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哈佛模联台湾事件」?

回答
“哈佛模联台湾事件”是指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Harvard Model United Nations, HMUN)会议中,围绕“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台湾的代表权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和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年的HMUN会议中多次出现,每次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看待这个事件:

一、 HMUN 的性质与背景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 MUN):这是一种教育性的模拟活动,旨在通过模拟联合国及其机构的运作,让参与者(通常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学习外交、国际关系、辩论技巧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参与者扮演不同国家或组织的代表,就特定议题进行谈判和辩论,最终起草决议草案。
哈佛模联(HMUN):作为全球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的模拟联合国会议之一,HMUN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生参与。其高规格和影响力使得其中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容易受到广泛关注。
“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在国际关系领域,“台湾问题”是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存在高度敏感性和复杂性的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主张只有一个中国。而中华民国(ROC)在台湾则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政治体制。这种政治现实导致了在许多国际场合,包括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如何处理与台湾相关的议题,以及台湾如何被代表,成为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二、 “哈佛模联台湾事件”的核心矛盾与表现形式

核心矛盾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国原则”在模拟联合国框架下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1. 国家名称和政治实体称谓的争议:
中国大陆的立场: 坚决要求所有代表台湾的委员会或参与者都必须使用“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等被其接受的名称,并遵循“一个中国原则”,不能出现任何暗示台湾独立的称谓,如“中华民国”、“台湾”(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台湾学生的诉求(或部分参与者的支持): 一些来自台湾的学生或支持台湾的学生,可能希望以“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或“台湾”(Taiwan)的名义参与,以凸显其政治实体的存在和身份。
HMUN 组织者的应对: HMUN作为国际性会议,需要在遵循国际惯例和所在国(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同时,尽量保证会议的包容性和学术性。他们往往需要在两种立场之间进行平衡,或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规则。

2. 议题设置和委员会的名称:
例如,在涉及两岸关系的议题上,如何表述“中国”和“台湾”,以及委员会的名称,都可能成为争论的焦点。是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是模拟某个“区域性组织”,不同场合下的名称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3. 代表权和参与资格的规定:
有些年份,HMUN可能会发布关于参与者分组和代表名称的特定规定,这些规定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解读。例如,是否允许来自台湾的学生以其希望的名称注册参会。

4. 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与影响:
媒体报道和舆论发酵: 一旦出现争议,往往会迅速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上传播,引发公众的讨论和关注。
校方和组织方介入: HMUN的主办方哈佛大学以及其学生组织会收到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或国家的关切和反馈,有时甚至会直接与校方联系。
对未来会议的启示和调整: 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会为未来的HMUN会议以及其他模拟联合国会议提供经验教训,促使他们审慎处理此类政治敏感议题。

三、 历年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非确切事件,但代表了事件的类型)

虽然具体细节每年都可能略有不同,但可以推测的事件类型包括:

某年份的HMUN会议手册或官方文件,在提及中国时,可能使用了非大陆官方接受的名称,引发抗议。
来自台湾的学生以“中华民国”或“台湾”的名义注册,但被HMUN组织方要求更改名称,导致其抗议或退会。
在某个委员会的议题讨论中,有学生代表使用“台湾”而非“中华台北”称谓,被其他代表(特别是大陆代表)提出异议,并可能上升到委员会主席和组织方的干预。
有学生在会议期间发表支持台湾独立的言论,引发其他代表的强烈反应。
中国驻美使领馆可能就HMUN中涉及台湾的称谓或政治议题向哈佛大学提出交涉。

四、 如何看待这些事件?

