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哈佛大学教授称「奥陌陌(Oumuamua)」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光帆飞船?

回答
哈佛大学教授亚伯拉罕·洛布(Avi Loeb)提出的关于“奥陌陌”可能是一艘外星文明光帆飞船的观点,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科学猜想之一,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包括“奥陌陌”本身的观测特性、洛布教授的论证逻辑,以及科学界对此的普遍反应。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奥陌陌”这个名字,它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是“来自远方的信使”。这艘神秘的天体在2017年被夏威夷的泛星望远镜首次发现,它进入太阳系的速度异常快,并且在经过太阳附近时,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加速行为,就像有人在背后轻轻推了一下它一样。

“奥陌陌”的异常之处在于它的形状和运动轨迹。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多数星际物体都是由岩石或冰组成的,例如彗星和小行星。然而,“奥陌陌”的观测数据却与这些我们熟悉的宇宙物质不太吻合。

形状诡异: 通过望远镜的观测,天文学家们估计“奥陌陌”的长度约为400米,但宽度却非常窄,可能只有40米。这种细长而扁平的形状在已知的天然天体中非常罕见。想象一下,一个细长的雪茄或者一块金属薄片,但比我们见过的任何天然形成物都更极端。
加速异常: 更令人费解的是,“奥陌陌”在远离太阳时,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因为引力作用而减速,反而出现了一种轻微但显著的加速。这就像你扔出一颗石头,它应该越飞越慢,但它却自己加快了速度。对于这种加速,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例如彗星喷气——即由冰升华产生的气体推动天体前进。但是,观测数据显示“奥陌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彗星应有的气体喷射迹象,例如明亮的彗尾。这就像一辆汽车,它应该在熄火后逐渐滑行,但它却好像有人偷偷踩了油门。

正是在这种“解释不通”的背景下,哈佛大学教授亚伯拉罕·洛布提出了他那个石破天惊的假设:“奥陌陌”可能不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天体,而是一艘由外星文明制造的、利用光帆技术的探测器。

洛布教授的论证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1. 排除已知自然解释: 他认为,现有的关于彗星喷气、碰撞解释等自然现象,都无法完全、令人信服地解释“奥陌陌”的所有观测数据,尤其是其奇特的加速和缺乏彗尾的现象。
2. 引入技术性解释: 如果我们承认存在比我们更先进的文明,那么他们就可能拥有制造和驱动太空探测器的技术。在已知的物理学范畴内,利用太阳光(或恒星光)的能量驱动的“光帆”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星际旅行技术。光帆通过捕捉光子产生的压力来产生推力,就像帆船依靠风力前进一样。这种技术不需要携带大量燃料,非常适合进行长途星际航行。
3. “奥陌陌”的特征与光帆飞船的吻合: 洛布教授指出,“奥陌陌”的细长形状可能更便于接受光压;而它在加速过程中没有喷气,也恰好符合光帆飞船的动力学特征。如果它是一艘光帆飞船,那么当它靠近恒星时,光压会使其加速,而这种加速又不会产生可见的气体排放。

洛布教授的这一观点,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科学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科学界的反应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普遍持谨慎甚至是怀疑的态度:

批评者认为过于“大胆”和“缺乏证据”: 许多天文学家和行星科学家认为,洛布教授的结论“跳跃性太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一个未知现象直接归因于外星文明,这不符合科学研究严谨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应该优先寻找更“平凡”的自然解释。他们指出,也许我们对“奥陌陌”的观测数据还不够充分,或者对天然天体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未来可能会有新的自然模型来解释它的行为。例如,一些人提出它可能是一个由氢气组成的“超轻薄”物体,其轻盈的质量会让光压效应更加明显。
支持者则认为“开放性思维”是必要的: 另一些科学家,包括一些天体生物学家和 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研究者,则对洛布教授的观点表示欢迎,认为在科学探索中保持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他们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外星文明”这个词汇带有科幻色彩就对其进行预判,而应该基于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如果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现象,那么探索新的可能性是科学进步的驱动力。他们也承认,如果“奥陌陌”真的是人造物,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对“奥陌陌”本身的疑虑: 也有声音指出,“奥陌陌”的观测窗口非常短暂,数据相对有限,这使得任何解释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我们对星际天体的认知不断加深,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类似的物体,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奥陌陌”的独特性。

