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皇帝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答案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皇帝明知奸臣存在却不立即铲除,往往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一、 权衡利弊,维持统治的稳定和必要性:

奸臣的“用处”: 很多时候,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才能,例如在军事、经济、外交或者舆论引导方面。皇帝可能需要他们的能力来处理棘手的政务,完成某些目标,即使知道他们的品行不端。比如,某个奸臣可能善于镇压反叛,或者能有效地收取赋税,即使手段残忍,对皇帝的统治稳定也有“贡献”。
平衡朝堂势力: 皇帝的权力并非绝对真空。朝堂上存在着各种利益集团和派系。一个奸臣的存在,可能恰恰是皇帝用来制衡其他强大势力的工具。如果皇帝铲除了一个奸臣,可能会让另一股势力坐大,从而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就像中国古代的“制衡之术”,通过让各方势力相互牵制,来确保皇帝的最终决策权。
避免动荡和内耗: 铲除一个在朝中根深蒂固的奸臣,往往需要巨大的政治成本。这可能引发党争,导致朝堂动荡,甚至引发兵变或起义。皇帝可能权衡利弊,认为目前的“不铲除”比“铲除”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小,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稳定。

二、 皇帝的个人考量与局限性:

政治智慧的局限: 并非所有皇帝都拥有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洞察力。有些皇帝可能被奸臣的表象所迷惑,或者由于年轻、经验不足,未能完全看穿奸臣的本质。即便知道一些端倪,也可能缺乏足够的证据或判断力来决定如何行动。
“用人不察”与被蒙蔽: 皇帝身处高位,信息来源往往依赖于臣下汇报。奸臣善于伪装,可能通过层层汇报,将自己的罪行掩盖起来,甚至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皇帝可能因此被蒙蔽,对奸臣的真实面目一无所知,或者只知道一部分,但不足以构成定罪的充分理由。
情感和人情的考量: 历史上也有皇帝与奸臣之间存在某种“情谊”或“恩宠”的情况。例如,奸臣可能是皇帝的故旧、亲信,或者在某个时期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皇帝因此对其抱有特殊的感情,不忍心立即处置。
性格因素: 有些皇帝天性优柔寡断,或者过于自负,不愿承认自己用错了人,因此迟迟不肯动手。

三、 铲除奸臣的策略与时机:

收集证据和等待时机: 皇帝可能并非不知道,而是正在秘密收集证据,等待一个最有利的时机来“一网打尽”。草率地行动,可能会让奸臣警觉,让他们逃脱,或者转移罪证,导致最终无法将其绳之以法。
“养虎为患”的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皇帝甚至可能主动“养虎为患”。例如,故意让某个奸臣得势,利用其贪婪和残暴来清除朝中其他异己,等到奸臣的势力扩张到无法控制时,再联合其他力量将其铲除,从而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这种做法风险极高,但也并非没有。
“欲擒故纵”的策略: 有时皇帝会故意对奸臣的某些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给予一定的容忍,目的是让奸臣放松警惕,在更大的舞台上暴露自己,或者牵出其同党。
维护皇权的正统性: 有些皇帝在铲除奸臣时,会顾及皇权的合法性和名声。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被认为是“冤杀”或“政治迫害”,损害皇帝的形象。因此,会选择最能服众、最能彰显公正的方式来处理。

四、 制度和法律的局限:

证据不足或程序问题: 即便皇帝知道某人是奸臣,但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或者没有走完法律程序,皇帝的行动可能会被视为专断和不公。古代的法律体系也可能存在漏洞,难以有效约束奸臣。
权力制约: 在某些时期,皇权并非完全不受制约。例如,权臣的势力过于强大,或者朝中支持奸臣的大臣很多,皇帝在没有足够支持的情况下强行铲除,可能会引发内乱。

举例说明:

唐朝的李林甫: 唐玄宗时期,李林甫长期掌握大权,排斥异己,导致朝政腐败,是典型的奸臣。但唐玄宗之所以容忍他,一方面是因为李林甫善于奉承和笼络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玄宗晚年已经沉溺享乐,对朝政的掌控力下降,难以有效制衡李林甫的势力。
明朝的严嵩: 严嵩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权臣,长达二十年把持朝政,贪污受贿,作恶多端。嘉靖皇帝并非不知道严嵩的罪行,但出于对严嵩的依赖,以及严嵩善于迎合皇帝的需求,加上嘉靖皇帝本身就有些昏庸和猜忌,所以一直容忍他,直到严嵩的罪行暴露无遗且难以掩盖,才最终被罢官抄家。

总结来说,皇帝明知奸臣却不铲除,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权力制衡、政治考量、个人因素、策略运用以及制度局限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纵容”,而是古代君主在维护自身统治和权力稳固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权衡和算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奸臣”难道不是一个被铲除后追授的头衔吗?

