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知孔子伟大但却不喜欢他?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说的这种感受,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一方面,我们从小到大被告知孔子有多么伟大,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在阅读他的言论,或者在现代社会中感受他的思想时,又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明知他伟大,却不喜欢”的感觉,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时空的鸿沟与思想的落地:

时代背景的差异: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毕生的心血都放在如何恢复和重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上。他的很多思想,比如“仁”、“礼”、“孝”、“忠”,都是针对当时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工业化、全球化、信息爆炸,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将几千年前的解决方案套用到现代社会,难免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迂腐。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孔子提出的“君子”、“仁人”的标准,是极高的道德要求。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但普通人终究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现实的生存压力,很难时时刻刻都达到那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当我们看到他的某些要求,比如“克己复礼为仁”,感觉离自己太遥远,甚至觉得是“高高在上”的道德绑架时,自然会产生距离感。

二、 理解的偏差与表象的遮蔽:

被简化的“孔子语录”: 我们接触到的孔子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人对《论语》等经典进行解读、筛选、再传播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些最能引起共鸣、最容易被接受的段落被反复强调和引用,而一些更具复杂性、需要深入理解的论述,可能就被边缘化了。比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是提倡虚伪和不公,但如果结合当时的语境和孔子对“孝”的整体理解,它有着更复杂的含义。这种片面的理解,容易让我们对孔子产生误解。
“孔子学说”的政治化: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思想曾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尤其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种长期的政治利用,使得孔子学说在很多时候与“封建专制”、“等级森严”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给许多人留下了“压抑人性”、“束缚思想”的印象。即使我们知道这是对孔子的“滥用”,但这种历史记忆也难以轻易抹去。

三、 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个人情感的投射:

个人主义的崛起: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而孔子思想的核心更多的是强调集体、秩序、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既定关系中的位置和角色。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视角,与孔子思想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性、集体性目标,在某些方面存在天然的张力。我们可能更看重个体的选择权,而不是被置于特定的社会角色和义务之中。
对权威和等级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权威和等级制度的接受度越来越低。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不少关于尊卑长幼、等级秩序的论述。虽然在当时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但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会觉得是对个体自主性的限制,甚至带有一定的压迫感。比如,他对君臣关系的论述,在现代人看来,君主享有绝对的权力,而臣子则需要绝对的忠诚,这与现代社会追求的平等和民主理念相悖。
情感的自然流露: 喜不喜欢是一种非常个人的情感体验。当我们读到孔子过于“规矩”、“刻板”的言论时,或者感受到他思想中某种“不得不为之”的压力时,即使理性上知道他伟大,内心也会涌现出一种本能的排斥。我们更喜欢那些能引起共鸣、能带来心灵慰藉、或者能够激发我们自由精神的言论。而孔子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师长,在教导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这种“教诲”模式有时会让人感到不适。

总的来说, “明知孔子伟大但却不喜欢”并非否定孔子本身的价值,而是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新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去审视和理解一位古代圣贤时,产生的一种复杂情绪。我们承认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能直接被我们接受和喜爱。

这种“不喜欢”,恰恰是一种思考和辨别的表现,说明我们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接触历史文化,去寻找那些真正与我们内心产生共鸣的思想火花。这本身也是一种进步。或许,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而是去理解他思想的精髓,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用更灵活、更适合我们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其中有益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先知道他伟大的。

人的认知过程是符合否定之否定定律的,你接触孔子的时候,别人说这是个圣人,是个好人,你听了以后肯定会先想着找孔子的缺点。就是要杠,你说他是好人,老子非要说是坏人。

你接触孔子的时候,了解到孔子是个坏人,你又不忍心,觉得这人不可能一无是处,又拼命的找他的优点。

这两种属性在网上都找的着,你个人倾向于哪个,你就会不断加深这个印象。你觉得孔子是坏人,你查阅的关于他的黑料更多,看到批孔的文章更容易接受。久而久之你会为了批孔而批孔,反之亦然。

