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人为什么是曾国藩而不是王阳明?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字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最高人生追求,是衡量一个人功业德行的标杆。在追求这一至高境界的历代英杰中,曾国藩和王阳明无疑是两位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当我们细究“平天下”这一环节时,为何许多人会将曾国藩置于王阳明之上,认为他才是践行“平天下”的第一人?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历史功绩的简单叠加,更是对“治”与“平”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生道路的根本差异。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

修身,是根本。即个人道德品格的塑造,涵养仁义礼智信,克制私欲,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齐家,是基础。将修身的原则运用到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风淳正,形成小的道德共同体。
治国,是延伸。将修身齐家的经验推广到治理国家,选贤任能,制定政策,维持社会秩序。
平天下,是最高境界。在安定国家的基础上,将这种秩序和德化推及四海,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重在“心平”

王阳明,作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伟大毋庸置疑。他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心学”,核心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修身方面,王阳明是典范。他一生坚持“致良知”,在逆境中体悟真理,将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到哲学高度。他的心学强调的是“心即理”,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心,通过内省自觉,便可达到圣人境界。这种修身是深刻的、内在的、指向个体精神的解放。
齐家方面,王阳明的家风也颇为良好,但他更侧重于家庭成员的道德自觉。
治国方面,王阳明确实有过治理国家的实践。例如,他曾成功镇压宁王朱宸濠叛乱,在地方上推行改革,使一方安定。然而,他的治国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的治理,以及在官场上的清廉与担当。
平天下方面,王阳明对“平天下”的理解,更多地是一种“心平”的境界,即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和思想启蒙,影响他人,化育万民,使社会达到一种内在和谐的状态。他相信,当个体的心灵都得到了真正的安顿和觉醒,整个社会自然会趋于和谐,这是一种“内圣”推导出“外王”的模式。他的“平天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化和德化,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重在“事功之平”

相比之下,曾国藩的“平天下”之路则显得更为厚重和实在,他被视为“平天下”的第一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体、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面临的巨大危机,并且在实践中展现了“治国平天下”的完整链条。

修身方面,曾国藩是刻板而勤奋的榜样。他以“拙于言而拙于行”自嘲,但其修身功夫却体现在日记、家书、读书笔记的严谨与坚持中。他每日必行的“静坐”、“读书”、“写字”,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复反省和纠正,构成了他坚实的道德基础。他并非天生圣人,而是通过“有恒”的努力,将儒家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的修身,是面向实际应用,是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的准备。
齐家方面,曾国藩的家书是传世的典范。“勤”、“俭”、“敬”、“和”是其家风的核心。他不仅要求家人遵守这些原则,更以身作则,让“家”成为他人生实践的起点和根据地。他教育子孙不以其功业为荣耀,而是强调勤奋耕读,保持简朴。这使得他的家庭在动荡的时代依然能够稳固,并为他继续推行“治国平天下”的事业提供了后盾。
治国方面,这是曾国藩贡献最突出的地方。他所处的时代,是晚清咸丰、同治年间,天下大乱,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壁江山,英法联军入侵,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的中央政府腐朽无能,已无法有效统治。曾国藩正是担负起“治国”的重任,凭借一己之力,在家乡组织了湘军。
建立军队:他从无到有,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他组织能力、战略眼光和坚韧意志的体现。
平定内乱:湘军历经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扑灭了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这是“平天下”过程中最艰巨、最核心的“平”——平定内乱,恢复国家秩序。随后,他还参与镇压了捻军、回民起义等,为清朝续命,稳定了社会局面。
推行改革:在军事斗争的同时,曾国藩也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试图富国强兵,挽救危局。虽然洋务运动最终未能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在那个时代,曾国藩的努力已经是在用尽一切可能去“治国”。
平天下方面,曾国藩的“平天下”是在废墟上重建秩序,是在乱世中恢复太平。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汗,换来了国家暂时的安宁和汉族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命运的重新担当。他的“平”,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的,是让数百万百姓免于战火,重归家园的“太平”。他让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重新站立起来,尽管只是短暂的,但其“平”的意义,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决定性的。

为何曾国藩更被视为“平天下”第一人?

