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回答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这桩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其背后并非单一的导火索,而是汇集了朱元璋个人政治理念、当时社会思潮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

首先,我们要明白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治国理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着切身体会。他推翻了腐朽的元朝,建立新朝,其核心追求是“惩恶扬善”、“民富国强”。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直接服务于他政治目标、强化皇权、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体系。

而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者,其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民本思想”,尤其是“民贵君轻”的论调。孟子认为,百姓的福祉是国家最重要的根本,如果君主不能使民安乐,那么这个君主就失去了合法性,甚至可以被推翻。他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无疑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在他看来,“民为贵,君为轻”的说法,是对他所极力维护的皇权的一种潜在威胁。朱元璋通过残酷的战争和铁腕的统治才夺得天下,他容不得任何可能动摇其统治根基的思想。他需要的是“君为贵”、“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而不是允许民众对君主进行评判甚至质疑的学说。孟子的“民贵君轻”恰恰与他的政治诉求背道而驰。

其次,朱元璋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改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朱元璋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化破坏者,他同样尊崇儒家,并且极力推崇孔子。他祭祀孔子,修葺孔庙,将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所推崇的儒家,是一种经过他筛选和改造、服务于他统治的儒家。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强调“忠”、“孝”、“仁政”以维护等级秩序、但又不至于挑战皇权的思想。

孟子的“义”和“仁政”,在朱元璋看来,是可以被他利用的,但他的“民贵君轻”则触碰了朱元璋的逆鳞。他认为,孟子将“民”置于“君”之上,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言论,是在鼓励臣民反抗君主。他甚至在御制《语录》中明确指出,孟子的言论“惑乱天下”,是“邪说”。

更进一步说,朱元璋推崇的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政治哲学。他本人就是通过严酷的斗争和实际的政治操作上位的,他看重的是能够直接带来稳定和秩序的道理。孟子所阐述的“浩然之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在朱元璋看来,过于理想化,不够“顶用”。他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让臣民“惟命是从”的学说。

因此,当朱元璋在整理和编纂《四书》的时候,他通过御批的方式,将孟子排除在外,并对其思想进行批判。他删改了一些孟子的言论,并且公开宣称孟子是“伪学”。将孟子逐出孔庙,实际上是朱元璋对儒家经典的一次政治性“净化”,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更加符合其统治需求的意识形态。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朱元璋性格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作为一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他对权力的掌控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望。他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任何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或思想,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击。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即使是几百年前的古人所说,也逃不过朱元璋的“法眼”,并最终因此受到“惩罚”。

总而言之,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与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政治需求产生了根本性冲突。他需要的是一种对皇权绝对服从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允许对君主进行评判的学说。这既是他个人政治理念的体现,也是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以服务于统治的一种手段。这是一个典型的将思想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的案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在处理文化和思想问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其政治效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实原因是礼仪问题。


首先,孟子没有被逐出孔庙,或者说只被短暂移出孔庙几个月的时间。

《明史·卷五十·礼志四·吉礼四》:(洪武)五年,罢孟子配享。逾年,帝(朱元璋)曰:“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其次,孟子的地位是逐步提高的,成为亚圣是元朝的事,明朝人讨论要不要继承前朝的礼制是很正常的事。

唐朝《孟子》还只是子书而非经书,北宋《孟子》升格为经书、把孟子封为“邹国公”,南宋《孟子》列入“四书五经”,元朝人把孟子封为“邹国亚圣公”,明朝把孟子的尊号改成了“亚圣”,而且孟子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也是在明朝确立的

最后,朱元璋对孟子的评价还是很高,最起码表面上是很高的。

《明史·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朱元璋)诏曰:“孟子传道,有功名教。历年既久,子孙甚微。近有以罪输作者,岂礼先贤之意哉。其加意询访,凡圣贤后裔输作者,皆免之。”
《明太祖宝训·卷二·尊儒术》:上(朱元璋)至白虎殿,见诸子有读孟子书者,顾问许存仁曰:“孟子何说为要?”对曰:“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乃其要也。”上曰:“孟子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能用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


真要是批判朱元璋,可以批判他搞的《孟子节文》,这才是所谓的“所有皇帝都想做却未必敢做的事情” @凯鹅

《孟子节文》把《孟子·梁惠王下》的“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孟子·离娄下》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万章下》的“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内容给删了。

