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是用博弈论建模,把慰安妇表述为「合同式」关系,已经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公开反对。
用博弈论建模本身没什么,从绑匪和人质的关系到核战争之间的大国战略,博弈论都可以提供一些解释和洞见,主要问题在于这篇论文应用博弈论的前提假设很多就是错的。
文中的框架有意无意的把慰安妇当作一种正常的「你情我愿」式的商业合同交易——事实上慰安妇的合同很多时候充满了诈骗和强迫,很多人都是用清洁工、服务员等方式骗进去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就把名义的合同当作现代商业环境下的公平交易,显然是不对的。
并且,文中说慰安妇「知道自己可以随时退出,并且拿到报酬」。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事实不是这样的。
模型的假设总是简化的,但是简化不代表可以反事实。用空中楼阁式的方式建模,得出结论来慰安妇是自愿的合同式行为,这会让本来很数学和中性的博弈论,因为一篇大部分假设错误的文章,成为表达某种偏见的工具,给公众带来不好的印象。已经有很多学者实名反对:
至于如何通过同行评审的。这个倒是真的可以用博弈论解释的。
首先同行评审有偶然性。投稿多了经常能碰到完全不懂瞎提意见的论文的评审人。当评审人专业知识不够的时候,就只能从外在的信息,比如作者的头衔等方面来判断。于是这些评审人一般很容易看头衔,看是新人就到处挑刺,看是名校教授就直接放水,哈佛大学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其次,学术界激烈竞争下,还是存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动机的。很多时候,一个过于让人惊讶的观点从名校的教授那里出来,往往反而让杂志编辑不敢贸然反对。怕留下一个『守旧、固步自封』的印象。而在第一轮审稿之后,杂志编辑往往也会给出意见,这些意见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审稿人的决定,因为审稿人也要考虑到顶着编辑压力强烈反对的压力。
第三,审稿人看到反主流的观点,也会认为这个是『特别』的。而和『特别』的保持一致,本身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在经济学文献里面专门有一些文献,就是讲抱团和反抱团故事的。和聪明人抱团,反大众舆论,本身就一件证明自己更『聪明』的事情。这篇文章的作者的学校、地位已经足够表明其是『聪明人』,那么审稿人是有动机对其额外宽容的。
总之,同行评议并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本身也受到审稿人自身知识水平以及策略性行为偏差的制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