有个特别有趣的群体啊,口口声声儒家无用,祸国殃民。却一直在知乎维持着儒家的热度,问着无数弱智的钓鱼问题。不晓得题主是不是这样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说的这种感受,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困惑。一方面,我们从小到大被告知孔子有多么伟大,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在阅读他的言论,或者在现代社会中感受他的思想时,又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明知他伟大,却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这背后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潮的复杂博弈,不是简单的“尊”与“毁”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满清的态度,以及为何不动明朝皇帝坟墓。清朝入关之时,满族是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根.............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咱们大学男生这状态,你说气人不气人?明明身边妹子那么多,颜值身材都挺不错的,怎么就那么多人宁愿跟键盘、屏幕过不去,也不愿意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添点彩呢?这背后啊,可不只是“懒”这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承认,现在大学男生,很多活得是真“明白”了。他们不像早些年,一门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扎实的,跟咱老百姓家里的日子过得那点事儿一样,有说不清的道理藏在里面。明知道挤破脑袋才能进去,费时费力不说,成功率还像大海里捞针,为啥还是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要去考公务员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铁饭碗”的吸引力,依然是王道。你别看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新行业、.............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还真挺纠结的,就像你手里的鸡蛋,既怕它碎了,又怕它飞走了,但你手里又没个“万能的笼子”。国家出台限跌令,看似和鼓励结婚生娃这俩大事儿有点背道而驰,但仔细掰扯开来,你会发现这里头的水可深着呢,而且不只是一个“房子”就能解释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房子和结婚生娃这俩事儿,确实是紧紧绑在一.............
  • 回答
    嘿,你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明明知道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可到了晚上,身体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怎么都撑不住睡意,反而开始进入“活跃期”,刷手机、看视频、玩游戏,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然后又在懊悔和困意中结束一天。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这种“明知故犯”的晚睡,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今天就来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得挺实在的。明知道二次元是虚构的,是画出来的、写出来的东西,却偏偏让我们愿意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为之“醉生梦死”。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透的,有点像问人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一样,道理都懂,但情感上的驱动力才是关键。你想想,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对吧?现实世界有它的规则,有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看着孩子一路成长的艰辛,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脑海里盘旋:如果知道这条路这么难,我们当初是不是真的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当父母们做出“生”这个决定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不是抱着“要让孩子来受罪”的初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皇帝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皇帝明知奸臣存在却不立即铲除,往往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一、 权衡利弊,维持统治的稳定和必要性: 奸臣的“用处”: 很多时候,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才能,例如在军事、经济.............
  • 回答
    有些人面对老虎、狮子这类看起来就具有极大杀伤力的动物时,反而能保持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敬畏;可一旦看到一条小小的蚯蚓爬过,或者一条无毒的蛇、一只毫不起眼的蜈蚣,他们的反应却是惊恐万状,甚至尖叫逃窜。这实在令人费解,毕竟从“威胁程度”上来说,老虎狮子才是真正的“丛林霸主”,它们一口就能毙命。那么,为何在.............
  • 回答
    说实话,很多人即便知道 JavaScript 的“伪”面向对象(prototypebased)和那些刻意模仿类(class)实现的模式,仍然乐此不疲地去实践,甚至觉得“真香”,这背后其实有一番挺有意思的逻辑和历史渊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认为 JavaScript 是“真的”类继承,更多的是一种历史.............
  • 回答
    我知道你想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明知吸毒的后果依然会去尝试,甚至沉沦其中。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首先,得说说“知道”这件事。我们常说的“知道”吸毒不好,是因为我们接收了很多信息:新闻报道、禁毒宣传、亲友的劝告、甚至亲眼见过吸毒者的惨状。这些信息构建了一个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吸.............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让人挠头,尤其是在感情这种复杂又微妙的事情上。你看,一个女生,知道你对她有好感,心里也清楚你的那份情意,但她呢,却偏偏和其他男生打打闹闹,这背后可能有很多种解释,而且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说明白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朋友之间的打闹,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轻松、自然.............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把心里翻江倒海的情绪一股脑倒出来,满心期待着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宝贝别生气了”,结果对方张嘴就是“但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或者“从逻辑上来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瞬间,你的心是不是凉了半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特别让人困扰的现象。很多女生在生.............
  • 回答
    郭靖黄蓉明知襄阳难守,却依然选择以身殉国,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更深沉的信仰、责任与人格的升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物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郭靖和黄蓉并非凡夫俗子。郭靖,这位“侠之大者”的典范,他的.............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挺让人费解,也挺让人心疼。明知大山要压下来了,为什么还要像没事人儿一样,每天准时打卡,出现在办公室呢?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现实考量。首先,得说说这“明知大难临头”这几个字。很多时候,这个“明知”也不是那么板上钉钉,而是基于一种模糊的预感、零星的传闻,或者是一种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理智”的冲动。明知成功的概率低,甚至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却依然选择表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愚蠢或鲁莽,而是掺杂着多重心理、情感和甚至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考量。1. 无法抑制的冲动与情感的洪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情感的驱动力。当一个人深深地被另一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