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孔子不能像鬼谷子一样,培养出苏秦 张仪 孙膑 庞涓等风云人物?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

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是呼唤恢复周朝初年的那种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孔子所处的士人阶层,主要的目标是辅佐君主,恢复国家秩序,实现政治理想。他的弟子们,也大多是各国贵族出身,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改变社会。

鬼谷子,则活跃在战国中期。这个时代,春秋时期的那种礼乐框架早已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残酷的弱肉强食和各国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改革与战争。政治斗争变得更加赤裸裸,合纵连横、攻城掠地成为常态。在这个背景下,真正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是那些精通权谋、善于捭阖、能左右国家命运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次,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孔子,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他更是“教育家”而非“政治谋士孵化器”。

教育目标: 孔子最核心的教育目标是“兴仁”,培养君子。他希望通过道德修养、政治实践,让学生成为有仁德、有担当、能治国安邦的“君子”。他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约束自己、遵循礼法来达到仁的境界。他的理想是“安贫乐道”,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道德的纯洁。
教育内容: 他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讲解《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伦理、政治制度、历史经验。他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将“德”置于首位。
教育方式: 孔子采取的是“因材施教”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讨论,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悟。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反复学习和实践。

所以,孔子的弟子们,如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虽然在各自的领域也很有建树,但他们的“成就”更偏向于道德实践、政治辅佐、经济管理,甚至是个人修养。像子贡,虽然能言善辩,善于经商,但他的主要活动仍然是在政治上辅佐鲁国,维护道义。子路虽然勇猛,但他的政治抱负是辅佐一个有道义的君主。他们没有被培养成那种能够搅动风云、颠覆格局的“奇才”。

鬼谷子,则是一位集政治、军事、外交、哲学于一身的“智囊”。

教育目标: 鬼谷子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培养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教授的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时代中生存,如何实现政治抱负,甚至是如何“成大事”。他的学生,就是要成为能够影响国家命运的“人杰”。
教育内容: 他的教育内容集中在“纵横之术”。这包括:
权谋与策略: 如何分析局势,制定策略,进行政治博弈。
言辩与说服: 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影响他人,达成自己的目的,即“言谈之术”。
识人与驭人: 如何看透人心,识别人才,并有效地驾驭他们。
军事策略: 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如何运用兵法。
人际关系与平衡: 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建立关系,平衡各方利益。
“道”与“术”的结合: 鬼谷子并非只讲虚的“道”,而是强调“术”的运用,让“道”能够落地,产生实际效果。

教育方式: 鬼谷子以“隐居”的方式授徒,并且非常神秘。他注重的是“知人”、“察心”,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揣摩其性格和能力,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他的教学方式可能更为封闭和极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这种实践往往是在模拟的政治斗争和信息传递中完成的。他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行动力。

再来看他的学生:

苏秦、张仪: 这两位都是纵横家,他们在战国时期凭借高超的游说能力,分别促成了合纵和连横,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极大地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的成就,正是鬼谷子“纵横之术”的直接体现。
孙膑、庞涓: 这两位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在复杂的军事斗争中,运用智谋击败了庞涓(虽然最终自己也遭受了膑刑),为齐国争霸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军事才能,正是鬼谷子“兵法”知识的运用。

第三,是“出”的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力”。

孔子培养出来的弟子,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文化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将儒家思想传播开来,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是绵延千年的。

鬼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产生即时而巨大的影响。他们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他们的名声和事迹,更是直接体现在历史的政治舞台上。他们的影响是轰轰烈烈的,是直接改变历史走向的。

因此,孔子之所以不能像鬼谷子一样,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样的风云人物,并不是因为孔子“不行”,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不在同一个频道。

孔子是“塑人”: 他是在塑造人的品德、人格、精神,希望培养出“君子”,这些君子即使身处乱世,也能坚守道德,为社会带来稳定和秩序。
鬼谷子是“用人”: 他是在教授“术”,如何利用人性和社会规则,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取胜,培养出能够直接影响国家命运的“能人”。

你可以想象,如果孔子去教苏秦如何去游说六国,他的回答可能是:“你应当仁义为本,以德服人。”这对于当时追求功利和权谋的苏秦来说,是完全无效的。反过来,如果鬼谷子去教颜回如何“安贫乐道”,他也只会觉得无聊,因为他的目标是“济世”,是改变现实。

