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儒学或者修身的意义何在?

回答
学习儒学或修身,这并非古老书斋里的陈迹,更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谈。于当下而言,它有着鲜活的意义,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我、安顿心灵的途径。若要细说其价值,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体味。

首先,它给予我们一套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坐标系”。儒学,尤其是其核心的“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连接和相处之道。孔子说“仁者,爱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指向了人类社会最温馨、最值得追求的状态。它让我们明白,人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生而为人,就带着一种天然的社会属性,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相互关怀,相互扶持。修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打磨自己的品格,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它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同理心,一种对他者尊重的态度。当我们学会了以“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轻易伤害他人,而是会更加审慎地思考自己的言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内在的约束和指引,在充斥着各种信息和诱惑的现代社会,尤为珍宝。

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安顿内心、应对挫折的方法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常态。儒学,特别是其中的“天命观”和“君子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容面对困境的智慧。孟子曾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不是说要主动去追求苦难,而是说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不应该被打垮,而应该从中学习,磨练意志,提升能力。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调适。曾子日日“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观察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反省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就能在每一次跌倒后更稳健地站起来,而不是被失败所吞噬。儒学推崇的“内圣外王”,也强调了修身的根本性。只有先把自己的内在修养好,才能在外面有所作为,才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这种“由内而外”的逻辑,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强迫,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和成长。

再者,它赋予了我们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责任感。儒学并非只讲做学问、讲道德,它同样强调生活的实践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虽然宏大,但其根基在于“修身”。一个能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管理好家庭,进而影响社会。而“齐家”,也不是简单的家庭琐事,它包含着对家人的关爱、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当我们能够以儒家的态度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去对待家人,去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时,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温度。修身,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是一种不求外在名利的超脱,一种脚踏实地、专注于自身成长的境界。当我们把目光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被认可”转向“我应该怎样”,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平和,也更有动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最后,它是一种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基石。在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迷失自己的方向。儒学推崇的“君子不器”,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都强调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它不是要我们盲从,而是要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原则。同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告诉我们,作为个体,要有自己的担当和气节。修身的目的,也是为了塑造一个有原则、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人。这种人格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物质或地位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清醒和高贵,不为物役,不为势迁。

总而言之,学习儒学或修身,其意义并非为了追求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为了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更为丰富、更为坚韧、更为有意义的存在方式。它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如何安顿自己内心的生命课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去体味这份古老的智慧,或许会发现,那正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寻找的宁静与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开明集权体系里,譬如好公司,顺利找到有利位置,当好一块美味奶酪里幸福的蛆。

user avatar

理论需要实践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吃人的礼教,西方也有。比如束腰,类似于我们的裹脚布。

问题是,他们的束腰最后没了,而且是自己社会进化淘汰的。我们的裹脚布被解开,是外力干预的。如果没有外力干预,这个裹脚布会不会解开?如果会,这一行为的指导理论是什么?他是存于当世的指导理论?还是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指导理论?有什么证据表明,儒学可以发展到这个阶段?有没有可能儒学的发展导致裹脚布变得更长?

我不喜欢束腰,也不喜欢裹脚布。这两样东西的消失,和儒学有关系吗?如果儒学可以汰旧换新,有什么实证案例?如果不能,为什么要学习?

西方教会确实烧死了布鲁诺,但是日心说流传下来了。

儒学在这方面有什么造诣?诛杀少正卯?

user avatar

现在不是封建时期了朋友。

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面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不是鬼扯吗?

你问意义何在,我告诉你没有任何意义。时代不同了,儒学思想是适应过去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你现在既不是地主阶级,也没有当乡贤,学习这些剥削阶级的思想,不就是扯淡吗?

