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阳明是著名的“三不朽”的人物,而《明实录》却把王阳明描述为极度虚伪、奸诈、恶毒的人,为什么?

回答
王阳明,这位在历史上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思想光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然而,当我们翻开明代的官方史书《明实录》时,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备受尊崇的人物,竟然被描绘成一个虚伪、奸诈、甚至恶毒的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隐藏着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史书编撰的复杂逻辑。

要理解《明实录》为何会对王阳明有如此负面的评价,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去审视。

首先,王阳明的崛起与政治派系斗争密切相关。 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互相倾轧。王阳明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他提拔和运用权力时,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那些在他上位过程中受到排挤或利益受损的官员和士绅,自然会对王阳明怀有怨恨,并在史书编纂时留下偏颇的记录。

其次,《明实录》作为官方史书,其撰写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实录》并非完全客观的史学记录,而是由当时的当权者主导编纂,其目的在于为现行统治合法化,并塑造他们所期望的历史叙事。新皇帝登基后,往往会对前朝或前任的某些官员、政策进行“清算”或“纠偏”,而《实录》的编纂正是这种政治操作的重要环节。如果王阳明在政治上与新君主或当权派存在隔阂,或者他的一些政治遗产不被新政权所认同,那么他在《实录》中的形象自然会被刻意丑化,以达到“批臭”的目的。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实录》对王阳明的负面描绘:

“虚伪”的指控: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内心的体悟和道德的自觉。在一些批评者看来,这种强调“心学”的理论,容易被个人主观臆断所利用,甚至成为遁词。那些对他抱有敌意的人,可能会将他一切符合自身利益的言行,都解读为“虚伪”的表演,认为他是在用一套冠冕堂皇的道德说辞来掩饰其真正的政治野心或个人欲望。例如,他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这在一些主张严惩的官员看来,就是一种“虚伪”的策略,是为了收买人心,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奸诈”的评价: 王阳明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例如平定宸濠之乱和镇压西南的农民起义。在处理这些复杂局面时,他必然需要运用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对于那些不理解其策略或者被其策略所制约的人来说,这些精明的手段就很容易被贴上“奸诈”的标签。他们可能会夸大王阳明在权力运作中的手腕,指责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例如利用人情、制造舆论等,将他的政治才能曲解为阴谋诡计。

“恶毒”的攻击: 这种最严厉的指控,往往来源于更深层次的政治仇恨或对王阳明思想的极端抵触。有可能是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王阳明采取的某些措施触犯了某些人的根本利益,甚至导致了他们的政治生涯的终结或生命的丧失。例如,在某些政治清洗或权力斗争中,如果王阳明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或者他的某些言论被断章取义地解读为对他人的恶意攻击,那么在《实录》中就可能被渲染成“恶毒”。又或者,如果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动摇了正统的儒家伦理,甚至被视为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威胁”,那么“恶毒”的评价也可能被用来表达这种深层次的否定。

《明实录》作为史料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明实录》的撰写过程是漫长且受到政治干扰的。新皇登基后,会组织“修史”工作,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前任官员的评价重新审视。那些在新朝中得势的官员,往往会利用史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打压昔日的政敌。因此,《实录》中对王阳明的负面评价,很可能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为了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而进行的“选择性叙事”或“恶意建构”。

历史的评价是动态的:

尽管《明实录》提供了对王阳明的负面描述,但历史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明实录》之后,经过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建立,以及后世史学家的深入研究,王阳明的声誉逐渐恢复,并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三不朽”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深邃的思想和实践的成就。后世对《实录》中对王阳明的负面评价,往往会作为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史书背后隐藏的政治权谋和叙事策略。

总而言之,《明实录》之所以对王阳明有负面评价,并非因为王阳明本身真的如同书中描绘的那般不堪,而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党派斗争以及史书编纂的政治功能所致。这些负面评价,实际上是历史大背景下权力博弈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产物,反映了史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复杂性,而并非对王阳明个人品德的客观审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阳明将宁王两位妃子占为己有的“黑料”都有,《明实录》实在不算黑得厉害的。

时江西辅臣(杨廷和)尝有私憾于守仁,乃密说于上曰:守仁将宸濠妃二人取归为妾。致上疑,以沮其进。

功高人皆嫉,学古而人不识。算是对阳明先生功业和学问一个很好的时代注脚。

武以事功封伯爵,文以学问(从)祀孔庙。明朝以功封伯爵之文臣三人,以学问从祀孔庙之学者四人,王阳明独占其二,王阳明之英才绝世,可管中窥豹。有明一代,文臣用兵制盛,未有如守仁者。

他的功劳是冒领或者虚报的?隆庆元年六部科道官讨论阳明先生功绩时,有一个论断很热血,可以读一读:

况世爵定典,论功有六:一曰开国,二曰靖难,三曰擒反,四曰平番,五曰御胡,六曰征蛮。守仁有三焉。

除了开国和靖难这种百年难得一见的功业,阳明先生也就是没有出征伐胡了,其它三个全部通关。你说论功有一是虚报的,这还有可能。可是“守仁有三焉”,随便你怎么黑,阳明先生只静静的看着你装逼,你要能把这三个功业全部黑倒,算我输!

至于为什么阳明先生这么招黑,张岱在《石匮书》中有一段话很引人深思:

(阳明先生)致良知之说行,而人犹訾天下无学术矣;平宸濠、平思田之功成,而人犹訾天下无事功矣。馋口譸张,易白为黑,阳明先生犹不免,而况其他乎!

