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以其文治武功和亲民形象著称,史称“仁宣之治”。然而,这位以仁厚闻名的皇帝,在处理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时,却采取了极为严酷的手段,将朱高煦投入沸水活活烹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恩怨纠葛与政治考量?

兄弟阋墙,汉王野心勃勃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论亲疏,他本是朱瞻基的叔叔。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曾随父征战,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汉王,藩王封地设在当时的军事重镇乐安(今山东广饶)。然而,与朱瞻基的兄长、太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相比,朱高煦身材高大,勇武过人,且性格张扬,野心勃勃。

朱棣在世时,曾有意废太子立贤,而朱高煦正是他属意的对象之一。尽管朱高炽最终继位,但朱高煦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对皇位念念不忘。他认为自己比兄长更有能力,也更得朱棣喜爱,对朱高炽的继位心存不满,也因此对身为太子监国的朱瞻基怀有敌意。

明仁宗的容忍与朱高煦的变本加厉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零几个月便去世,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在朱瞻基继位初期,鉴于叔叔朱高煦兵强马壮,且明朝初年宗室藩王势力仍然强大,朱瞻基对朱高煦表现出了相当的容忍和克制。他多次下诏召朱高煦进京,希望通过安抚来化解矛盾。

然而,朱高煦却将这份容忍视为软弱,他不仅拒不进京,反而变本加厉。他招募士兵,扩充军备,在其封地内行事更加跋扈,甚至做出一些威胁皇权的事情。例如,他在乐安自设官署,擅自决定官吏的任免,并且与朝中一些不满的官员勾结,意图不轨。

叛乱爆发,宣宗的雷霆之怒

明宣宗三年(1428年),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悍然发兵反叛。他拥兵自重,企图从乐安向京城进发。此时的朱瞻基,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恩威并施的手段,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让宗室藩王们看到了朝廷的实力。

面对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迅速调集军队,并亲自率军讨伐。由于朱高煦的叛乱仓促,且不得人心,再加上朝廷军队的强大攻势,很快就被平定。朱高煦本人也被活捉。

为何选择如此残酷的刑罚?

当朱高煦被押回京城后,朱瞻基面临着如何处置这位曾对他抱有敌意、如今又悍然叛乱的叔叔。此时,朱瞻基内心的考量是多方面的:

1. 震慑宗室,巩固皇权: 明朝初年,藩王权重是皇权面临的一大挑战。太祖朱元璋曾对宗室藩王施加种种限制,但后期藩王们依然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朱高煦的叛乱,是对皇权的直接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朱瞻基需要用最严厉的手段,向天下宗室表明,反叛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2. 平息民愤,树立威信: 朱高煦在其封地内骄奢淫逸,欺压百姓,其恶行早已为人们所知。他的叛乱更是激起了公愤。朱瞻基采用严酷的刑罚,也是一种向臣民展示自己果断决绝、能够维护正义的姿态,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3. 叔叔与臣子的双重身份: 朱高煦既是朱瞻基的叔叔,更是明朝的臣子。作为叔叔,他本应是皇室的倚仗,但却成为叛乱的源头。作为臣子,他的行为更是大逆不道。朱瞻基在处理这件事情时,虽然有亲情上的顾虑,但更多的是作为皇帝的责任。他不能因为亲情而放纵叛乱,损害国家社稷的安宁。

4. 个人恩怨的累积: 虽然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朱瞻基与朱高煦之间具体的个人恩怨,但可以想象,作为皇位的潜在竞争者,朱高煦对朱瞻基的敌意和威胁,以及他多次不服从朝廷命令的行为,都足以让朱瞻基对其心生芥蒂。多年的积怨,在朱高煦叛乱被平定后,可能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

“烹死”的细节与历史解读

关于朱高煦被“烹死”的具体细节,史料记载相对简略。通常认为,这是古代一种极端的刑罚,即将犯人投入盛满沸水的缸中活活煮死。这种刑罚极其残忍,主要用于惩罚犯下滔天大罪,如谋反、弑君等罪名的犯人。