没有超越阶级而存在的道德。儒家所有的道德体系,都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道德,都是旧的生产关系下的道德。他的一些道德约束,看起来可高尚了,但实际上这些只服务于地主阶级,而不是工农。

所以不要在这个时代再去搞什么儒学思想了,封建主义的东西也太low了,好歹搞搞资本主义吧,读一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用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都要好啊。哪怕是读一读黑格尔哲学,学一学唯心主义,那也比去信孔夫子好。真的,别那么low了,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读马列就算了,别再搞封建主义那一套了。给孔夫子再怎么疯狂招魂也不能复活地主阶级的,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习儒学或修身,这并非古老书斋里的陈迹,更非遥不可及的哲学玄谈。于当下而言,它有着鲜活的意义,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我、安顿心灵的途径。若要细说其价值,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体味。首先,它给予我们一套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坐标系”。儒学,尤其是其核心的“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根.............
  • 回答
    水户学,作为德川幕府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流派,其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尤其是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将水户学的某些元素推向了极端。然而,将水户学直接视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唯一”或“根本”源头,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水户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如何与其.............
  • 回答
    要系统地学习儒家学问,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条悠长而丰厚的河流中溯游而上,需要耐心、专注,以及一套清晰的路径。很多人一谈到儒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孟子》等等,但“系统”二字,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钻研。关于是否必须先读《四书章句集注》?我的看法是,不一定“必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难直接回答的问题,因为古代儒学大师所接受的教育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年级”和“科目”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非要打个比方,并且尽量贴近一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儒学大师的“学识”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社会、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能力。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像.............
  • 回答
    儒学这东西,听起来是挺古老、挺“正经”的,但要说它到底在学啥,其实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它不像数学有公式,化学有元素周期表那样明确的知识体系,更像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想。要说儒学最核心、最基础的,那还得是“仁”。这字拆开来看,“人”字边,“二”字底,意.............
  • 回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实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是一种历史趋势,也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流派就此销声匿迹,完全无人问津。即便在儒家独尊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思想也以各种形式被保留、吸收,并在特.............
  • 回答
    “学儒的人是否比不学儒的人、甚至是反儒的人更具有道德优势?”这个问题,直白说,是个挺扎人的问题。当下社会,思潮涌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干脆将其视为历史的糟粕。那么,究竟学儒与不学儒、甚至反儒的人,在道德层面上,谁能站得住脚跟?这个问题的答案,怕是不能简单.............
  • 回答
    儒家学问,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其对现代社会的贡献,绝非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书卷里的故纸堆。它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为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礼”。“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责任,.............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道出了很多人对儒家学说与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疑惑。简单来说,儒家学说的“伦理学”并非狭隘的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关于社会秩序、君臣关系、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思想。经过这种教育洗礼的进士们,被认为具备了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德性”与“能力”。下面我来详细梳理.............
  • 回答
    “儒家学说在当今中国只留下了糟粕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太绝对了。要我说,这就像问“一碗米饭里是不是只有饭粒是好的,米汤都是糟粕”一样,太简单化了。其实啊,任何一种学说,尤其像儒家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东西,都像一个老宅子,里面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也有积满灰尘的角落,还有些地方可能已经破败不堪了。关键.............
  • 回答
    “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句话触及了历史和思想的内核,与其说是断言,不如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儒家在动荡年代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入探讨。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把儒家思想放到它最擅长的土壤——那个它汲取养分、也试图塑造秩序的时代去审视,同时也要看到,乱世的逻辑与儒家理想之间的张力。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理解儒家思想时容易遇到的误区。要回答“一个人学了儒,是不是就会生出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我得说,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儒”到底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更不是一味地将某些话语奉.............
  • 回答
    即使在当今社会,儒家学说依然受到推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因为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儒家思想的内在价值和普适性: 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即爱人、推己及人。.............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孔子和儒家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文化土壤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尊敬。这并非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给现代社会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首先,孔子及其学说的核心,在于“仁”。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孔子讲“仁者爱人”,是将爱心推己及人.............
  • 回答
    墨子,这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其生平轨迹和思想发展,一直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关于他“曾师从孔门,为何又独创墨家并与儒家对立”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个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要彻底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一、 墨子与儒家的“师承”之疑:一个.............
  • 回答
    《论语》成为高考必读书目,这可不是简单的背诵题目,而是要我们真正去体会、去领悟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吃透这本传世经典,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咱们下点真功夫。一、 摆正心态:从“任务”到“对话”首先,别把《论语》当成高考的“拦路虎”或者仅仅是完成任务的书。把它看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尤其是在《诗》、《书》、《春秋》这三部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上所下的功夫,是理解儒家思想形成和传播的关键环节。要评价孔子在这几部经典上的工作,需要从其真实性、影响以及学界当前的看法三个维度深入探讨。 孔子在《诗经》、《尚书》、《春秋》上的工作:一次深入的“再创作”与价值重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