贡献多大,都是在孔子已经建立的庞大体系中进行内部的深化、补充、修正,或是将其运用到不同的领域,或是将其与新的思想资源融合。他们的工作是“在已有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因此,从原创性和开创性的角度而言,孔子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苏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图?

这与孔子的情况有些类似,但角度略有不同。

1. 苏格拉底是“方法”的革新者和思想的“启蒙者”:
苏格拉底的独特之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著作。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是通过“诘问法”(elenchus)和“助产术”(maieutics)与人对话来寻求真理。他关注的是伦理问题,强调“认识你自己”,追求美德和知识的统一。
对雅典社会的冲击: 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对当时虚伪的智者派和社会的道德进行了批判,启发了许多年轻人独立思考。

2. 柏拉图是“记录者”、“系统化者”和“发展者”:
继承与记录: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杰出的弟子。他的大部分著作是以对话录的形式写成的,其中许多对话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记录并传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对话方式。可以说,没有柏拉图,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会大大减少。
系统化和理论化: 柏拉图不仅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将苏格拉底那些零散、偏重伦理的思考,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理型论”(Theory of Forms)。理型论是柏拉图原创性的思想,它解释了万物的本质,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真实领域。
构建“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教育理论、认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蓝图。这些都是在苏格拉底对伦理的关注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
为何“多柏拉图”? 柏拉图的贡献在于他将导师的思想进行了体系化、理论化,并加入了自己极具原创性的理型论等内容,形成了影响西方哲学深远的庞大体系。他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发展者”和“创造者”。他所构建的体系,既承载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又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高峰。因此,可以说柏拉图的思想比苏格拉底更为完备和系统。

总结两者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各自思想体系的“源头”或“奠基人”。他们的思想具有开创性。
不同之处:
孔子之后: 更多的是在已有体系内的“继承者”和“阐释者”,他们对孔子思想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补充和发展,但很少形成能与孔子比肩的全新“开宗立派”的思想体系。例如,孟子发展了性善论,荀子发展了性恶论和礼法观,但他们都属于“儒家”这个大的范畴。
苏格拉底之后: 柏拉图不仅继承和记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更通过“理型论”等原创性概念,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形而上学深度的哲学体系。尽管他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其哲学体系的内涵已经超越了苏格拉底的直接论述范围。可以说,柏拉图的思想是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飞跃”和“拓展”了。

关于“为何孔子之后有众多学者,而苏格拉底之后主要以柏拉图为代表?

这反映了东西方思想传承和发展方式的差异,以及历史文化的侧重点:

中国儒家的特点: 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践和道德修养。在孔子之后,面对社会的变化,后来的学者需要不断地回应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儒家思想呈现出一种不断“再解释”和“再发展”的连续性。每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都在对孔子思想的诠释中,为儒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这种“碎片化”但连续性的发展,使得众多学者在儒家的大旗下各自发光。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古希腊哲学更侧重于抽象的思辨和概念的构建。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启发思考,而柏拉图则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柏拉图的思想体系过于庞大和深刻,以至于后来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虽然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但常常是在回应柏拉图的体系时展开的。相比之下,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体系化”作用更加明显,而直接“继承”并形成与柏拉图并列地位的“苏格拉底流派”相对较少(或不那么突出)。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的哲学体系与柏拉图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更像是独立于柏拉图之外的另一座高峰,而不是对柏拉图思想的直接继承和细化。

总而言之,“孔子之后无孔子”是因为孔子是开创性的“道统”之祖,其地位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而孟子、荀子等人的出现,是在孔子思想的框架内进行的“深化”、“补充”和“发展”。苏格拉底之后多柏拉图,则是因为柏拉图不仅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更是将其进行了原创性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和深刻的哲学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也正名乎,这个问题本是一句无意义而中二的废话,苏格拉底之后固然有柏拉图,但苏格拉底之后也无苏格拉底,X(X=任意人名)之后当然没有X。这没什么深刻的道理。


自古孔孟并称,我也可以问“为何孔子之后有孟子,苏格拉底之后再无苏格拉底”,这同样是中二而不知所云的问题。

孔子之后,就看春秋战国,有七十二贤、儒家有有孟子、荀子,吴起也算孔子的隔代弟子。


苏格拉底之后也没有“多”柏拉图,只有一个柏拉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思想史的传承、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来逐一剖析。为什么孔子之后无孔子,却有孟子、荀子等?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的儒家学者虽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但很难再达到孔子那样开宗立.............
  • 回答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那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堪称对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代背景天翻地覆,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些“病症”依然在我们社会中反复上演,甚至有时显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把人问到点子上了!一边是梁山好汉们的“攻无不克”,另一边是诸葛亮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摸不到长安城墙砖”。要我说啊,这事儿不能简单地拿“师爷”和“丞相”来比,背后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说,吴用这师爷,他当的可是个“草寇师爷”,而诸葛亮是“朝廷丞相”。 这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战场和玩儿的规则完全.............
  • 回答
    关于孔子反对铸刑鼎,是否可以理解为反对刑法,以及这是否与他推崇管仲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管仲的评价,并尝试以一种更具人情味、不那么“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解读。孔子为何“反对”铸刑鼎?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子反对的是什么.............
  • 回答
    千年前的孔孟老庄之道,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甚至被许多人视为思想的“顶端”,这并非偶然。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漫长的岁月,跨越文化和时代的鸿沟,依然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源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提供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刻洞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这份“顶端”的价值: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历史的洪流稍作偏移,将桃园结义中的关羽换成“龙骧虎步”的关胜,张飞换成“豹子头”林冲,而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位置被“智多星”吴用取代,那么刘备的未来轨迹,以及他可能达到的最高上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位新加入的猛将.............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孔子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却喜欢在权贵和自己学生面前讲大道理”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误读。孔子并非“耻于和劳苦百姓说话”,而是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定了他的主要传播对象并非直接的劳苦大众,而是那些有潜力接受并传承其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即贵族子弟和有志向的学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以及他们在政治实践和人生抱负上的挫折。孔子和孟子都拥有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为人处世道理,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政治上遭遇了相当大的“不得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孔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夜空。他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秩序的构建,至今仍是人们思考人生的重要指引。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思想体系时,确实会发现其中对女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这并非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的断裂,而是一个复杂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之矣。’”乍一听,孔子这句话确实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以说有些“反直觉”。毕竟,“言必信,行必果”听起来是多么褒义的品质啊!守信、有担当,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教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么,为什么孔子会用“小人哉”来形容这样的人,并说.............
  • 回答
    孔子的后代之所以繁衍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条件,也有孔子家族自身的一些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时代背景是关键。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 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时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延续香.............
  • 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出自《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当然,这短短的一句话,并非直接说明“述而不作”,但它恰恰是我们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核心思想的一个绝佳切入点。这句话本身就透着一种谦逊、内省和专注于“道”的精神,与“述而不作”的内涵是高度契.............
  • 回答
    说孔子没有女弟子,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人都纳闷,孔老夫子 preach 了那么多道理,关于仁义礼智信,还说“有教无类”,怎么就没见着他收女徒弟呢?这背后啊,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还有孔子自己的一些思想,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先得说说那个年代。你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个什么世道.............
  • 回答
    老实说,一提到“孔子儒家在底层百姓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儒家思想的内核,像什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尽其职,安分守己”之类的,听起来挺朴实的,似乎应该挺得底层老百姓之心才对。但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得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关于孔子身高一米九、特别能打这事儿,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个模糊的概念,甚至不少人觉得孔子就是个文弱书生。这里面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史料的局限与解读的偏差: “身长九尺有六寸”的真实含义: 《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
  •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