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为何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

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

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背景

嘉靖皇帝朱厚熜,原名朱厚照,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侄子,也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孙子。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是因为他非嫡子继承。

原本的皇位继承人: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在位期间没有子嗣。按照宗法制度,皇位应该由宗室中最近的男性亲属继承。
过继给武宗: 明孝宗的两个儿子,即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英宗朱瞻基和次子明代宗朱祁钰,都已经过世。孝宗的长子朱厚照(正德)是仁宗的孙子。当正德无子时,按理应由与正德同辈或再近一辈的宗室子弟继承。当时,明仁宗朱高炽的另一位孙子,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成为了最符合条件的继承人。
被过继给武宗: 在正德皇帝去世后,由于正德皇帝生前并无明确的继承人选,朝中大臣根据宗法制度,挑选了当时最合适人选——朱厚熜。但为了使朱厚熜的继位在法理上更加顺畅,并满足正德皇帝作为“兄终弟及”的世系传承,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提议将朱厚熜过继给明武宗朱厚照,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承皇位。

这为嘉靖皇帝埋下了心理上的一个“症结”:他并非孝宗皇帝的儿子,而是通过过继成为武宗的“儿子”,继承了皇位。这在许多人看来,他在宗法血缘上与孝宗皇帝并非直系,与之前的皇帝传承有着一层隔阂。

二、 嘉靖皇帝的“正名”诉求与权力巩固

嘉靖皇帝继位初期,年轻而又缺乏根基,他非常渴望确立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看到,如果仅仅是过继给武宗,那么他的“宗主”地位依然是在武宗之下,而未能真正成为明朝皇室的正统延续。

他将自己的“宗主”地位直接追溯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并试图将自己定位为明太祖的直系后裔,以此来削弱“过继”带来的宗法上的“不确定性”,并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

他认为,他最应该尊奉的“宗主”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明太祖之后,他才是正统的延续者。

三、 目标指向:明仁宗朱高炽

在嘉靖皇帝的“正名”逻辑下,他需要清理那些与他作为“孝宗子”的身份联系更紧密,而与他“太祖子孙”的身份相悖的先皇。

明孝宗朱祐樘的地位: 嘉靖的伯父明孝宗(正德的父亲)是嘉靖的“亲伯父”,也是朱厚照的父亲。作为正德的继承人,嘉靖在法理上是“子”这一层关系。但嘉靖不想被定性为“孝宗之子”,而是要成为“太祖之孙”或“太祖之后”。
明仁宗朱高炽的特殊地位: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也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爷爷。
嘉靖皇帝的逻辑: 嘉靖认为,他的皇位是“承兄祀”,也就是从武宗(正德)那里继承来的,而武宗是孝宗的儿子。如果将孝宗牌位供奉在太庙,并以“子”的身份祭祀,那么就等于将自己与孝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太祖之后”的身份。
踢出太庙的“理论依据”: 嘉靖皇帝的核心论点是:
他是明太祖的后裔,是皇室宗法的合法继承人。
他当初被选为继承人,是因为他是明仁宗的孙子,并且作为武宗的“过继子”继承了皇位。
他认为,自己是“承兄祀”,继承的是武宗的皇位,而武宗的父亲是孝宗。所以,如果要把他放在太庙,应该供奉在孝宗的位置,以表示自己是孝宗之子(尽管是过继)。
然而,他更进一步的逻辑是:他认为自己的“宗主”是太祖,而不是孝宗。因此,他没有资格在太庙的“子”的位置上祭祀孝宗,更不能接受以孝宗之子的身份祭祀。
为了强化自己是“太祖之后”的合法性,他要剥离自己与孝宗、仁宗的紧密联系,将他们踢出与自己并列的地位。
他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正是因为明仁宗是他的“亲爷爷”,是与他血缘关系最近的“前皇”,而且也是将他的父亲(兴献王)和自己排除在皇位继承序列之外的“宗法祖先”之一。踢掉仁宗,就是在否定他当初被指定为继承人的宗法“根源”,从而为自己直接溯源到太祖铺平道路。

