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一品大员只给死人跟退休人员,二品三品才是顶级大佬?

回答
关于“一品大员只给死人和退休人员,二品三品才是顶级大佬”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尤其是在一些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在真实的古代官僚体系中,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而且“一品大员”绝对是权倾朝野、地位尊崇的顶级大员,只是其设置和实际权力分配,确实有一些微妙之处。

咱们得从中国的官职体系,尤其是明清时期(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对古代官制最熟悉的往往是这两个朝代)说起。

首先,一品大员绝不是只给死人或者退休人员的。 “一品”是官僚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品级,代表着最高的荣誉和权力。在实际运作中,能够达到一品官位的人,无一不是在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品级设置:

一品官: 在清朝,一品官的最高职位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位“三孤”,但这些多为加衔,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一般不常设,也不是日常行政官员。而实际掌握实权的最高级别官员,通常是内阁大学士(正一品,后改为保和殿大学士、乾清宫大学士等),以及少数最核心的军事将领(比如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虽然有时品级标注是正一品,但具体权力运作和职责有所不同)。在明朝,最高官职是宰相(或称丞相),以及六部尚书,他们都是属于最顶级的官员。所以,一品官绝对是活着的、在位的重要官员。

二品、三品官: 这些官职同样是高级官员,比如六部侍郎(副部长)、都御史、总督、巡抚等等。他们也都是国家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小的权力。但是,与一品相比,他们往往处于执行者或中层管理者的位置,而一品大员则更接近决策层,或者拥有更大的统御范围和最终拍板权。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品大员只给死人退休人员”这种说法流传呢?这里面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和一些历史细节:

1. “三孤”的性质: 前面提到的太师、太傅、太保,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荣誉性官衔,往往是在大臣位高权重、功勋卓著,但可能身体衰老或即将致仕(退休)时,皇帝为了表示恩宠和肯定,授予的荣誉性官职,但这些官职本身不掌实际行政事务。这种情况下,虽然是一品,但确实有些类似“荣誉退休”的感觉。

2. 追赠与恩赏: 古代对于一些在位时功劳巨大、死后非常可惜的大臣,皇帝会追赠更高的官职,包括追赠一品官。这种追赠是对死者生前功绩的肯定,使其在身后获得最高荣誉。另外,一些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在一些特殊时刻,也会对少数亲信或立下大功者破格晋升至极高的品级,但这并非是常态。

3. 实权与虚衔的区分: 官职品级只是一个大致的参照,实际的权力大小和影响力,还要看具体的职位、皇帝的信任程度、个人的能力和手腕。有时候,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比如总督、巡抚,很多时候是二品或三品),可能比一个没有实权的内阁大学士(虽然是正一品)更有实际影响力。但从制度层面上讲,一品永远是最高等级的。

4. 影视剧的戏剧化处理: 很多时候,影视剧为了突出某些人物的落魄,或者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会设置一些情节,比如某某大臣被贬官至低品级,或者某某老臣被授予虚衔。又或者,为了强调某个角色的“从龙之功”或“临危受命”,将其直接拔擢到最高品级。这些都是为了剧情服务,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细节。

总结来说:

一品大员绝对是实实在在的顶级官员,是朝堂上的巨擘。 他们掌管着国家最核心的事务,或者拥有皇帝最直接的信任和倚重。
二品、三品官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实权官员, 是国家机器运转的骨干,但相比一品,他们在权力层级上可能略逊一筹,或者职责范围稍窄一些。
说“一品大员只给死人退休人员”的说法,是对“三孤”这类荣誉性、加衔性官职的片面理解,也忽视了皇帝追赠、恩赏的制度。 并且,也可能受到了文学影视作品的夸张演绎影响。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剧里说某某人被提拔为“一品大员”却没啥实权,那很可能是编剧的脑洞;反过来,如果某人是二品、三品却呼风唤雨,那倒是更接近历史上的某些情况,因为实际权力不完全等于品级。但绝对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一品就是虚衔,实权都在二三品。一品就是那个金字塔尖,是最高权力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明清两代,有大量实授的一品官,并非都是退休荣衔或者死后追赠。