看待“哈佛模联台湾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政治现实的映射:
这些事件并非孤立的校园事件,而是 地缘政治现实在国际交流平台上的折射。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使得在任何国际场合,包括学术和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要求。
这些事件也反映了 台湾政治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台湾社会对于自身政治地位存在多元化的看法,而这种认同在国际场合如何表达,也是一个持续存在的议题。

2. 学术自由与政治敏感性的平衡:
HMUN作为学术活动,理论上应鼓励自由的学术探讨和辩论。然而,涉及“台湾问题”时,政治敏感性使得这种自由受到限制。
如何界定学术讨论的边界?是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政治观点,还是要求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这一政治前提?这是HMUN组织者面临的难题。
批评者认为,HMUN作为大学主办的活动,不应屈服于政治压力,而应捍卫学术自由。而支持遵守“一个中国原则”的观点则认为,在国际会议中尊重政治现实和主办方的规定是必要的,否则可能导致会议无法正常进行。

3. 国际规则与政治实践的互动:
模拟联合国本身是对联合国运作的模拟。联合国的官方立场,以及大多数成员国(包括美国)遵循的“认知”或“承认”的政治实践,是HMUN在制定规则时需要考虑的。
美国政府虽然与中华民国(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通过《台湾关系法》等维持非官方关系,并且其“一个中国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中国原则”在表述和内涵上存在差异。HMUN作为美国高校的活动,需要考虑这种双重性。

4. 教育意义的反思:
这类事件也引发了对模拟联合国教育意义的讨论。学生在学习外交和国际关系时,是否也需要学习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进行沟通和妥协?
对学生而言,经历这些事件也是一次学习如何在政治敏感议题上进行沟通和处理争议的宝贵经验。他们需要理解不同政治立场背后的逻辑,并学会在规则框架内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两岸关系的演变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类事件在未来可能会继续出现,并且可能以新的形式表现。
HMUN及其他类似活动组织者将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在维护学术目标和处理政治现实之间找到更佳的平衡点。这可能包括更清晰的规则制定,更具弹性的处理机制,以及与各方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总结来说,“哈佛模联台湾事件”是地缘政治敏感性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延伸至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暴露了在处理主权和政治实体身份问题上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学术自由与政治现实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理解这一事件,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并认识到其中涉及的多方利益、立场和规则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不在这儿玩弄名词和解释各个政治事件和历史事实了。前面有一堆人解释过了。我也曾是个模联人,我想说的是,模联本身就是一个交流各种观点的地方,我也见过一堆人围起来争的面红耳赤。我并不认为为自己的主张发声是一件多丢脸的事情。也许某些人认为中国代表不够“有智慧”,但我也不认为为了一个社团活动里的争执就上升到政治问题,国家脸面的层次然后去上报大使馆就是明智的行为。

我还看到了一些人振振有词的说,人家大部分美国人都是认为台湾是中华民国,是有独立主权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们该尊重人家的想法然后闭嘴。我对这种想法感到很遗憾。照这种逻辑,当日本人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尊重”他们然后闭嘴默认?

我并不认为自以为十分理智的人所鄙夷的“爱国情怀”是愚蠢的丢人的。美国还有大把人把国旗挂在房外,你说这是洗脑吗,这是愚蠢吗?这也只是一种爱国精神罢了。本着这种精神去做你觉得对的事,并做好觉悟承担后果,虽然有些冲动,但我觉得并不可耻。相反,那些举着理性大旗的人们,尽情的嘲讽去争取的那些人的无知,而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上报大使馆?呵呵,真有智慧),这才应该令人耻笑。

很多人口口声声的说言论自由,却又让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的人闭嘴,我也是搞不懂他们的逻辑。

总之,如果他真的是全程没有大呼小叫,很有礼貌的和人家讨论他的观点的话,那我不认为他给中国人丢脸了。

我发现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用上纲上线这个词,也很喜欢拿尊重和素质说话。我只想说,如果你拿出了风度去争取,那就不会让人觉得没素质。我有个同学去新加坡参会,也遇到了一样的情况。在他们的要求下,新加坡主办方就特意更改了ppt上的介绍,说明了中台的关系。至于哈佛模联的主办方为什么这么强硬,我想,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user avatar