在明朝,这种“烹死”的刑罚并非普遍使用。但对于像朱高煦这样,身为宗室却敢于谋反的犯人,动用如此极端的刑罚,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例如,明英宗时期的也先,俘获了英宗后,其部下就有提及过将英宗“烹煮”的说法,尽管最终并未实施。

朱瞻基选择这种刑罚,无疑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心理震慑效果。他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即使是皇室成员,只要敢挑战皇权,其下场就会比普通罪犯还要惨烈。

历史评价

朱瞻基处死朱高煦,在历史上也引发了不同的评价。

肯定者认为,这是朱瞻基作为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社稷的稳定,果断处置叛乱,巩固皇权的必要之举。他能够超越个人情感,以大局为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皇权至高无上。
批评者则认为,作为叔叔,朱瞻基的处理方式过于残忍,有失仁厚。虽然朱高煦有罪,但也可以有其他更温和的处置方式,不必动用如此极端残忍的刑罚。

无论如何评价,朱高煦的结局,无疑为明朝宗室的势力划上了一个句号。自此以后,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大大减弱,也为“仁宣之治”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朱瞻基,这位在亲情与君权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皇帝,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怨不得明宣宗,朱高煦其实是自己把自己给作死的

若要论中国历史上最会作死的人,朱高煦一定会在首推之列。他作死的方式到底有多奇葩呢?这么说吧:就好比是他趁皇帝不备,去踢了皇帝一脚,然后还对皇帝说:嘿嘿,你搞死我呀!

然后皇帝说,好吧。于是就把他搞死了!搞死他的方式还极其的惨烈,是将他活活烤死的,并且还将他满门诛灭

是的,朱高煦的一生就是这么作!他不但掉了自己当皇帝的好机会,还掉了自己几世的富贵荣华,最终又掉了自己及全家满门的性命。

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呢?朱高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的作死之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最后又为何会被以贤德著称的明宣宗给活活烤死?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走进这一段600多年前的大明历史尘烟


朱高煦 剧照

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的作死之路,作掉了自己“燕王世子”之位。

朱高煦是永乐皇帝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当然,在朱高煦20多岁以前,他的父亲朱棣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王爷,封地在今北京,称为燕王

身为王爷之子的朱高煦自小就性情凶悍,举止轻佻,活脱脱一副电视剧里面的反派人物形象。



但朱棣是很喜欢朱高煦的,因为他觉得朱高煦勇猛凶悍,和自己很相像。相反,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体弱多病、性情太柔,并不得朱棣的喜欢。

所以朱棣心目中最中意的燕王世子人选是朱高煦。如果不出意外,朱高煦也大概率会被立为燕王世子,继承“燕王”这个爵位。但是,架不住朱高煦自己呀!

在朱高煦10几岁时,明太祖朱元璋召集诸藩王之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们前往京城学习,朱高煦也在列。

但是朱高煦来到京城之后根本就无心向学,经常一副轻佻无行的纨绔嘴脸,甚至连在朱元璋面前都不注意收敛,导致朱元璋对他极度厌恶。

相反,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炽在朱元璋面前处处表现得儒雅、仁爱,深得皇爷爷朱元璋的喜欢。

于是,在朱高煦15岁那一年,朱元璋就直接下旨将朱高炽封为了燕王世子。同时又将朱高煦封为高阳郡王(位于今河北保定),地位与燕王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明史·朱高煦传》: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作掉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1、得到朱棣会将皇位传于他的口头暗示。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朱允炆登基后不久就着手进行削藩,将朱元璋在世时分封的那些藩王逐个废黜。

为免被废,1399年,朱棣举兵靖难(平定变乱的意思),经过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朱允炆被推翻,江山易主,朱棣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在朱棣起兵靖难的过程中,朱高煦作战勇猛,多次作为前锋率领精骑冲阵,屡立战功,并且还数次拯救朱棣的性命于危难之间。