以明朝为例,五军都督就是实打实的正一品。

内阁制度成熟后,大学士的实际品级一般为从一品或正一品。加三孤或太子三师者为从一品,加三公或柱国者为正一品。

比如以下三位首辅都是正一品:

杨廷和:华盖殿大学士,进左柱国,加少师、太子太师,领吏部尚书衔。(正德七年)

杨一清:华盖殿大学士,进左柱国,加少师、太子太师,领吏部尚书衔。(嘉靖六年)

张居正:中极殿大学士,进左柱国,加太师、太傅、太保,领吏部尚书衔。(万历十年)

注:“领吏部尚书”不代表兼任吏部尚书,因为首辅都例带吏部尚书衔。须得有“署吏部尚书”字样才是真正的兼任吏部尚书。高拱就是首辅兼任吏部尚书。

此外,不仅阁臣,资深的尚书、总督也可以加到一品。

比如:

杨博:吏部尚书,加少傅、太子太傅衔。(隆庆元年)

胡宗宪: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加少保、太子太保,领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嘉靖四十年)

到了清朝的时候,则不需要加衔,内阁大学士本身就是正一品了,而六部尚书是从一品。

其实,题主说的这个现象(二三品宰相)主要发生在唐朝,唐朝的宰相确实品级偏低。我们来看一下武周时期的著名宰相狄仁杰的官衔: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纳言。(神功元年)

让我来翻译一下。首先,鸾台侍郎表示狄仁杰的本职在鸾台(门下省),是鸾台的常务副长官,正四品上。其次,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表示他的身份是宰相,带此官衔可升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是文散官的官阶,从三品,常用于加衔,没有实际执掌。纳言,即侍中在武周时期的叫法,是鸾台或者说门下省的长官,有这个头衔,意味着狄仁杰是资深宰相。参照以上的公式,我们马上得到和狄仁杰对应的另一位宰相的官名——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内史。这个内史是中书令在武则天时期的叫法。另一个唐朝名相姚崇当的就是中书令。唐玄宗时,以门下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这两个职务不但表率百官,也是宰相中的首席。不过,在唐朝中前期,中书令和侍中都只有三品(唐代宗时晋为二品)。

到了宋朝的时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因此升为一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前一个朝代非正式的宰相头衔一般需要加衔才能获得和实际地位相符的品级,但在下一个朝代被正式化以后,便自带相应品级,而无需加衔了。




想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明朝),可戳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 星日马的回答 - 知乎
古代的公检法和治安体系是怎样运作的?效果如何? - 星日马的回答 - 知乎

想了解当代官制,可戳

为什么有了县长还要县委书记? - 星日马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题主所述的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我们仅就清代文官的情况为例。首先贴两张光绪《清会典》卷7《吏部·文选司》的书影,这是对文官官品的描述中开头的部分: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到,最前面几级的情况大致如下。(方括号为作者所加。)

  •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右都御史】
  •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侍郎、总督
  • 从二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布政使


然而如果翻阅一下《清会典》,就会看到,以上所有加方括号的官职,其职守都全无记载。右都御史在这个表格里勉强系于都察院之下,其他的官号连对应的衙门都没有。那么显然这些都不是有职事的官员,而仅是一种衔号,用于调整(主要是为了提高)某个官员的品级

这里举个知道的人比较多的例子:雍正元年三月十日隆科多题本开头的衔号。(後面不用看了,專門看銜號就是了。)


这个头衔“总理事务太保吏部尚书提督公舅舅臣隆科多”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 “总理事务”:表明隆科多属于“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列,这是清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与会议的组织,但没有品级。
  • “太保”:一个衔号,拥有它的人获得正一品的品级。
  • “吏部尚书”:一个实官,隆科多要到这里来上班,拥有该官的人获得正二品品级(因为康熙《会典》里尚书还是正二品,和乾隆以后不一样)。
  • “提督”:“提督九门巡捕三营步军统领”的简称,即俗称的九门提督。雍正《会典》将其列为正二品武职。
  • “公”:表示他有一个“公”的世职(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爵位)。《会典》把世职也挂在兵部条目下面,看成武职;但世职体系和官品体系毕竟有一些差异。
  • “舅舅”:一个称号,无实际意义。