四、 “大礼议”的实质:政治权力斗争

“大礼议”的发生,表面上是宗法名分之争,实际上是嘉靖皇帝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挑战以“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尽管杨荣已去世,但其影响仍在)为代表的内阁文官集团的权威。

内阁的反对: 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以及许多官员,都极力反对嘉靖的这一举动。他们认为这是违背祖制、乱纲常的行为。他们坚守的是正统的宗法制度,认为嘉靖的继位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仍应遵循既定的规矩。
嘉靖的强硬: 嘉靖皇帝年轻气盛,意志坚定,他利用自己的皇帝权力,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他罢官、杀人,动用了各种手段来压制反对声音。
结果: 最终,嘉靖皇帝取得了胜利。他成功地将自己的生父朱祐杬追封为“睿宗献皇帝”,并将其牌位迁入太庙,而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此外,他还将自己的生母蒋氏追封为“孝洁皇后”,并另建“慈宁宫”供奉。

总结来说,嘉靖皇帝踢出明仁宗朱高炽牌位的根本原因在于:

1. 强化自身继统合法性: 嘉靖希望撇开“过继”的阴影,将自己的皇位追溯到明太祖,成为皇室的正统延续。
2. 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 通过否定作为自己“亲爷爷”的明仁宗,以及与他联系更深的明孝宗,来削弱他们对他的“宗法制约”。
3. 政治权力斗争: 这是嘉靖皇帝挑战文官集团权威,确立自身绝对统治地位的政治斗争。
4. 心理因素: 嘉靖皇帝可能对当初被过继给武宗、并因此而继承皇位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屈辱”或“不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正名”,证明自己是凭实力和正统地位上位。

踢出明仁宗的牌位,是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中采取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行动,它直接挑战了传统的宗法秩序,也是嘉靖皇帝试图重塑皇权合法性,开创自己统治新局面的关键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讲几个概念。

一、大明的庙制

按照朱元璋的定制,大明的庙制是九庙,而不是七庙。且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太庙里已经摆着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个位置了,建文帝继位以后,加太祖、兴宗(即朱标)两个位置。靖难之后,朱棣移除了朱标的牌位,于是这时候就剩五个了。

自永乐至成化,明代按照昭穆制度排列祖宗位置,宪宗在位时,九庙已满(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于是孝宗继位,就将懿祖祧迁出去,把宪宗放入,并在太庙之后建立了祧庙,安放懿祖牌位,太庙牌位则毁去。武宗继位,把孝宗放入,祧熙祖。嘉靖帝继位,把武宗放入,祧仁祖。

所以一直有一种观点,是明代的太庙到嘉靖帝才开始祧,是不对的,事实上嘉靖帝之前就已经祧过两次了,嘉靖帝将仁祖祧出,也只是遵循惯例而已。

二、世宗的庙制改革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将长达二十余年、分好几个阶段的大礼议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嘉靖三年的、嘉靖六年的、嘉靖十七年的、嘉靖二十九年的均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大礼议分成好几个阶段,牵头的自然是皇帝,但具体执行者则分成好几波,尤其是称宗祔庙(即嘉靖十七年以后的)的具体执行者为夏言、严嵩等,而并不是张璁、桂萼等人。

嘉靖初年,仅仅是在太庙旁边为兴献帝立了世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套路,无可厚非。但这个结果,张璁等人认为已经足够满足皇帝的需求了,但皇帝认为不够。

于是,嘉靖十三年,嘉靖帝下令更改庙制,将原有的九个变成七个(德祖也被祧出)。夏言奉旨拟定七庙名额,太祖庙居北这种,太宗庙则高于左三昭,仁宗是昭第一位,宣宗是穆第一位,英宗是昭第二位,宪宗是穆第二位,孝宗是昭第三位,武宗是穆第三位。实际上算下来这是有八个位置,当然说起来虚穆上位置待有功德之宗,万世不祧,而且兴献帝的世庙也不在太庙之中,所以符合周礼,没有问题。

