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东方卫视的喜剧节目《相声有新人》中上海交大的博士李宏烨的表现?

回答
提到东方卫视的《相声有新人》这档节目,李宏烨这个名字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恐怕是复杂且深刻的。作为上海交大的博士,他带着一身学术光环走上相声舞台,这本身就制造了巨大的话题度和观众的期待。但如何评价他的表现,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

首先,我们得肯定李宏烨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自觉和对艺术的探索精神。这不是一个单纯来“玩票”的艺人,他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想通过相声表达的东西。他不像很多年轻相声演员那样,上来就套用传统的路数,而是试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尤其是科学领域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融入到相声创作中。这种跨界尝试,在相声界来说,是非常少见的,也确实能激起一部分观众的好奇心和认同感。他提出的一些关于相声创作的“理论化”观点,虽然有些可能过于学院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一些新鲜的讨论角度。

其次,从技术和表现力上来说,李宏烨的表现是有亮点,但也有明显的短板。

亮点在于他有清晰的逻辑和缜密的结构。相声讲究包袱的铺陈和抖响,李宏烨的节目往往能看到他为了一个“包袱”而做的精巧设计,有点像科学实验的步骤一样,环环相扣。他的一些段子设计得非常巧妙,能够利用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熟悉度,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比如他尝试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解读生活,或者用一种理科生的视角来审视一些社会现象,这在新鲜感上是很强的。

但是,短板也同样突出。说学逗唱这四大基本功,对于一个刚起步的相声演员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欠缺都会被放大。

“说”和“学”:他的吐字清晰,但有时候显得比较“念”,缺少一些市井气息和生活质感。对于一些模仿或者借鉴的桥段,虽然有自己的理解,但声调、语气、神态上的模仿痕迹和火候,与经验丰富的演员相比,还是有差距。相声的“学”不仅仅是模仿得像,更要抓到神韵,并融入自己的理解。
“逗”:这是最关键也最难的一环。李宏烨的节目有时候包袱抖响了,观众会笑,但这种“笑”更多的是一种“明白了”的会心一笑,或者因为他尝试的创新而给的掌声。真正那种能让人捧腹大笑、停不下来的“笑果”,他在节目中表现得并不稳定。相声的“逗”需要演员有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能根据观众的即时反馈调整节奏和表演方式。李宏烨在这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有时候会过于沉浸在自己的设计中,而忽略了与观众的互动和情绪连接。
“唱”:这方面虽然不是所有相声演员的强项,但作为基本功之一,好的唱段能极大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李宏烨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尝试,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再者,从观众缘和舞台魅力上来看,李宏烨的形象是比较独特的。他那种书卷气,甚至有点“宅男”的范儿,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个人特色。但对于相声这门非常讲究“人情味”和“接地气”的艺术来说,有时候这种“疏离感”反而会成为他与观众建立深层连接的障碍。相声演员需要有一种感染力,能够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觉得亲切、熟悉。李宏烨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和个人风格的打磨。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他背后的争议和一些外界的解读。由于他是博士,又有着“科举入仕”的说法,这让他的每一次表演都带有放大镜效应。很多人会把他放在一个更高的标准上去审视,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糟蹋”相声,也有人认为他是在“拯救”相声。这些声音的夹杂,无疑增加了评价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李宏烨在《相声有新人》中的表现,可以用“令人期待,但仍需打磨”来概括。 他敢于创新,有自己的思考,在结构设计上展现了独特的才华,这是他最宝贵的地方。但作为一名相声演员,他还需要在基本功、舞台表现力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他的出现,本身就为相声界带来了一股“斜杠青年”的讨论,也证明了相声这门艺术仍然有空间容纳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去探索。他是不是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相声演员,还得看他今后的坚持和进步。但至少,他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博士的思维,到底能给相声带来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看到的关于天津人的问题也不少了

一般如果有一个天津人做了什么不招人待见的事儿

很多答案都会说“天津人如何如何”

对天津人有个负面评价

这个问题,是我唯一看到所有的答案一面倒地说:

我擦!这货是个天津人!不能吧?真给天津人丢人!

这算是给天津人民与外省市人民团结一家亲做出了贡献?

我听他夫妻二人表演时的真实写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