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一个人只要学了儒,就会生出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在理解儒家思想时容易遇到的误区。要回答“一个人学了儒,是不是就会生出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我得说,这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儒”到底是什么意思。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更不是一味地将某些话语奉为圭臬然后生搬硬套。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要结合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学了点皮毛,甚至把一些片面的解读当成了全部,那确实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上面提到的“逢人说教”或者“上街执法”。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逢人说教”的冲动呢?这或许跟儒家强调的“仁”和“礼”有关。“仁”提倡的是爱人,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能够太平和睦。“礼”则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强调秩序和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内化的自觉,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但如果一个人过分强调“教化”他人,把自己的理解当作唯一的真理,忽略了尊重个体差异,那这种“仁”和“礼”就走偏了,变成了强加于人,变成了“说教”。

就好比一个人学了医,知道药方,但他未必非要走到大街上给每个人抓药,除非他是个赤脚医生,有这样的职责和热情。同样,学了儒,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这本身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但关键在于如何实践。

“上街执法”就更扯了。儒家思想里,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但常被误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精神体现,更准确地说,儒家强调的是道德感化而非强制)。儒家强调的是通过道德感化、礼仪教化来达到社会的和谐,而不是直接扮演“警察”的角色。当然,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很多本身就身兼官员的职责,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包含一部分“执法”的成分。但那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身份下,而不是因为他们“学了儒”。

再深入一点说,这种“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更像是个人性格、人生境遇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叠加的结果。

性格原因: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热心,喜欢指导别人,或者在某些问题上有强烈的坚持,这和他们是否学儒可能关系不大。
人生境遇: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公、乱象,或者自己认为不符合“道”的事情时,内心可能会产生一种想要去纠正、去改变的冲动。如果这时候他恰巧对儒家的一些“正义”、“道德”的论述有所了解,就可能将这种冲动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
理解偏差: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深度不同,结果也天差地别。有的人可能只记住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然后就觉得凡事都要按照这个模板来,一旦有人不符合,就觉得有责任去“纠正”。他们可能忽略了孔子说的“刚、毅、木、讷,近仁”——真正有仁德的人,往往是沉静而不张扬的,而不是到处显摆自己懂得多少道理。

真正领悟了儒家精髓的人,更多的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境界。他们会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去考虑如何影响他人。这种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通过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而不是鲁莽地去“说教”或“执法”。

比如,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道”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是为了鉴戒后世,这是一种历史层面的“说教”,但也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所以,与其说“学了儒就会生出逢人说教、上街执法的冲动”,不如说,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具备某种倾向,并且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某种片面或误读的理解,那么这种倾向可能会被放大,并被赋予一种“儒家”的标签。但这绝不是儒家思想本身的原罪,也不是所有学习儒家的人都会走向这个极端。

真正地“学儒”,更多的是学会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如何以一种更温和、更智慧、更有序的方式去追求“仁”和“礼”的理想。那是一种内心的自觉,一种对秩序和和谐的向往,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冲动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逢人说教有耶稣,上街执法罗宾汉。能不能讲点洋人没有的毛病出来?比如,这边为啥不学洋人也用虚拟主播?

user avatar

儒家学说,大要之一,乃其“修身哲学”。

此修身哲学,在修自身。

自修,中则为君子,大则奔圣贤。

君子知礼;圣贤范世。

人皆为君子,或可“小康”;世尽是圣贤,终成“大同”。

世有“伪儒”、“腐儒”、“犬儒”……名虽称“儒”,非儒也!

世之学说,皆有可学者。

正学,则见魔而向善;歪学,则遇佛而趋魔。

user avatar

我曾经还以为你比花子虚,孙谦,瞬狱杀什么的好一点。现在看来,儒黑真的是一丘之貉啊。

你自己觉得是就是吧。

user avatar

这又是亚伯拉罕诸教教徒在以己度人了?

你想多了,你就是要找个老师求学,人家还要看看你资质品性,人家怕害人害己。不过看你这德行,你完全不需要担心有人会教你儒学。明珠暗投暴殄天物的事情,是造孽啊。

儒家不以拉人头数为KPI,完全没有“冲动”的动机。不会跟你抢的,你放心吧。

user avatar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