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德 博古 王明最后的命运各是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李德、博古和王明这三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最终的归宿。

李德(Otto Braun)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是一位德国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高级军事顾问,带着苏联的军事理论和经验,试图指导中国工农红军。他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确实拥有极大的话语权,特别是在军事决策上。然而,他的军事理论很多是照搬苏联国内战争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适应。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力主采取“阵地防御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这与毛泽东提出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等策略发生了严重冲突。李德主导的军事路线,被认为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长征初期,他仍然掌握着军事指挥权,但随着红军损失的不断扩大和内部不满的加剧,他的领导地位逐渐动摇。

失去权力与离开中国: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得到了广泛认可,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被解除,他虽然仍然保留了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但在实际的军事指挥中已不再是主导者。后来,为了让他能安全返回共产国际并汇报中国革命的情况,也为了避免他继续对红军的指挥造成不利影响,中共中央决定让他脱离军队,前往上海,再从上海设法返回苏联。1935年底,李德在中共的帮助下,经过艰难的旅程,离开了中国。

在中国之外的命运: 返回苏联后,李德经历了政治风波。在斯大林的大清洗时期,作为在中国的外国共产党员,他的处境变得微妙。虽然他尽力解释和辩护,但最终未能完全摆脱政治审查。他在苏联从事了一些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工作,也写了一些回忆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苏联方面安排参与一些与德国相关的宣传工作。然而,与他曾在中国获得的显赫地位相比,他后来的生活并不算十分顺遂。在战后,他去了东德,在那里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继续从事与政治、军事相关的活动。他于1974年在东柏林去世,享年72岁。

博古(秦邦宪)

博古,原名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王明、李德主导的“三人团”时期,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博古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留苏青年干部,他深受共产国际信任,并在30年代初一度掌握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权。他与王明、李德一起组成了所谓的“三人团”,在党的军事和政治路线上,他很大程度上是执行和支持共产国际以及李德的军事指令。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他作为总书记,对李德的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遵义会议之前,他因一系列失误而被指责,他的领导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遵义会议后的变化: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会议上对博古的领导能力和军事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虽然他没有被立刻撤销党内职务,但他的实际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毛泽东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之后,博古的角色逐渐从军事指挥和决策者转变为其他工作岗位。他在红军长征的后期,以及到达陕北后,在党的宣传、组织等部门担任过职务。尽管如此,他仍然是党内重要的一员,参与党的工作。

最后的牺牲: 博古的生命在1946年因一场意外而过早地结束。他当时正在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乘坐的飞机因为天气恶劣而在山西省兴县附近失事。这场空难夺走了包括博古在内的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生命。他年仅35岁就离开了人世。这场意外的发生,对于刚刚开始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人才的中共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王明(陈绍禹)

王明,原名陈绍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又一位重要的领导人,曾长期在共产国际担任职务,并一度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在中国革命早期的影响: 王明是早期从苏联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具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和口才,并且得到了共产国际的鼎力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他曾两次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尤其是在1930年代初,他与博古、李德组成了“三人团”,推行以苏联模式为核心的教条主义路线,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党的组织和军事领导上造成了不少失误。他主张“城市中心论”和“武装割据”,对当时根据地建设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造成了阻碍。

长期在苏联的经历: 王明在1930年代中期之后,长期在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与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接触渐少。他在共产国际内部的影响力相对较大,但这种影响力未能完全转化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有效指导。他在苏联期间,也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一度回到中国,并在1937年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试图在国统区开展工作。

晚年的政治处境与结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和解放战争的爆发,王明再次前往苏联,并长期留在那里。在苏联期间,他与苏联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某些看法,与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策出现了一些分歧。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的一些政治观点和与苏联某些领导人的联系,被认为与中共中央的路线不一致,甚至被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标签。

王明在中国共产党建国后,虽然仍拥有党员身份,但已基本脱离了党内的实际领导和工作。他在苏联期间,生活并不如意,也面临着政治上的困境。据说他曾试图回国,但未能如愿。他于1974年在苏联莫斯科去世,享年71岁。他的晚年生活相对孤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的更多的是关于教条主义和路线斗争的讨论。