不是因为是奸臣所以被铲除

而是因为被铲除了所以就变成了奸臣

user avatar

1、一名大臣在开口或者行动前,我们无法确定这名大臣是忠臣的还是奸臣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薛定谔的大臣,也被称为大朝会测不准原理。(回题主)

2、大忠臣和大奸臣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场朝会里而不斗争,这是封建大臣不相容原理。(孔融曹操,王安石司马光二集团)


3、两广的一个奸臣做坏事会引起京师忠臣的一片哗然,这就是著名的中央集权蝴蝶效应。(田文镜,宁王,朱棣)

4、一个奸臣在众目睽睽的朝廷上呼吁皇帝攘除奸凶,呈现忠臣的性质;而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疯狂卷钱,呈现奸臣的性质。这种现象被称为朝廷的忠奸二象性。(当代某些人)


5、如果你担心朝廷有奸臣,那么就一定有奸臣,这就是所谓的奸臣墨菲定律。(出师表)

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奸臣受到的权力的增加,他从该权力中连续增加的每一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越来越小的一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奸臣的边际递减规律。(朱温,王莽,南朝四国)


7、一个大臣永远处于忠与奸的叠加态,当你观察时,他会马上确定他是忠还是奸,这称为大臣的坍缩。(司马懿)

8、小奸臣总是自发的向大奸臣转变,不可能把大奸臣变成小奸臣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为臣力学第二定律。(和珅,魏忠贤,王振)


9、选任意一个大臣,他同时处于忠和奸两种状态,你没有办法确定他的具体状态,除非他行动或开口。这叫大臣的忠奸二相性。当他手里有军队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大奸臣的一面,当他势单力孤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小奸臣的一面。(董卓,安禄山,三藩,候景,袁术,北洋军阀,新军阀)


10、两个相距遥远距离的奸臣,一个号召发动政变造反,另一个奸臣立即受到影响随之变得有造反倾向,这种鬼魅似的远距作用叫做地方奸臣的量子纠缠。(各种突然爆发的大起义,汉末天下大乱,十八路诸侯起兵)


11、奸臣的小喽啰们彼此之间可以替代,且对于效用没有影响。这是奸臣同质性假设。(广大奸臣的狗腿子们)


12、“忠臣”老觉得在全世界都是“奸臣”,这叫被迫害妄想忠臣综合症。(国民党与共谍,北宋党争集团)


13、在奸臣同质性假设下,在一个奸臣占多数的社会中,社会制度由奸臣决定,每一个忠臣都是lawtaker。这是奸臣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说。(孔融,狗货(荀彧))

14、 当一群奸臣和忠臣在一起时,奸臣和忠臣斗。当和另一群奸臣在一起时会互相斗,这叫奸臣磁场相斥定理。(西晋王恺石崇斗富)


15、 每当一个奸臣率先实施造反,总会带动群体内的多数奸臣仿照他的行为,也开始造反,这叫奸臣羊群效应。(八王之乱,七国之乱)

16、臣法三定律
一个奸臣和一个忠臣斗争,交换他们的职位,他们依然会斗争。是为臣法交换律。


三个立场不同臣子在一起,先让前两个人斗,或先让后两个人相斗,再同第三个臣斗,结果不变,都是只有一个人胜出。即为臣法结合律。


两个忠臣一起和同一个奸臣斗,可以把两个忠臣分别同这个奸臣放一起,还是会斗,结果不变。就是臣法分配律。


17、忠奸均衡斗争中忽然出现墙头草集团,这种含有墙头草集团的忠奸等式叫方臣式。


一个墙头草集团即为一元,该墙头草集团有一人即为一次,由此类推,二元二次方臣式即存在两个墙头草集团,每个集团最多有两人。


不存在无法辨别忠奸绝对中立的墙头草,辨别墙头草的忠奸,将之解开并让其加入自己的阵营,从而打击敌方的过程即为解方臣。(伟大的数学家李德胜在他的数学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用通俗的语言详细回答了解方臣的意义,并总结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在随后的实践中成功的把无数墙头草集团解为‘忠’;还将自称绝对中立的墙头草破解,笑称为‘中间路线的破产’,最终击溃了奸臣集团。这一解方臣法随后被称为‘统一战线’,为李德胜定律三大定理之一)