于是朱棣对朱高煦愈加喜爱,有次还曾拍着朱高煦的背对他说:“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潜台词就是告诉朱高煦,你哥体弱多病,你努力干,皇位将是你的

《明通鉴·卷十三》: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2、作掉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公元1402年,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后,随即在南京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久,朝廷重臣就开始商议立储之事。

因为朱高煦在靖难中立功无数,于是朝中将他立为太子的呼声还是比较高。但朱高炽才是嫡长子,并且朱高炽又仁爱贤明,世子之位还是朱元璋封的,在朝中也有很多支持者。朱棣一时难以决断。

后来有朱高炽的支持者把朱高煦往昔的种种恶迹翻出来对他进行指责,比如经常滥杀官民、目无法纪,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等等许多过失。

而这些指责桩桩都是事实,朱棣还想起来了当时他还是燕王的时候,朝中上下经常都责怪他教子无方,给他带来了诸多难堪。

于是朱棣不再犹豫纠结,直接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而将朱高煦封为汉王,让他去云南就藩。


明成祖朱棣


将自己为夺帝位不惜弑兄杀弟囚父的野心充分暴露于人前。

朱高炽得知自己被封为汉王,封地还在云南后,第一反应便是“老子不干”。他大叫“我何罪?要把我赶到万里之外!”

《明史·朱高煦传》: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

朱棣确实比较喜欢朱高煦这个儿子,在朱高煦的各种抵触和极力请求下,朱棣便让他留在了京城南京。

所以,朱高煦已经靠着朱棣对他的喜爱争取到了留京的机会,对一个想要争夺帝位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呀。君不见那些刚当上皇帝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有威胁的竞争者全部踢出京城,有多远走多远,不得宣召就不能入京,否则按谋反论。

所以按理说,得以留京的朱高煦接下来就应该是韬光养晦,秘密发展势力,徐徐图谋才对。可朱高煦是谁?神呀!不怎么能彰显自己的风格?

首先,他行事放纵,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然后还自封为天策上将,并经常以唐太宗自比

这个可就不得了,唐太宗当年就是杀了自己的太子哥哥和王爷弟弟,然后还将自己的父皇给软禁起来,然后才当上的皇帝。

朱棣一看,朱高煦这夺嫡之心昭然若揭。并且朱棣还能感觉到,如果任由朱高煦这么下去,手足相残的事情必然会发生在他的儿子身上。于是朱棣直接下旨严令朱高煦必须马上就藩。



认不清形势,在盛世背景下图谋叛乱。

由于当时朱棣不在京城,于是朱高煦对催他就藩的旨意置若罔闻,打死不动身。后来朱棣回到南京,见朱高煦并未就藩,并且违法乱纪之事高达数十起,于是勃然大怒。

盛怒之下的朱棣当即决定将朱高煦废为庶人。但是太子朱高炽念在同胞兄弟之情苦苦请求朱棣,最终朱棣才作罢,只是诛杀了朱高煦的亲信,然后将他赶去山东乐安州就藩。

到了封地后,心存怨恨的朱高煦立即就着手要谋反。可是他却没有想过,朱棣是什么人?那是多次亲征,深入漠北打得蒙古瓦剌找不到北,并还一手开创了“永乐盛世”,文治武功都是有口皆碑之人。

可以说不管怎么样朱高煦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但他认不清,或许就算认清形势了,以他做事的风格也会我行我素吧。太子朱高炽当时知道了朱高煦的小动作后,并没有选择告发而是来信相劝,但朱高煦依然死不悔改。


朱棣亲征

当然朱高煦的运气还算好,在他还没有在朱棣手上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朱棣就病逝了。之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知道朱高煦一直在密谋叛乱,但是并没有对他采取行动,而是将他召来京城,对他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并将他的儿子们统统封为郡王。