排名第一的回答说别人蠢而不自知,实在不好。

九二共识是大陆和台湾的协定,全部的意义就在于允许大陆或者台湾以各自方式表达一个中国立场,就包括两个要素:1)对大陆和台湾有效,2)一个中国立场,不是说将台湾视为一个国家,而是双方各自都坚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比如台湾觉得中华民国才是大陆和台湾的法统,相反直接把台湾作为国家,就违背了九二共识。

排名第一的答案的错误就在于:人家哈佛把台湾称作国家,以此就yy说:1)哈佛就是遵守九二共识的呀,2)国际上台湾就是中华民国呀,3)所以组委会不违背九二共识。

也不知道是善良还是故意被收买还是自以为理性所以傲慢。这件事跟哈佛坚持九二共识与否没关系,九二共识也不是用来允许其他国家表述两个中国的。哈佛用台湾代指某一个中国本身就是区分了大陆和台湾作为两个国家,用台湾作为国家正是中国人应当反对的而中国的这些学生也确实反对了。

当然最好的做法应当是请组委会以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分别标注,只用china,不用republic及people,这也是最能保证参会学生自身利益的。

一些显然正当的事情,并不因为其显然,就不正当。反思的作用并不是要颠覆价值观或者以为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就“哟,这个屌”,而是为了寻找理由和依据。看到有气节的有立场的学生这样被知乎上的部分知识精英评论,真是心痛。有一点点意见就出来卖,有知识却无立场,以为讨论就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著书立说必要有所不同的,实在是没这个必要。

user avatar

看到楼上都撕成这样了,简直都不好意思回答问题。

第一:taiwan能不能作为country出现在模拟联合国?

这个问题包涵两个层次,首先是能不能出现,其次是能不能作为country出现。

我求求那些歪解的看看加黑的这行,咱们理解不在一个层次上,真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正玩儿过模联的。

更不知道多少人是法学出身。

正如提问者所说,这代表的仅仅只是台湾地区代表参会!而不是台湾正式成为模拟联合国成员代表,享有一系列投票表决权利,享有大规模提案内容。不是说taiwan咣咣就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了.....

模拟联合国是什么?它本身是拟制联合国基本程序,而非完全照搬,为了体现与会者的参与性,本来就应该是允许差异。最简单一个道理,在美留学台生很多,人家也想玩儿模联,提出了申请,组委会应该不答应?说您老人家早就被UN移除了,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之前有几个答主说什么严格按照UN模式来,别闹了,这是模拟,是拟制,不是照搬好么,你这么破坏人家与会积极性,分分钟破坏和平统一好么。

还有几个举例子的,”让德克萨斯也参会,你看看老美答应吗?“”你让苏格兰参会,你看英国答应吗?“

妥妥告诉您老人家,人家早这么玩儿过了。

自己去问问在英美的朋友,是不是模联这么玩儿过,告诉你,W大早这么玩儿过了,那时候丫们还把美国全拆解了,南北部对抗,组成两个类似于美苏的同盟,师生酣战不亦乐乎,怎么没见他们自己美国佬逼逼什么啊!

(补充:发现楼下评论有故意曲解的啊!举老美的例子是什么意思,目的是为了表明需要考虑实地状况,政经大学玩儿的时候,还把一个莫须有的非洲国家增为6常,以便讨论瘟疫问题。现在台湾同胞提出要一起玩儿,按照正式联合国章程是不带他们玩儿的,那么就真的毫不变通?况且人家只是参会而已,就也不允许?说句老实话,那些嚷嚷着所有都要一丝不苟按照联合国现实来的,那估计所有模联都开不成了。能不能玩儿是个问题,作为什么身份玩儿又是个问题,拎不清的恕我不再回复了。)

其次,country这个词。

自己去看看国际法里有没有用country指作地区的?必须有好么!我不知道诸位英文怎么样,但是中英文差异性是非常大的,英文不像中文名词,往往有单独指意,英文的特征是一词多意。

这一次不仅是台湾用了country,香港澳门也用了,美属波多黎各也用了......