接下去在世宗亲自主持、夏言严嵩等的掺和下,嘉靖十七年,在争取到兴献帝明堂制种“严父配天”的情况下,兴献帝成功称宗祔庙,称睿宗,与孝宗处于同一个庙室中(即昭第三位)

事情还没完,世宗为了寻求睿宗单独的位置,要求实行旧制度“同堂异室”。嘉靖二十四年新太庙成立后,世宗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其中太祖、成祖万世不祧,其他按序列祧迁。这样睿宗也成功在太庙中有了一个位置。

嘉靖二十九年,出于对身后可能出现睿宗被祧的现象(事实上世宗担心并非多余,隆庆六年,穆宗祔庙前,就有人提出要将睿宗移到世庙;天启元年,光宗祔庙,也有人提出不要祧宪宗,而是祧睿宗。但均被否决,睿宗一直在太庙之中),世宗采取了一套匪夷所思的办法来稳固庙制,即用孝烈皇后的牌位预先占了一个太庙的位置,将来再把自己也塞进去。这里要说明一下,太庙中,帝后都是一起的,不是说太庙里只有皇帝牌位没有皇后牌位。其次,从惯例来说,如果皇后早崩,一般都是把牌位先放在奉先殿,等皇帝崩了,两人一起塞进太庙。世宗这个方式,严嵩和徐阶开始都不同意,后来还是被迫同意了。但要塞进去一个,自然要祧一个,那么按照顺序,太祖、成祖不能动,先祧的只有仁宗。

世宗通过皇后(英灵在线,此处手动狗头)的帮助,成功防止了身后自己亲爹被祧的后果。后世子孙严格按照世宗规定的庙制进行调整,比如穆宗祔庙祧宣宗,神宗祔庙祧英宗,光宗祔庙祧宪宗,熹宗祔庙祧孝宗。

三、大礼议的一些争论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争论很久,旧的观点认为世宗是为了争权夺利(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争取亲爹的位置)发动了大礼议。但近年来的观点,比如田澍老师的观点,则认为大礼议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问题,而且还因此启动了嘉靖初年的大改革。这里不去纠结嘉隆万大改革还是隆万大改革的问题,我们回归到源头去看一看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去世,高层以武宗的口吻发下指令,让“朕皇考孝宗敬皇帝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按照遗诏规定,朱厚熜是以藩王长子的身份入继大统的,这与濮议就存在根本区别。宋英宗早年就被明确过继给仁宗,是仁宗的儿子,所以他是以皇子身份继位的,认法理上不是自己爹的濮王是存在问题的。但朱厚熜法理上的爹仍然是兴献王,要朱厚熜改认爹,那除非是武宗去世前代孝宗下旨,或者武宗去世后高层代武宗下旨均可,而结果却是让朱厚熜在法理上以兴献王长子身份入继大统,这就很尴尬了。

因为根子上就出了大问题了,自然后面杨廷和等就一溃千里,毕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杨廷和说孝宗绝后,那问题来了,孝宗绝后了么?武宗难道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么?二是朱厚熜要给孝宗当儿子,是礼仪上的规定,但回过头来讲,孝宗会在十六年前就考虑到自己的儿子不生小孩么,就过继兴献王的儿子么?更何况,朱厚熜出生于正德二年,孝宗早就死了,那孝宗是如何在这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情况下就将这个孩子过继给自己当儿子呢?逻辑上说不通啊。

其实最佳的办法当然是给武宗过继儿子,但当时辈分比武宗小且还是皇室近支的孩子基本还是小屁孩,所以高层并没有考虑,结果下诏的时候又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最后大礼议皇帝全面胜利也很正常。

