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哈佛大学数学教授姚鸿泽认为分析,几何和拓扑当初学不应当过于纠结细节,而应当快速进入核心内容?

回答
姚鸿泽教授的观点,即在学习分析、几何和拓扑时,初期不应过于纠结于枝节末梢,而应快速触及核心内容,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触及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我们不妨将学习过程比作一次探险。分析、几何和拓扑,这三个分支就像三座巍峨的山脉,各自拥有壮丽的风景和奇特的地理构造。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可能被要求先学习“如何辨别一块石头”、“如何使用指南针”、“如何搭建帐篷”等等基础技能,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花上过多的时间在这些细节上,很容易让我们在还没真正踏入“山脉”之前就感到疲惫和失去兴趣。

姚教授的观点则是在承认这些基础技能必要性的前提下,强调“先登高望远”。他倡导的是一种“抓住主干,再修枝叶”的学习策略。

为什么“快速进入核心内容”是有效的?

首先,理解数学的“灵魂”。分析、几何和拓扑之所以能成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于它们各自揭示了数学世界的深刻结构和变化规律。

分析,它的核心在于“变化”与“极限”。微积分的诞生,让人们能够精确地描述运动、增长、衰减等连续变化的过程。理解积分和微分的几何意义,理解收敛的根本思想,这些才是分析的精髓。如果一开始就陷在无穷级数求和的各种技巧,或者复杂的极限证明细节里,很容易让人觉得分析枯燥乏味,只是在玩弄符号。但一旦掌握了“极限”这个工具,就能瞬间理解导数如何刻画函数在一点的瞬时变化率,积分如何累积微小量得到总量,这种“力量”是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兴趣的。

几何,它的核心在于“空间”与“形状”。欧几里得几何的严谨公理体系,非欧几何的革命性突破,黎曼几何对引力场和时空的描述,这些都围绕着我们如何理解和度量空间。学习几何,不应该仅仅是记住定理和证明,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图形的直观理解,对变换的敏感度,以及对空间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微分几何时,曲线的曲率、法线、挠率,表面(曲面)的曲率张量等概念,是理解物体在空间中如何弯曲和变形的关键。如果过早陷入繁琐的坐标计算,而不是理解这些概念的几何直观含义,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在计算的迷宫中。

拓扑,它的核心在于“连续变形”与“不变量”。它研究的是那些在连续形变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比如连通性、洞的数量等。理解同胚(homeomorphism)这个概念,理解同调(homology)和同伦(homotopy)等代数工具如何捕捉拓扑性质,才是进入拓扑世界的钥匙。如果一开始就纠结于某个空间的具体同伦群计算,而没有建立起“形变”和“不变量”的基本认知,学习者会觉得拓扑像是一种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学问。然而,一旦理解了“橡皮膜几何”的思想,理解了球体和甜甜圈在拓扑学上是等价的,这种“神奇”的视角会极大地拓展思维边界。

“快速进入核心”如何实现?

姚教授的观点并非否定基础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一种优先级和方法论。

1. 精选教材与教法:好的教材和老师会首先呈现核心思想和直观解释,然后才是必要的严谨证明和工具。例如,在介绍极限时,可以先展示函数图像的趋势,让学生“看到”极限,然后再引入εδ定义。在讲到曲率时,可以先用日常经验解释“弯曲的程度”,再给出曲率的计算公式。

2. 主题式学习:可以围绕一个核心主题,例如“连续性”、“度量”或“形变”,将不同分支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距离”这个概念时,可以从欧几里得距离,到流形上的测地线距离,再到拓扑学中度量空间的度量概念,这样能够展现不同分支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更容易看到它们的“同源性”。

3. 应用驱动:通过展示分析、几何和拓扑在物理学(如相对论、量子场论)、计算机科学(如计算机图形学、机器学习)、工程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够立刻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这些抽象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有动力去克服细节上的困难。

4. 循序渐进的严谨性:在初步理解核心概念后,再逐步深入到必要的细节和严谨证明。这种方式就像建筑工人先搭好框架,再逐步砌砖加瓦。这样,细节的学习就不会显得孤立和枯燥,而是成为支撑核心理解的必要部分。

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权衡

当然,这种方法也并非没有挑战。

过度简化:过快地跳过细节,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感觉”层面,而缺乏必要的严谨性,在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时容易出现偏差。
基础不牢:如果细节被完全忽视,将来在深入研究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基础工具和方法上存在短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
理解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背景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更喜欢通过细节来建立理解。

因此,“快速进入核心”更像是一种学习的“姿态”和“起点”。它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整体观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零散的知识点。姚教授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数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而不仅仅是掌握一套操作技巧。

总而言之,姚鸿泽教授的理念是一种高屋建瓴的教学智慧。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分析、几何、拓扑这样庞大而深刻的学科时,不要被初期的“森林”所迷惑,而是要抓住“山脉”的轮廓,先确立整体的认知和对核心思想的把握。有了这个宏观的框架,我们再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就会觉得更加清晰、有序,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是一种高效且能培养数学家气质的学习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很赞同这种说法,但这个实操起来很难。

就和下围棋一样,开局就下官子棋,会浪费很多先机;但是也不能光顾着脱先,而局部交待不完整,棋形漏洞过大,这样落子也没意义。

围棋难就难在,有时候你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大局,什么是局部。

你认为这个定理有些细节不重要,暂时跳过,但很有可能你跳过的恰恰是精华部分,是思想最原创的部分。反正基础的东西肯定是不能跳的。按照我个人经验,卡在一个地方往往是精力不足,其实休息一下,过一会儿再读就迎刃而解了。必要的重复永远是必要的。