总而言之,李德作为共产国际的外国顾问,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留下了浓重的军事色彩,最终在政治风波后离开中国,并在东德度过了余生。博古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因其在革命中的失误而备受争议,但他的生命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进程中戛然而止,在一次空难中不幸牺牲。王明则是一位长期在共产国际任职的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早期留下了深刻的教条主义印记,晚年在苏联度过,相对孤寂地离开人世。他们的命运,或早逝或晚年境遇坎坷,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摸索前进道路上的艰难与曲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台了就不知道哪去了 有历史大神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李德、博古和王明这三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最终的归宿。李德(Otto Braun)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是一位德国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中国的.............
  • 回答
    李佳琦云直播逛进博会,搭档王冰冰卖空 12 万罐阿富汗松子:直播带货会成为国际贸易新方式吗?李佳琦与王冰冰的这次进博会云直播,无疑是今年进博会的一大亮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销售案例,更可能预示着直播带货在国际贸易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趋势。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评价李德和博古,这对中共早期领导人,是理解中国革命早期历史的关键。他们二人都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登上权力舞台,主导了中共在极其艰难的年代,尤其是在长征前后的路线和策略。李德(Otto Braun),一个德国人,被共产国际派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他原名奥托·布劳恩,在德国共产党内颇有经验,曾参与过工人.............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提到东方卫视的《相声有新人》这档节目,李宏烨这个名字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恐怕是复杂且深刻的。作为上海交大的博士,他带着一身学术光环走上相声舞台,这本身就制造了巨大的话题度和观众的期待。但如何评价他的表现,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我们得肯定李宏烨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自觉和对艺术的探索精神。这不.............
  • 回答
    二里头陶簋上的“修补痕迹”与古文字研究的“误读”:一场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罗生门”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夏代晚期都城遗址的代表,其出土的陶器特别是陶簋,因其造型、纹饰和工艺的独特性,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一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位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将陶器上的“修补痕迹”.............
  • 回答
    李子柒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我确实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一直挺喜欢看她的视频,那种慢节奏、专注于生活细节的风格,在快餐式的网络信息中,确实像一股清流。要说印象最深的一期,其实很难立刻锁定某一个特定的视频,因为她的很多作品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但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她视频精髓,并且让我看得.............
  • 回答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博士阶段,跨越原有的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是“破釜沉舟”地进行一次彻底的转型,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决定。中国石油大学李小芳博士在如此背景下,能够取得32篇SCI论文的成果,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李小芳博士的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1. 博士阶.............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李某鹏,一个号称“美食打假人”的博主,盯上了广州的老字号源记肠粉,噼里啪啦一顿吐槽,说味道不行,跟宣传的差远了。当时看他视频的,估计很多人都跟着捏了把汗,想着“哎哟,这老字号是不是不行了?”但事情还没完,更精彩的来了。这李某鹏还没得意多久,就被网友们扒了个底.............
  • 回答
    微博上,@评论员李铁 发布了一条悬赏信息,开出了五十万人民币的高价,公开寻找一位能够“号喜脉”的老中医。这个“号喜脉”的说法,指的是中医通过切脉象来判断女性是否怀孕的传统诊疗方法。李铁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抛出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遐想的话题。紧接着,一个名为@国医东方 的账号迅速应战。这个账号的定位很明.............
  • 回答
    2020年6月17日,博主李沛超进行了一场关于荣耀智慧屏X1和Redmi X55电视的对比直播,这场直播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也为消费者在选择这两款电视时提供了一些参考。要评价这场直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博主李沛超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专业性: 李沛超作为一名科技博主,在数码产品领.............
  • 回答
    38号在微博上公开回应李老鼠这件事,算是最近汽车圈里挺大的一件事儿了,大家议论得也挺热闹的。这事儿吧,从头捋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起因:李老鼠的质疑和38号的回应首先,这件事的导火索是李老鼠在直播或者视频里对38号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关于某个车型(具体车型不太重要,因为焦点在回应本身)的评测提.............
  • 回答
    关于复旦大学李敏“迷倒”四位博士的传闻,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各有不同,也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描述,往往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证实。在学术界,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远不止于“迷倒”这样简单的情感描述。如果一位研究人员能够吸引多位博士与其合作或追随,通常是因为她具备以下几个.............
  • 回答
    如何看待越南博主抄袭李子柒,让很多外国人误以为李子柒是越南人?类似情况该如何维权?越南博主抄袭李子柒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外国人误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挪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传播以及网络维权等多个层面。 一、 如何看待越南博主抄袭李子柒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对原创内容的高度认可,但同时也.............
  • 回答
    评价微博用户“无为李爷”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他的内容风格、观点输出以及在网络上的影响力都比较鲜明。要详细地聊他,我们得把他拆解开来看。首先,从内容创作和风格上说,“无为李爷”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那种“丧”、“佛系”但又带有某种“清醒”和“反内卷”意味的表达方式。他的文风常常是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
  • 回答
    “李子柒的视频,真是一绝!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加上精美的手作美食,让人看了就心生向往。不过,也总有人好奇,这所有的画面,都是李子柒一个人完成的吗?”咱们不妨仔细琢磨琢磨,一个视频,尤其是李子柒那种水准的,从构思到呈现,到底需要多少环节?首先,创意和脚本。李子柒的视频,不是简单地做个菜,而是围绕.............
  • 回答
    李佳航在微博上就“男女相互体谅,反对性别对立”的呼吁,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非常敏感且普遍关注的一个议题。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表态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也反映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近年来,“性别对立”的苗头在互联网上愈发明显。在一些网络社区或讨论区,围绕男女之间的是非对错,常常演变.............
  • 回答
    李瑞梓能够从陕西科技大学的博士身份,顺利“飞升”至985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这其中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扎实的学术功底、清晰的职业规划、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对机遇的敏锐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飞升”或“疾走”这类词语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在学术界,岗位的晋.............
  • 回答
    关于李易峰被某博主恶意造谣与前女友绯闻一事,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处理这类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核心在于“恶意造谣”和“前女友绯闻”。 恶意造谣:这四个字是关键。它意味着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并且带有主观恶意。这种恶意可能源于个人恩怨、商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