当然,本人尽管认同嘉靖帝认亲爹的做法,但并不代表本人是赞同兴献帝称宗祔庙的,这其实是世宗自行其是、独裁的后果,也是不为人所称道的。

四、结论

仁宗被祧是世宗出于保护睿宗牌位不被祧迁,先放皇后牌位占位置,最终成功的一个结果。严格来说,从庙制上(新的)来说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认真考量来看,世宗在认爹完成后,自嘉靖十三年开始一直到嘉靖二十九年,采取了相当多的办法,迂回反击,改变原有制度安排,充分展现了其独裁的一面。而嘉靖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支持世宗更改庙制的夏言、严嵩、徐阶等,也并不能逃脱干系。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前提表述,是不精准的。确切说,嘉靖帝肯定不敢也不能“踢”仁宗的神主(也就是问题中所谓的“牌位”),只能叫“迁”。前情是,嘉靖帝为了将其亲生父亲(生前系兴献王,死后追封为兴献帝)的神主升格为大宗皇帝(庙号睿宗)拥有配享明堂+祔庙的资格,而按照配享“严父之义”和宗祧“亲尽”的原则,不得不面临,剥夺太宗朱棣的配享资格,同时将世系较远的仁宗朱高炽从宗庙挪到祧庙的后果。为了不引起群臣反对,嘉靖帝将“太宗”升格为“成祖”并再次强调百世不迁作为补偿;又担心群臣复辟庙次,于嘉靖二十九年由方皇后神主预先替世宗占位,迁走了仁宗的神主。嘉靖朝在神主位次上的一系列操作,也导致了明朝太庙的规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因此,解答这个问题应该细化为三个方面:

1. 嘉靖帝为何要折腾时为太宗的朱棣神主(取消配享)和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迁走)?

2.嘉靖帝为何要将太宗升格为成祖?

3.嘉靖后明朝太庙内的神主发生了一个什么实质变化?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嘉靖帝为何要折腾时为太宗的朱棣神主(取消配享)和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迁走)?

当时,也就是嘉靖十七年,持续已经十几年的“大礼议”已进入第三阶段战役“称宗祔庙”嘉靖帝朱厚熜为了给他爹兴献帝(当时第一阶段已经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第二阶段把兴献帝的神主供奉了一座专门的“世庙”)继续升格,变成称宗、祔庙(全四亲皆具之礼)、配享(希望在明堂由其父配祭昊天上帝),于是,需要在宗庙中硬生生挤一个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明代太庙在嘉靖九年前为九庙之数。庙内神主居中为德祖(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爷爷朱百六,在孝宗朝预备祧远亲三祖时被认为“视周后稷,不可祧”),然后是太祖(万世不迁,嘉靖九年迁德祖于祧庙,太祖居中直到明末),太宗(靖难后,朱允炆的建文年号被革除,本人自然无法入庙;朱标早逝,建文朝上庙号兴宗,靖难后也被革除,复称懿文太子。朱棣去世后上庙号太宗,也即之后的明成祖,在弘治朝确定百世不迁)、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共九庙。这其实不符合天子七庙的规制,这在孝宗弘治朝就引发过很深的争论。“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更激烈的观点交锋来自礼部的建议和吏部官员的奏议,一方是“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一方是“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三位远祖全部一次性迁走,太庙内只留仁祖到宪宗七位,才是正途。不过,弘治朝最后折中了各派观点,长留了德祖;祧了懿祖;熙祖、仁祖暂时留在太庙,由之后正德、嘉靖两朝开朝时“以次奉祧”。

