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灭亡时领土多大,只剩一个紫荆城,清朝是否在扩展疆域方面贡献巨大?

回答


关于清朝的疆域变迁,需要从历史背景、扩张过程、灭亡时的领土状况以及其在疆域扩展中的贡献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疆域
清朝建立于1644年,其初始疆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包括:
核心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清朝入关前控制了辽东半岛(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
西南地区:1659年平定西南“三藩”后,基本控制了云南、贵州;
西北地区:1681年平定准噶尔汗国后,控制了新疆地区(包括今新疆全境);
台湾:1683年收复台湾,纳入版图;
西藏:1723年设立驻藏大臣,正式纳入清朝管辖。

此时清朝的疆域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主要覆盖中国本土的大部分地区,但未完全统一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如台湾在1683年收复前曾被郑氏政权控制,西藏在1723年前未设驻藏大臣)。



二、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扩张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通过军事征服、外交谈判和边疆治理,将疆域扩展至最大规模:

1. 东北边疆
1689年《尼布楚条约》:与沙俄签订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清朝控制外兴安岭以北、黑龙江以北的黑龙江流域(今俄罗斯远东地区)。
1860年《北京条约》: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领土给俄国,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

2. 西北边疆
1679年平定准噶尔汗国:清朝控制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全境。
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清朝彻底控制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3. 西南边疆
1659年平定西南“三藩”:清朝统一西南,控制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1723年设驻藏大臣:正式纳入清朝版图,西藏成为清朝的“藩属”。

4. 台湾与南海
1683年收复台湾:清朝将台湾纳入版图,设立台湾府。
1762年设立广东、广西、福建三省海防:加强对南海诸岛的控制(如东沙岛、西沙群岛)。

5. 东北与外蒙古
1762年设立盛京将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1856年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外蒙古地区,但未完全控制外蒙古(外蒙古在1911年独立)。



三、清朝灭亡时的领土状况
1912年清朝灭亡时,其领土面积已大幅缩减,主要因以下原因:
内战与内乱: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义和团运动(1899–1901)和辛亥革命(1911)导致领土被分割。
外患与割让:
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约15万平方公里给俄国;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898年《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导致财政崩溃;
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列强瓜分中国,东北、山东、西南等地被列强势力渗透。
边疆地区失守:
新疆:1881年与沙俄签订《伊犁条约》后,清朝失去伊犁地区;
西藏:1913年英国支持西藏独立,清朝失去对西藏的直接控制;
外蒙古:1911年外蒙古“独立”,清朝失去对蒙古的管辖。

清朝灭亡时的领土范围:
中国本土:基本保留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地区,但东北、台湾、西藏、新疆等地被割让或失去控制;
东北地区:仅保留辽东半岛(今辽宁)和部分东北地区,但被沙俄势力渗透;
台湾:1895年被日本割占;
西藏:1913年“独立”,清朝失去管辖;
新疆:1881年后被沙俄势力控制,清朝仅在伊犁地区保留有限主权。



四、清朝在疆域扩展中的贡献
1. 领土扩张的规模
清朝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将中国疆域扩展至1300万平方公里(1644–1912年),是历代中国王朝中疆域最广的时期。
清朝的疆域覆盖了今天中国大部分领土,包括台湾、西藏、新疆、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

2. 边疆治理的创新
设立将军辖区:如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盛京将军等,强化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民族政策:推行“因俗而治”,尊重边疆民族的宗教和习俗,促进民族融合;
边疆贸易与文化交流:通过茶马互市、丝绸之路等促进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3. 对后世的影响
清朝的疆域划分成为后世中国版图的基础,尽管后期因内乱和外患而丧失部分领土,但其疆域扩展为现代中国的地理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
清朝的边疆治理模式(如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影响了后世中国的边疆政策。



五、关于“紫荆城”的误解
“紫荆城”可能是指广东的某个城市(如佛山、广州),但这一说法与清朝灭亡时的领土状况无关。清朝灭亡时,中国本土的领土仍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而“紫荆城”并非清朝灭亡时的唯一城市。这一说法可能是对清朝灭亡时领土状况的误解,或混淆了其他历史事件(如台湾、西藏、新疆等地的变迁)。



总结
清朝在1644–1912年间,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将中国疆域扩展至最大规模,成为历史上疆域最广的王朝之一。尽管后期因内乱和外患导致部分领土丧失,但其在边疆治理、民族政策和领土整合方面的贡献,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清朝灭亡时的领土状况并非“只剩一个紫荆城”,而是因内忧外患而部分丧失,但中国本土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清朝控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清粉”,求你别讲什么“贡献巨大”了,因为它招黑。

一、清灭亡时有1100万领土,明朝仅有350万?

