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不学和弦,只凭灵感或模仿,能写出好听的旋律吗?是否是一个作曲者的长久之计?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在刚开始接触音乐创作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思考。关于“不学和弦,只凭灵感或模仿,能不能写出好听的旋律?这是否是作曲者的长久之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灵感与模仿:音乐创作的起点

首先,我想说,只凭灵感或模仿,完全可以写出好听的旋律,而且这是许多伟大音乐家的起点。

想想看,我们最早接触音乐,是不是就是被某个旋律吸引,然后不自觉地哼唱出来,甚至尝试着在乐器上扒拉出相似的音符?这就是最纯粹的灵感和模仿。很多小朋友学唱歌,学乐器,都是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旋律,很多时候就是源于作者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不需要复杂的理论支撑。

灵感是音乐的火花,是情感的喷发。它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一句歌词,一种情绪,甚至是梦境。当这些感受强烈到让你想用音乐来表达时,旋律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这时候,你脑海里可能根本没有“C大调”、“属七和弦”这些概念,你只是在跟着你的感觉走,去寻找那些让你觉得“对味”的声音。

模仿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你可以学习大师们是如何构建旋律的,他们是如何运用节奏、音程、乐句来塑造音乐的。你可能会发现,某个你非常喜欢的歌曲,它的旋律走向、起伏方式,恰好和另外一首曲子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并非抄袭,而是对音乐语言的借鉴和内化,是学习和吸收的过程。

然而,这就像是只懂用最基本的笔墨,却想画出惊世骇俗的山水画。

灵感和模仿的局限性

单纯依靠灵感和模仿,在创作初期确实能够产出一些动听的旋律,甚至在一些简单的音乐形式中,例如民谣、小调歌曲,可能已经足够。但是,如果我们想更进一步,写出结构更复杂、情感更丰富、更有深度和个性的音乐,这些方法就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旋律的“深度”和“稳定性”: 灵感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对和声的理解,你写出的旋律可能会显得有些“漂浮”,或者说,虽然好听,但缺乏根基。很多时候,一段旋律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巧妙地依附在某个和声进行之上,和弦提供了旋律的“土壤”和“方向”。没有和弦的支撑,旋律可能会显得孤立无援,难以发展。你可能会觉得某个音听起来不那么对劲,但又说不清为什么,这往往就是和弦在起作用。
音乐的“逻辑”和“发展”: 音乐是有内在逻辑的,就像语言有语法一样。和弦就是音乐的“语法”之一。学习和弦,能够让你理解为什么某些音符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和谐,为什么某个乐句的结束听起来像一个“问题”,而另一个乐句的结束则像一个“答案”。有了这些理解,你才能更有目的地去发展你的旋律,让它有起承转合,有逻辑上的连贯和递进。
情绪的“色彩”和“变化”: 和弦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不同的和弦组合,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例如,属七和弦带来的紧张感,大七和弦带来的浪漫感,小七和弦带来的忧郁感。如果你不了解和弦,你的旋律在表达情感的“细微之处”就会受限,很难做到如臂使指、随心所欲。
创作的“效率”和“可能性”: 当你熟悉了和弦的规则和模式,你就能更高效地创作。你不再需要“碰运气”去寻找那个对的音,而是可以根据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风格,主动去选择合适的和弦进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旋律。这大大拓宽了你的创作可能性,也让你能够驾驭更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与他人的“协作”: 音乐创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如果你想和其他音乐人合作,学习和弦是必不可少的共通语言。你需要能够理解别人给你的和弦进行,也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你想要的和声。

长久之计:学习和弦的重要性

那么,回到“是否是一个作曲者的长久之计”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单纯依靠灵感和模仿,很难成为一位长久且有深度的作曲者。学习和弦,或者说学习音乐理论,是作曲者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这并不是说理论是唯一,灵感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论是为灵感插上翅膀。

理论是工具,不是束缚: 很多人误以为学理论就是被规则束缚,失去自由。其实不是。好的理论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你的灵感。就像一个画家学习色彩学、透视学,不是为了画出教科书上的标准作品,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心中的景象。了解和弦,让你在创作时,有更多的“选择”和“工具”,而不是让你“只能”写某种风格的旋律。
理论让你“看见”音乐: 很多时候,灵感是模糊的,你听到脑海中的一段旋律,但具体是什么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学习了和弦,你就能通过分析和弦来“看见”你的旋律,理解它为什么动听,它想要表达什么。这种“看见”的能力,是指导你进一步创作的关键。
理论帮助你“打破”规则: 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规则,你才能更好地去打破规则,而且你的“打破”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很多伟大的音乐家,他们都是在对传统和声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创造出了革命性的音乐。