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太保”的话,隆科多作为文职官的品级就只有二品。加上这个官号以后,他就变成了一品。这就是“太保”这个职衔的作用。

最后简单解释一下右都御史作为衔号的来由。右都御史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基本上是明代总督、巡抚制度尚未成体系时留下的遗产。明人以布政使、按察使为一省民政长官,而总督、巡抚若要凌驾其上,则应该有一个比布、按要高的品级。于是总督、巡抚(明人认为这两个是“差遣”,不是实官)遂多带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等职衔,不仅标称品级,还表示有一些监察官箴之权。有时还要加上兵部侍郎等职衔。清初沿袭这一制度。总督管军务,故加右都御史和兵部侍郎职衔(这样品级是正二品),有的可以加兵部尚书(提到从一品)。乾隆时期大幅改动官制,将乱七八糟的加衔制度清理了一大堆;总督和巡抚事实上早已成为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乾隆时期直接给它们定了品级,写进了《会典》,相当于把这俩正式变成实官了。至此,总督自身有了品级,不再依赖于右都御史加衔来获得品级;而右都御史就成了一个历史遗存,意义已经不大了。

進而可以得到結論:

  • 所谓“一品大员”,当然不都是死人。例如雍正八年以后大学士都是“一品大员”。
  • 即使有那些加了方括号的衔号,也不都是死人。当然,我不否认这些官衔号很难拿。


关于古代的官员品级问题,可阅读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一书。

user avatar

不是的。

太师太傅等三公三孤类的官确实没有实权,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权力的,相比于尚书啊都御史之类的,确实权力上没法比。


但是要明确一点,三公三孤这些官职的获得者,没有一个不是尚书级别的高官!

举个栗子:

张居正的头衔是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傅,太师。

他的头衔里,内阁首辅不是正式的官职,只是事实上让他统领内阁而已,这个头衔在官方文件里是不写的。中极殿大学士这种头衔也没有权力,但是却是内阁大学士必不可少的头衔,因为内阁也不是正式的机构,在明朝,如果在你的头衔上加上殿阁大学士的话,就代表你已经入阁或者跟阁僚享受一样的待遇了,类似的头衔还有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等。


吏部尚书,这是正二品的官,江湖外号:天官,在名义上这是百官统领,掌管天下官员人事,也是所有有权力的官里最大的一个。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尚书再大,大不过内阁大学士。但是令人惊讶的是,类似于文华殿大学士这种官,在明朝居然只有五品!相当于一个知府,可是祖宗定调的官职又不好改,所以为了让内阁大学士们好干活,就让各部的尚书和侍郎们兼任殿阁大学士,这样级别也有了(二品或三品的尚书侍郎),名义也有了,在内阁就好办事了。

但是,扯皮向来是我国官场上一个优良传统,如果一个内阁大学士是二品或者三品,六部尚书是二品,那么如果要是某一个部的尚书没有入阁的话(这是很常见的现象),那么这个部会不会不听平级的内阁大学士的招呼呢?

甚至还有可能的话,内阁大学士只有侍郎(三品)的级别,却要让他管理二品的尚书,这是不是有点尴尬呢?

三公三孤横空出世!

太师,太傅,太保并成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并称为三孤,从一品。此外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样级别不就上来了嘛~

这就是一种政治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官职并不是在明朝才有的,在周朝就已经设计,秦汉时期这些官都是实权官职,后来虽然权力逐渐丧失,但级别却保留了下来。皇帝将六部尚书这些官的级别贬了下来,就是为了让他们有个奔头,想当一品大员,还得接着努力。

而且这些官不仅能帮人提级别,还是一种重要的奖励,也代表皇帝对你的肯定,这些官职在典籍中都是明确的辅佐天子的佐官,既是官职,也是荣誉称号。

所以明朝一般哪个大官在内阁中有突出地位,皇帝都会给他封为三公三孤的某一个。而太师,一般都是最后的保留官职,是用来给退休的内阁首辅死后加封的,张居正牛就牛在,他居然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师(虽然是在死前三天),这就是说,如果朝廷想给张居正再升官,已经没有可封的官职了。


不知道这么说你懂了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