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将孟子移出孔庙,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明朝?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

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

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他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皇权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望。

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是统治阶层倚重的意识形态工具。然而,在儒家思想的众多流派中,朱元璋对孟子的一些观点感到不满,认为它们对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具体来说,孟子曾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虽然在当时,“君为轻”并非意味着要推翻君主,而是强调君主应当以民为重,但对于刚刚通过武力夺取天下的朱元璋来说,这种强调“民重于君”的言论,无论如何都会让他感到不安。他担心这会成为日后臣民反抗君主的理论依据。

此外,孟子还提倡“仁政”、“义战”,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德治”的重要性。朱元璋虽然也注重个人品德和德治宣传,但他更相信自己通过铁腕手段建立起来的强大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过于强调“仁义道德”而忽略了“法制和严刑峻法”,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下令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移除,并对《孟子》一书进行删改。这一举动,在他看来,是为了“正本清源”,剔除那些可能动摇其统治根基的“异端邪说”,进一步巩固“君权至上”的意识形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塑造一个更加符合他统治理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将其作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石。

为什么即便如此,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明朝?

这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但细究起来,原因非常多元且深刻。

1. 政治制度的“优点”与“遗产”:

高度集权下的稳定与秩序: 尽管“君权至上”是朱元璋的核心理念,但它也带来了长期的政治稳定。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内部相对平静、未被外族长期统治的朝代。相比于五代十国那样支离破碎的年代,明朝所提供的长期的国家统一和内部秩序,对于饱经乱世的民众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遗产”。
监察制度的探索: 尽管被后世诟病为“特务政治”,但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监察百官、维护统治的作用。从统治者角度看,这是加强控制的手段;但从后世反思政治腐败的角度看,这种严苛的监察体系,也是一种对权力制约的尝试(尽管方式极端)。
“内阁制”的雏形与“票拟”: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皇帝的倦政,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机构。“票拟”制度也使得部分官员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决策过程中。虽然内阁的权力波动很大,受制于皇权,但它相较于之前更加清晰的政治运作模式,为后世研究君臣关系、政治运作提供了样本。

2.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中后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流通,城市经济蓬勃发展。这使得普通民众,特别是商人阶层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市民文化的兴盛: 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小说、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明朝达到了新的高度,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虽为清朝成书,但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小说体系)等不朽名著,这些作品至今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为明朝赢得了文化上的声誉。
技术进步与对外交流: 明朝在航海、火器制造、陶瓷工艺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被后来的海禁政策所中断,但其本身就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

3.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与历史解读的复杂性:

驱逐蒙元,光复汉唐气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建立者朱元璋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象征。这种推翻异族统治、恢复民族政权的叙事,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很多人将明朝视为中华民族抵抗外辱、争取民族独立的典范,将对明朝的喜爱与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联系在一起。
“专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 很多人将明朝理解为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的极致,但也同时承认其在文化、经济上的辉煌。这种评价体系,往往会将“专制”作为负面标签,而将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作为正面亮点。这种评价容易忽略制度内部的复杂性,而侧重于表面的辉煌。
选择性记忆与时代局限: 历史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也受到当下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后世人们在评价明朝时,往往会选择性地放大其优点,而淡化其缺点,或者用更符合当下需求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例如,对于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的行为,有人会强调其“维护君权”的“魄力”,也有人会将其视为“思想禁锢”的代表,不同的解读自然会导向不同的喜好度。
对“失败者”的同情与反思: 尽管明朝最终灭亡了,但其灭亡的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亡于农民起义”就能概括。很多人对明朝晚期的改革尝试(如张居正改革),以及面对内忧外患时的一些挣扎,抱有同情。特别是其被满清推翻的结局,也容易引发一些“壮士暮年”的悲壮感,这种悲壮感反而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喜爱和怀念。

总结来说,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是其作为一位集权君主,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手段。它直接反映了朱元璋对儒家思想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对威胁其皇权的观点的警惕。

然而,后世对明朝的喜爱,并非仅仅是对某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个皇帝的评价。这种喜爱,是建立在对明朝作为一个整体王朝的复杂认知之上。它包含了对其稳定统治的认可,对其经济社会繁荣的赞美,对其文化成就的欣赏,更包含了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对一个汉族王朝复兴的民族情感投射。

因此,朱元璋的“移孟子”行为,虽然是明朝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它只是评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时期中的一个方面。它并不能完全否定明朝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无法压制后世人们基于不同视角、不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喜爱和怀念。人们喜欢明朝,是喜欢它在经济、文化、政治(尽管是集权政治)等多个层面上留下的独特印记,喜欢它在民族复兴史上的象征意义,也可能只是喜欢那些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人物。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元解读、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个小提问其实包含了多个问题,

第一,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孟子移出孔庙?

第二,朱元璋把孟子移出孔庙是否是因为他看不惯孟子学说?

第三,朱元璋是否一直移除了孟子?