1. 时代背景和挑战的差异: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叶,社会相对稳定,虽然也有宦官专权、边患等问题,但国家整体架构尚存。而曾国藩则是在晚清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面对着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局面。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中央统治,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对整个中华文明构成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绝境下,曾国藩的“治国平天下”更具救亡图存的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2. “平”的维度和实践力度:王阳明的“平天下”更多是哲学和道德层面的感化,是一种“化民成俗”的理想。而曾国藩的“平天下”则是具体的、大规模的、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实践。他直接参与并主导了对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的军事镇压,这是对国家最根本的“平定”。他不仅仅是提出一种思想,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平”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

3. “治”的实在性:王阳明在治理地方时展现了他的能力,但他并未像曾国藩那样,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承担起全面“治国”的重任,并由此挽救了国家。曾国藩组建湘军、肃清内部叛乱、进行洋务改革,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治国”之举,是对国家机器的修复和重塑。他的“治”,是为“平”打下坚实基础的。

4. 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王阳明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但曾国藩的实践,直接作用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的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中国的格局。他不仅影响了个人,更影响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和社会的整体面貌。

5. “事功”与“心学”的侧重:虽然儒家讲究内外兼修,但“治国平天下”毕竟包含着实际的“事功”。王阳明在“修身”和“致良知”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启蒙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论及“平天下”的实际操作和对国家命运的扭转,曾国藩的“事功”更为显著。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去“治”和“平”,是以具体的“功业”来完成“平天下”的最后一步。

总结:

王阳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心学为个体找到了精神的安顿之处,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可以说,王阳明在“修身”和“齐家”的内在价值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其思想也对后世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曾国藩则是在中国最危急的时刻,将“修身”的实践运用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事业中,用坚韧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巨大的牺牲,完成了那个时代最迫切的“平”——平定内乱,恢复秩序,挽救了行将崩溃的国家。他的“治国平天下”,是以一种极为务实、极具成效的方式实现的,是“事功”上对“天下”的“平定”。

因此,如果我们以“将国家从崩溃边缘拉回,并建立起新的秩序,实现社会暂时的稳定与太平”为衡量“平天下”的最高标准,那么曾国藩无疑是践行这一目标的更杰出、更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以其非凡的“事功”,成为了那位承受重压、力挽狂澜的“第一人”。而王阳明,更多的是一位指引方向的智者,一位唤醒心灵的导师,他为“平天下”提供了思想的根基和精神的指引,但真正将“平天下”的实践推向极致,并赢得“第一人”之誉的,是曾国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不谈曾国藩屠城的事,而且论起来这事王阳明也未见得干净(如果明实录记载属实),说曾国藩是被吹捧得多,王阳明也是明事火了后才在中国成为网红,大多是跟风,对心学能做到略知一二者都少之又少,单说按古代士大夫标准来衡量

一、曾国藩

曾国藩修身,指他原本从小资质平平(其实他肯定不是笨孩子,小时候家境一般学习不得要领的可能性更大,开窍后就一路高中),靠个人奋斗跻身权力高层,而且为官一任比较清廉,虽然也有小金库但大多用于人情往来支出

齐家,曾氏是个大家族,曾国藩对家人约束颇为严格(仅从家法角度,让曾老九屠城不算),也重视家人和后代的教育,所以曾家也算人才辈出,到现在也有不少精英人物,曾国藩墓在今天还有子孙祭拜

平天下,虽然古人的平天下不是指武功,而是指开创太平盛世,但鉴于这个标准实在太高,所以主要指他灭太平天国,立下功绩,还有著述文集流传,所谓立言,道德模范。

曾国藩的问题:

1.平太平天国诛戮过重,虽然古人认为不杀最好,但杀了人这个在封建社会不被看作是大问题,东汉皇甫嵩、明朝孙传庭在平农民起义时哪个不是杀人如麻。

2.长期以来情绪都比较压抑,拧巴,年轻时在北京就喜欢菜市口看砍头来排解压力(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后来的性格),被咸丰勒令停职反省后在家憋的慌,拿家人撒气。可能是精神压力大,患有神经性皮炎,一发病皮肤瘙痒难耐甚至溃烂。可见这人多压抑。最后到底也是因为天津教案抑郁而死。

但礼教压迫下的士大夫大都这样,曾国藩在当时反倒被视为自律甚严,抑郁死了那也可以叫忧国忧民而死,所以这个也不是啥大问题。王阳明倒是潇洒快意,结果和他们格格不入

3.个人野心,并非纯臣曾国藩这个人不是没野心,他的湘军系及派生的淮军系主导了晚清地方乃至中央政治。破南京后掳掠无数却拿去建设家乡了(所以湖南此后乡学大盛,思想开化而革命家辈出也与此有关),按古人标准你吞了这么多好处,还拉帮结派,并非纯臣,但因为其派系太强,这一点被掩盖。