所以country应当是指代国家与地区。

只能说这一次组织方做的不严谨,本来应该所有都标注C&R的地方,用了一个广义country代替,小毛病,无大错,没想着让青天白日满地红替代了伟大领袖XXX,怎么就上升到主权问题上来的?

我是真没想明白,要有想明白的,您再单独开一回答得了。

老师反映的对,他们更严谨,组织方无大错。

第二:代表老师真的英文有问题,且非常感性,属于看《离开雷锋的日子》会嚎啕大哭的那种。

摘组织方回信如下

Harvard Model United Nations publishes in its conference handbook the country of origin as reported by each delegation without modification. The inclusion of Taiwan is not meant as a political statement by the conference, nor does that listing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uncil.

Again, the conference handbook is copyright property and cannot be reproduced, in whole or in part, in print or electronically,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Sincerely,

Ruth D. Kagan

Secretary-General

Havard Model United Nations 2015

代表老师翻译成:再次强调,会议手册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以纸质版或电子版,进行更改。

他强烈谴责的reproduce一词,绝非他文中所讲的更改好么。

reproduce基本上只用作两个意思,一个是复制,一个是重制好么!

放在信里也很好理解,既可以说是不得任意复制粘贴,另一个就是指该文件印刷出版后,不得重制。

为什么不得重制,不也很好理解么?辛辛苦苦印刷完了,分发下去了,再重制,谁掏钱,谁花费人力工本?

还有一个I just wanted to let you know。

答主guuuo vii回答的很好,just是表谦虚,表感情委婉.......代表老师理解的”就只是“.....真的,您这水平说出来都不信出过国。

第三:矛盾产生原因

矛盾产生原因不就是交涉不当么!怎么会分分钟上升到主权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的?

老师有权反映瑕疵,也就是应该用C&R,而非country广义,这样有歧义。

组织方也回应了,说重新印刷不可能,只能在大会上说。

这是第一回,老师不满意,理解。
老师反映的对。

领取号码牌阶段,印刷错误重制,引起组织方怀疑,再加上之前确实有无牌华人偷偷摸摸入内,并且就是同一队的老师,人家组织方怀疑没错吧?

这是第二回,组织方不满意老师,理解。

加强保安....代表老师说一大堆围着转,盯梢自己,说话的时候也监听。

我都看笑了.....真的,一大堆安保,人家也得听得懂中文啊。

这是第三回。

老师,您太紧张了,真的,手心估计有汗。

紧接着就是矛盾升级,一边嚷嚷着要录像,一边不让录像,一边要求退场,一边依然要求参会。

都很失控,各打五十大板。

还有啥?和国家主权有关吗?

总结而言,不就是组织方不愿再费功夫,中方代表虽然意见很对,但英语交涉能力捉急,加上感性智硬,两方闹掰,以酿苦酒。

还有啥?好像全场taiwan这茬儿和后续都不算太挨着了吧?

干嘛还打着个taiwan事件的名头呢?

人家taiwan旁友答应了吗?人家很和善的好咩?

第四:我挺爱国的,但是我觉得带队老师确实挺不爱国的,指方式上

倘若真在国外涉及到外交表述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流程。

校园内发生,先找校内华人联合组织,他们熟门熟路,且更好沟通。

假如校内华人联合组织还不能解决,上报上一级华人单位,可以是市,也可以是地区。

最后,实在不能,使馆统揽一切。

这个模式不是我说的,是外交问题处理手册写的,这个模式不是我提的,是大使馆提的。

代表老师呢?