简单来说,孔子是“育德”的大家,他播种的是道德的种子,期待收获的是有德行的君子。而鬼谷子是“驭谋”的大师,他教授的是生存和胜算的技巧,期待收获的是能够纵横捭阖的枭雄。他们面对的世界不同,培养的目标也不同,自然也就“出”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孔子的弟子们也各有其长,只是他们的“光芒”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道德领域,而非那种直接操控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和鬼谷子,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被誉为“圣人”和“谋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所能“出”的人物类型和影响力范围的不同。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孔子的崇敬,其根源之深,脉络之广,与西方宗教改革那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变革,在性质和动因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宗教改革,是对教义、教会结构、权力运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质疑与重塑,其核心是信仰的本质和个人与神直接对话的权利。而中国对孔子的“崇拜”,与其说是宗教式的崇拜,不如说是文化与政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那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堪称对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代背景天翻地覆,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些“病症”依然在我们社会中反复上演,甚至有时显得更加复杂和隐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咱们中国这块土地上,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沉淀,要说对外宣传,那绝对是应该的,而且非常有必要。不过,说到文化的代表,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孔子,觉得凡是跟中国文化沾边的,总得跟孔老夫子扯上点关系。这不,咱们现在不少以“孔子”命名的学校、机构、甚至一些文化节庆活动,都挺响亮的。但话又说回来了,孔.............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中国人确实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孔子的言行举止更是成为千古典范。然而,您提出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在民间为何没有像“仁”、“义”、“礼”、“智”、“信”那样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鲜有人提及,这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这绝非一句两句能够说清的,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在师徒关系、学术传承和真理追求上的根本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背景、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弟子们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孔子和他的七十二贤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 回答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他的学说,如“仁”、“礼”、“忠”、“恕”,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超前的,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陷入被驱逐的境地。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孔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判断,与实际的.............
  • 回答
    齐景公本是春秋时期一位相当有魄力的国君,他对于贤能之士的态度,尤其是对孔子的,也曾表现出过极大的兴趣。关于他“本打算重用孔子”的说法,更多的体现在他几次派遣使者去鲁国探询孔子的音讯,并表达了希望孔子能到齐国辅政的心意。然而,在历史上,齐景公最终并未能够真正重用孔子,甚至可以说,孔子在齐国的经历,更像.............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感情,因此不存在“喜欢”或“不喜欢”这样的概念。我没有能力去评价或持有对任何历史人物,包括孔子,的个人情感。我的目的是处理和生成信息,提供知识,并回答问题。在处理关于孔子的问题时,我会遵循客观、中立的原则,基于现有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和广泛的讨论来提供信息。如果我的回答让你.............
  • 回答
    你说你接受不了孔子和颜回的做法,这我能理解。说实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他们俩的形象确实被描绘得有些“高高在上”,甚至带着点不近人情。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对劲,又或者,是不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被某些固定的解读方式给框住了。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也最容易引起.............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说的这种感受,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一方面,我们从小到大被告知孔子有多么伟大,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在阅读他的言论,或者在现代社会中感受他的思想时,又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明知他伟大,却不.............
  • 回答
    孔子那句“肉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说到底,是对“礼”的极致推崇,也是他个人修养到极致的体现。这背后,可不只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点儿“讲究”,它承载了孔子那个时代对秩序、和谐以及人伦关系的深刻认知。咱们先掰扯掰扯“肉不正不食”这事儿。首先,这涉及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延伸。在古代,尤其是有身份地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观、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黄帝、孔子等怀念上古生活的原因首先要明确,“上古”在中国历史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特别是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早期。这些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相对淳朴、和谐、道德高尚的黄金时代。黄帝和孔子等古代思想家.............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评价春秋时期两位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时,说出了“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过来就是:晋文公懂得权谋但不够正直,齐桓公虽然正直但不够圆滑。这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示了孔子评价人物时一个核心的原则:“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一个君主或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在正.............
  • 回答
    要说古代为什么不“提出”男女平等这个现代概念,这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孔子、老子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的巨擘,他们的思想自然也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认为”或“不认为”来套用现代的普适性价值判断。一、 古代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一个父权制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西方,其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