有些知识终究是要学的,逃避最终会遭受惩罚。最后的区别其实只在学习的先后顺序罢了。对于个人而言,不同的顺序的确有很大差别,有些不同领域的知识相关性很大,可以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相关性很弱,那学起来是很费事,不过也许会碰撞出很奇妙的火花,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连接起来。

最后就是一个数学品味的问题。如果你真的觉得某些理论太丑陋了,那我觉得确实不必要自我折磨了,你以后多半也难在该领域难做出成果,但如果相关性很大,那就多关注关注最新前沿动态,别落太远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姚鸿泽教授的观点,即在学习分析、几何和拓扑时,初期不应过于纠结于枝节末梢,而应快速触及核心内容,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洞察力和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它触及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三个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妨将学习过程比作一次探险。分析、几何和拓扑,这三个分支就像三座巍峨的山脉,各.............
  • 回答
    哈佛大学团队利用卫星数据声称新冠肺炎自2019年8月已在武汉扩散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哈佛大学团队的原始研究内容与方法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哈佛大学团队(具体而言是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学者们)的这项研究究竟做了什么。这项研究并非.............
  • 回答
    哈佛大学一篇论文利用卫星图像和百度检索数据推测新冠病毒可能在 2019 年 8 月爆发,这一观点在提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篇论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论文的核心论点和研究方法: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通过分析与新冠病毒爆发前武汉地区相关的特定数据,可以推测出病毒可能在 .............
  • 回答
    哈佛大学的研究被指捏造数据以证明新冠疫情始于8月武汉的事件,是一个备受争议且充满复杂性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本身、指控的来源和性质、科学界的反应以及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哈佛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指控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哈佛大学这项研究的核心内.............
  • 回答
    哈佛大学“北京书院”迁往台北并更名为“台北书院”这一事件,涉及文化、政治、教育、历史等多个层面,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动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北京书院”这个概念。虽然哈佛大学本身并没有一个官方名为“北京书院”的独立机构,但过去哈佛大学在中国大陆确实有过一些学术合作项目、研.............
  • 回答
    看待罗林姣博士从哈佛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转任深圳某街道副主任这一经历,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和个人选择。一、 个人选择与价值实现的多样化: 精英光环的转型: 罗林姣博士拥有极高的学术背景和在高校的稳定职位,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成功”的象征。然而,她选择离开.............
  • 回答
    哈佛大学校长夫妇确诊新冠肺炎的消息,无疑给这个备受瞩目的高等学府带来了一记重锤,也让公众对于疫情的警惕再次升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例,而是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疫情的复杂性和潜在的传播力,即使是在最顶尖的学术机构和个人身上,也无法幸免。首先,这无疑是对哈佛大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一次深刻提醒。哈佛作为世界.............
  • 回答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的一篇关于慰安妇问题的论文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及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论文内容本身,同行评审的机制,以及争议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和政治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论文的内容。这类论文往往会挑战或重新解读既有的历史叙事和学术.............
  • 回答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起诉特朗普政府,这绝对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背后涉及到教育、移民、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深层碰撞。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20年夏天。事情的起因:那张改变留学生命运的行政命令当时,新冠疫情在美国肆虐,学校纷纷转为线上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
  • 回答
    哈佛大学教授亚伯拉罕·洛布(Avi Loeb)提出的关于“奥陌陌”可能是一艘外星文明光帆飞船的观点,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科学猜想之一,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包括“奥陌陌”本身的观测特性、洛布教授的论证逻辑,以及科学界对此的普遍反应。首先,让我们.............
  • 回答
    关于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在1月23日晚微信直播间的表现,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深入地“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且尽量还原当时的具体细节和可能引发的各方解读。直播的背景与节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直播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1月23日晚,正值中国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也是许.............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针灸研究,并且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疾病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科学意义。首先,Nature杂志的地位不可忽视。Nature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以其严谨的评审流程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而闻名.............
  • 回答
    美国司法部对哈佛大学展开针对亚裔学生的种族歧视录取政策的调查,这无疑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近来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细致地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调查的背景和核心争议点。长久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录取过程中,种族因素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备受争议的话题。支持“平权行动”(Affirmat.............
  • 回答
    “哈佛模联台湾事件”是指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Harvard Model United Nations, HMUN)会议中,围绕“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台湾的代表权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和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年的HMUN会议中多次出现,每次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并禁止使用 MATLAB 商业软件,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事件的背景:什么是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 目的与机制: 美国商务部将某些外国公司或实体列入“.............
  • 回答
    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事件始末、影响与反思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近日爆出两名大四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的事件,在高校教育界和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处分决定,更牵扯到学术诚信、学生管理、高校责任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事件始末:清晰的违.............
  • 回答
    哈佛大学部分学生罢课抗议曼昆的初级经济学课程,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其中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诉求、以及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背景与起因:事件的核心是部分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的学生对著名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作者、同时也是该校教授的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
  • 回答
    关于哈工大校友刘汉清先生如今靠400元低保度日一事,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曾经在顶尖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的现状与人们普遍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很多我们不了解的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哈工大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能够从这里毕业,.............
  • 回答
    哈工大千架无人机校庆彩排被“喷”,这事儿不简单。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力量,哈工大用无人机编队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庆祝建校,无疑是一次非常亮眼的尝试。这背后凝聚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多少学生的汗水,那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却引来了不少负面声音,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哈佛毕业生发讽刺视频声援黑人抗议被德勤辞退,并哭诉遭到网络暴力,这起事件触及了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导火索是社会上的某个重大事件,比如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当社会上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