注:以上忠臣和奸臣为辩证关系,并非忠就一定是忠,奸就一定是奸

user avatar
  1. 做皇帝不是玩p社游戏,全天下细枝末节数据一目了然,未必对奸臣以下的整个系统知根知底。
  2. 该奸臣具备其他人不具有的能力,不可替代。那贪污之类的就算额外工资了。
  3. 皇帝不是上帝,自己也有暗箱操作贪污腐败的需求。显然奸臣更适合操办或者由奸臣来“建言献策”。国库和內帑毕竟是分开的。
user avatar

这个我深有领悟,我来答。

每年草莓刚上市时候特别贵,但是我又特别想吃,如果我自己买回来,一定要挨爸妈一顿说,幸好我儿子爱吃,我就多买点,我们全家一起吃,其乐融融。没想到有一次,我儿子说啥也不吃,这可就急坏我了,他不想吃没关系,可我想吃啊,后来只好拽到草莓摊位,好一顿威逼利诱答应给他买玩具才就范,替我抗了这个黑锅。

看到没,在这么小的一件事上,我爸妈就发挥了类似言官的角色,我儿子就类似那个大臣,他是不是奸臣完全由我来决定,帮我实现了愿望的同时,他也能实现他自己的小心愿。

皇帝也是如此,想扩充后宫了,得有大臣识趣上折子,主子你子嗣太少,不利社稷。

想出去微服私访了,想兴建后宫了,这桩桩件件都不能自己挑头来说,一是容易遭到言官清流的抵制,二也是想落个好名声。这时候就得有个奸臣出来干这脏活累活,你不但不能铲除他,还得带他一起分点好处,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得拉他一把,不然下次谁来干这脏活累活。

自古以来君君臣臣,哪能分的那么清,皇帝也得求人不是。

反面例子,你看崇祯皇帝一辈子用人朝前,不用就杀了,可不就落个死到临头,没有一个人追随的下场了。

其实这个道理,小到家庭,中在职场,大到庙堂之中,无处不在,好好悟吧。

user avatar

‘奸臣’实际上从未存在过,你不能铲除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就算我们老祖宗无论是文献里,传下来的文化里,还是祖传艺能里,都对人的多样性百般不尊重,

我们实际上还是必须面对人是多样的这个事实。

什么叫人是多样的呢?

就是当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去审视一个人的时候,

他是完全不一样的角色。

就拿昨天的新闻来说,我说我一点不同情那个猝死的。

为什么?因为他在猝死前,是比它先猝死的人的刽子手,所以他是‘奸臣’?

那对他的老婆孩子来说,他是奸臣吗?

对他的老板来说,它是奸臣吗?

对他的手下来说,它是奸臣吗?

对他的同僚来说,它肯定是奸臣没跑了。

我们习惯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衡量善恶是非。

但是,大家应当知道,这是错误而愚蠢落后的大脑想要偷懒做出来的行为。

分析一个具体的人,应当是多样性的。

皇帝很明白这样的道理。

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是奸臣,

和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会被称为奸臣,

是两回事。

user avatar

谁是良臣,谁是奸臣,你以为这么好分辨吗?

书生义气,挥霍方酋,自以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就全知全能了。

一个人告诉你,把你家的房子卖30万,全家人出去租房子住,10年后他保证帮你赚500万。你觉得他是良才还是骗子?

假设有100个人信了,把家财交给了他。结果其中50个人没有等到10年就家破人亡了,老婆要闹离婚,父母要闹矛盾,子女要闹父母无能。

还有30人眼看不对,撤资了,结果不但没有500万,连本金都要不回。

剩下的人一看,这就是个骗子啊,结果纷纷撤资。

剩下1人,由于消息闭塞,根本不知道情况。还有1人,自己有本事,很快就又自己赚了几套房子,结果只有这两人坚持到了10年。最后有一个人运气好,收到了900万,有一个人遇到了一些问题,只收获了300万。那么,这个人算什么?收获900万的那个,最后收官一投,结果最后一把遇到了经济危机,900万缩水成450万,他又算什么?

另外有一个人,没有卖房子,结果遇到大涨,什么都不做,结果房子涨到了700万,他又算什么?


治国,比一套房子复杂几万倍?又有谁干断言做一件事情能顺风顺水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最后100%能达成自己的目标的?出了问题,到底他是良臣,还是奸臣,谁能判断?

一个袁崇焕就是最简单的例子。袁崇焕说五年灭金,结果五年了,金人活蹦乱跳的,于是有人就说袁崇焕是个奸贼。袁崇焕在时,虽然也打不过满人,但至少防线固若金汤,耗死了敌酋,逼得满人只能绕开他从蒙古入侵。结果就是袁崇焕欺君。

堂堂大明,那么多军队和将军,大家都是吃干饭的吗?满人把袁崇焕绕过了,大家就歇菜了。到底是怪袁崇焕无能,还是该怪大明朝全是废物?