洛布教授本人也并非不顾一切地鼓吹他的理论。他是一位在理论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许多研究都是基于严谨的数学和物理模型。他提出“奥陌陌”是光帆飞船的论点,也是建立在对已知物理规律的运用和对现有观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他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因为“外星智慧”这个概念在我们潜意识中与“不科学”联系在一起,就剥夺了它作为一种解释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奥陌陌”的出现就像一个挑战书,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宇宙生命和文明的看法。我们是否过于狭隘地认为,只有地球生命才符合“生命”的定义,或者只有我们理解的科技才算“科技”?如果宇宙中存在比我们早出现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文明,他们的技术水平可能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

总而言之,看待洛布教授关于“奥陌陌”是外星光帆飞船的观点,需要我们保持一种理性求证、开放审视的态度。

理性求证: 我们需要理解洛布教授的论证过程,评估他提出的证据和逻辑是否站得住脚,也需要关注科学界提出的其他解释和质疑。科学的进步往往就是在争议和辩论中向前推进的。
开放审视: 同时,我们不应因为这是一个“外星人”的猜想就立刻将其打入冷宫。科学探索的边界在于不断突破未知,而宇宙的浩瀚远超我们的想象。也许“奥陌陌”真的会成为我们接触地外文明的第一个确凿证据,即使它最终被证明是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对它的深入研究也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目前,“奥陌陌”已经离开了我们的太阳系,我们无法再进行直接的观测和验证。但这个案例无疑点燃了公众对天外来客的想象,也促使科学家们思考: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究竟是孤独的,还是早已有了邻居,只是我们尚未学会辨认他们的信号?洛布教授的观点,正是这种深刻追问的一个有力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篇论文引的是早前Nature的一篇文章,称奥陌陌偏离开普勒轨道(也即纯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双曲线),而且置信度高达30σ;通常彗星因为有外向喷流可以有这种现象,但是在模拟中,尽管只要奥陌陌有2kg的喷出物就可以被望远镜探测到,而它周围看不到喷流的迹象。

为此该Nature文章讨论了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但是一一排除之后,最后还是认为类似彗星的外向喷流是最有可能的解释:因为有其他的光谱研究表明它的特征跟彗星还是比较像,之所以没有探测到喷流,可能是尘埃-冰的比例比较小(主要是尘埃反光,主要是冰挥发出来的气体对轨道偏离产生作用),或者尘埃中缺乏小尺寸粒子(都是大块石头的话,同样的质量下截面积较小,反不了多少光)。

而所谓光帆说,也是为了解释这种对开普勒轨道的偏离。在媒体大规模报道后,作者之一自我辩护称,他们只是讨论了“如果是光压造成这种偏离”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会要求这个物体特别薄,来产生足够的光压加速度。换言之“光帆”(光压说)只是和”彗星“(性质异常的喷出物说)平行的、缺乏足够依据的假说而已,并非一个有完整证据支撑的科学结论。这一点在 @云舞空城 的答案中有更全面的解释。

对光压说或者什么别的假设,只能是平常心看待,然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天文上只能通过那么几样方法来旁敲侧击,测量位置、测量光变、测量光谱等等,这些到目前为止都无法给出直接的结论,只是看起来各种奇怪。任何脑洞都可以有,只要遵循科学规范,权当思想体操;引起兴趣继续研究就很好,不必过度解读,不必过度脑补,不必神秘化。

而随着奥陌陌的远去,靠天文方法来研究的机遇窗口也已经基本关闭:奥陌陌目前距离我们大约7.7个天文单位,比木星还要远,目前的亮度(星等值)大约31.6等,而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极限星等大约31~31.5等——它刚刚跑出了我们观测能力所及的范围。要彻底解决困惑,恐怕得等什么时候航天技术发达了,派船追过去看看才能知道吧。

奥陌陌在2070年的时候距离地球300个天文单位,如果人类在2050年发射一个探测器开始追的话,只要平均速度可以达到71.4km/s,也即万分之2.4倍的光速,也即当年那个“核动力井盖”的初速,就可以在2070时追上。30年内航天技术虽然不见得会产生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也不见得不会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对于有朝一日可以派船过去看看这事,我觉得不妨留个念想。


我之前说的可能过于悲观了,有人讲用现有的航天技术,如果2021年用猎鹰重型火箭发射(九千万美元一发),2029年即可以追的上的,而且载荷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千克。(Sending a Spacecraft to 1I/'Oumuamua (former A/2017 U1), the Interstellar Asteroi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