到了嘉靖朝,本来庙数就已顶格为九,嘉靖帝在大礼议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重订礼制,重启同堂异室制和都宫别殿制的讨论(嘉靖朝经历了同堂异室制到都宫别殿制又恢复同堂异室制的纠结过程,这两种制度的最大差别就是皇帝神主是合在一起摆大屋分小房间还是搞成一个个单间受香火,前者省钱不气派,后者费钱有面子);且要给他亲爹加“睿宗”祔庙,又不愿和孝宗同庙异室,要单间。这里稍做说明。都宫别殿制下睿宗不进太庙时有单独世庙,和其他皇帝的庙并列,但进太庙却要和孝宗挤一庙;同堂异室制下睿宗的世庙很突兀,但进了太庙,就和孝宗各占昭穆分两庙了。嘉靖帝的反复纠结正在于此。

当然,在嘉靖帝心中,无论何种制度,最终目标还是希望他爹要进太庙,成为独占一室的正式皇帝。睿宗只要进太庙,就必然产生了远超庙数的问题。如果要遵循庙制,则嘉靖帝要面临的问题是:超过庙数的亲尽远祖必须要毁庙,然后神主迁到宗庙后面的“祧庙”去。

在嘉靖九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太庙内皇帝神主数量是奇怪的“八个”,这是一个特例。嘉靖十年到嘉靖十七年的宗庙格局是:太庙[太祖、太宗(文祖世室)、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庙(睿宗)并祧庙四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嘉靖二十九年到嘉靖四十五年的宗庙格局是:太庙(太祖、成祖、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并祧庙五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仁宗)。

按照顺序,太祖朱元璋的神主是不能动的,这是“太祖万世不移”的规制;那么按照七庙规制和明堂制度,顺下来要折腾的两位,就是当时称为“太宗”的朱棣和仁宗朱高炽。按当时情况,太宗虽“百世不迁”,但朝议认为应由太宗有极大功德可以配享明堂,但嘉靖帝认为应“严父之义”,不以功德论而以亲亲论,太宗已过七世,应由皇帝的父亲,也就是他爹睿宗配享昊天上帝。更进一步,既然睿宗已经称宗配享了,那理所应当就要祔庙,按照嘉靖帝恢复同堂异室制后好不容易拣到的“兄弟异昭穆”的规则,睿宗要和孝宗分别算一世,那么,睿宗的神主就不能和孝宗放在一起,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东首第四位,则仁宗朱高炽就要面临被祧的命运。

此时的嘉靖帝朱厚熜,不再是刚即位时那个十五岁的少年了,在反思“左顺门案”的背景下,嘉靖帝也学会了政治预判,这样的大动作可能会再次引发争论——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皇帝的兴献王,要顶替功同再造的太宗皇帝配享,还要迁走正经为帝的仁宗祔庙。而且,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嘉靖帝逐渐明白,迁走朱棣可能还会引发一场新的“大小宗”风波,这是靠小宗上位的他,不愿意再次面对的问题。

【左顺门案】:嘉靖三年(1524)七月,嘉靖帝命去除他爹"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于是引发了反对皇帝过度尊崇亲生父亲的“哭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皇帝劝诫无效,遂采用暴力镇压。卸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在该事件中,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创死亡,另八人编伍充军。组织者杨慎、张原等实行廷杖。张原当时即被杖死,杨慎等或削职为民,戍配云南,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

因此,在保证他亲爹睿宗能祔庙的情况下,嘉靖帝必须另想办法。


于是,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嘉靖帝为何要将太宗升格为成祖?

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在嘉靖帝朱厚熜自己亲自撰写的明堂或问》中找到线索: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
答曰: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在不能迁走当时称为太宗的朱棣又不让他配享明堂的情况下,嘉靖帝想到的办法是:必须要不断抬高朱棣的法统地位,使之拥有比“宗”更有具说服力的功劳和法统上的正当性。“当皇祖初定之中+便是再创一般+报崇之正”,无不显示朱棣的改天换地的再造之功和承接朱元璋的纯正法统。添砖加瓦的同时,必不会再去撼动朱棣的实质“大宗”地位——