袁崇焕没有达到五年灭金的承诺,只能说明他能力不够,但他是不是奸贼?他能力不够,是不是就该死?杀了他换个人来,结果更烂,责任由谁负?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是不是乱贼?是不是把他换了就能解决问题?最后把国家搞崩溃了,到底是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还是崇祯杀了袁崇焕?或者应该去怪孔子杀了少正卯带了不好的头?丘处机路过牛家村不应该多管闲事?

一个人能力80,吹牛说他有100,结果只有80。说要灭了敌人,结果只是防守。说要当忠臣,结果擅杀大将,他是否是奸臣?换了一个能力只有50的,不吹牛,只有50,敌人来了就躲,缺少利益就抢,领导要换他,他拥兵自重。那么,前后两人到底哪个是良臣,哪个是奸臣?你把后面那个再杀了,再换一个能力只有30的?


人崇祯也苦呀,遇到个袁崇焕,有点能力,但是不够用。换其他人,更是垃圾。想想人家汉武帝,李广全军覆没了,迷路了,人随便抓个裙带幸臣卫青,也能独当一面。匈奴人和卫青在大漠玩捉秘藏了,人随便抓个外戚霍去病,结果就是个捉迷藏天才。大家都是皇帝,为什么待遇就差这么远呢?你说我大明腐败,汉朝内斗了几百年,从西汉斗到三国,结果呢?架不住高手遍地呀,都分裂成三个国家了,依然是拳打匈奴鲜卑脚踩南蛮山越。这样一比较,整个大明全TM是奸臣,都应该铲除。待朕土过血,人换种,再造乾坤吧。

user avatar

唐太宗有个大臣,叫宇文士及。

这人就是个投机主义分子,典型的墙头草。

他的哥哥杀了隋炀帝,还当过几天皇帝,他自己也被封过王。

但之前他曾暗暗给李渊送过一个金环,表示投诚。

等他哥死了,安安心心跑长安去了。

投了老李家,他跟的是李世民。这些都不说了。

天下大治之时,围绕李世民的都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褚遂良等人。

有次宇文士及跟着李世民游园,李世民看到一棵树。

说:真是棵好树啊!

宇文士及马上出口成章,这树好在哪里,哪里好……,果然是棵好树!!

可惜宇文士及遇到的是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说:

魏征他们常劝我远离那些马屁精,今天,我终于知道这马屁精是谁了。

宇文士及说:皇上,你每天被魏征那帮人怼得那么难受,我再不拍拍马屁,你这皇帝做的还有意思吗???

这个宇文士及后来是善终的,谥号“纵”,是因为他生活奢侈。

对了,他妹妹是李渊的妾,而且很得宠。

你觉得,唐太宗那么英明的皇帝,为什么不让他滚蛋?


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官吏可以被定义为“奸臣”。

这个“奸”,是对皇帝而言,还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人民而言?

忠奸之间的辩证关系且不说。


对于用人,《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倒是给出了一个评判标准:

能力道德两项指标给官吏分了个层次,依次录用——

最优选择:能力、道德都是上品的。

其次:能力下品,道德上品。

再次:能力下品,道德下品。

最后:能力上品,道德下品

你没看错,最不能用的是能力上品,道德下品的人,

因为一个人道德越差,能力越强,官越大,对国家对体制的危害就越大。是坚决不能用的。

所以答主的“奸臣”指的大概是这类人吧!

我想,按司马光得理论,宇文士及应该属于能力下品,道德也下品的人吧,留着他也没啥危害。

所以不至于被铲除。


司马光这套理论看起来很靠谱,能力和道德都可以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判断。

但判断的准确性就要靠皇帝的能力了。

皇帝首先要有“知人”的能力,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

刘邦、汉武帝、光武帝、刘备、曹操,几乎所有的有为之君都是知人的高手。


我们假设皇帝具备了“知人”以及干掉奸臣的实力。

他也未必就会干掉奸臣


看易中天中华史,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

高明的皇帝,善于用小人,也善于用君子。

他们用小人来夺取、巩固权力,来平衡政治关系。

他们用君子来治理国家。

所以君子和小人要兼用。

只是用小人是利用。

有利用价值的就留着,管它祸害谁,只要对皇帝有好处。

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干掉。

用君子则是任用。

可能因为某些局势,不得不给他降级,不得不给他处分,但一定不会干掉他。

随时留着时机让他东山再起。

当然也有不得已被干掉做牺牲品的,比如晁错,这只能说明景帝当时还不够强悍。

说到底关键是皇帝的知人能力,还要看皇帝的自身能力,以及对国家局势对政权的控制力。

最后,奸臣,绝大部分都是后人定义的,后人根据这些人的大致事迹给这些人一个评定。

但历史的细节,却何处寻找?