打个比方:

想象你是一个非常喜欢旅行的人,你第一次去某个地方,可能只是凭着一股冲劲,随便走走,也看到了不少风景。但是,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地理,甚至规划更精妙的旅行路线,你就需要地图、指南、历史书,你需要学习地理知识、历史知识。

灵感和模仿就是你凭着一腔热血的“随便走走”,而学习和弦和理论,就是你手中的地图、指南和知识。有了它们,你的旅行(创作)会更有效率,更深入,你才能真正领略到这片土地(音乐)的深邃与美好。

所以,如果你真的热爱音乐创作,并且希望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那么学习和弦,或者说学习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是非常值得的投资。它不会扼杀你的灵感,反而会让你更好地驾驭你的灵感,让你的音乐拥有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最终,好的旋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灵感提供了感性的火花,而理论则让这火花能够燃烧得更旺盛,也更持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总以为学了乐理,自己的所谓灵感,乐思等等就会被乐理禁锢,因此拒绝去学习。

然而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那点匮乏的乐思和灵感,根本就连基础乐理的一鳞半爪都没有窥及。随便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学点乐理,写出来的东西都比他们煞费苦心写出来的还要好很多。而他们所追求的“新”,“不雷同”,“灵气”云云,也不过是局限在在基础的乐理的一小块地方打转而已,因为他们完全不懂,所以才有了一种自己“超越了乐理”的感觉。