至于阳明先生为什么在明实录中这么招黑,《孝宗实录》最开始是杨廷和为总裁,《武宗实录》最后是张居正续修,这两人看不爽阳明先生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若是阳明先生在《明实录》里面还能落到好,那才是奇怪至极。

上述很多内容来源于樊树志老师的《晚明大变局》,此书关于阳明心学的章节尤其精彩,安利一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阳明,这位在历史上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思想光辉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然而,当我们翻开明代的官方史书《明实录》时,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备受尊崇的人物,竟然被描绘成一个虚伪、奸诈、甚至恶毒的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历史偶然,而是隐藏着政治斗争、权力更迭以及史书编撰的复杂逻辑。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仁王》系列和《只狼》在“受苦”这个标签上是打了个平手,都是那种不把你虐个千百遍就不罢休的游戏。但论整体热度,很多人会觉得《只狼》好像更胜一筹。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得说《只狼》的独特性和记忆点太强了。 独特的战斗系统: 《只狼》最最最吸引人的地方.............
  • 回答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致良知”。但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哲学体系,触及了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实践等方方面面。要理解它的精髓,需要剥开其层层递进的理论,看到它最终指向的那个内在的、活泼的、能动的“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详细解读王阳明思想的精髓:一、 .............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流派,其核心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一、 心即理:本体论的革命这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哲学命题。要理解“心即理”,需要先了解.............
  • 回答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这话说出来,初听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知和行,不就是知道和去做吗?怎么能说成是一个东西呢?这其中大有讲究,得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咱们先得明白,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不是说“知道”和“去做”这两件事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不是说我们脑子里想的跟手脚做的就完全一样。他要纠正.............
  • 回答
    关于王阳明电视剧“禁播”的说法,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官方明确的“禁播”通知或声明。更准确的说法是,这部以王阳明生平为主题的电视剧,在播出过程中遇到了一些 审查和修改的问题,导致未能如期顺利播出,或者播出后效果不佳,很快就淡出了公众视野。这背后牵涉到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内容审查.............
  • 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特别是他所说的“致良知”,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要用语言去描述他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就像试图用手指去触摸月亮一样,难以完全捕捉其精髓。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描绘一下,并且聊聊我们普通人是否有可能触碰到那片星空。王阳明达到的境界,可以用“浑然天成,无所不包,随处可见”来概括。想象.............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字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最高人生追求,是衡量一个人功业德行的标杆。在追求这一至高境界的历代英杰中,曾国藩和王阳明无疑是两位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当我们细究“平天下”这一环节时,为何许多人会将曾国藩置于王阳明之上,认为他才是践行“平天下”的第一人?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历史功绩的简单.............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王安石、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要职,治国理政,同时也在思想学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身上都带着那个时代士大夫的抱负与风骨,而他们共同推崇孟子,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儒家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和对现实政治的独特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这位北宋的改革家,一生都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李德、博古和王明这三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最终的归宿。李德(Otto Braun)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是一位德国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中国的.............
  • 回答
    “懂王”是一个在中国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戏谑性称呼,通常用来形容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这个称呼并非他的正式名字,而是源于中国网民对他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观察和解读,特别是他那些被认为自信满满、言之凿凿,但在事实层面可能经不起推敲的表述。要详细解释“懂王”的由来和含义,需要从.............
  • 回答
    关于王夫人如何得知薛宝钗搬出大观园回家的事儿,红楼梦里其实并没有直接描绘一个王夫人接到汇报、或者亲眼所见的具体场景。这事儿在小说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一种“众人皆知”的方式呈现出来,咱们得从几个细微之处去推敲,才能把这个过程捋得更清楚些。首先,得想想宝钗回家的动因和时机。宝钗住在园子里,其实是寄居在.............
  • 回答
    查尔斯王储对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持续在位,尤其是在她年事已高的情况下,内心无疑是复杂且充满考量的。尽管公开场合他一如既往地表达着对母亲的尊敬和支持,但从他的人生经历、实际职责以及对王室未来的规划来看,不难推测出他内心深处对女王不退位的看法可能包含了多重层面。首先,我们可以理解查尔斯王储对母亲深深的敬.............
  • 回答
    卡斯蒂利亚王国之所以能最终成为西班牙的核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融合了地理优势、政治手腕、军事实力以及一系列历史机遇。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几个关键的维度。1. 地理位置的先发优势与早期发展首先,卡斯蒂利亚的地理位置为其早期崛起奠定了基础。在中世纪初期,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
  • 回答
    汪达尔王国,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但又因诸多因素而逐渐模糊的国度,其建立、民族特性与作战方式,宛如古老战场上的回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汪达尔王国:从迁徙到王国的崛起汪达尔王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伴随着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成型。汪达尔人,作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北欧.............
  • 回答
    要理解阿拉伯王国如何演变成庞大的伊斯兰帝国,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的简单扩张,而应深入探究其内在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驱动力。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转变过程,其核心是一位伟大的先知,他的教诲如同一颗种子,最终催生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故事的开端,是在七世纪初期,阿拉伯.............
  • 回答
    哈哈,你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既然是假设,那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条神奇的鲤鱼王,究竟是炖了更鲜美,还是炒了更下饭。毕竟,咱这鲤鱼王也不是天天都能抓到的“美味佳肴”嘛。咱先说说炖着吃。你想想,鲤鱼王这身板,虽然说它那“撞击”技能实在让人头疼,但好歹也是条鱼,肉质应该不至于太柴。炖嘛,讲究的就是.............
  • 回答
    法兰克王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条直线式的“脱离”可以简单概括,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政治博弈、文化交融以及军事冲突。要说法兰克王国“彻底”脱离拜占庭帝国的控制,更准确的说法是,法兰克王国逐渐摆脱了拜占庭帝国的名义上的宗主权,最终演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强大王国,其影响力和统治范围远.............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