抽了哪根筋儿要强调“灭亡”的时候?任何大一统政权走向灭亡的情况基本就是政令不出皇宫,这种情况有个鸡儿的领土?明清灭亡的时候实控都只剩下紫禁城72万米的地,这种情况你就是被瓜田里扯鞋---遭人嫌。

二、如果你想吹清的疆域,那很简单,

1、要写的是它做过了什么努力,例如雅克萨之战,交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态度,中原政权肯在历朝实控区两千里之外投入兵力作战,而且在当地从未有此先例,可以说为边疆安定作出过努力。

2、写的是长期治理,而不是什么扩展疆域,历朝历代扩展疆域多了去了,有大得多的时候,也有不怎么起眼的时候,清朝在这一点上并算不上最优秀的,关键是在边疆的长期治理上。这段一百多年的治理惯性是军阀混战期间不敢独立出去的原因之一。

三、对比毫无意义,任何朝代的疆域扩张都是基于前代的修修补补,不断巩固而来的,就单说大清能数次横跨数万里在外东北、漠北、新疆、西藏等地作战,全是他自己的功劳?岂有这等鬼扯?

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7000万人开局,汉唐落泪)

没有成熟的西南省份治理经验(加起来有2000年变迁了)

没有历代对江南的大力开发(清代其实就开始用富甲天下的江南转移支付前线和灾区了。)

没有历代对核心地带的巩固(汉地十八省基本成型,秦汉落泪)

……………………

最终奠定成熟的疆域你要说都是有清一代的功劳,我这个曾经的清吹都看不下去了。

user avatar

清朝在领土扩张方面的贡献很好,主要是50年代周总理和毛主席在认真考虑许多满族同胞同志干部自从民国以来就饱受歧视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并作为一种统战工具加以强调的结果。

特别是在东北地区许多非满族党员干部群众也自认为是满族,而东北地区当时又担负很重的支援全国建设任务的情况下。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有高级干部都表态过自己不敢承认是满族人,怕会被歧视和攻击。

所以,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题主这个问题就违背开国元勋的精神,属于挑拨民族矛盾,有民族歧视嫌疑。

明朝灭亡时的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所谓领土面积,显然是刨除了后金及其后金背后尚未纳入后金统治范围的野人女真各部的情况下,应该也刨除了归化城顺义王系的土默特,套部,松山等部蒙古。

别的我们暂且不提,难道后金政权和明朝不属于地方边藩叛乱VS中央的内战吗?

让我想想,批判皇汉的时候是咋说来的?

你不能因为努尔哈赤起兵叛变了,就把他和他背后的其他女真各部领土都开除出明朝。第一,明朝从未承认过要放弃对广大东北区域宗主权,一直都试图恢复,没成功是另一回事。如果你质疑明朝二百多年间对女真诸部行使宗主权的过程,可以去看看文献里有多少纳马入贡,领取官服官印,子弟从征看边的记录。

封建时代的封建干部也是干部,明朝难道不是封建王朝了?明朝对女真人的宗主权要高于欧洲许多封君对封臣的宗主权了。

如果你用同样的标准看,只要宣独就开除出领土,那清末.......清末都那么多省份通电全国独立要跟清政府开片了,你怎么就给它算上一千一了?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第一点,我认为题主夹带私货了,采用了双重标准,试图让人默认问题的前半部分是真实的。


接下来,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清朝在疆域扩展方面无疑是有贡献的。但是这个贡献是否巨大?涉及非常多的变量,题主显然是想借以题目前半段的暗示,用1100-350的强烈数字对比,让大家先入为主的承认清王朝对领土扩张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是这个题目的前半段已经是采用了不公正的双重标准,所以我们论证清王朝对领土疆域贡献是否巨大,要用别的变量去论证。