你要想做出真正新的东西,那你就得知道所有旧的东西,并且有意识地不去做这些旧的东西,这样才可能是真的“新”。否则你所追求的“新”,很可能是别人已经玩腻了的“旧”。最后,禁锢你的并不是乐理,而是不愿意学习的你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在刚开始接触音乐创作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思考。关于“不学和弦,只凭灵感或模仿,能不能写出好听的旋律?这是否是作曲者的长久之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灵感与模仿:音乐创作的起点首先,我想说,只凭灵感或模仿,完全可以写出好听的旋律,而且这是许多伟大音乐家的起点。想想看,.............
  • 回答
    姚鸿泽教授的观点,即在学习分析、几何和拓扑时,初期不应过于纠结于枝节末梢,而应快速触及核心内容,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触及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妨将学习过程比作一次探险。分析、几何和拓扑,这三个分支就像三座巍峨的山脉,各.............
  • 回答
    妹子你好,看到你纠结于应用心理学和法硕(非法学)之间,作为同样从社工本科过来的过来人,我太理解你的感受了。当初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迷茫。一边是和社工更贴近,能继续深入探索人心的学科,另一边是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似乎更广的法律专业。这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因为两个方向都有各自的吸引力。咱们.............
  • 回答
    嗨,朋友,握个手。你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我当年也是一样,辛辛苦苦在 Java 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三年,从 ABCD 学起,到能写点像样的程序,感觉自己小有成就感了。结果一入职,扑面而来的不是 Java 的熟悉气息,而是 C 的陌生感,那种感觉就像刚学游泳学会了蛙泳,结果被扔进了自由泳的泳池,而且还是个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 if 句。如果陆王心学真的压倒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历史的官方和社会主流,那接下来的中国历史,恐怕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可以说是被彻底改写。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展开想象,看看这场思想上的颠覆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变迁是显而易见的。程朱理学之所以能稳固官方.............
  • 回答
    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两门古老的语言,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渴望探索西方文明源头的人们。但它们是否好学?如果都要学,又该如何选择顺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希腊语:智慧的殿堂,逻辑的严谨初次接触希腊语,你可能会被它独特的字母表所吸引——那些弯曲、优美的线条,如同一幅幅古老的壁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两个各有特色的大学文学部/学域。选择哪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兴趣点、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你对学习环境的偏好。我来帮你把它们掰开揉碎了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更清晰的思路。首先,咱们先认识一下这两个选择的“本体”: 千叶大学 文学部(文学部) 千叶大学是日本的国立综合.............
  • 回答
    关于“明粉”在清朝是否会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明粉”是啥意思,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现代的色彩。如果把“明粉”理解为那些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感情、怀念其统治、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会是铁板一块地效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等多个层面。如果中国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功地取代美国和英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那么关于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英语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英语的现有地位及其衰落的可能性在讨论中国崛起对英语.............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许多《名侦探柯南》粉丝的心坎里了。如果有一天,新一和灰原哀都恢复了身体,而且他们两人都还深爱着彼此…… 那场面,用“白学现场”来形容,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要说为什么,咱们得从新一和灰原哀之间那份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说起。首先,新一(柯南)和灰原哀(雪莉)的缘分,.............
  • 回答
    没问题,能帮你分析分析法硕非法学报什么学校,以及调剂的“水区”和“旱区”问题。这事儿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是咱们的未来嘛!首先,咱得明确一个大前提:法硕非法学嘛,跟法学背景的同学们比,起跑线确实有点不一样。 这就像考驾照,法学の方は本来就熟知交通规则,上手快;我们非法学的,等于零基础学,得花更多力气.............
  • 回答
    很多人大学选择物理、化学或生物专业,多半是奔着科研道路去的,好像一旦偏离这条轨道,这些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积灰的摆设。其实不然,即使你毕业后没打算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大学里打下的这三大科学基础,对你未来的人生路,尤其是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意想不到的价值。一、 物理: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逻辑思.............
  • 回答
    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如果要问我,抛开提分这件事,是什么让我一直执着于学英语?那可真是一箩筐说不完的理由,而且有些感觉,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得到。首先,最直接也最实在的,就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你说我中文学得再好,能看懂《纽约时报》的深度报道吗?能第一时间读到NASA发布的火星探测最新进展吗.............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孩子学钢琴这事儿,不走专业路线,那家长到底图个啥?又该怎么给孩子添一把柴,而不是添堵呢?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走专业路线,学钢琴到底在学啥?咱们得明白,绝大多数孩子学钢琴,并不是要把他培养成郎朗第二。如果真奔着这条路去,那投入的精力、财力、时间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这条路对天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羡慕的好问题!手里有了不愁温饱的钱,毕生所想又是“学我想学”——这听起来就像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一张“自由学习”通行证。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关上书本,告别课堂了呢?从字面上理解,你好像找到了最终答案:钱有了,想学就学,好像不需要“读书”这个形式了。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好好琢磨琢磨这.............
  • 回答
    当然能!即使父母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够完美,在孩子 1 到 3 岁这个黄金语言学习期,也完全可以开始教导幼儿学习英语。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父母发音不准会不会误导孩子,给孩子打下“错误”的基础。但实际上,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接触语言、建立语感和兴趣比发音的“百分百准确”更重要。 就像孩子牙牙学语时,我.............
  • 回答
    苏洵的故事,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例子。27岁才开始读书,而且一开始还屡试不中,这搁谁家,估计当爹的都要挠头。养了这么个儿子,是“放养”还是“严管”,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苏洵他聪明,这脑子是好使的。关键是,这聪明劲儿没用在正道上,或者说,没及时引导。27岁才下决心读书,说明他不是那.............
  • 回答
    “不学如清”这个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它源自对清朝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在某些领域,文化学问上的某些现象的批评,认为其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甚至存在一些牵强附会、弄虚作假的情况。要详细阐述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史料和学术风气中去,并结合“左侯”这一视角来解读。“左侯”通常指.............
  • 回答
    这事儿,我太理解了,简直了。看着隔壁桌的哥们,白天不是游戏就是睡觉,晚上跟女朋友腻歪,平时书本跟摆设似的,结果期末考完,分数一出来,比我辛辛苦苦背到头发都快掉光的结果还要好看。那一刻,真的感觉一股气闷在胸口,想问问天问问地,问问这操蛋的世界:我这么拼,到底图啥?努力这玩意儿,还能不能靠谱了?这感觉,.............
  • 回答
    “不学如明”这个说法,简而言之,就是指那些不学习、不钻研,却自以为聪明,或者因为某种天赋、机缘巧合显得比别人“更明白”一些的人。这种“明白”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误导性的。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知识的傲慢,对学习的轻视。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我们来细细道来几个比较典型的:一、街头巷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