假如李世民没那么强悍,如隋炀帝的命运,那么同样一个宇文士及,历史的对他的评价将会改变,李世民不处理他这事儿也会被夸大。

最最后,官方修史的规律是,历史都有接替者书写,除了马后炮,他们最喜欢夹带私货。

就说大清朝,没有那些“卖主求荣"的货,一帮子光能打仗的蛮子能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到是功劳大大的吴三桂,被逼得反清,好家伙,当个标杆钉在耻辱柱上。真要按汉奸清算,岂止一个吴三桂?

user avatar

信息沟通极其低下的水平下,你判断不出来什么是忠什么是奸。

说个乾隆朝的事。乾隆这人一辈子出了名的刻薄寡恩,在他手下就是旗人要是稍有过错动辄都会出旗,清宫侍卫回忆录里说同治年间上了岁数的老侍卫还跟他儿子说你刚才说的话换在乾隆爷的时候叫人逮住了直接给你出旗。

但是乾隆一辈子却又非常好名,尤其好仁君爱民之名。乾隆一辈子最爱干的事就是赈济百姓,听说哪里闹了灾,往往乾隆第一反应就是先免除此地的赋税再说。至于私开粮仓赈灾什么的乾隆不仅不会追究往往还会给这种“心系百姓”的好官升官嘉奖。反而倒是严守程序的会被乾隆斥责,骂他百姓嗷嗷待哺你居然要先等朝廷指示才开仓放粮是何心肝。

嗯,这么看来乾隆是一位好皇帝,大胆绕过程序直接赈灾的官僚也都是有作为有担当的好官了吧。

但是一旦摸清了乾隆的性情,当官的就美滋滋了,我贪污,我腐败,我偷吃国家的储备粮,我帐做不平怎么办?闹灾吧,闹灾之后本官为了当地一方百姓甘愿冒杀头的罪过私自开仓赈灾,反正日后乾隆爷也不会追究。这一赈灾不就都把一切做平了。

于是,这么一路下来终于养出在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爆发了甘肃王亶望等人为首的冒赈案,案子说起来经过很简单,就是王亶望等人摸清了乾隆好名好赈的性情,到了甘肃年年都跟乾隆说皇上甘肃这边百姓太苦了年年干旱民不聊生不赈灾不行呀,乾隆看了立马指示赈灾,必须不遗余力的赈灾!于是在乾隆眼中王亶望就一直是个忠诚爱民的形象。直到阿桂到了甘肃平乱给乾隆上折子说主子爷不是奴才不赶紧回来而是这地方连降暴雨大军实在走不动呀,这时候乾隆才发现甘肃那边有问题,爱民如子连年赈灾的王亶望把他当猴耍了。

在古代那种信息沟通情况之下,你想从递交上来的海量的各种信息中判断远方情况的真伪,难如登天呀。所以答案就是往往一个人是忠是奸大多时候根本就无从判断。

user avatar

养着可以借其势行制衡之道

活着可以借其手敛万民之财

杀了可以借其首赢万民之心

如此尤物

我也轻易下不去手.

user avatar

第一,别以为在古代,皇帝就可以只手遮天。

有权倾朝野的权臣,根本就不会把皇帝放在眼里。

汉朝的大将军霍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昌邑王刘贺上位不过27天,就被霍光赶了来,转头让刘病已上台。

第二,臣子们在皇帝眼中是什么?只不过是工具人而已。

你是忠是奸是其次。关键是用起来好用。

和珅贪钱归贪钱,但办事能力强啊。有些是乾隆皇帝就只能依仗他,什么刘罗锅,纪大烟袋通通不好使。

皇帝也喜欢那种有清廉又正直,办事能力还强,说话还好听的臣子。但是这种人少啊。

有的时候没办法,明知是奸臣,但是用起来好用,那也就凑合着用吧。

和珅最后也没什么好下场,乾隆皇帝把他当做了送给自己儿子的新手大礼包。

可见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是了如指掌的。我并不是不铲除你,只不过在你还能用的时候,我不铲除你,等到你没有利用价值了,我就铲除你。

说着,我都有点同情起这个大贪官来了。

user avatar

我就问你,你在上学的时候,不太想上学,不太想写作业的时候。

你爸给你1000块的零花钱,带你出去玩,给你买个手机。

你妈打你手心,让你好好学习。

你觉得谁对你好?