就这点来说,朱高炽确实是个儒雅、仁爱的皇帝。按理说自己皇帝大哥都已经做到这样了,朱高煦自己也应该知道进退了吧,但他偏不!就要作!依然在不遗余力的为谋反做着各种准备。


明仁宗朱高炽 剧照

作掉了自己坐上皇位的唯一机会。

朱高炽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之后,果然如朱棣所说的“多疾”,猝死在北京。当时明朝的都城因为朱棣“天子守国门”的志气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而当时朱高炽的儿子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

听闻父皇去世的消息,朱瞻基深恐徒生变故便马不停蹄往北京赶。而这时朱高煦其实比朱瞻基还先一步得知朱高炽的死讯,因为他一直在密切关注朝廷动向,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在山东,离北京近呀。

如果这时候朱高煦直接前往北京,那他一定会赶在朱瞻基之前到达北京,首先掌控局面,然后一举夺得皇位再说。但他偏不,偏要

朱高煦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他安排人在朱瞻基回京的半路进行埋伏,然后截杀朱瞻基,准备先除掉朱瞻基这个绊脚石再说。

却不料事有不密被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然后朱瞻基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抢先回到京城登基称帝,是为明宣宗。而本来觉得万无一失的朱高煦却用尽全力去扑了个空,就此彻底与皇位无缘。


朱瞻基 剧照

作掉了自己几世的富贵荣华。

明宣宗登基为帝之后,因为自己没有受到伤害,所以他并没追究叔叔朱高煦刺杀自己而未遂的行为,反而是对他大加赏赐,对他的赏赐甚至比其他王府还要厚重。

此后,朱高煦经常对明宣宗提出一些请求,明宣宗都按照他的一件一一照办,毫不为难。

当然,很可能明宣宗的这些做法都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毕竟这时朱高煦还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明宣宗刚登基也要抚慰人心。另外再让人看到他的大度,如果之后朱高煦再犯错,那就不能怪他情面了。

但是朱高煦不这么想,他认为明宣宗是软弱可欺,于是就更加骄狂,更加的

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了,但造反造就造吧,他还企图去勾结英国公张辅做内应,人英国公已高居国公之位了,与国同休的勋贵。再说了你朱高煦是啥人,人家能走上国公之位难道还会不知道?

于是英国公张辅毫不犹豫的将朱高煦告发了。但明宣宗知道后还是不想大动干戈,只是写了封信,然后派宦官给朱高煦送去。

而朱高煦却态度十分倨傲,他部署重兵压阵,直接将前来给他传信的宦官吓了回去。明宣宗忍无可忍,当即决定御驾亲征,要将朱高煦擒拿。



明宣宗率领的军队在征讨朱高煦的造反大军时,造反大军都是一触即溃。然后明宣宗曾多次对朱高煦进行劝降,朱高煦都是负隅顽抗,毫不理会。

最后,朱高煦的造反大军受不了了,于是都在合计要把朱高煦给绑了献给明宣宗,以途将功折罪。无奈之下,朱高煦只得选择投降。

朱高煦被抓后,这种谋反的大罪肯定是跑不了一死的,当时朝中众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型。但明宣宗应该继承了其父亲仁爱的优点,没有答应。

然后明宣宗只是剥夺了朱高煦汉王的身份,将其一家都废为庶人,囚禁在皇城的西安门内。朱高煦好不容易投了个好胎才得来的荣华富贵就此被他生生掉了。

但这绝不是朱高煦作死的终点,即使把荣华富贵作掉了,但生命还未息,作死怎么能停止呢?