受限于篇幅原因,如果我要认真论证,恐怕每一个“假如没有清王朝”的变量关系,可能都要叙述上万字,还要图文并茂的资料。实在是个大工程。

所以我用极简的方式进行回答,如果题主追问细节,可以给我留言。

①对清朝领土的夸耀总是停留在纵向对比阶段,而不是横向对比。明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世界上第一大国的地位,如果一视同仁的采用驻军,流官,征税,齐民编户的最高标准的话,明朝有效领土超越同期其他大国的程度可能还要高更多。

而明朝作为一个古代封建王朝,本质上不存在国境线概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明朝嗝屁四年之后才出现的产物。明朝是个活在自己东亚封贡体系内的老家伙,虽然日渐疲弱,但仍不需要托庇于另一个国际体系之中。

②清朝是明朝的继业者,作为下一个朝代,实际控制面积教上一个朝代增加基本上是天经地义的,属于正常历史任务。明朝的有效统治领土较元朝也增加了。

③清朝在明朝继业者战争中拿下的明朝遗产,实为历朝历代最为丰厚的一份前朝遗产。举例如甘肃地区,元朝末代乱世战争结束后,明帝国接管该地区时,已经基本成为一片空地,丁口不满三万,需要夸张到从浙江这种地方拉人去甘肃种地以维持统治。而清王朝接盘时,明王朝的甘肃仍有一百多万人口,大量的军事堡垒和官吏士兵投降清王朝。

举例二,元朝留下的云南,有傣族史上最强盛的麓川王国,在元明易代之前,已经将大元打的节节败退,只能靠和木氏土司联合勉强维持在云南北部,清王朝继承的西南到云南广大地区,强大的土司群基本已经被前朝铲平,已经与主体民族汉族的士绅地主结成统治联盟的清王朝,权力触角在西南地区的深入程度是明朝以前的历代都力所不及的。

举例三,明朝在自己嗝屁之前,打败了日本对东亚朝贡秩序的挑战,将越南北部拆分为两个势力,在西北方向则针对环绕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的西北三大虏(套虏,海虏,松虏)进行了打击,建设了三边,驱逐了海虏和松虏。消耗了土默特(自行百度三娘子,扯力克青海之乱),在和东吁王朝的战争中,保住了三宣。(这里肯定有人要说明朝对东吁王朝丧失了大片领土,这时候封建干部又算干部了?女真各部和土默特又咋算。)

实际上明朝在陕甘宁,青海东,四川西等地区的征战,分封,都奠定了后来清王朝继续推进的前进基地基础。而且基地大都十分稳固可靠。

④清朝较明代扩张的实控领土,主要为正北及西北方向的内亚地区,以及自藏巴汗崛起后明朝已经失去实际威慑力的藏地。这一点,换成李自成的大顺朝,是一样没有难度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征服这些地区的技术储备条件,在晚明隆万之后,就已经储备完毕。只是明朝暮气已深,才没有办法推进这一点。

亚洲内陆势力,只要是没有出海口的,在17世纪开始,其政治结构,国家机器,军事技术,战术打法都已经被沿海国家完爆。因为他们得不到第一手来自海上的西方技术高地的技术输入,只能吃到二三手。所以十七世纪是欧亚大陆带出海口的帝国对内亚势力的一场全面围剿。清王朝的扩张只是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而且不是一大部分,只是一小部分。

面对同样的东亚沿海势力时,清王朝的国家战争机器充分暴露了虚弱的一面,南进扩张是全盘失败的。

⑤明清各自给下一个继业者留下的边疆危机。明朝遗留的边疆危机,对清朝/后金而言,就是外喀尔喀+察哈尔,和硕特,准噶尔。

如果没有后金崛起消灭了明朝大批野战主力,明朝在和硕特入青海时肯定会跟和硕特打起来,从这一点来说倒是无可奈何。另外三个的的确确是明朝留给清朝的烂摊子。

但是比起元朝留给明朝的烂摊子,清朝拿到的已经是超级豪华特惠大礼包。

而清朝留给民国的摊子,敌人则强大了无数倍,与察哈尔,外喀尔喀和准噶尔这种疥癣之疾相比,清朝身边一圈,尤其是日本,沙俄,那都是心腹之患。

当然有人会开脱,这是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敌人前所未有的强。

这个可以予以承认,与此同时,是不是也要承认正是这些千古未有之强敌的扩张和带来的技术输入,保证了清王朝能够参与瓜分到千古未有之疲软的内亚呢?