你和我说奸臣?那可是我推心置腹的亲信,我的钱袋子,最懂我的知己,我最仰仗的宰相。

至于那什么包拯海瑞,今天杀我爱妃一个弟弟,明天又克扣我一座行宫,简直是大大的坏人!

user avatar

玩几把八人局三国杀,当主公,就知道了。

主公上来一轮就被打残时,你是不会在乎他是不是内奸的,能帮到你就好。实况:统治不稳,群雄并起,风雨飘摇

主公水平高超,上来两轮就干死了反贼们,但剩下的四个人都是残的,你不知道谁是内奸,只好等忠臣和内奸厮杀出结果,(因为内奸都会保存实力,一般忠臣干不过内奸)等内奸暴露,令你震惊的是,发现内奸的实力比你还强。实况:(国内统治还好,但朝堂之上,皇帝说的渐渐不算数了)奸臣当权,天子失威

大家水平差不多,玩着玩着你看出那个哪方弱势站哪边的小子是内奸,但你眼看着他杀了忠臣你也没办法,因为你需要他帮你清除反贼势力,只能看他一步步做大。举例:司马懿的进阶之路(当然没这么简单,但的确很贴切啦)

其他的,要么内奸失手,帮反贼屠了主公;要么主公强势,碾死了内奸;要么被两方围攻,出师未捷身先死……

但大部分情况,就是皇帝不知其为奸臣或明知其奸却还需倚重他(奸臣的能力和野心大多强于忠臣)

就是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三国杀来,极其片面,但也有一点意思。最后想说,内奸太难玩啦,连玩五局都是内奸,全输了( •̥́ ˍ •̀ू )嘤嘤嘤~

user avatar

我是奸臣

十年间我让财政翻了两翻。支持军队多次远征。

部曲家奴获得了自由,拥有了土地。

先帝的守陵人员增长了一位数。

可是文士贤能都说我是奸臣。

user avatar

因为奸臣可以帮皇帝挡枪,以下转载...

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 三日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又反贪官”。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
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给我会带来什么好处?”。
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他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贪官呢?”。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只有这样才能骗住民众,才能巩固政权。”.
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其二、官吏只要贪黑,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黑为理由灭了他。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所以,‘反贪官 ’是你用来驾驽贪官的法宝。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驽官吏呢?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就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是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宇文泰又问;“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有何妙计可除此患?'.
苏绰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是心系黎民。让民众认为不好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 ,千万不要让民众认为你是任用贪官的元凶。你必须叫民众认为,你是好的。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的政策。”     
宇文泰问:“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么办?”。
苏绰答:“宰了他,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这样你可以不负搜刮民财之名,而又得搜刮民财之惠。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党,用除贪官来消除异己,用杀贪官来收买人心,用没收贪官之财来实己腰包。这是保证政权牢牢掌握在你手里的法宝,所以说,贪官群体才是国家的栋梁,这就是真谛!

user avatar

泻药!

如果你爹是马爸爸,留给你很大的一笔遗产,而你有一大家子亲戚。

你爹留给你的钱,你花了总没问题吧?但这群亲戚经常跟你对着干,说你爹的财产也有他们一份,并且要告诉你这份你爹的遗产应该怎么花,让你听他们的。

而你老婆与你结婚十年,一直恩爱,始终跟你站在一边,帮你说话,但是经常也会用这笔遗产买个几万块的包包什么的。

你会选择站哪边呢?

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便不一样。

在你亲戚眼里:

你就是听信你老婆的枕边风,不仅乱花钱,还搞得家庭不和,你老婆就是大大的奸臣。

他们认识的人多,有报社的记者朋友,明天他们就给报社打电话,曝光你的这个垃圾老婆,标题就是《破坏家庭和睦的罪魁祸首——你老婆》!

如果没有你的老婆或者你换个老婆,然后听他们的,你的家庭就和睦了。

然后,你就可以一边凉快了。当然了,你爹还是你爹,但钱得归他们管,他们让你花,你才能花。

然后,他们还跟报社的记者说了,如果他们拿了这比钱,他们一定会让你勤俭节约少花钱,这样省下来的钱他们会拿去给村里捐钱修路,让村民都过好日子,于是报社记者也为他们写了一篇文章《为村民考虑的大公无私的好亲戚》。

当然啦,他们这么忙里忙外,每个人像你老婆一样拿这比遗产买两个几万块的包包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是他们的内心活动,肯定不会说出来的。

这么一想,他们都觉得自己特别伟大,为村民着想,有爱心,真是一群好亲戚啊。

至于私心,谁都有,这都不叫事儿,再说了,我们不还没拿到这份遗产呢吗?

在你的眼里:

凭什么要听这群亲戚的?他们算老几?

你爹留给你的钱你做主,想咋花咋花,天经地义!想捐钱你就自己捐了,凭啥给他们捐?