不过《孟子节文》是洪武二十七年开始修的,孟子被短暂移出孔庙是洪武五年的事,这两件事不挨着,不存在朱元璋因为厌恶《孟子》的部分内容而把孟子逐出孔庙的事。

朱元璋也没有全面封禁《孟子》,而是用《孟子节文》取代了《孟子》的科举经书地位(“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后来朱棣恢复了《孟子》全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孔庙,这桩发生在明朝初年的重大文化事件,其背后并非单一的导火索,而是汇集了朱元璋个人政治理念、当时社会思潮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解读等多重复杂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行为的“真实原因”,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朱元璋的出身和他的治国理念。这位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对底层人民.............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时,选择了孙子朱允炆,而非儿子。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礼法和后世的评价中,都引起了不少的讨论。要判断朱元璋的这一选择是否合乎礼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古代的礼法体系,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的规定。在中国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历朝历代最基本也.............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尤其是他大力推行的酷刑和严密的思想控制,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当残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史书上关于锦衣卫、严刑峻法、大杀功臣的记载,都足以让人生出这样的印象。然而,将他与列宁相提并论,确实需要一番梳理,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目标以及采取的手段,都有着天壤之别。但之所以会有人这么比,往.............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 回答
    (以下内容以阿朱的视角讲述)萧大哥, my dearest萧大哥,我的心肝宝贝,听我说,好不好?我知道,我知道你现在心里有多乱,有多痛,就像被万箭穿心一样。你的养育之恩,你的父母亲手刃父的惨剧,这些,我都看到了,我都懂。可是,萧大哥,真的不值得,你这么好的一个人,不能再因为别人犯下的错而毁了自己。我.............
  • 回答
    朱易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这无疑是今年冬季体坛的一大看点,也是围绕着“归化选手”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关注的焦点。看待朱易的这次亮相,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才能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的图景。首先,从竞技层面来看,朱易的加入为中国女子花样滑冰注入了新的希望。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
  • 回答
    朱雪莹将她意义非凡的东京奥运会金牌捐赠给体育博物馆,这一举动不仅让她成为首位将奥运金牌捐赠出去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奥运奖牌所承载的丰富精神价值。这不仅仅是一块金属的重量,更是无数汗水、泪水、坚持和梦想的凝结,传递的精神力量足以触动人心,启迪后人。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精神是拼搏.............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要理解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的原因,得先回到那个时代大明北方的严峻形势,以及朱棣个人的政治考量。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决定,而是基于现实、战略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一、 北方防线的脆弱性与历史包袱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的防御体系是继承元朝留下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也就是所.............
  • 回答
    备受关注的朱军性骚扰案即将迎来关键节点:12月2日,案件将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件自曝光以来,就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朱军的公众形象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的性骚扰指控,无疑给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声誉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作为指控者的弦子(化名),也承受着巨大.............
  • 回答
    关于央视主持人朱军即将回归央视舞台,主持健康和养生栏目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这其中涉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伏、公众形象的塑造、媒体行业的生态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性。一、 从朱军的个人职业生涯和公众形象来看: 职业生涯的辉煌与挑战: 朱军曾是央视春晚的标志性主持人之一,在公众视野中活.............
  • 回答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关于“未来汽车将从代步工具变成移动能源”的论断,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关于汽车产业和能源格局的层层涟漪。细究下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这是对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洞察。我们都知道,电动汽车的普及是当下汽车行.............
  • 回答
    吉林越狱逃犯朱贤健落网,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朱贤健在逃亡了一个多月后,被成功抓获,他的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影响,更将面临严峻的法律追究。那么,朱贤健将被如何审判?他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脱逃罪的刑事责任首先,朱贤健最直接的法律责任就是“脱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
  • 回答
    朱一旦新片《非浪》发布当天,B站PC版“全区排行榜”没有出现它的身影,这件事儿可不简单,背后能挖出不少道道。这事儿要是放在平常,也许只是个小插曲,但对于朱一旦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UP主,加上《非浪》本身又有不小的期待值,这事儿就显得耐人寻味了。首先,咱们得明白B站的“全区排行榜”是什么。它不是.............
  • 回答
    朱灵奔曹:忠诚的抉择,还是权谋的牺牲? 一、朱灵奔曹,是恨袁致家人死光,还是战无功?要理解朱灵“奔曹”,即投奔曹操,我们首先要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立场。朱灵原属袁绍部下,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袁氏集团迅速衰落。袁绍的衰落与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 袁绍雄踞北方,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 回答
    朱婷怒斥网络谣言,挥法律利剑直指诽谤者中国女排的骄傲,世界闻名的运动员朱婷,近日因遭受网络谣言和诽谤而深受困扰,她选择不再沉默,而是拿起法律武器,向公安机关报案,坚决要求追究造谣诽谤者的刑事责任。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是对网络空间净化的有力呼吁。 究竟是何谣言让朱婷忍无可忍?此次事件的导.............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是挺让人唏嘘的,朱小贞的哥哥朱小毛(我们姑且这么称呼他,方便叙述)发文回应林生斌,说出“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并且表示朱小贞的遗产在父母的同意下将全数捐出。这几句话,信息量非常大,也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点,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一下。首先,“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绝对是点睛之笔,杀伤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