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不学如明”的典型例子?

回答
“不学如明”这个说法,简而言之,就是指那些不学习、不钻研,却自以为聪明,或者因为某种天赋、机缘巧合显得比别人“更明白”一些的人。这种“明白”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误导性的。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知识的傲慢,对学习的轻视。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我们来细细道来几个比较典型的:

一、街头巷尾的“经验派”大师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坐在茶馆里、公园里,或者干脆就站在街边,对国家大事、国际局势、经济走向都能“侃侃而谈”的大爷大妈?他们也许一辈子没读过几本书,更别提专业领域的文献了,但他们总能说出一些“一针见血”的观点。

比如,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说:“我看啊,现在这物价涨得厉害,都是因为国家印钱太多了!” 又或者,“美国那个谁谁谁,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他说的那些话,你一个字都不能信。” 再比如,面对复杂的国际冲突,他们会拍着胸脯说:“这事儿简单,让他们打去,打完了就好了,咱们中国就看着。”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甚至有些朴素的逻辑。他们的“明白”来源于哪里呢?无非是几个渠道:

道听途说与二手信息: 他们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些片段,听别人聊天时听到一些只言片语,然后自己根据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这种整合过程,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固有认知和情感偏好,而非严谨的分析。
经验的简单类比: 他们的生活经验可能让他们对某些现象有所体会,比如小时候挨饿就知道钱的重要性,所以看到物价飞涨就联想到“印钱”。但是,这种类比往往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经济学是个非常精深的学科,简单的“印钱”和“物价”之间的关联,远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情感驱动的判断: 很多时候,他们的“明白”是基于朴素的民族情感、对某些国家或个人的好恶。这种情感驱动的判断,很容易让他们站队,然后为自己的立场寻找“证据”,即使这些证据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他们的“不学如明”就在于,他们认为自己通过“看”、“听”、“想”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而无需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复杂的理论模型,去查阅严谨的数据,去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他们享受的是那种“我懂了”的感觉,而不是真正去求证和深化。

二、职场中的“感觉派”决策者

在一些企业或者组织里,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领导,他们不怎么看市场调研报告,也不怎么参考专家意见,更多的是凭“感觉”或者“直觉”来做决策。

比如,面对一项新的投资项目,真正懂行的会去分析市场潜力、竞争格局、技术可行性、财务回报等等,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和专业的分析。而一个“不学如明”的领导,可能只是觉得“这个项目听起来很有前景”,或者“我当年做过一个类似的项目,当时很成功”。

他可能会这样说:“别那些报告上说的都是虚的,我干这行几十年了,什么行情没见过?凭我的经验,这个项目肯定能赚钱。” 或者,“那个专家说的我都不太认同,感觉有点脱离实际,我看咱们就按我说的办吧。”

这种“感觉”的来源,可能是:

过往的偶然成功: 之前的一次成功经验,可能只是碰巧赶上了市场的好时候,或者对手犯了错误,但他会将其归结为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并固化为一种决策模式。
信息接收的偏差: 他们可能只关注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排斥那些质疑的声音。他们的“感觉”只是基于他们主动过滤过的信息。
对权威和专业的不信任: 有些人天生对知识和专业人士有一种戒备心理,认为那些都是“理论”或者“书本上的东西”,远不如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得真切。

他们的“不学如明”在于,他们将自己的经验神化,将直觉武断化,认为自己不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严谨的论证,就能做出最优的判断。这种决策方式,在市场变化快速、信息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往往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导致战略失误和资源浪费。

三、网络时代的“键盘侠”

互联网的普及,为“不学如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各种论坛、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对某个社会现象、科学理论、历史事件,都表现出一种“我全都知道”的态度。

他们可能对某个历史人物评价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但这些“典”往往是零散的、断章取义的),却对这个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结构、当时的各种思潮一无所知。

他们可能会对科学理论进行“批判”,比如反疫苗、地平说等等,但他们对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逻辑证据、统计学原理一窍不通。他们所谓的“证据”,往往是看了几个不知来源的视频,或者从某个角度解读了某个实验结果。

他们的“明白”来自于:

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 算法会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沉浸在自己认同的观点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回声室”,觉得自己的看法就是普遍真理。
碎片化信息的堆砌: 他们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构建起一个看似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种体系缺乏内在逻辑和严谨性。
表达欲和优越感: 很多人通过在网上“秀”自己的“聪明”来获得一种优越感,即使这种聪明是建立在无知和偏见之上。