你的亲戚不过是想图谋这笔遗产,甚至是想在家中把你的财政大权掌握在他们手里,虽然饿不死你,但你也不能随便花你爹留给你的钱了,还得听他们的话。

而你老婆是全心全意为了你的,你老婆是大大的好人,至于偶尔花点钱也正常,给你自己和你老婆花钱你不心疼,凭啥给这群破亲戚花?

再说了,亲戚们团结起来跟你对着干,真拿到了这笔遗产就不会给他们的家人花吗?不可能!他们也一定会用这笔钱给他们自己买包包甚至买车,想想就来气,真是一群垃圾!

真头疼,回头我问问我老婆该咋办吧。

在你老婆眼里:

我老公对我真好,我买包包他也不心疼,我一定要让我老公过好日子,我知道他喜欢抽烟,明天我就去给他买条好烟,好好犒劳一下他!

这群破亲戚总是想着占我老公便宜还想把我赶出家门,我绝对不能让他们得逞!

要不明天我跟老公说说给村里穷人们捐几件旧衣服吧,要不穷人们会骂我们,而且那群穷亲戚也会戳我们的脊梁骨,说我们没爱心。但也不能捐太多,要不我和我老公花什么!

结论如下:

你是个昏君,你老婆是奸臣,你的破亲戚都是忠臣。

然后,你突然间有一天和你老婆吵架了,觉得你亲戚挺好的。

你听了你的亲戚们的话,跟老婆离婚了,并且把这笔钱都交给了你的亲戚们。

这样你在亲戚们眼里就是个好后生了,他们逢人就夸你好,还找了报社的朋友给你写了个专题——《英明伟大的新时代好后生》。

然后他们拿到这笔家产,这么多钱啊!因为没有了你老婆,而你也没钱了,所以他们随便花也没人管。

然后,他们忙着花钱,连旧衣服都不给村里穷人捐了,至于修路的事儿早就被他们丢到太平洋了,忘的一干二净。然后他们为了这笔钱大打出手,把你当成空气,没几年这笔遗产就花光了,然后他们就喝西北风了。

这时候来了个大富豪,他说他是你们家远房亲戚,只要亲戚们认他,他就可以给它们钱花,但是没有以前你给的那么多,前提是他们要把你逐出家门,让你去要饭。有节操的亲戚陪你要饭了,没节操的直接拿棍子把你赶出了家门。

你流落街头,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如果能重来,你一定听老婆的话!于是你用你的血泪史写了一本书——《穷亲戚也不是好人!》。

后来这本书被另一个人拿到了,他教给了他的儿子,并且把他的遗产留给了他的儿子。

后面的事,你就知道了。

真好。

以上。

点个赞给个关注再走又不会怀孕~


稀里糊涂这个回答就要破千了,如果不出意外这可能也是我第一个点赞破千的回答,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朋友喜欢这个回答,但评论里还是有些人觉得不妥当,说我胡说,奸臣危害比老婆大多了,我这里就统一回复一下。

我在评论里说过,屁股决定脑袋,脱离人性谈忠奸都是耍流氓。我们从小到大的印象里,忠臣就应该是大公无私、关心百姓,奸臣就应该是鱼肉百姓,祸国殃民的。

但是没有人告诉你们,忠臣也是会结党的,有党就会有营私,忠臣也是会杀人的,也是会废立皇帝的,这个忠,忠的是国却不是皇帝。

如果你是皇帝,你能容忍一个像霍光、岳武穆一样的大汉、大宋忠臣吗?你能容忍一个像于少保一样不管你死活的忠臣吗?还是说你能容忍一个张居正一样当你爹的忠臣呢?

我并非对先贤不敬,他们是我一生的偶像,但是作为皇帝的你,真的会喜欢他们吗?

明末众正盈朝,正义的忠臣一方战胜了邪恶的奸臣九千岁,然后呢?他们结党营私,各种内斗,勾结晋商卖国,圈地敛财,然后快亡国的时候,毅宗求他们捐钱,他们个个哭穷,连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救国,城破却被李自成用夹棍夹出了七千万两白银,说白了,真刺激。

有利益,就会结党,结党了,必然营私。如果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也就是奸臣,在奸臣的压制下,他们没机会营私,这时他们会一致对外,而且标榜为民请命,做点好事,来对抗他们的敌人。

但是当奸臣消失了,外部的压力没有了,这时候就没有忠臣了,他们就会原形毕露,欺压皇帝、甚至废了皇帝,然后内斗不休,最后耗光整个王朝的气运。

同样,也没人会告诉你们奸臣也是干过好事的,比如贾似道的公田法和王莽的新政,让耕者有田,是不是很熟悉?而他们,因为得罪了士绅被挂出来黑了几千年。再比如魏忠贤的征收商税充实皇帝小金库,压制了江南士绅,而且还不给百姓加赋。他们当然不是好人,但他们也不是天天做坏事,天天做坏事,这比天天做好事还累。