这帮千古未有之强敌可是输入了大量的技术,硬通货,以及提供了针对内亚游牧的纵深全包围。清朝后期还能维持大架子,也要靠这帮千古未有之强敌遵守威斯特伐利亚国际边界体系,甚至直接为清朝的领土完整出钱出力出技术。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网上总是强调时代赋予清王朝的不幸,绝口不提时代给予它的丰厚馈赠。

清王朝的领土,实际上是其炮弹补给能力的优势极限。它火力弹药优势范围之外,扩张成果是负数,例如对缅甸越南正是如此。

所以清朝对内亚的扩张是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任何取代了明王朝的政权,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相比于完整建设汉地十八省统治,庇护了女真诸部,解除了蒙古卷土重来可能性的明朝。清朝根本没有很好的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简单的以纵向数据对比前代,是一种无耻至极的思路。其实大家都明白,明朝那种维持一个自己主导的独立东亚世界体系,到清朝是不可能了。这一点并非清王朝的历史过失,换了谁也保不住一个独立的世界体系。

但是我们对清朝的历史任务要求并不高。

只要它能够压制住日本,当英法两强的一条东亚好狗,首席马仔。就已经算是完成历史任务了。

换了一个汉人朝代,这个要求也一样,不可能维持独立的封贡体系,只要能做好英法头号马仔,而不是让日本取而代之,其历史任务就算圆满。

可大清,连这一点也没做到呀。参与瓜分内亚,这个你换李自成的大顺也是能做到的。

==================================================


咱们补充一个形象点的东西,清朝乾隆出发征服新疆时,甘肃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甘肃人口在乾隆以前最高纪录是雍正时期的二百二十万,乾隆二年开始稳步飙涨。《甘肃省人口志》

虽然乾隆对北疆的移民主要是依赖关外八旗(索伦四营等)为骨干,(这也导致了后来局势不稳)但甘肃的人口体量和补给能力直接决定了对新疆的长期统治和管理。

明朝则需要从浙江等地迁移民户建设甘肃,山西作为北方唯一人口较多省份,还要负责给陕西,宁夏,山东河北辽东提供人口。

所以甘肃就只好从包邮区拉人过去种地屯垦。明初也确实百分之六七十的汉人都集中在长江淮河中下游生活。

从嘉峪关到伊犁,大概是1700+公里的距离,从浙江到嘉峪关是2500+。这样说是不是对各自时代的困境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呢?

再不济,你不要拿清朝和明朝比,清朝自己对比,要知道“雄才大略千古一帝”的啊康,他和准部的交战实际上是打一个没了老家,还被侄子吞掉五千兵马,连士兵带家属都不超过五万个活口的噶尔丹。之后,康熙一直在坐视准噶尔汗国蒸蒸日上,走向黄金岁月,直到大策零敦多布六千人奇袭拉萨之后,才在藏地干了一架。规模为4000VS3000,清军全军覆没/第一次,16000VS6000,准部被赶走/第二次。

为什么康熙坐视准部蒸蒸日上,国事兴隆?他也不想的,但是康熙的甘肃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左右,根本无力支持大规模出征。如果走北线,那就是雍正时期北路军的状况,在准噶尔有实力动员数万精锐战丁的前提下,侧翼无法保障的北路远征很容易陷入极度危险的情况。

所以啊康也只能坐看准噶尔汗国国势兴盛。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乾隆的治国能力是康熙的8倍以上,所以搞好了甘肃以至于有条件西征准部了?