简单来看看《明史》、《实录》中一些朱元璋关于孟子的言论。

五年,罢孟子配享。逾年,帝曰:「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甲辰,诏曰:「孟子传道,有功名教。历年既久,子孙甚微。近有以罪输作者,岂礼先贤之意哉。其加意询访,凡圣贤后裔输作者,皆免之。」

庚戌,上至白虎殿,见诸子有读孟子书者,顾问许存仁曰:“孟子何说为要?”对曰:“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乃其要也。”上曰:“孟子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能用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

绝大多数情况朱元璋都是赞同孟子言论的并支持孟子是一位先贤的,但是《钱唐传》写到朱元璋因为读到了《孟子》书中“草芥”“仇寇”的言论而罢孟子配享,钱唐为此据理力争,那么这事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件事是假的

谈迁在《国榷》中有所考证,罢孟子配享在洪武五年,而钱唐洪武三年被贬寿州,洪武四年死亡,又怎么可能在洪武五年去上疏不要罢孟子配享呢?而修《孟子节文》更是在洪武二十七年,早就过去了几十年,根本就和罢孟子配享这件事都没有联系,不是一个事了。最后谈迁下论断说这是“出自野史”,是“好事者为之”。

朱元璋为何要将孟子一度移出孔庙,此事起于释奠礼期间,释奠礼春秋各一次,不是二月就是八月,又在次年九月恢复,孟子最长移出孔庙也就十个月,而移出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所谓讨厌“草芥”“仇寇”罢孟子配享的说法都来自于晚明笔记小说,如《典故辑遗》之类的。

孟子配享失而旋复,朱元璋后来亦为了表达尊崇孟子之意,而免去圣贤后人之罪。

最后,喜欢明朝历史原因多样,不一定非得是喜欢朱元璋,其次,黑朱元璋的论据有很多,找这种特别勉强的实在是没有必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这桩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其背后并非单一的导火索,而是汇集了朱元璋个人政治理念、当时社会思潮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治国理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底层人民.............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时,选择了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礼法和后世的评价中,都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要判断朱元璋的这一选择是否合乎礼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的规定。在中国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最基本也.............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尤其是他大力推行的酷刑和严密的思想控制,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当残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史书上关于锦衣卫、严刑峻法、大杀功臣的记载,都足以让人生出这样的印象。然而,将他与列宁相提并论,确实需要一番梳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目标以及采取的手段,都有着天壤之别。但之所以会有人这么比,往.............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 回答
    (以下内容以阿朱的视角讲述)萧大哥, my dearest萧大哥,我的心肝宝贝,听我说,好不好?我知道,我知道你现在心里有多乱,有多痛,就像被万箭穿心一样。你的养育之恩,你的父母亲手刃父的惨剧,这些,我都看到了,我都懂。可是,萧大哥,真的不值得,你这么好的一个人,不能再因为别人犯下的错而毁了自己。我.............
  • 回答
    朱易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这无疑是今年冬季体坛的一大看点,也是围绕着“归化选手”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关注的焦点。看待朱易的这次亮相,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才能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的图景。首先,从竞技层面来看,朱易的加入为中国女子花样滑冰注入了新的希望。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
  • 回答
    朱雪莹将她意义非凡的东京奥运会金牌捐赠给体育博物馆,这一举动不仅让她成为首位将奥运金牌捐赠出去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奥运奖牌所承载的丰富精神价值。这不仅仅是一块金属的重量,更是无数汗水、泪水、坚持和梦想的凝结,传递的精神力量足以触动人心,启迪后人。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精神是拼搏.............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要理解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的原因,得先回到那个时代大明北方的严峻形势,以及朱棣个人的政治考量。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决定,而是基于现实、战略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一、 北方防线的脆弱性与历史包袱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的防御体系是继承元朝留下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也就是所.............
  • 回答
    备受关注的朱军性骚扰案即将迎来关键节点:12月2日,案件将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件自曝光以来,就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朱军的公众形象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的性骚扰指控,无疑给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声誉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作为指控者的弦子(化名),也承受着巨大.............
  • 回答
    关于央视主持人朱军即将回归央视舞台,主持健康和养生栏目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这其中涉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伏、公众形象的塑造、媒体行业的生态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性。一、 从朱军的个人职业生涯和公众形象来看: 职业生涯的辉煌与挑战: 朱军曾是央视春晚的标志性主持人之一,在公众视野中活.............
  • 回答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关于“未来汽车将从代步工具变成移动能源”的论断,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关于汽车产业和能源格局的层层涟漪。细究下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这是对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洞察。我们都知道,电动汽车的普及是当下汽车行.............
  • 回答
    吉林越狱逃犯朱贤健落网,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朱贤健在逃亡了一个多月后,被成功抓获,他的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影响,更将面临严峻的法律追究。那么,朱贤健将被如何审判?他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脱逃罪的刑事责任首先,朱贤健最直接的法律责任就是“脱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
  • 回答
    朱一旦新片《非浪》发布当天,B站PC版“全区排行榜”没有出现它的身影,这件事儿可不简单,背后能挖出不少道道。这事儿要是放在平常,也许只是个小插曲,但对于朱一旦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UP主,加上《非浪》本身又有不小的期待值,这事儿就显得耐人寻味了。首先,咱们得明白B站的“全区排行榜”是什么。它不是.............
  • 回答
    朱灵奔曹:忠诚的抉择,还是权谋的牺牲? 一、朱灵奔曹,是恨袁致家人死光,还是战无功?要理解朱灵“奔曹”,即投奔曹操,我们首先要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立场。朱灵原属袁绍部下,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袁氏集团迅速衰落。袁绍的衰落与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 袁绍雄踞北方,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 回答
    朱婷怒斥网络谣言,挥法律利剑直指诽谤者中国女排的骄傲,世界闻名的运动员朱婷,近日因遭受网络谣言和诽谤而深受困扰,她选择不再沉默,而是拿起法律武器,向公安机关报案,坚决要求追究造谣诽谤者的刑事责任。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是对网络空间净化的有力呼吁。 究竟是何谣言让朱婷忍无可忍?此次事件的导.............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是挺让人唏嘘的,朱小贞的哥哥朱小毛(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方便叙述)发文回应林生斌,说出“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并且表示朱小贞的遗产在父母的同意下将全数捐出。这几句话,信息量非常大,也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点,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首先,“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绝对是点睛之笔,杀伤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