从朱棣生前及死后仁、宣、英、宪、孝官方口径一致认定,朱棣是高皇帝和高皇后的嫡子,在朱标殁后,太祖所遗诸子中居长。(关于朱棣生母是否是高皇后,当时无疑,但明末流言纷起,“言之凿凿”,见《南京太常寺志》《三垣笔记》等说为碽妃,不过仅以牌位论,且是否诚如亲见,证据性不强,备此存疑)。

因此,嘉靖帝要做的,就是通过“由宗升祖”的操作,以安抚群臣意见,换取对他爹睿宗祔庙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朱棣地位的抬升,实现三个不能宣之于口的目的

(1)保证自己死后,不被文官集团反攻倒算,将他父亲的神主迁出太庙。

睿宗祔庙,是在嘉靖帝活着的时候。但他考虑等自己死后,就要挤走一个神主。届时嘉靖帝已撒手人寰,群臣如果想“复辟”迁走他爹的庙又当如何?为他们父子两代计,以及怕他死后难以掌握大局。人死如灯灭,谁又能保证他死后不会又出现一个杨廷和那样的权臣违逆先帝本意做出一些自己的安排,在称宗祔庙上搞出花样来?事实上,在穆宗朝、光宗朝礼部、太常寺都有人提出要迁睿宗,只不过都被压下去了。所以,他必须在这个谁迁走的问题上,让他爹没有机会被淘,又不加入“亲尽之争”以消弭隐患,最好的方法就是搞成类似周代的文武并存,把太宗升格为祖。他爹进,可以补宗位;他将来进,迁仁宗(在嘉靖二十九年,让方皇后给他占位,造成既定事实);他儿子再进,就迁宣宗(隆庆六年曾有官员提议不用祧宣宗,但继位万历帝还是按嘉靖帝的设计迁了宣宗,后详)。

(2)将他父亲挪入太庙后,就可以取消他父亲的“世庙”称号,将“世”字留给自己作为将来的谥号。

“世”字是美谥,对于朱厚熜而言,也有私心,他希望将来为自己独享。

他曾就其父享世庙之誉而无世庙之实说过一段话:“而‘世’之一字,来世或用加宗号。今加於考庙,又不得‘世宗’之称,徒拥虚名。”嘉靖帝在议礼上的连番折腾,本质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

(3)不愿将世字留给升祖后的太宗,引发“明世祖”的统绪争议。

如将太宗升格为祖,就需要重新拟定谥号。当时,曾有意见将谥号定为“世祖”。

在谥法解中,世字虽原意为世代祭祀,但“统绪改换”之义,恐怕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已经慢慢浸润为一种不是解释的解释了。汉世宗(武帝)、唐代宗(避李世民讳)、周世宗、元世祖,这些皇帝的上位经历,让世字多少都隐含统绪流转的意思。如果朱棣称世祖,则不得不重回本非大宗(朱标—朱允炆是嫡长)由小宗入嗣的争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厚熜没精力也不愿意横生枝节。

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下,朱棣是“拨乱反正”的君主,将朱棣定为成祖,则庶几完美。


最后一个问题:嘉靖后明朝太庙内的神主发生了一个什么实质变化?

简而言之,因为“七庙”并非以“庙”而论,而是以“世”来论。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讨论到祧谁的问题时,礼科给事中陆树德有一段著名的议论,很能代表当时的礼制正义:

「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指仁宗被祧后)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

这段议论的核心观点是:

(1)古代(指明以前)太庙,以皇帝是否为同辈人,作为庙数的计算依据,并不以皇帝个数为依据

(2)明朝至今(指从洪武元年到隆庆六年)太祖成祖是两代人,是两世;仁宗不算了(于嘉靖二十九年已经迁到祧庙);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世宗、穆宗,虽然有八个皇帝,但只能计算为六代人。

这个观点反映了嘉靖后太庙神主管理的核心思想:按世(代)不按庙(人)