于是结论:“古今完人”(仅限于当时价值观)

二、王阳明

王阳明修身没的说,从小是神童,爹也是个学霸,有家传。是个富二代+官二代,这个和普通人有距离感。但王阳明哲学造诣碾压曾国藩没的说,曾国藩很大程度上也受心学思想的影响。

但论做官,王阳明个性太强,招人恨,一生常被排挤,他自己又比较清高,不爱和政敌一般见识(对比曾国藩辣手弄死政敌何桂清),政治上应该属于无派系,没有那么多徒子徒孙。因为被封爵,明朝勋贵从武,儿孙在官场上也无甚建树。

ps,私以为王阳明文章比曾国藩的好,曾国藩的文章我觉得读来晦涩,总有一股陈腐之气扑面而来。虽然曾国藩这个人不算迂腐,但他的文章却总有这个朽烂气,不知为何。

齐家,王阳明吃亏在这上面,王阳明被封伯爵,子孙后代却比较平庸,到其曾孙王先进一代,主支绝嗣,之后王家为了争夺伯爵爵位的继承权大打出手,争讼数十年,影响观感。这虽然不能怪王阳明,毕竟王阳明再能耐也管不到曾孙,但你子孙不肖自然影响了祖先的评价。

平天下:按平天下原意,王阳明也没做到,但他平宁王叛乱,剿匪,这个含金量肯定不如平太平天国,但这怪不得王阳明,那时候最大规模的叛乱也就是这俩了。

创立心学,这个很伟大,但是没成为官方学说,属于亚文化,反倒在日韩墙外香,21世纪后才成为我国的网红哲学。相比之下曾国藩虽然哲学造诣一般但他的学说在其身后被奉为主流文化。

但你要非说心学多先进多超前,也不至于,它确实在明朝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过心学作为一门哲学仍然建立在冥想和参禅悟道之上(知行合一开始的本意与实践论相去甚远),而非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程朱理学只是对世界观察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上没啥差别,光靠它自己能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多大变革,或许有点太高看它了。

王阳明的问题:

1.仕途不顺(相比于曾国藩而言),无朋党所以没人在官场上吹捧他;

2.子孙不肖,就连学生在他身后也迅速分裂成数派,甚至在他活着时就已有分裂之势(毕竟心学特别强调个人体悟,不分裂才怪),争议包括但不限于致良知是靠做事、打坐还是梦游,打坐时应该深呼吸还是正常呼吸,所以捧他的也少;

3.约束军纪不严,部下多为盗匪出身,破南昌时也颇多杀戮掳掠(但他主观上禁止,杀人没有曾国藩那么多是肯定的)