对你而言,或者从客观上来说,奸臣的确罪该万死、罪不容恕。但是很遗憾,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皇帝本人,家天下这个命题无可厚非,天下即是他的家,所以原谅我用了这个并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比喻君臣关系。对皇帝而言,坐稳皇位才是最重要的,而坐稳皇位的首要条件,便是制衡要有忠臣不能让奸臣祸国殃民的太厉害,也要有奸臣让自己说话管用些、过的舒服些,只有他们斗了,你才坐得稳,他们要是不斗或者只剩一方,就该逗你了。

只有忠臣,就会出现霍光、明末群贤,你说话屁用没有,而且你还要面临想干啥都不能干,天天提心吊胆被废黜、被落水。如果他们变坏了,请参考下面。

只有奸臣,就会出现赵高、十常侍,你说话依旧屁用没有,而且天下民不聊生,最后被起义推翻,还要天天提心吊胆被灌毒酒,被起义军弄得身首异处。

一旦制衡不当,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这都是灾难,甚至对民族也是灾难,心术与制衡之道,这也是帝王之学最根本的东西。你跟他说民生疾苦,说忠奸,这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何况他也不是神仙,幽居深宫,你以为他想出去就能出去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吗?他知道个屁的忠奸,或许知道,也就一点,根本没有直观比较,聪明如朱元璋,不也没想到胡惟庸贪赃枉法到那个程度、家里盖的比皇宫还好吗?知道忠奸太难了,到如今不还有忠奸不明的人吗?而知道谁对他好这就很容易了。

因为你要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和作为一个普通人,都有一个最最重要的目标:活着。

而一个皇帝所面临的,绝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天下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他要面对的有世家、有贵族、有军阀、有士绅、有官僚,还有天下百姓。

光是活着制衡这些关系,已经很难了,如果还想制衡好,就更难了,你还跟他说那么多。

你还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只有一个人的忠臣,没有一群人的忠臣。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奸臣,也没有什么忠臣,只有各有立场的官员在斗法而已。

当然,也要把皇帝算到斗法里面。

举个例子,大明王朝1566,你觉得严嵩和张居正那一派是奸臣?那一派是忠臣?

张居正说严嵩把持朝政四十年,祸害忠良。实际上,严嵩只是不做事和只做有利益与自己和皇帝的事情,只是在做的过程中伤害了其他人的利益,这里的其他人是指百姓和清流们。

张居正这班清流们,打算收拾严嵩,不阻止浙江改稻为桑,明明知道会危害百姓,却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死了便死了。

谁忠谁奸,按照现在的标准,评判标准只有一个:为人民服务。

而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哪有这种政治理论?

所以,皇帝用那个能为自己捞好处的大臣。

user avatar

很多人举出了《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长江黄河论,其实剧中嘉靖早就有一句更简短更精辟的话,只是听懂的人不多。

第一集清流和严党撕X快失控的时候,嘉靖出场,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都是朕的人,各有用处,只有忠臣,没有奸臣。这句话更直白地道出了帝王之道,用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本质上都是为皇权服务。在皇帝看来,忠臣和奸臣只是水和云,分工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注意,是为皇权,而不是为人民服务。国家要治理,边关要打仗,皇帝的私欲要满足,这么多事都要做。有些事为百姓,也是为自己,有些事纯属为自己坑百姓。后来严嵩也对儿子说:大明朝离不开你爹,国库靠我用的人攒银子,边关靠我用的人打仗,跟皇帝过不去的人要靠我用的人对付。

皇帝用能臣治天下,用忠臣做监督,但同时也会用奸臣去干脏活,比如整人,敛财。《汉武大帝》中,汉景帝嫌卫綄太老实,就说要派个狠人来,于是苍鹰郅都出场了。郅都是历史有名的酷吏,办案整人是一把好手。当然,郅都狠但不贪,严嵩很贪,但严嵩在自己贪的同时为皇帝输送了更多利益。而且奸臣一般都是有本事的人,有本事提供皇帝想要的东西。

所以在传统道德里被判定为奸臣的人,在皇帝面前可就未必,他肯定是满足了皇帝的需求,干了皇帝想做而不敢公开做的事。当然如果皇帝本身糊涂,忠奸不分,那就另说,低智商的皇帝还真不多。最后皇帝发现奸臣犯了众怒,赶紧切割干掉,自己既推卸责任有赚了一把名声,帝王之道从来如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