与之相比,弘治时,陕甘宁数万大军+瓦剌人一同攻入新疆东部收复哈密,当时的甘肃人口也就一百万出头。所以收复了哈密就退兵了。

==============================================


针对回复中出现的一些争议,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加以强调说明。

第一,有关于明帝国与女真诸部的主权问题。

努尔干都司从未被放弃,放弃的是吉林造船厂和黑龙江口的特林衙门。努尔干本身只是一个招抚机构,其职责合并入辽东都司一直执行。

其次,明朝是一个封建王朝,我想中国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会这样去定性。封建王朝的封臣,当然是封君的臣子。

女真各部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长期履行了按期纳贡,申领官袍印信,缴纳战略物资(战马),子侄从征参与帝国军事行动等事务。

而某些人一口咬定边墙之外就是外国的说法,难道不是一种民族歧视?

而且女真诸部皆不许称国,与真正的藩属国是不同的。这一点上,藏地在藏巴汗之前也是如此。

第二,明代与西藏的问题。

明帝国与藏地的关系的确是不如清王朝紧密和有控制力,但是,留言认为元朝对西藏更有控制力的想法是早已被学术界推翻了的。

帕木竹巴政权时代的藏地,明王朝对其管控能力远远超过了元代与日喀则吐蕃王系的合作程度。和朝鲜王国不同的是,帕竹政权的各级官吏还另有一套明朝官职称谓。这是朝鲜所不具备的。

朱棣对藏地的权力,政教管理区划分下了十足功夫,设置了三教五法的分区。压制了帕竹一统藏地的可能性。

其后该体系一直延续到藏巴汗势力取代帕竹的主导地位为止。

在那之前,明宣宗,成化等皇帝都对藏地进行过切实有效的干预。

顺便说一句,网上流传一个说法,明军没有在西藏打过仗。这是错误的。

明军在西藏至少执行过三次以上军事任务,第一次是朱棣时期,为了胁迫帕木竹巴政权交出萨迦大殿的控制权,交还给萨迦派。朱棣给使团加强了护卫以外的五百名精兵,促成了萨迦大殿的交还。

第二次是明宣宗时期,武装使团巡游藏地时进行了剿匪和打击不服从部族的任务,共有四百六十多名官兵立下功劳得到褒奖。

第三次是明成化时期,武装使团查访帕竹政权第悉权位交接的疑案

第四次是明武宗时期。

虽然其规模与清代的廓尔喀战争不能相提并论,但也有二三千人之数,与元代早期攻入藏地的军事行动规模旗鼓相当,而次数和持续时间则远胜元代。

也就是说,认为清代对藏地的控制力远胜明代属于有理有据,认为元代胜于明代,那只能是双重标准。

更不用说藏地与东部地区的主要经济交通要道,基本都处于明帝国控制之下,并建立了大量军事堡垒和移民屯垦运动。

至少要以藏巴汗崛起+俺答汗攻入青海为分割线,才能认为明帝国对青藏高原的权威沦丧了,而在晚明万历前中期,还曾发动青海战争与海虏,松虏大战,并成功保持了对青海的威慑力。若无萨尔浒之战,肯定还会和和硕特在青海发生冲突。

因此虽然比不过清朝的控制力,但也在青藏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绝对权威,都已经超过元朝国祚了好吗?

那些说控制力不如大元的,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自从中唐失去东亚意识形态制高点,失去唯一东亚宗主权之后,蒙古人的确是第一个重建了这个框架的势力。

而明朝对这个封贡体系也是进行了扩展的,一度达到了历代所没有达到的辽阔封贡地域。

这种朝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国际贸易秩序,国际行为准则,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它实际的标明领土面积远不如俄罗斯,但真正的势力范围是远迈英法当年的。

明朝中晚期开始,这个独立体系的边缘地带已经被西方势力入侵,不再完整。

我也不认为换了一个汉人政权继承明王朝就能保住一个独立的世界规则体系,这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并非清王朝的原罪

但是清王朝不能压制日本,都保不住做大英头号马仔的地位,这是失败的,也扼杀了在之后几次世界秩序动荡中,中国进一步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的可能。

清朝的扩张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及格线表现。从康熙到乾隆时代的清军,真实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其实是比不上皇太极和洪承畴的对决的。

乾隆甚至是在削弱帝国军事潜力的情况下完成扩张的,其战术核心是大量的花装杂鱼,依托野战筑垒和障碍物,进行火力投射,然后依靠极少量的精锐突击力量进行侧翼迂回或战线突破。