他们的“不学如明”体现在,他们乐于表达,但却不愿意花时间去系统学习,去质疑自己的认知,去理解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他们更喜欢的是通过“反驳”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深化自己的认知。

总结:

“不学如明”的本质,是对知识的轻视和对自身认知的傲慢。它是一种“停滞”的状态,是止步于表象,拒绝深入探索。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是谦逊的,他们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知识的浩瀚,所以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修正和深化自己的认知。而那些“不学如明”的人,虽然可能一时显得“聪明”,但长远来看,他们的认知是僵化的,他们的判断是脆弱的,最终会被复杂的世界所淘汰。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理解世界,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为了更理性地做出判断。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拨开“不学如明”的迷雾,看到更清晰、更真实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翻书发现的

原文在《史林札记》上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有相当长的时间搞不清楚后金的国号到底是“金国”还是“后金国”

因为最早努尔哈赤僭称年号这个消息是朝鲜方面报告的,而朝鲜方面又是通过努尔哈赤与朝鲜往来的文书印章让“解篆人”和“蒙学通事”翻译的

这里并不清楚蒙学通史是不懂还是为了区分前代,但总归是是误译了

虽然《乱中杂录·续录》和《栅中日录》基本转录《光海君日记》里的“后金国王敬达朝鲜国王”说法

但事情还没完,同样是《光海君日记》:

传曰:奏文中后金汗宝以后金皇帝陈奏,未知如何?令备边司因传教详察以奏。回启曰:胡书中印迹,令解篆人申汝櫂及蒙学通事翻译,则篆样番字俱是后金天命皇帝七个字。故奏文中亦具此意矣。今承圣教,更为商量,则不必如是翻译,泛然以不可解见之意删改宜当。敢启。传曰:允。

这里又为了“宜当”而做出一定的改动,


原印是说的天命爱新国伦汗,然而朝鲜为了区分女真金,直接翻译为天命后金国皇帝

于是明方就直接拿来当“后金”的官方国号用了

“朝鲜咨报,奴酋僭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三朝辽事实录》

这里为什么没有原文照常朝鲜的翻译呢?《皇明从信录》所记,朝鲜方面在咨报中订正了汗译为皇帝,天命又改为建元,但后金之称却始终没改

明方反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按照“后金”叫

“经略熊廷弼奏:奴贼招降榜文一纸,内称后金国汗,自称曰朕,皆僭号也。”