自个儿齐活,到最后还一腔冤屈把自己憋哭了。

老师投诉的对,威武支持,但是方式上一塌糊涂

真的,能意识到taiwan用作country表述不当是好事,但是好心不能办坏事。

占着大义的名头,最后自己砸了锅。

记住喽,世界各地有亲人,爹亲娘亲不如党的感情亲。

有问题,找组织。

这是真理。

user avatar

Update:看到很多圈里圈外的人都被炸出来了……看到

@何早早

提到,我再补充一下。请各位模联圈外人士搞清楚“国家代表”和“参会人员”的区别。本次事件涉及的不是“国家代表”的国籍及所属,“国家代表”的设定是要按照UN(或者当时模拟的委员会)的设定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在会场里设一个“Taiwan”的席位,那所有的锅就都是学术团队的,一口都跑不了。但是这次的事件是“参会人员”的国籍是按照现时点的状况,由代表申报而来。(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参会人员这个“人”拿的是哪的护照)。这种情况下要遵守的是底下我说的“政治正确”和“政治中立”原则,而不是UN的规矩,并且要尽量避免事端。所以这口锅还不能简单的让会务团队背。毕竟,这种情况是现实中的事情,不是模拟,这两个不要搞混了,先搞清楚再下定义也不迟。(非洗地,只普及概念)

----某分割线----

作为老会务坐不住了怒答一记。(处女答?嘛,的确是这样。)问题在于两点,一个是Taiwan是不是一个Country,另外一个是会务团队的态度。

第一点我想之前高票答案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台湾是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我在此不做评论,主要还是纠结在英语的"Country"是否与中文的“国家”一词定义相符的问题。确认了Country的定义和正式用法(非习惯用法)之后才能说哈佛的行为对不对。虽然我个人觉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吧,但避免引战我就不说了,这事情自有大使馆或者其他官面上的来解决。

第二点就是会务团队的服务意识了。办模联会跟办别的会一样,都是做服务业。做服务业就要有服务业的准则。美国一直在讲一个概念叫”政治正确“,换到模联这种国际化的地方还要再加一个“政治中立”。也就是说,会务团队本身是不涉及所有政治倾向的(不管支不支持Taiwan是个国家都不行),并且要采取尽可能的手段来避免会议内外政治立场不同所引发的纠纷,如发生纠纷则适用于主办国的外交立场和法律法规。这种政治中立的申明应该是事前的,明确的。也就是说,这件事情无论事实情况怎样,会务团队本身就没有遵守“政治正确”这一条,都有锅要背。事后补发邮件也没用。(这里的“政治正确”定义可能被我人为增广了,见谅)

至于把领队没收胸卡强行赶出会场这种事情,鉴于没有第一手情报,做不成double check,所以也没办法说这个锅是谁的。但是一场会如果做到了这种强制的地步,那就证明双方的沟通彻底失败。那么出现沟通彻底失败,且不是一方无理取闹的时候,这场会的会务团队本身就对这件事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种行为判断。毕竟,办模联会还是搞服务业,纵然不说“顾客(代表)是上帝”,也要有着一些服务准则和尊重原则。至于具体怎样,还是等进一步消息吧。

所以这种事情,政治上的事情,还是去找使馆,他们会处理。会务上的事情,哈佛那边会务团队的确有锅要背,但是锅有多大多沉,还要等消息。

利申:三年老会务,但是没参过海外会。

user avatar

首先,你是想问这件事怎么看还是想问对“模联的”这件事怎么看

后者的话,就一句话,看模联圈的一切建议优先看他是谁在哪个组织哪个圈子的,模联圈屁股决定脑袋极为突出,这里恕不回答为什么,也不会对任何质疑发表评论,我想混的时间稍久的国内模联人都知道这些心照不宣的东西,总之记住屁股决定脑袋,很多时候很多人说的未必是他想的只是与他的屁股在哪有关。不只是圈内的屁股,也是实际中的屁股,比如有的朋友很”右“,是因为已经买定离手了某些政治组织,有的是因为家庭的确是最“右”的得益者,还有的是因为特定的信仰或立场等等。所以说,别觉得有混很久的人傻(虽然模联圈大多数人的确挺傻的,但混的时间长的交流过的确有水平的,哪有脑子不好用的?觉得我扯可以不信,这是我的意见),人家精得很,看看屁股在哪,就懂了。