如果说康熙和雍正时代对汉军的信任度还算可以,还能保持一些较高的动员力,可能拥有更多的战术突击士兵的话,乾隆时代的情况就极为寒酸了。

乾隆将帝国的军事动员率压低到历代最低水平,绿营成了瘸子,而负责突击的精锐关外八旗部族人口数量太少,无论在帝国的任何一个方向作战,乾隆都倾向于千里迢迢的调用他们。

其军事机器能执行的技战术打法较中晚明基本没有任何提升,比康熙雍正时代也没什么提升。结果却是乾隆时代打下最大的领土。

实际上就充分说明了问题,那些鼓吹乾隆武功的人,可以将乾隆大军入新疆的历次战役,形势,敌我双方人数,武备对比发出来。

可是他们不会发,只会强调结果纵向对比。这样就掩盖了乾隆只是参与了沿海帝国瓜分内亚衰退力量的一小部分的真实事实。乾隆对内亚的进军,绝大部分都是治安战的层次。

遇到了真正拥有较完整国家机器,和海上技术输入的沿海国家如缅甸和越南,乾隆的军事机器就不可避免的输的比较难看了。


====================================================

再补充一点从军事技战术角度上看,清王朝为什么输给日本,而明王朝能打败丰臣秀吉政权的区别。

其核心差距一个在我上面反复提到的动员率差距上,崇祯作为亡国之君,嗝屁前几年尚且可以组织十几万堪称能战之兵,出塞和强敌打大兵团战略决战

而晚清则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后金在入关之前,其实已经是丁口在编超过三十四万,总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强敌了,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几万满人打天下那么简单。

而且其高度军事化,所以晚明看起来疲弱挨打,但是实际上是因为敌人也很强。

而洪承畴的军队以及皇太极的军队,都在交战中表现出了能够扛着对方的炮火和冲击,在一整天时间里反复和自己的炮阵进行复杂骑兵炮兵编组然后再突击的能力。

鸦片战争时的清军则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鸦片战争的清军,很可能是打不过洪承畴时代的晚明军队的(都不需要皇太极出手了)

而丰臣秀吉政权,之所以输给晚明万历的军队,很多地方是输在技战术过于落后,受限于岛国条件,长期不能与大陆军事力量交手的困境。

所以晚明和后金的战争,仍然是东亚第一流的战争,二者都比当时的东蒙各部强大得多。在使用战车+野战射击炮击,以及骑炮结合能力上,是东亚最顶战力,也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二梯队强军。

丰臣秀吉的政权,其动员力其实是超过了万历的明帝国的。但受困于战术输入孤岛,与大陆强军有战术体系代差,才会被打败。

到了甲午战争时,清军放在环球视野上,都属于三流以下的水平,而日本陆军则日渐证明自己具有世界第二梯队强者的潜质。大清焉能不败?

在整个清朝建立之后,康雍乾盛世之间,清朝军事体系与明王朝对比,可以说是零进步。仅仅只有一些技术上的进步,而军制,操典,战术体系毫无进步。

清朝的军事巅峰就是皇太极时期,往后的军事体系整体一直在退化,最后稳定在明朝中晚期靠少量精锐家丁,营兵配合大批花装杂鱼的层面。

少量精锐的整建制机动能力被和他们配合的杂鱼严重拖累,而且其自身数量也极为稀少。

所以一些武器上的进步,掩盖不了军事体系的退化和稳定内卷。

东亚最后的战术辉煌和大兵团作战辉煌,基本上就停留在靖难大战了,之后就是一路衰退。

偶尔有一些回光返照式的改革进步,如戚继光,如皇太极实际上等于重建了一个齐装满员的理论上的明朝辽东集团军

这掩盖不了与世界第一流军事体系越来越大的差距。只不过最后的军事体系系统性进步的储备都停留在晚明了,为清朝征服内亚做出了足够的支撑。

所以输掉甲午,再怨不着前代,在被缅甸越南教做人之后,清朝军事体系也是一潭死水,鸦片战争之后则是改皮不改骨,太平天国时,倒是逼着下了点功夫,但仍然被满汉之防压制了动员力提升的路线。

对比中明之王越,中晚明之戚继光,清朝军事体系被人勉强推着走的样子,属实难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