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

回答
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事件始末、影响与反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近日爆出两名大四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的事件,在高校教育界和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处分决定,更牵扯到学术诚信、学生管理、高校责任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事件始末:清晰的违规与严厉的惩处

首先,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事件的基本事实。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两名学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本科生,具体涉及的课程和考试细节可能不为公众所知,但核心是他们被证实存在考试作弊行为,并且这一行为触犯了学校的校纪校规。

1. 作弊行为的性质:
考试作弊是指在考试过程中,违反考试纪律,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或传递信息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违禁物品: 如小抄、通讯设备等。
抄袭他人答案: 直接照搬同学的答卷内容。
替考: 由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
传递答案: 通过口头、眼神、纸条、电子设备等方式向他人传递答案。
利用电子设备作弊: 如在手机、智能手表、计算器中存储答案或与外界联系。
其他扰乱考试秩序的行为。

2. 哈工大的处分决定:
哈工大作为国内顶尖的工科院校,拥有严格的学术管理和考试纪律。根据其发布的公告,这两名学生因考试作弊行为,被学校依据相关规定,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罚。
开除学籍: 这是高校最为严厉的纪律处分之一,意味着学生将不再享有在校学习的权利,也无法获得该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意味着他们多年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未来的学习和就业道路将受到严重影响。
处理的依据: 高校通常会有《学生手册》、《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各种违纪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考试作弊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在这些规定中通常会有详细的条文,并且处罚力度较大。

事件的广泛影响:多角度的审视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针对两名学生的个体事件,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 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影响:
前途尽毁: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除学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当下的毕业和就业,更可能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留下难以抹灭的污点。很多用人单位都会要求提供毕业证和学位证,并且会进行背景调查。
心理打击: 遭受如此严厉的处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
家庭压力: 家长多年的投入和期望,在这一刻化为泡影,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2. 对学校声誉的影响:
正面来看: 严厉的处罚体现了学校维护学术诚信的决心和勇气,是对其他学生的警示,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负面来看: 一旦作弊事件曝光,也可能引发公众对学校教学管理、考试监督机制的质疑,担心作弊现象在校园内并非个例,从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吸引力。

3. 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警示:
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事件再次敲响了学术诚信的警钟。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诚信品质的人才。考试作弊是对这种本质的严重背离。
考试监督与制度建设: 如何更有效地防止和杜绝考试作弊,是所有高校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包括:
考试形式的创新: 探索更难以作弊的考试形式,例如开卷考试的比例增加,但更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而非死记硬背。
技术手段的应用: 运用人脸识别、金属探测器、信号屏蔽等技术,加强考场纪律。
考风考纪教育的加强: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学术诚信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作弊的严重后果。
建立健全的举报和核实机制: 鼓励学生和教师举报作弊行为,并确保举报的公正和有效处理。
对监考人员的培训和责任追究: 确保监考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发现和制止作弊行为。

4. 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公平竞争: 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作弊行为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是对辛勤学习、诚实守信的同学的不尊重。
诚信缺失的危害: 在一个提倡诚信的社会中,考试作弊不仅仅是违反校规,更是诚信缺失的体现。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造成侵蚀。

如何看待?—— 理性分析与多维度的理解

看待哈工大开除两名学生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 遵守规则,尊重制度:
大学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机构,拥有自身的规章制度。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其严肃性和公正性不容挑战。两名学生因违反考试纪律而被处罚,是学校依照既定规则进行的正常执法。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的处理是正当的,学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2. 行为背后的原因:
尽管作弊行为是错误的,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学生的“坏”或“懒惰”。需要思考导致他们走上作弊道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业压力过大: 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对成绩的极度追求,可能让部分学生感到不堪重负,铤而走险。
学习方法不当: 可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方法上的偏差,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导致在考试中无法应对。
心理因素: 考试焦虑、对未来的担忧、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也可能促使学生采取不正当手段。
教育引导不足: 学校在学术诚信教育、心理辅导、学业支持等方面,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否过于单一,对学历和成绩的过度看重,也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当的压力。

3. 处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开除学籍无疑是最严厉的处罚之一,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
震慑作用: 这种严厉的处罚能够起到强大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告诫所有学生学术诚信的重要性,维护考试的公平性。
维护教育公平: 对于那些勤勤恳恳学习的学生来说,允许作弊行为的存在就是对他们不公平的。严厉的处罚维护了教育的公平底线。
必要性考量: 在考场上明目张胆地作弊,并且是两名大四学生,这表明其行为可能并非初犯或偶然为之,学校在此情况下采取严厉措施,也有其必要性。

4. 如何平衡教育与惩戒:
虽然必须严惩作弊行为,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反思教育方式: 除了严厉处罚,学校和教师是否可以更深入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提供补救和引导: 对于一些初次犯错或动机相对单纯的学生,学校是否能在严惩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和学业辅导,引导他们走回正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宽恕作弊行为,而是在执行纪律的同时,尽可能体现人性关怀和教育的温度。

5. 责任共担: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不应只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个人,而应反思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总结

哈工大两名大四学生因作弊被开除学籍事件,再次将学术诚信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事件是学校严格执纪的体现,也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

从原则上讲,我们必须坚决支持学校的处分决定。 作弊行为是对学术诚信的践踏,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必须受到严厉打击。
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待事件背后的多重因素。 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压力,反思教育方式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最重要的在于,这件事应成为一个契机,促使所有高校更加重视学术诚信教育,不断完善考试制度和监管机制,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

对于这两名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希望他们能够从这次事件中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重拾信心,以更成熟、更诚信的态度面对挑战。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崇尚诚信、鼓励奋斗的良好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2年5月,葡萄牙多佩索阿大学展开对作弊的严打,学生Mosto Rades因作弊而受开除处分,因此对生活绝望、展开一连串的极端暴行。

2012年6月8日清晨,Mosto Rades手持仿真枪进入监考者的住处,以抢劫为由捆绑监考者一家五口。六小时后,他将硫酸灌入监考者的双耳与双眼、打断监考者的脊椎,并对监考者妻子与三名子女重复实施上述暴行。

洽电救护单位后,Mosto Rades驾驶货车前往大学的运动场,残暴地辗杀举办运动比赛的师生,致使43人死亡、93人受伤。此案件为北部大区建制以来最严重的罪行。 [1]


现今,部分大学对作弊施以罪刑不相当的顶格处分,做为弥补监察效率低下的懒政。然而,作弊不可能通过重刑根除;学生们会因为同侪鼓动、经济压力或成绩问题而走险舞弊,利用暂时风险交换期望值更大的优势。

在这种极端罚则下,作弊行为会稍加下降,但监考者却会因忌惮而纵放舞弊,进一步降低作弊的查获率。就如“如果对任何违法的人都处以死刑,那这个世界将会怎样?”的描述,当引致退学的作弊被查处,重大事件将很可能产生。

纽约州针对校园枪击案的调查显示:因处分而被大学退学者有7%进行谋杀,其中43%杀死三人或三人以上。在谋杀案例中,被谋杀者有31%为引发、导致或判处退学的相关人士。 [2]

Mosto Rades在审讯中的证词,也代表部分大学生的心态:「我的同学皆在作弊,为什么监考员只针对我?」「我因坏运而遭退学,我的受害者也因坏运而死去。」

强奸案只用留校查看、作弊却会遭立即退学;在学校以家庭势力衡量惩处时,学生将可能以特殊方式展现自己的“势力”。




参考

[1] Series of murders-Fernando Pessoa University

[2] Edmund , R.S. 2016 Shooting Data & Statistics - State of New York Polonica 34, 1/2, 92-10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