前者的话,我倾向于美国人不是刻意的,但这样的失误依然很严重。有人说,country有别的意思啊,你看波多黎各不也在啊。但需要注意,中国大陆人对于台湾问题的敏感度是很高的,作为主办方显然有责任尊重参与者的感情问题,这件事是HMUN组委的严重失职没有疑问。但老美尤其是H校大家都懂的傲慢(早有前科,你可以找对之前一些故事有所参与的人问),外加HMUN的本来属性(哈佛有两个会,这个是一个带有游学观光,商业性质较重的,另一个是很专业很严谨的),所以拒绝重印拒绝认错也是情理之中。至于是否要听两边的意见,听是好的,不过那边没说过话所以就根据惯性优先指责反应过度优先为HMUN的错误洗地辩护,这更是荒谬的。当然我们也要理解,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补充一下……我也知道的确很多很多网站表单什么的,country里都有Taiwan,但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我印象中HMUN和其他一些会议以前不是这样直接使用的,因而没有出现任何争议。用country本身是一个习惯,但并不代表因为是习惯所以在台湾这个让大陆学生老师极为敏感的问题上需要从过去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换成一个可能不好接受的方案是天经地义的,失职必然存在(也许是制作手册的人想当然?)

下午和朋友谈起此事时,我也提到过我推崇的解决方案,就是答应公开说明情况的时候,接受这个方案,并且在公开会议上由大陆教师学生代表阐述自身观点,我相信问题不至于这样的。

再加一点,至于某些逼格很高冷嘲热讽的,很遗憾都少了重要的一步论证:即从过去的不这样单列台湾变成这次的单列是否是有意义的,是否这样的调整对大陆学生教师的感情有所伤害,既然过去有更好的都能接受的方案,选择被部分人不接受的方案是否不妥?