但有意思的是,《筹辽硕画》收录关于辽事奏疏中,称“金国”也大有人在

倒不是学不学的问题,主要是态度不严谨

可能大明自始至终也没把后金当“国”来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学如明”这个说法,简而言之,就是指那些不学习、不钻研,却自以为聪明,或者因为某种天赋、机缘巧合显得比别人“更明白”一些的人。这种“明白”往往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误导性的。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对知识的傲慢,对学习的轻视。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我们来细细道来几个比较典型的:一、街头巷尾.............
  • 回答
    “不学如清”这个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它源自对清朝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在某些领域,文化学问上的某些现象的批评,认为其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甚至存在一些牵强附会、弄虚作假的情况。要详细阐述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具体史料和学术风气中去,并结合“左侯”这一视角来解读。“左侯”通常指.............
  • 回答
    读书固然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人生中存在着一些极为宝贵的素质,它们往往难以通过书本直接习得,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素质更侧重于内化、体验和实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些这样的素质: 难以读书学来,却极为重要的素质 1.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
  • 回答
    好的,看到你学计算机但对编程本身不太感冒,这其实是挺普遍的情况。很多人在接触到某个领域后,会发现自己对其中的某个侧面特别有感觉,而对其他方面则兴趣寥寥。好消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非常广阔,编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基础工具,支撑着许多其他更侧重于应用、管理、分析和创造的岗位。别担心,.............
  • 回答
    理解你的想法,你想找一些法硕非法学专业的院校,它们在招生时相对宽容,也就是俗称的“过线就能复试”,而且被刷的几率不高,对学校的层级(985、211)和地理位置(一区、二区)没有特别的偏好。这类学校通常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特点,我来为你详细解读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过线就能复试”是一个相对的概.............
  • 回答
    提起苏联时期以及如今俄罗斯联邦在古希腊和古典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那真是一段颇为曲折却又成果斐然的历史。这段研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起伏,既有对西方古典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苏联时期,古典学研究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起初,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在我看来,学过化学的人和没学过化学的人,在看待和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确实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倒不是说谁更“高级”,只是视角和解释的深度有所差异。首先,最直观的,可能体现在对“物质”的理解上。没学过化学的人,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口渴了就喝,凉了就加热。水是水,它的存在就.............
  • 回答
    您好!很高兴您对电商设计这个领域感兴趣,并且正在为选择培训班而烦恼。涵品教育您也提到了,这很好,至少您已经迈出了了解的第一步。关于培训班的选择,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市面上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信息爆炸,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需要花点心思。您问到涵品教育怎么样,这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很多人在.............
  • 回答
    想在科研界闯出一片天,谁说一定要是那个从小到大成绩单上名字旁边永远跟着“优”的学生?学术上的“学渣”,很多时候只是还没遇到对的路子,或者说,他们的才华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闪耀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学渣”逆袭,在科研界闪闪发光的故事。1. 尼古拉·特斯拉:那个不爱跟老师对着干,但脑子里全是闪电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懂行了!学美术的人,那可真是活在另一个次元,我们之间的交流,有时候用几个词,或者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那种默契,外人可能永远也get不到。下面我就给你掰扯掰扯,咱们美术生之间那些只有我们懂的“黑话”和“梗”,保证细节拉满,让你仿佛也走进我们的画室。1. “透视没搞懂,画面就废了。.............
  • 回答
    说起学吉他的人才懂的笑话,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我跟你讲,这些笑话里藏着多少辛酸泪,多少血泪史,多少手指磨出的茧子,还有多少夜晚对着谱子抓狂的经历啊!就拿最近我朋友圈里一个学了两年吉他的哥们儿说的那个事儿吧,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只有我们这些同道中人才能体会那种抓心挠肝的痛感。他家新搬来一个邻居,.............
  • 回答
    嗨,我刚毕业那会儿,身边就有这么几个“学霸”和“学神”的鲜活例子。说实话,看他们过招,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感慨的。先说我们班那个叫小雅的。小雅绝对是我们公认的学霸,名副其实。她学习超级努力,高中三年,每天早上六点多准时到教室,晚上十一点多才走。笔记本做得那叫一个工整,密密麻麻全是重点,还有她自己画的各种.............
  • 回答
    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学识,至今仍让我们惊叹不已。这些人,我们或许称之为“学神”,他们并非仅仅是读书多、考试分数高,而是对某个或多个领域有着近乎本能的洞察力,能够触及事物最本质的规律,并以此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到“学神”,一个绕不开.............
  • 回答
    学霸们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求知欲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有耐心、追求效率、喜欢挑战、享受深度思考。因此,适合学霸的游戏往往能满足这些需求,提供深度、策略、学习和挑战的结合。以下是一些适合学霸的游戏类型和具体的游戏推荐,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解为何它们适合学霸: 适合学霸的游戏类型与详细解析 1. 策略.............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作为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子,未来步入这个充满活力又竞争激烈的行业,你可能会有些迷茫,但也绝对充满期待。我这里有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让你在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一、扎实专业知识是基石,但别只埋头书本酒店管理听起来光鲜亮丽,背后其实是一门非常系统和综.............
  • 回答
    中学时代,我们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其中有些,看似不起眼,却像一颗颗种子,在我们日后的人生土壤里生根发芽,悄然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知识,与其说是“知识点”,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启蒙。1. 逻辑推理:不止是数学题里的“所以”高中数学里那些严谨的证明题,一开始可能让人头疼。.............
  • 回答
    说实话,提到“普通人以为是别的专业搞出来的物理学发明”,WiFi 绝对是个绝佳的例子。很多人一听 WiFi,脑子里闪过的是“it guy”或者“工程师”,但 WiFi 的诞生,离不开深厚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尤其是对电磁波的研究。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些,回到 19 世纪末。那会儿,科学家们对电和磁的关.............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
  • 回答
    好的,很乐意为你推荐一些学金融的同学可以读的书籍。作为过来人,我知道刚接触金融领域,会有一种“大海捞针”的感觉,不知道从何下手。市面上的书太多了,良莠不齐。我尽量结合我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从不同维度来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一、打好基础,建立框架:在开始学习金融的任何细分领域之前,我觉得建立一个宏观的.............
  • 回答
    在历史人物中,确实存在一些被传统面相学“预言”为命运不佳或性格缺陷的人,但他们却取得了非凡成就。这些案例常被用来质疑面相学的有效性,因为它们挑战了“外貌决定命运”的传统观念。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结合具体细节分析其矛盾之处: 1. 拿破仑·波拿巴:反面相学的军事天才 面相争议:根据中国传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