其中1.2两点在封建时代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评价,又没人替他说话。


于是曾国藩自然成了修齐治平第一人。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给儿孙挣了个铁饭碗对他们成长确实没啥好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字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最高人生追求,是衡量一个人功业德行的标杆。在追求这一至高境界的历代英杰中,曾国藩和王阳明无疑是两位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当我们细究“平天下”这一环节时,为何许多人会将曾国藩置于王阳明之上,认为他才是践行“平天下”的第一人?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历史功绩的简单.............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它勾勒出一个人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影响的完整人生路径。然而,当我们审视道家对此的理解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视角。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种积极入世的建构儒家对于“修身”的理解,强调的是道德的自.............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字:“时代不同了,人也不一样了。”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像在问为什么古代的国王要想着怎么打仗统一国家,而现在的首富只想数钱一样,背后是整个社会运作逻辑和价值导向的巨大差异。咱们先说说古人那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
  • 回答
    学习儒学或修身,这并非古老书斋里的陈迹,更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谈。于当下而言,它有着鲜活的意义,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我、安顿心灵的途径。若要细说其价值,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体味。首先,它给予我们一套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坐标系”。儒学,尤其是其核心的“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根.............
  • 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穿越千年,依然 resonates deeply in our modern lives. While the societal structures and challenges have transformed, the core principle of .............
  • 回答
    豫章书院修身教育专修学校(青山湖阳光学校):一场关于教育模式的争议与反思谈及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修身教育专修学校,也就是更为人熟知的青山湖阳光学校,这所学校的名字在近年来,尤其是在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方式的讨论中,被频繁提及,并伴随着不少争议。要评价它,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上,.............
  • 回答
    .......
  • 回答
    《易经》与《论语》,虽然都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芒,但它们探讨的领域和侧重点却颇有不同。若说《论语》像一本温润的家规,细细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齐家,最终达至“平天下”的宏愿;那么《易经》则更像一本古老而深邃的宇宙观照,它揭示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以及人在这个宏大变幻中的生存之道。《易经》.............
  • 回答
    《道德经》的解读历来是个复杂而迷人的话题,它之所以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关于“治国之学”与“养生修身”之间的张力,恰恰证明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深刻与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道德经》的开篇就点出了其宏大的主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道”是什么?如果简单地理解为.............
  • 回答
    道家典籍,如《道德经》、《庄子》等,确实没有像现代科学那样系统地去“揭示”天地规律是什么样的,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者现代物理学的各种模型。相反,它们更多地聚焦于“如何修身”、“如何治国”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1. 道家哲学的核.............
  • 回答
    修仙文明和科技文明,在潜力上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更像是探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在极限状态下的碰撞。如果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撇开那些过于“神乎其神”的夸张描述,回到一些更基础的逻辑和可能性上来,并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有人在娓娓道来,而不是冷冰冰的参数对比.............
  • 回答
    修建三峡大坝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规模和影响力都极其巨大。它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利益,也有关乎亿万人民福祉的实际效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益处:一、 显著的防洪效益:这是三峡大坝最核心和最直接的战略性益处。 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极大提升:.............
  • 回答
    修仙小说中“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以及古法为何常常被描绘得如此强大,是作者们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角的逆天,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具张力和戏剧性的世界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为何修仙小说中常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1. 突出主角的特殊性与逆天: .............
  • 回答
    修炼之人寻找伴侣,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尘世的婚恋,更关乎道途的相互扶持与共同精进。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修炼之人如何寻找伴侣:一、 明确自身定位与目标在寻找伴侣之前,修炼之人首先需要对自己的修为境界、所修之道、人生目标有清晰的认知。 自身境界与修为: 你是初入道门的小.............
  • 回答
    这200块钱花得值不值,确实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笔记本电脑这种精密玩意儿,动不动就得拆开又合上,再加上烙铁在电路板上游走,这活儿可不是谁都能随便干的。200元,这数字看着不小,但要说它是否合理,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焊了几下”到底是个啥情况? 焊的是什么? 是某个接口松了?比.............
  • 回答
    修行高深之人,其身体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岁月沉淀与内外兼修的自然显现。它关乎精、气、神三者的高度统一,也涉及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与顺应。若要细说,那便是一本厚重的书,其中记录着凡人难以想象的玄妙。外在的宁静与生机:初见一位修行得道之人,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是其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沉静而疏朗的气.............
  • 回答
    修建地铁,对一个城市来说,绝对是一项翻天覆地的工程,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交通的改善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肌理,甚至城市的经济结构和文化氛围。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出行方式的彻底颠覆。在地铁出现之前,城市的交通往往是拥堵、低效的代名词。私.............
  • 回答
    修建兰新高铁,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就像一条经济腾飞的动脉,为中国西部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听得明明白白,绝没有那种空洞洞的“AI范儿”。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拉近了距离,让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阻碍。 以前,从兰州到乌鲁木齐,坐火车得十几个小时,那叫一个煎熬。现在,高铁一开,几个小时.............
  • 回答
    修复巴黎圣母院,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工程。它的成本、难度和所需方法,都牵扯着太多技术、历史和人文层面的考量。关于钱,这是一个动态且极其复杂的数字。当初大火发生后,各国和个人捐款如同潮水般涌来,一瞬间就突破了数亿欧元。但这仅仅是启动资金,是人们对这座标志性建筑的深切情感的回应。.............
  • 回答
    《修真四万年》这部小说,在很多人看来,确实为修真小说这个老牌类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向。如果非要给它贴一个标签,我更愿意说它是一种“科幻修真”或者“末日武侠修真”的变种,但它带来的革新绝不仅仅是这些标签能概括的。要说它“新”,得先明白它颠覆了哪些传统的修真套路。首先,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