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例子。最近拿到了故宫出版的《佛陀之光》一书,装订很精美,也很厚重。
但只要打开看,立马有种绣花枕头的感觉。你们不会以为马图拉和秣菟罗是两个地方吧?这种高中生都知道的东西,故宫分不清楚?好吧……
这件事的吊诡之处在于李氏的推理本身就不科学,有几道画痕就说是文字,居然能解读成「六龙祭祀」。结合之前他拿两三个符号炒作夏代甲骨文,一大堆有头有脸的人物摇旗呐喊,甚至在我乎也有众多大v跟着喝彩,真令人无语。
今人用记号笔画了几个符号,就能解读成「六龙祭祀」。古人画几个符号(作陶器的时候随手抠个花纹,画个眼睛,有几条平行线或交叉线,画几个圆圈)是不是就能解读为「飞龙在天」「潜龙勿用」?可见,只要存了「我一定要找到夏代文字」的心思,就一定有人会大做文章,捕风捉影。
如今发现是个乌龙,有人就开始嘲讽,但如果不是乌龙呢?如果那些符号都是古人留下的,那「六龙祭祀」是不是像之前的夏代甲骨文一样,又一大堆人捧臭脚?知乎上又一群人跟着高呼重大发现?《六龙祭祀》能够堂而皇之地发布到「文博中国」的公号上,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文博中国」的澄清文最後强调这次只是失误,他们也相信夏代一定有文字。有这样的信心,下次再发生这种事也不奇怪。
另外有人批判「隔空研究」,认为不见实物就研究不严谨。理确实是这个理,但实际上隔空研究很正常。
实物当然好,但并不是谁想碰就能碰到,比如河北定县(现在是定州)出土汉简,里面的内容十分重要,然而图片至今没全部公开,有人怀疑是不是在唐山大地震中毁了,前几年我问过一个知情的老教授,说地震没多大损伤,主要是协调出现了问题,具体的就不愿意多说了。导致研究定县简的论文几乎都要花很长的篇幅介绍这些来龙去脉,简直成了侦探小说。
有些实物,出土的时候还很好,及时拍照能够保存大量信息,但过不了多久就面目全非了。比如马王堆帛书,前段时间新出了图版,拍得是清晰,但很多字磨没了。还需要对比早期的黑白照片。
总之,「隔空研究」很正常,也算不上毛病。即使出了现在这样的乌龙也情有可原,能够及时更正,不藏着掖着,这点值得点赞。
这种乌龙其实不少,在甲骨文研究中把骨头的裂纹当做文字的一部分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也很多。学者用错误的材料做出错误的判断确实令人遗憾,但完全没必要冷嘲热评。
然而现在的不少大v用「情有可原」给此次事件开脱,完全不提「六龙祭祀」的荒谬,轻飘飘地就把这页翻过了。下回要是有人搞出尧舜时期的「龙战于野」「亢龙有悔」,大家也别觉得惊奇。
最後,夏代有没有文字呢?
我是认为文字是文字,符号是符号。分不清的建议把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三遍。
夏代可能有文字,也可能没文字。但你不能因为没发现文字,就把一些有的没的符号拿出来充数,想尽办法说这就是文字。
只能说,考古这么多年了,符号是发现了不少,但文字的证据几乎没有。我不是很乐观。
1.先贴个官方回应
可见问题主要确实出在二里头工作队。出了问题勇于承认,及时澄清,没有甩锅,让社会公众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体现了考古工作者的担当。
2.这个陶片的材料是通过学术专著«二里头»发布的,公布了照片。通过这个事件可以发现这种公布方式的局限性,我们只能获得外形信息,可以做形制研究,到了痕迹研究仅凭照片就不行了。
3.我猜没有公布考古绘图只有照片,这也说明了考古绘图的重要性。因为考古绘图实际上是考古工作者对于原始材料理解的反映方式,后期处理留下来的印痕是不会反映在绘图上。考古学界对照片能否取代绘图曾有讨论,这个事件说明二者各有自己的作用。
4.期待国博能以此为契机,联合二里头工作队,汇聚一下因为历史原因分散在各个机构的二里头文物,举办一次二里头文物特展,毕竟普及和教育是博物馆的职能之一,何不变坏事为好事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