前面已经大致提及,明代在嘉靖朝初(嘉靖九年迁德祖,则太祖追封的四位远祖均入祧庙),太庙内神主依次为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均为父子承绪,没有异议。

等嘉靖帝(世宗)搞定大礼议,在嘉靖十七年把太宗升格为成祖,把他爹升格为睿宗并祔庙。要注意,在嘉靖帝在世时,睿宗和孝宗是属于两庙。那时大臣对睿宗和孝宗谁也不敢强调因二人是一世而因在一庙。只能按两庙算。嘉靖帝自己曾对这次调整说:“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从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到四十五年嘉靖帝去世前,嘉靖朝的太庙,经历了从德祖迁庙、武宗入庙,到太宗升祖、睿宗祔庙再到仁宗被祧,其结局是“八庙无世”: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宪宗(5)、孝宗(6)、睿宗(7)、武宗(8)

等嘉靖帝驾崩成为世宗入庙(隆庆朝并没有祧宣宗,到万历朝才祧),人走茶凉,则朝廷又将孝宗和睿宗公开视为一世(俩人是一父亲兄弟),同理,又将武宗和世宗视为一世(从陆议中即可得出,隆庆朝已将武宗、世宗这对堂兄弟作为一世)太宗因升格为成祖,与太祖援周例为世室,这样才出现了符合规制的“九庙七世”: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宪宗(5)、孝宗+睿宗(6)、武宗+世宗(7)

明世宗后直到明亡,“按世不按庙”也成为明太庙的常规。

附:

万历朝《大明会典·今太庙总图》详细展现了当时太庙寝殿(主殿)供奉的“九庙七世”,即太祖(1),成祖(2),英宗(3)、宪宗(4)、孝宗+睿宗(5)、武宗+世宗(6)、穆宗(7)。仁宗和宣宗已经进入了祧庙。(注意:陆树德的议论是在穆宗刚刚殡天,在这张图之前,穆宗那时还没有祔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提到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的书籍,相信不少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会首先想到《嘉靖传》、《嘉靖皇帝大传》和《明世宗传》这几部比较知名的作品。那么,这三部之中,哪一部最能拨动人心,或者说最能带我们走进那个扑朔迷离的嘉靖时代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如果说要挑选一本最“好.............
  • 回答
    嘉靖年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权臣与君王之间的博弈,究竟是谁在操纵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说严嵩父子,徐阶,高拱,这些都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手下呼风唤雨的人物。严嵩以其老辣的政治手腕,在内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能言善辩,长袖善舞,深得嘉靖皇帝的宠信,一度成为朝廷的“乔太.............
  • 回答
    “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这句俗语,虽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但却巧妙地概括了明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几个关键节点,也折射出许多深刻的历史教训。细究起来,这几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明朝晚期统治者昏聩、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精炼总结。“始亡于嘉靖”:埋下衰败的种子嘉靖皇帝,.............
  • 回答
    要深入探究明军在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与嘉靖时期的庚戌之变之间天壤之别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领导、军队素质、战术运用、边患形势以及双方的战略意图。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应州大捷:朱厚照的“亲自出马”与明军的“回光返照”正德年间的应州大捷,发生.............
  • 回答
    张居正之后,明朝似乎陷入了一种人才断层的尴尬境地,以至于许多人会将这段时期与嘉靖朝相提并论,认为后者反而人才辈出,而前者则沉寂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有”或“无”,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评价“杰出”与“名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张居正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 回答
    .......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的魅力,除了环环相扣的剧情和嘉宾们的精彩推理,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造型也是一大看点。说实话,要选出“最”喜欢的造型真的太难了,因为每一期很多嘉宾的扮相都非常有心思。不过,如果要硬挑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大概是这几款:1. 何炅——“何管家”的温情复古范儿(例如《网红的秘密》)何老师在.............
  • 回答
    吕绍嘉大师,作为指挥界的翘楚,其艺术造诣之深厚、音乐理解之透彻,在众多乐迷心中早已是公认的事实。然而,相较于小泽征尔、郑明勋等同样杰出的指挥家,吕绍嘉的名字在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中似乎显得稍显低调。这背后并非艺术家实力强弱的体现,而是涉及了音乐界的传播机制、市场运作、个人选择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 回答
    dg设计师言论辱华,章子怡、陈坤、迪丽热巴等明星拒绝出席杜嘉班纳DG大秀活动这件事,确实牵动了很大一部分公众的神经,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来观察明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中国消费者在国际品牌面前的立场。这件事情的爆发点非常直接,就是DG两位创始人之一的 Stefano Gabbana 在社交媒体上.............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明孝宗朱祐樘的疑问。关于您提到的“弱智”和“败光军事和经济底子”等说法,这与史书记载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并澄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提到的几个关键点:1. 明孝宗朱祐樘是否“弱智”?关于明孝宗的智力问题,史书中并没有.............
  • 回答
    明太宗朱棣之所以将朵颜三卫安排在明朝边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其核心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曾臣服于蒙古,后又归顺于他的骑兵力量,为大明帝国构建一道坚实的北方屏障,有效抵御来自漠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理解这一举措,需要我们回溯到明初的边疆格局以及朱棣登基的特殊背景。首先,我们得看看明朝建立.............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复杂印记的皇帝,最终获得了“英宗”这样一个颇具褒义的庙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文人士大夫的评价以及后世对功过的权衡。要理解他为何能得此庙号,咱们得从他的人生轨迹、政治生涯以及最终的评价说起。首先,咱们得回到他的人生经历。朱祁镇,在.............
  • 回答
    要论明英宗和清高宗谁更差,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说实话,将这两人简单粗暴地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把 apples 和 oranges 放在一起秤重,结果很难让人满意,而且很容易显得不够深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各自的执政风格都截然不同,所以“差”的标准也会很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以其文治武功和亲民形象著称,史称“仁宣之治”。然而,这位以仁厚闻名的皇帝,在处理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时,却采取了极为严酷的手段,将朱高煦投入沸水活活烹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恩怨纠葛与政治考量?兄弟阋墙,汉王野心勃勃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论亲.............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在位时期被誉为“仁宣之治”的皇帝,一生中拥有两位儿子,其中长子便是后来引发“土木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提起朱祁镇,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他年少登基,被宦官专权裹挟,最终导致国之大辱的形象。那么,这位让明朝历史蒙上阴影的皇帝,为何会是宣宗的儿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血脉延续,而是多种复杂因.............
  • 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和他弟弟代宗朱祁钰,都是明朝中期颇具争议的皇帝。要评判谁的治国能力更胜一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比较。两人的人生轨迹和执政经历截然不同,也因此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治国印记。明英宗朱祁镇:从“御驾亲征”的冲动到“夺门之变”的复辟朱祁镇,年少即位,即是明宣宗的嫡长子。在位初期,宦官王振.............
  • 回答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在位二十余年的皇帝,膝下育有子女若干。若要详述,则需细致梳理,拨开史料中或隐或现的迷雾。关于朱见深的儿子,史书记载较为明确的有三位,他们分别是:1. 明孝宗朱祐樘: 这是朱见深最为人称道的儿子,也是他唯一的嫡子,最终继承了大统。朱祐樘的母亲是孝穆皇后纪氏,其生平事迹在明朝历史上留.............
  • 回答
    正德皇帝:被扭曲的“荒唐”与历史的复杂面向谈及明武宗朱厚照,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个沉湎于玩乐、行为乖张的“荒唐皇帝”形象,一个沉迷于“豹房”的享乐主义者,将朝政弃之不顾。然而,我们是否过于轻易地接受了史书描绘的这一片面图景?细究正德皇帝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并非如教科书上那般简单粗暴,其被史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