作掉了自己及全家满门的性命。

朱高煦一家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后,如果他一直老老实实,本本分分,那按照明宣宗的行事方式,很有可能还会给他一点机会的。但他不,偏要

有一天,明宣宗为了彰显自己仁爱与大度,于是便去探视他的叔叔朱高煦。去了后呆了一阵,朱高煦不知是那根筋搭错了,出其不意的伸腿将明宣宗给绊了一跤。

这下明宣宗勃然大怒,于是命人将旁边的一个三百多斤重的铜缸搬来,然后将朱高煦倒扣在其中,不料朱高煦却将铜缸顶起,横冲直撞。

看到朱高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服软,明宣宗忍无可忍,便命人搬来旁边的木炭,将木炭堆在铜缸周围然后燃起大火。

就这样,铜缸里的朱高煦在大火炙烤中凄惨的死去。然后明宣宗为了斩草除根,又将他的儿子们全部诛杀。作神朱高煦,终于掉了他自己和一家满门的性命。


铜缸炙烤朱高煦

朱高煦的一生都表现得非常精明,然而恰恰如此,这才是他最大的不精明。他认不清形势,却又敢悍然发动叛乱;他没有深图远算,却又怀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他本来智商不够,又偏要去装聪明。

在朱高煦的身上,我们能深刻的体会一个道理——人可以不聪明,但千万不要装聪明!