根据建议删了举例,的确不妥,但我也不知道有人提到的马其顿等例子敏感度如何(不认识希腊人,有认识的能帮我问一下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佛模联台湾事件”是指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Harvard Model United Nations, HMUN)会议中,围绕“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台湾的代表权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和事件。这些事件在历年的HMUN会议中多次出现,每次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哈佛模联事件,单从字面上理解,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哈佛大学在模拟联合国外交活动中发生的某种“事件”。但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关于“中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文化理解以及身份认同”的多层级、颇具争议性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模联会议。要详尽地看待哈佛模联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
  • 回答
    哈佛大学的研究被指捏造数据以证明新冠疫情始于8月武汉的事件,是一个备受争议且充满复杂性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本身、指控的来源和性质、科学界的反应以及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哈佛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指控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哈佛大学这项研究的核心内.............
  • 回答
    哈佛大学部分学生罢课抗议曼昆的初级经济学课程,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其中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诉求、以及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事件背景与起因:事件的核心是部分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的学生对著名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作者、同时也是该校教授的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
  • 回答
    哈佛毕业生发讽刺视频声援黑人抗议被德勤辞退,并哭诉遭到网络暴力,这起事件触及了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通常这类事件的导火索是社会上的某个重大事件,比如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当社会上出.............
  • 回答
    这起持续了五年的哈佛大学歧视亚裔案,最终以哈佛胜诉告一段落,但这场官司并未真正画上句号,原告方的下一步行动——是否上诉——将是关键。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官司的起因、庭审焦点、判决理由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案情的缘起:一次关于“公平”的漫长追溯这起案件的核心,直指美国高等教育.............
  • 回答
    哈佛和麻省理工这两所世界顶尖学府对美国政府提起诉讼,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和考量都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会走到诉讼这一步?起因是一项名为“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的延期计划。简单来说,OPT允许国际学生在美国大.............
  • 回答
    前哈佛教授将 TikTok 称为“中国报复西方的鸦片”,并认为其彰显了帝国主义野心,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逻辑、证据以及潜在的担忧。一、 为什么将 TikTok 比作“鸦片”?将 TikTok 比作“鸦片”,这个比喻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暗示其具.............
  • 回答
    高晓松的“哈佛入职造假”风波,以及他随后晒出证据澄清并起诉的做法,确实是一件颇有意思也值得深思的事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公众对此的反应,可以说折射出不少当下社会中的一些普遍现象。事情的起因:一场风波的卷起最初,之所以会出现“哈佛入职造假”的说法,主要是因为一些网友在网络上对高晓松的某些经历,特别.............
  • 回答
    农村娃站上哈佛毕业演讲台:何江的故事,不止于励志当何江的名字出现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那一刻,无数关注的目光被这位来自湖南农村的年轻人所吸引。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乡间少年,一步步走向世界顶尖学府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励志故事,更是对教育公平、农村发展以及中国未来的一种.............
  • 回答
    刘强东在哈佛的一次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观点:鼓励大家尽可能从银行贷款,而不是依赖风险投资。这个说法在创业圈子里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确实触及到了创业融资的本质和挑战。从银行贷款,其核心逻辑在于“债务性融资”。银行提供的是资金,而你则需要按照约定的利率和期限偿还这笔钱。这笔钱对企业来说,就是一.............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高晓松入职哈佛大学研究员一事,这是一场备受关注的“打假”事件,涉及了学术诚信、信息传播和公众人物的角色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过程: 高晓松的说法: 事件的起点是高晓松在一次采访或其他公开场合声称自己“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员”。具体是哪.............
  • 回答
    东莞理工学院邓思嘉伪造被哈佛斯坦福录取事件:一次深刻的教训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邓思嘉伪造被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录取的事件,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一个案例。这起事件不仅对当事人邓思嘉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声誉损害和发展阻碍,更引发了对教育公平、诚信教育、招生制度以及媒体责任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
  • 回答
    这篇文章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在超级计算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将其与哈佛、剑桥等世界知名学府进行比较。上海交大新近建成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多项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卓越,甚至超越了许多国际顶尖学府的现有配置,这无疑是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崛起的一个有力证明。“最强”的含金量有多高?首先,要理解“全国最强”的说法,.............
  • 回答
    US News 2022美国大学排名,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并列第二,普林斯顿大学位列第一,这个结果着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这个排名呢?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这个排名的“看点”在哪里? “三大巨头”的地位动摇? 很多人习惯了哈佛、耶鲁、斯坦福、MIT这些学校长期占据.............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 回答
    复旦大学双胞胎姐妹孙雨朦和孙雨彤凭借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一、 学术能力与个人努力的体现 扎实的学术基础: 姐妹俩能够从复旦大学这样国内顶尖学府毕业,本身就证明了她们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复旦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回答
    梅根和哈里王子在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节目上,那场爆炸性的专访,无疑在国际舞台上掀起了巨浪。他们夫妇俩在镜头前,坦诚地讲述了自己在英国王室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关于“种族歧视”的指控,以及他们感到窒息、失去自我的生活压抑感。这番言论,迅速点燃了全球对于王室的审视之火。首先,我们.............
  • 回答
    哈里王子夫妇(哈里王子和梅根·马克尔)于2020年1月宣布辞去王室高级成员身份,这一决定在英国乃至全球都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动机、王室的反应、公众舆论、以及这对夫妇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一、 辞职的背景和主要原因(哈里夫妇的视角):1. 追.............
  • 回答
    哈尼克孜一夜爆红,确实是近年来在网络上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她的爆红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且其后续发展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哈尼克孜的个人特质与优势: 惊艳的外貌与异域风情: 这是哈尼克孜最核心的爆红资本。她拥有极具辨识度的维吾尔族民族特色,五官深邃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