关注公众号“历史故事君” ,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分享。

user avatar

大丈夫生不得五鼎食,死当五鼎烹嘛。诸侯用鼎烹是周代就有的传统,齐哀公就让周天子用鼎烹了,朱高煦只是被复制了一下而已。

user avatar

参见国初几位天潢的死法,大概是火德大明的传统。

“丙申,潭王梓讣闻。王,上第八子,生二岁而受封,又十六年而之国。幼聦敏好学,善属文,常召国内儒臣设醴赋诗,品其高下而赉予之。至是其妃于氏家坐事,王不自安,上遣使慰谕且召之,王不谕旨,即与妃自焚死,无子国除。”(《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丙申)
“改谥故湘王曰献,妃吴氏曰献妃,遣官赍谥册及宝祭于荆州坟园。王讳柏,太祖高皇帝第十一子,母顺妃胡氏,豫章侯胡美之女。王明敏好学,博闻强识,攻文章,尤好道家言,自称紫虗子。建文中,有告其府中阴事者,王惧,阖宫自焚。王年二十有八,妃江阴侯吴高之女。当时谥王曰戾。至是,上悯其非辜,诏改今谥,而亲制碑于墓云。”(《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七月丙戌)
“时诸王及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来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太宗实录》建文四年六月乙丑)
“尝闻中官谈汉府事,因问汉庶人所终。云:「初庶人被执,鎻絷逍遥城。一日,宣庙欲往观,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其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急扶起,久而神思乃宁,始自悔。亟命壮士舁铜缸至覆之,缸约重三百斤,犹觉顶负而动,积炭围缸外乃燃,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亦不知其处矣。」”(《菽园杂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以其文治武功和亲民形象著称,史称“仁宣之治”。然而,这位以仁厚闻名的皇帝,在处理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时,却采取了极为严酷的手段,将朱高煦投入沸水活活烹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恩怨纠葛与政治考量?兄弟阋墙,汉王野心勃勃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论亲.............
  • 回答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其核心原因在于嘉靖皇帝对自身“继统”合法性的极端强调,以及他试图通过否定与自己疏远的先皇,来确立自己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地位。 这个事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宗法、政治和权力斗争。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展开:一、 嘉靖皇帝的特殊继统.............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复杂性,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和秦朝的对比。要解释为什么朱厚照(明武宗)在位多年,明朝依旧存在,而秦始皇(秦始皇)短暂的统治却开启了王朝的灭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朝的存亡并非由一个皇帝个人的“玩乐”与否来决定。虽然皇帝的个人行为对国.............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甄嬛传》里,甄嬛把安陵容送的蜀锦给了浣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甄嬛不知道安陵容敏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她们俩在宫里共患难了那么久,对彼此的脾性那是摸得门儿清。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是甄嬛一系列考量下的必然选择,也藏着她对后宫生存法则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想想,安.............
  • 回答
    台湾年轻人之所以普遍将“中国”与大陆等同,这背后是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及世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独特的语境。一、历史脉络下的认知分歧:从“一个中国”到“两个中国”的现实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台湾地区确实存在多个政治主张,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
  • 回答
    看到赵明这番话,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想啊,折叠屏手机最核心的卖点不就是那个打开之后的大屏吗?如果连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都做得不好,甚至因为追求轻薄而牺牲了它原有的优势,那这折叠屏还有什么意思呢?赵明这么说,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对折叠屏“初心”的坚持。折叠屏手机刚出来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把知乎上的那些大V们“搬”到《明日方舟》这个游戏里,设计成有血有肉、有模有样的干员。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太随意。第一步:洞察灵魂——从知乎大V的“人设”到干员的“核心机制”咱们先得明白,知乎大V之所以能成为大V,不是因为他们长得帅或者声音好听(虽然有些也有这天赋),而是因.............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的这篇《为哄大明星开心,报社主编把我开除了》的文章,讲述了一位记者因为坚持新闻专业操守,拒绝按照当红艺人的意见修改稿件,最终遭到主编逼迫离职的故事。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也触及了不少新闻从业者心中最敏感的痛点。从报道的内容来看,这位记者是在报道某个艺人的新闻时,收到了艺人及其团队提出的修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直观地觉得英语和法语更像,毕竟它们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尤其是在诺曼征服之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语言学上的划分,尤其是将英语和德语归为同一个语族——日耳曼语族,是有其更深层、更古老的原因的。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献的证据以及科学的分类方法。咱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王阳明,这位在历史上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思想光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然而,当我们翻开明代的官方史书《明实录》时,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备受尊崇的人物,竟然被描绘成一个虚伪、奸诈、甚至恶毒的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隐藏着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史书编撰的复杂逻辑。要理解.............
  • 回答
    关于明朝文官势力的强大与皇权是否达到巅峰的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历史教科书将明朝描述为皇权巅峰,这并非完全否定文官势力的存在和影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明朝的政治体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文官势力强大”和“皇权巅峰”这两个概念,并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明朝这个特殊的.............
  • 回答
    明太宗朱棣之所以将朵颜三卫安排在明朝边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其核心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曾臣服于蒙古,后又归顺于他的骑兵力量,为大明帝国构建一道坚实的北方屏障,有效抵御来自漠北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理解这一举措,需要我们回溯到明初的边疆格局以及朱棣登基的特殊背景。首先,我们得看看明朝建立.............
  • 回答
    谈及水浒传中秦明的排名,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读者感到好奇的话题。霹雳火秦明,作为三十六天罡星中的第七位,在梁山好汉中位列第七,仅次于天魁星宋江、天机星吴用、天闲星公孙胜、天勇星关胜、天雄星林冲、天猛星许贯忠之后。这个排名,尤其是与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相比,的确有些超乎寻常。要想弄明白为何秦明能坐上这个位.............
  • 回答
    明朝初年,草原之上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崩塌,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消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依然在中原的北边,也就是漠北,构筑着他们新的汗国,这些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并且对明朝构成不小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军队中也出现了蒙古人效力的身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降纳叛”,而是有着更.............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明亡之后,满清的崛起与热兵器的“冷落”,绝非仅仅是“骑射为先”这一句简单标签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过程。说满清“抛弃”热兵器,或许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满清统治初期,热兵器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压制和边缘化,其地位远不如骑兵和.............
  • 回答
    要聊《明日方舟》里浊心斯卡蒂(斯卡蒂·终末地)和博士之间的语音互动,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她那股子“有点不太对劲”的感觉,很多人都有同感,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把她放在她“终末地”这个身份上来审视。斯卡蒂本身就不属于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她是来自另一个“末日”的来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要理解为何明代之前琉球能够形成国家,而台湾则相对晚得多,我们需要将视角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两地的具体情况上。首先,让我们看看琉球。在明代建立之前,琉球群岛上就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琉球王国”的雏形。这并非一蹴而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